国内创投咨询界领先的研究机构清科集团官方作品,包括大量首次公布的数据和资本故事。
倪正东、熊晓鸽、靳海涛作序解读,阎焱、徐新、徐小平诚挚推荐。
从微观历史层面,梳理国内创投行业的发展,呈现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科技巨头背后的一幕幕资本大戏。
附赠清科集团15年风头产业研究榜单数据。
几乎每一家成功或不成功的中国科技企业背后,都有很多与创业投资人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人物,既是这个科技创新的伟大时代的中国注脚,也为当下身处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行业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创投简史》系统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创投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了各个时代中的代表人物、知名投资机构以及他们所创下的一个个投资奇迹。从熊晓鸽、徐新、沈南鹏等风险投资人的成长经历中,从搜狐、腾讯、百度、小米等一代代科技企业巨头的诞生与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的力量、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科技创造伟大财富的神奇过程。
对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来说,《中国创投简史》都是一本有价值的行业指南。
投资界网站(www.PEdaily.cn)成立于2000年,前身为清科网。依托清科集团16年行业资源,凭借一直以来专业、准确、及时的资讯以及深度报道,投资界网站已成为国内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领域关注度非常高的门户网站,访问量遥遥领先,在创业投资领域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推荐序一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倪正东,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
20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太懂创业的含义,更没有听说过“风险投资”或者“创业投资”这些名词。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1997年,田范江、慕岩、杨锦方和我等一帮清华研究生创办了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并于1998年创办了亚洲第一个创业计划竞赛——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那是我进入创投这个行业的起点。没想到,后来自己的命运就彻底因此而改变了。
1999年,我和清华的几个同学创办了清科,开始为新兴的创投行业提供各种服务。我把自己定义为行业的店小二,后来又自称为杂货店店长,努力为这个行业提供最好的基础服务。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15年之后,中国的创投行业会像现在这样大、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会诞生如此多的巨头和独角兽。当初我的理想并不丰满,但这个时代却创造了如此巨大的机会和潜力。这个市场实在太肥,就连我自己也由一个年轻的清华瘦条学生,变成了一个历经磨练的中年小胖子,清科也实现了巨大的增长和发展。
近20年来,我和清科见证、参与并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读《中国创投简史》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断地在过去的时空中穿梭。1998年,我24岁,熊晓鸽、阎焱40刚出头,丁磊大约27岁,沈南鹏也就30岁,张颖25岁、还在美国、大约还没有进入这个行业,“张震”们还在读本科。那个时候创投界的四大天王是陈立武、徐大麟、刘宇环、王伯元。我以为他们会统治这个市场很久很久。但中国就是一个后浪颠覆前浪的大市场。2005年后,中国的投资界开始被熊晓鸽、周全、吴尚志、阎焱、沈南鹏、徐新等引领;2009年前后,靳海涛、刘昼、张磊、赵令欢等又加入领导者的大军;再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张颖、刘芹、林欣禾、符绩勋等又脱颖而出;2014年之后,又是一波新锐开始自立门户,开启投资界的二次创业大潮;与此同时,以徐小平、雷军、蔡文胜等为代表的天使投资人们,也掀起了一轮“全民天使”的高潮。而此时此刻,我们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而且是所谓的“资本寒冬”期。今年(2016年)又有一万亿新的资金进入股权投资行业,子弹这么充足,寒冬何在?
《中国创投简史》像电影缩影一样,快速地回顾了中国创投和互联网交织发展的近20年时间,解封了很多当年的故事,确实值得一读。但我们回忆往事,不是在盖棺定论,也不是为了一个行业的自嗨。我们回忆历史,是为了怀念那段传奇的岁月,更是为了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我个人深信,到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管理资本的总量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我们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将迎来一波一波新的投资机会。
作为典型的70后,我们连接着50后、60后,也连接着80后、90后。在这个市场上,有五个年代的人共同奋斗在投资的第一线。能够承前启后,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责任。我在这个行业干了接近20年,我还可以再干30年。我一辈子的青春年华都会献给创投这项伟大的事业。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的人生目标就是继续像滚雪球一样,将清科建成中国最大的创业和投资服务平台。
向创业者们致敬、向投资家们致敬!向我的老伙伴、小伙伴们致敬!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颇有几分老派新闻报道的严谨与犀利。它没有过度美化那些“独角兽”的诞生,反而更关注那些制度构建的基石是如何被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的刻画,那些早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的胆识、他们的局限性,都被描摹得非常立体。例如,书中对早期天使投资人那种“既是朋友又是合伙人”的复杂关系的处理,就非常到位。它让我看到了资本如何在缺乏成熟法律框架和信任机制的环境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通过作者冷静而详实的记录,带给我强烈的代入感。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资深向导,穿越中国经济转型期最狂热也最迷茫的一段旅程,让人既感到振奋,又有所警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创新环境真是充满了野蛮生长的生命力。不同于一些将创投塑造成精英俱乐部的传统叙事,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泥土气息、不断试错、甚至有些粗粝的资本进化过程。书中的某些章节,对我理解当前资本市场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追逐行为,提供了极佳的历史纵深感。它不回避风险投资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推手”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缓慢深沉地剖析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时而又急促紧张地还原那些关键融资轮次的唇枪舌战。这种多变的笔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商业案例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成功的投资背后,都凝结着对人性、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而不仅仅是运气。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风险投资历史的著作,着实让我这个圈外人开了眼界。我一直对那些白手起家的科技巨头充满好奇,但对于他们背后的资本运作和早期博弈,却了解得非常模糊。《中国创投简史》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科技浪潮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资本角力。书中的叙事风格相当扎实,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而非简单的事件罗列。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如果当时换一个决策者,现在格局会是怎样”。尤其是对早期“倒爷”心态向现代风险投资思维转变的刻画,细腻得令人拍案叫绝。那种从摸索到规范的艰难过程,那些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微妙的信任与猜忌,都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总能将宏观的市场趋势与微观的企业决策紧密结合,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而富有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纵深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当下那些热门的投资赛道。我曾以为风险投资就是简单地把钱投给“好点子”,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细致地梳理了从第一批外资进入到本土VC体系成熟的漫长过渡期,那种文化冲击和模式移植的阵痛,被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态度进行了挖掘。语言的驾驭上,作者表现出一种难得的老练,既有金融分析师的精准,又不失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克制。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后又迅速陨落的早期公司时,没有流于廉价的批判,而是着重分析了他们与资本、与时代错位的具体原因。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创投史,更是一部关于“适应性”与“生存法则”的深刻寓言。
评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本书在结构上做了巧妙的安排,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商业决策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对于术语的解释清晰到位,即便是对金融工具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周期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把任何一个成功视为永恒,而是将其置于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考察其内在的脆弱性。它没有太多煽情的词汇,依靠的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逻辑推演,但恰恰是这种克制的叙述,反而爆发出巨大的感染力。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某些深层动力有了一个更扎实、更具历史纵深的理解,这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商业历史书的预期。
评分大家都觉得好的都会得到实实在在做
评分读书让人安静,读书让人思考。
评分这些年前就开始准备工作作风建设项目环境
评分还行吧,物流超快,快递小哥态度也好,周末也送
评分不错,很有用,获益匪浅
评分很好,纸张厚实,字迹清晰,是正版书!
评分书籍写的不错 对创投圈的认识加深不少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