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内容共分为17章,包括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基础和临床应用两部分。前5章重点介绍了与影像核医学相关的物理概念、仪器设备、示踪剂和辐射防护、相关影像学技术的融合与比较、未来核医学分子影像在分子医学中的应用发展前景与价值、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及转化应用的成功案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和领会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所涉及的成像原理及基本技术,对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和进展性工作,尤其是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及其与核医学的本质联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后12章重点是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临床部分,尽可能体现循证影像医学的临床应用及大影像的发展理念。
作者简介
黄钢,男,1961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兼任亚洲核医学联盟学院院长,上海医学教育学会主委,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联盟理事长,第九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主编,《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海医学教育》《高校医学教育》、Nucl.Scl.&TECH;.(SCI收录杂志)等杂志副主编,Plos One,Am J Nucl Med & Mol images等20余本专业杂志学术编委。。从事核医学教学工作3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和“973”项目等3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在Moll Cell,Cancer Res,Oncogene等SCI或E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全国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及专著10余本,其中《影像核医学》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导论》获上海市优秀教材,领衔《核医学》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首批入选上海市“百人计划”,并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及上海市影像医学核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申宝忠,男,1961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副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申宝忠教授从事肿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2年,尤其在肿瘤分子成像研究领域贡献突出。他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国家首批医学影像学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发表SCI收录论文95篇,累计影响因子400分;近5年申报发明专利15项,已获授权5项(国际专利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等课题2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18部;荣获“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陈跃,男,1968年6月出生于四川自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PET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获第三届中国核医学医师奖。1992年以来从事核医学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课题14项,发表SCI论文46篇。获发明专利3项。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10部。主编国内第一部《儿科核医学》专著。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核医学影像基础与设备
第一节 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二、核衰变
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核医学成像基础
一、y射线探测器
二、常用核医学仪器
第三节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一、SPE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SPECT的成像技术与应用
三、SPECT(SPECT/CT)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
一、PE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PET的成像技术与应用
三、PET(PET/CT)的质量控制
第二章 放射性药品
第一节 放射性药品及作用机理
一、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二、放射性药品的制备
三、放射性药品的分类
四、放射性药品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 放射性药品的作用机理
一、诊断用放射性药品作用机理
二、放射性治疗药品的作用机理
第三章 医学成像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核医学成像
一、核医学显像的特点
二、核医学显像的类型
三、核医学显像的方法
第二节 相关影像学技术
一、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三、超声技术
第三节 图像融合与图像存储
一、图像融合
二、图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
第四节 医学显像诊断效能评价
一、医学显像诊断效能评价的概念
二、医学显像诊断效能的评价方法
三、核医学显像诊断结果可靠性评价
第四章 现代核医学影像技术应用进展
第一节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内容
一、代谢显像
二、受体显像
三、放射免疫显像与放射免疫治疗
四、核素基因与报告基因显像
五、凋亡显像
六、乏氧显像
第二节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展望
一、核医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几个重要环节
二、核医学影像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分子影像学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二、分子成像学原理
三、分子影像探针
第二节 分子影像与个体化医疗
第三节 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
一、探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分子影像学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分子影像与新药开发
一、概述
二、新药研发的不同过程与分子成像
第六章 肿瘤显像
第一节 F-FDGPET/CT肿瘤显像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显像方法
……
第七章 骨、关节系统显像
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显像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显像
第十章 神经系统显像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显像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显像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显像
第十四章 血液和淋巴系统显像
第十五章 核素治疗
第十六章 标记免疫分析
第十七章 放射生物学与放射防护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为了适应21世纪影像医学快速发展及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变化,第4版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修订呈现了较大调整。全书修订根据国家卫计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以高等医学院校影像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和特定限制)原则的基础上,力求淡化学科界限,强化大影像概念,突出影像医学发展的主流特点,将影像核医学回归到其本源,成为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彰显了核医学的分子影像优势,从过去“是什么”的影像描述,到本版阐述“为什么”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内涵,其重点就是期望学生在学习中客观科学地了解核医学分子影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的本质,即通过影像方式显示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活体功能表现及动态过程。全书修订本着继承前一版优点的基础上,迭代更新已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的核医学分子影像进展,做到系统、完整、先进、科学的统一,以达到满足当今医学影像教学的需要及临床的需求,力求培养具有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与影像医学快速进步、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像学医师。
