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中毒发生的规律和一般常规诊治原则,食物、药物、强酸、强碱、农药、化学毒剂、常见动物咬刺等的毒理、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和预防。
由于近代科技发展迅速,新的药物、农药、工业产品以及各种加工食品不断出现,新型解毒剂和显效的防治中毒的措施亦相应面世。为此,基于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防治医学的需要,作者多方搜集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多年从医的经验,并邀请各有关专家共同对第三版进行修订。对于新近发生的多种类型中毒及有效防治措施,本书都尽可能全面收载,内容与时俱进,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对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导,是基层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重要和实用的参考,亦可作为家庭重要的医学藏书。
第四版再版前言
值此《中毒急救手册》再版之际,我们深切怀念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我国著名儿科专家、非常敬重的朱子扬老师。朱子扬教授出生于1915年,早年跟哥哥在私塾旁听。 1936年,怀着学医救国的理想,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丈夫龚兆庆一起回到合肥,在前大街(现长江路)开办了健华医院,意为“强健中华”。解放前夕,健华医院成为中共地下党员聚会场所,配合人民解放大军解放合肥。解放后她进入安徽医科大学(原名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曾担任儿科主任多年。朱子扬教授一生著书颇丰,参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编写,而《中毒急救手册》是她花费精力最多的代表作之一。
1978年,110万字的《中毒急救手册》初版,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致好评,给中毒急救工作带来极大方便。根据社会形势发展和读者需求,分别于1997年和2005年对本书进行了两次修订和再版,补充了很多新内容,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急救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和诊疗急救措施又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建议下,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对第三版进行再次修订。
本次修订工作得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得到朱子扬教授子女的鼎力相助,根据本书再版内容和章节,邀请了新的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修订和编写。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保留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等老专家的编写风格、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要求,突出既全面详细、又精简实用的原则,将原书的两篇合编成一篇,删除了中毒急救总论、发病原理以及部分重复内容,分成概述、毒理、诊断要点、急救处理措施和预防五个部分进行表述,将全书130多万字压缩至90万字以内。以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
《中毒急救手册》第四版仍由王亚亭教授通览、统一格调与层次以及编写索引,并得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单广军编辑的悉心指导,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编者众多,本次修订仍难免存在瑕疵甚至错误,真诚欢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主编、副主编
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这类书籍的印象。我一开始拿到它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很严肃、很难懂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它的内容,虽然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是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让它变得易于理解,甚至是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也非常合理,从宏观的介绍到微观的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预警信号”的章节,作者列举了许多非常细致的观察点,这些点非常实用,我感觉平时生活中真的可以留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用“娓娓道来”来形容可能比较贴切,它不会给你一种压迫感,而是让你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听他给你讲解一些重要的事情。而且,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很清楚,不会留下任何模糊的空间。我之所以觉得它好,是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问题。我感觉自己读完这本书,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所改变,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有条理。
评分老实说,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种一看就觉得很“硬核”的书,但是这本,它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从封面开始,就透露出一种专业但又不失亲切的气息。我大概翻了一下目录,就觉得很有兴趣,尤其是看到几个章节的标题,觉得直击痛点。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作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如何“应对”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地讲解了几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并且配上了图解。我当时就想着,要是真遇到那种情况,有了这本书,心里就有了底。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他会在讲解的过程中,穿点一些小故事或者案例,这些故事都很有代表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这本书在逻辑编排上也很出色,从基础知识的介绍,到具体操作的指导,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掌握。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计的“总结”部分,简明扼要地回顾了本章的重点,加深了我的记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让我对某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我甚至已经把书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记在了脑子里,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让我很有收获的书,它处理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而且用一种非常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打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做足了功课,并且对读者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讲解,这些概念我之前可能有所耳闻,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系统的框架去理解它们。而且,作者在讲解时,非常注重逻辑性,每个观点都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他的思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几种常见情况的分析,作者不仅描述了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不是空泛的建议,而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甚至可以照着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来形容。它避免了过于深奥的学术语言,但又不牺牲内容的专业性。而且,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案例的运用,通过鲜活的例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思想的启蒙者”,它让我对某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去思考和处理。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带着一种好奇心去翻开的,但很快就被它所展现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它解决了一个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而且作者的处理方式,真是太有智慧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开篇部分对问题背景的阐述,它没有直接切入干货,而是先铺垫了整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这立刻就引起了我的警觉和重视。然后,它开始深入地讲解具体的应对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地分解了一个复杂的流程,并且配上了非常直观的图示。我当时就觉得,有了这个图,就算再复杂的情况,我好像也能找到头绪。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专业又不失温度”。它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又避免了冰冷的学术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者,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具体操作时,所使用的细节描述,非常到位,让我感觉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从一个“茫然”的状态,变成了一个“心中有数”的状态。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最近手边正好有几本书,正好想分享一下阅读心得,其中一本,实在是有太多的感触,想拿出来说一说。这本书,我一直觉得它非常独特,因为它处理了一个我们生活中可能很少提及,但一旦遇到就会非常棘手的问题。它的标题我至今记得清楚,感觉很有力量,也暗示了内容的重要性。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和设计吸引了,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书籍,而是用了比较清晰的图示和案例来辅助说明。我特别喜欢它在第一章就开始强调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之前从未接触过,但书中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瞬间理解了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接地气,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仿佛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常见情况的分析,那些场景描述得非常真实,让我忍不住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人可能遇到的状况。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有条理,而且逻辑性很强,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顺畅,不会出现理解上的断层。而且,这本书的厚度适中,读起来不会觉得有负担,但内容却非常充实,每一页都蕴含着作者的用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回想书中的内容,并且尝试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发现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