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撰> 著,[明] 王玺< 编,焦振廉,张琳叶,胡玲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林类证
  • 集要
  • 医学史
  • 古籍
  • 中医药学
  • 病症
  • 诊断
  • 临床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5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3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6
套装数量:3
字数:9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明代王玺编撰,成书并刊行于明成化十八年,即“春德堂本”。全书10卷,前八卷以各科病证为门,卷一为中风、厉风等16门。卷二为伤风、中寒等16门,卷三为气、痰饮等8门,卷四为伤寒1门,卷五为积聚、脾胃等9门,卷六为胀满、水肿等12门,卷七为痈疽发背、疔疮等6门,卷八为遗泄、淋等17门,凡85门。卷九为妇人门,列月经不调、血气作痛等。卷十为老人、小儿2门,老人门列治法、食戒及酒方、粥方等。小儿门列观形、察色、听声、视手纹等诊法及疾病证治。各门一般先为总论,后列治法、灸法及易简诸方。本次整理以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为底本。

目录

上册: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中册: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下册: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附:正德本郑善夫《医林集要》序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风门
  黄帝问日: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日: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①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②而不能食,名日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人,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③者,有荣卫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日疠风,或名日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日: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①及其病能②。岐伯日: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自并然③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④,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⑤,四支⑥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⑦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⑧,隐曲不利⑨,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⑩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⑩。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喁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即重不胜邪,人腑则不识人,人脏即难言,口①吐涎。
  《发明》云:中脏者性命厄②。
  《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又,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缓而迟,皆日中风也。
  《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瘫痪风。又,诊人被风,不仁痿蹶③,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 经典医籍,溯源辨证 《医林类证集要》是一部汇集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精髓的临床医学巨著,其编纂宗旨在于系统梳理、归类整理各科杂病的证候特点,并配以相应的治法方药,旨在为后学提供一套严谨、实用的辨证施治指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内容涵盖广泛,条理清晰,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多得的参考典籍。 上册:内科杂病证治纲要 上册以内科杂病为主要收录范围,重点阐述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发热、咳嗽、泄泻、腹痛、胸痹、心悸、头痛、眩呕、淋浊、痹证、痿证、癥瘕、黄疸、水肿、癥瘕、积聚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阶段、不同患者身上的具体表现。本书在辨证方面,既强调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传统辨证方法,又融入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更精细的辨证思路。对于每一种证候,都详细列举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脉象、舌象、面色、情志、疼痛性质、排出物性状等,力求做到体察入微,辨识精确。 在论治方面,本书精选了历代名医治疗同类病证的经典方剂,并对这些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主治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书中不仅介绍了常用方剂,还收录了许多临证效验方、经验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用药选择。例如,对于咳嗽,上册会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列举不同的证型,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燥咳、肺虚咳嗽等,并针对每种证型给出相应的方剂,如杏苏散、桑菊饮、二陈汤、麦门冬汤、补肺阿胶散等。书中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炮制、用法用量、禁忌等也均有详细说明,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中册:妇儿科及其他杂病证治 中册的编纂范围进一步拓展,将妇科、儿科及部分其他系统的杂病纳入其中。 在妇科方面,本书着重于月经不调、带下、妊娠相关病证、产后病、不孕不育、癥瘕等。对于月经病,会详细区分月经先后、量多量少、痛经、闭经等不同证候,并提供相应的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治法。对于带下病,则根据湿热、虚寒、气虚、血虚等原因,详细阐述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妊娠相关病证如妊娠恶阻、妊娠水肿、妊娠胎动不安等,以及产后病如产后出血、产后身痛、产后腹痛、产后抑郁等,也都有详细的论述。 在儿科方面,本书关注小儿常见的发热、咳嗽、食滞、惊风、疳证、麻疹、水痘等病证。针对儿科疾病的特点,如发病迅速、传变较快、易夹惊夹滞等,本书提供了特有的辨证施治方法。例如,小儿发热会结合体温高低、伴随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细致辨别,并强调“但见刻日,莫论脏腑”的辨证原则。对于小儿惊风,会区分急惊风、慢惊风,并侧重于镇惊熄风、豁痰开窍等治法。 此外,中册还可能涵盖部分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等系统的常见病证,如痈疽疔毒、跌打损伤、目疾、耳疾、鼻疾等,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医林类证集要》的广博性。 下册:疑难杂病辨析与临证要诀 下册是全书的昇华与集大成,在前面两册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疑难杂病的辨析、少见病证的论述,以及提炼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经验和要诀。 本书在疑难杂病部分,会对一些病情复杂、病程迁延、诊断不明的疾病进行深入的剖析。这部分内容通常需要整合多种辨证方法,并结合病人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判断。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历代医家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案例,以启发后学。 此外,下册还会系统梳理和总结一些临床辨证论治的关键技巧和原则。例如,关于“审证求因”的要点,如何把握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动态变化;关于“治病求本”的原则,如何从病根入手,而不是仅仅针对表面症状;关于“因时、因地、因人”施治的理念,如何根据患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季节以及个体差异来调整治法方药。书中还会强调“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治学思路,指导读者如何形成自己一套严谨而灵活的辨证施治体系。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在于其系统性、实用性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承载了历代医家对于生命的关怀和对医道的探索。通过研读此书,医者可以深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病患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中医师,目前还在基层医院工作,每天接触的病例都非常复杂和多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而这套《医林类证集要》恰恰是我渴望填补这道鸿沟的桥梁。书中对于每一个病症的辨证分型,都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和详尽的论述,并且会列举出与之对应的经典方剂。这对于我这样还在摸索阶段的年轻医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经常会在遇到疑难杂症时,翻开这本书,查找相关的条目,看看古人是如何分析和处理的。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常常能点醒我,让我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病情。而且,它不仅仅是教你“有什么病”,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是这样的病”,以及“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我相信,随着我对这本书理解的深入,我的临床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虽然没有行医资格,但对中医养生和基础理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但很多书都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流于表面。这套《医林类证集要》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它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带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治”,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治”。书中对于每一个病症的辨证要点,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并且会引述相关的经典条文,让我能明白这些辨证思路的来源。而且,它还会对比不同医家的观点,让你看到同一种病症可能存在的多样性。我尤其喜欢它在“补泻”和“寒热”等辨证原则上的清晰界定,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绝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