全书内容共分为17章.包括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基础和临床应用两部分。前5章重点介绍了与影像核医学相关的物理概念、仪器设备、示踪剂和辐射防护、相关影像学技术的融合与比较、未来核医学分子影像在分子医学中的应用发展前景与价值、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及转化应用的成功案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和领会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所涉及的成像原理及基本技术,对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和进展性工作,尤其是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及其与核医学的本质联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后12章重点是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临床部分,尽可能体现循证影像医学的临床应用及大影像的发展理念。包括神经、内分泌、心脏和肿瘤等各个脏器显像及常用的核素治疗,重点强调基本原理和图像分析要点,通过对各种典型影像的特征与规律的分析,典型病例的引入等,使学生能较为明确地掌握影像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特点及适用范围,并通过与各种影像学的比较,客观理解核医学的优势与价值。根据近年来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需要及征求上一版使用的反馈意见,本书对多数章节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如下:①突出影像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将核医学分子影像、各影像技术特色及循证影像医学的概念与应用彼此联系,有机结合,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重在解决实际问题;②彰显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优势特色。编写时在保持整个影像医学整体风格的延续性与关联性中,体现核医学在功能、代谢、受体与基因显像中的独特优势及其与其他影像技术的互补互融,力求推动学科间相互认识并合作提升,培养学生综合掌握影像医学知识、客观理解各种影像的优势,根据循征理论在临床灵活运用,提升影像医学各项技术在临床中的价值;③强化核医学分子影像作为影像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承载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直接联系的重任,其优势是动态客观地定量描述启动疾病发生的分子作用、促进疾病发展的基因表达、反映疾病预后的蛋白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动态反映、设计研发新药的靶点定位与机制研究等,将直接影响与变革现代和未来医学模式,是转化医学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④全书力求图文并茂,图表直观,体现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特点,提高可读性;⑤补充了放射生物学与放射防护章节,力求体现核医学的完整性,并让学生客观了解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应、优势与问题及合理防护的基本概念与要求,为科学应用好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 一本深入探索人体奥秘、揭示疾病机制的权威指南 本书是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领域的最新权威参考,旨在为临床医师、放射科专家、核医学技师、科研人员以及对人体影像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实践资源。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技术进展、临床应用和研究成果,并配有宝贵的增值内容,力求成为一本既具学术深度又贴合临床实践的实用工具书。 内容聚焦与结构设计: 本书精心编排,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广泛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确保读者能够系统性地理解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全貌。 基础理论与原理: 开篇详细阐述了影像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基础、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与应用、探测器与成像技术等,为理解后续复杂内容奠定坚实基础。从放射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到放射化学的原理,再到辐射防护的基本准则,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框架。 成像技术与设备: 深入剖析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关键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重点介绍了SPECT/CT、PET/CT、PET/MRI等复合成像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于不同类型探测器的性能特点、能量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关键参数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 影像解剖与生理: 结合影像学特点,对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影像解剖结构进行了详尽描述,并阐述了其在生理状态下的显像特征。这部分内容对于识别异常、做出准确诊断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心脏影像时,会详细描绘不同核素显像下心肌灌注、心室功能等参数的正常范围和表现。 疾病诊断与临床应用: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在各个临床专科中的广泛应用。 肿瘤学: 重点关注肿瘤的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分期、疗效评估、复发监测等。详细介绍了氟[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各种肿瘤诊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他多种靶向显像剂在特定肿瘤类型(如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阐述了核医学影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方面的价值。详述了心肌灌注显像、心室功能分析等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 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脑卒中、脑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重点介绍了FDG PET/CT、淀粉样蛋白显像、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等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感染与炎症: 介绍了核素显像在诊断骨髓炎、发热原因不明、感染灶定位等方面的作用。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涵盖了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骨骼疾病等。 新型显像技术与前沿研究: 紧跟时代步伐,介绍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涌现出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如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多模态影像融合、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中的应用、精准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等。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未来发展方向的洞察。 影像质量控制与伪影分析: 强调了保证影像质量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影像质量控制的标准、方法以及常见伪影的产生原因、识别与处理。 增值内容亮点: 本书的增值内容是其独特价值的体现,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体验: 丰富的病例库: 包含大量典型及少见病例的影像图片,并附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和诊断思路,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些病例涵盖了本书讨论的各种疾病类型和成像技术。 操作指南与技术诀窍: 提供SPECT和PET等成像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及提高成像质量、优化扫描参数的技术诀窍,为临床实践提供直接指导。 专家解读与临床路径: 邀请领域内资深专家对复杂病例进行解读,并提供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建议,为读者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借鉴。 在线学习资源(可能包含): (如果书籍有配套在线资源)提供在线视频讲解、互动式习题、知识测试等,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拓宽学习渠道。 目标读者: 临床医师: 致力于提升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掌握最新的影像学技术。 放射科专家与核医学科医师: 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用于深入研究和日常工作。 核医学技师与影像技师: 学习掌握先进的成像技术和操作规程。 医学影像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系统学习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与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 了解分子影像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本书的价值: 《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前沿性于一体的权威指南。它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宝贵的增值资源,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精髓,从而在临床诊断、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推动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