评分

刚拿到这套《医林类证集要》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书名吸引了。我平时工作挺忙的,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人。它将病症按类分好,每条目下又有详实的辨证要点和论述。我最近刚好在研究一些老年病,比如咳嗽、失眠这类常见但又十分棘手的病症。翻阅这本书,我发现它对于这些病症的分类和论述非常细致,能够帮助我理解同一类症状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证型,以及不同证型下,古代医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方药进行调治的。有时候,仅仅是看书中对某个辨证要点的精辟概括,就能让我豁然开朗,找到治疗上的新思路。而且,书中引用的很多古代医家的原文,虽然语言上有些许隔阂,但经过编者的梳理和注解,也变得通俗易懂了许多。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前面几章,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在整理这些医学文献上的良苦用心。我平时就对中医的源流和经典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凝聚了无数医家心血的著作。这套《医林类证集要》给我一种感觉,它就像一座宝藏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古代医家是如何辨证施治,又是如何从纷繁的症状中抽丝剥茧,直指病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方剂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疾病”的指南。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个病症时,不仅仅罗列出症状,还往往会引述相关的经典条文,并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进行分析。这种梳理和比较,对于理解同一种病症可能存在的不同病因、病机,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治疗策略,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我想,对于许多和我一样,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精髓,而非仅仅满足于“对症下药”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传承。

评分

我对中医的历史和发展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中医智慧的古籍。这套《医林类证集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古籍的海洋中提炼出的精华。它没有那些浩如烟海的医著那样庞杂,却又包含了最核心、最实用的内容。我尤其欣赏它在整理医学文献方面的严谨态度。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摘抄,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论述进行整合、比较,并加以辨析。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同一个问题。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书中关于“胸痹”、“心悸”等病症的论述,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提供了辨证的思路,还能够追溯到经典的理论依据,让我明白这些治法背后的哲学思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医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待疾病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