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新传

太虚大师新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子美,陈卫华 著
图书标签:
  • 太虚大师
  • 近代高僧
  • 佛教
  • 中国佛教
  • 佛教人物
  • 传记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5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太虚大师是20世纪前期*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改革家,公认的佛教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从太虚大师多灾多难的童年、侠气豪情的青年及受到代表时代潮流的维新和革命学说的激发和滋润而形成的独特学养,展示了身处乱世的太虚大师依然普降佛法的传奇一生。语言直指人心,故事生动,如临其境。


内容简介

  《太虚大师新传》以太虚生平传奇为主线,以他遭遇的千古未有的历史变局为衬托,评述了他的天生慧质及其从佛教领袖的立场出发随时对时局变动作出的灵活反应,对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的呼应,及时提出了“人间佛教”理论。全书说寓其思想于生平,寓其超前意识、**世俗社会意识于当时历史,参插轶闻趣事。因而,既有文学色彩又不违历史事实,既有通俗化的影子又有相当学术力度,既对历史作一反思又有前瞻意义。


作者简介

  邓子美,江南大学教授、宗教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其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尤以中国近现代佛教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佛教为海内外知名。出版论著百余,代表作有《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与顺应:宗教社会学视野下的佛教》《星云大师新传》《当代人间佛教思潮》等。陈卫华,江南大学副教授、宗教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近年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研究,与邓子美合著有《当代人间佛教思潮》等。主持与参与国家及江苏省教育厅多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目录

绪说:腐朽化生神奇/ 1

第一章 艰难玉成——太虚的童年时代/ 5

一、多灾多难的孤儿/ 5

二、苦谛与普度/ 15

三、立下宏愿,超凡入真/ 20

第二章 侠情豪气喷涌——太虚的青年时代/ 27

一、根底深厚,视野超越/ 27

二、新学的滋养/ 36

三、特立独行闹金山/ 40

四、惊世骇俗倡革命/ 47

五、浪潮的消退/ 56

第三章 怀抱高远 步履切实——太虚的成年时代/ 60

一、真正的觉悟/ 60

二、东渡考察/ 73

三、找到了佛教革新突破口/ 84

四、新佛教的领袖/ 93

五、净慈寺——改革试点/ 98

六、太虚的基本思路与多项选择/ 103

七、十年磨砺, 事业方盛/ 107

第四章 迂回的多方探求——太虚的壮年时代/ 114

一、世上无坦途/ 114

二、弘法欧美/ 120

三、人间佛教理论的创立/ 125

四、新的僧教育探索与构想/ 133

五、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 143

六、组织策略有问题/ 150

第五章 壮心不已——太虚的暮年时代/ 162

一、外来摧残与干扰/ 162

二、是政治和尚还是活菩萨? / 170

三、对新思潮的有力回应/ 175

四、怎样看待居士佛教? / 182

五、僧制改革强大的助推力/ 189

六、麾下一代新僧/ 196

七、人去道衰? / 208

八、最后的奋斗/ 210

九、痛心·遗憾·收获/ 213

结语:由世界宗教大势看太虚/ 218

附录一:太虚大师年谱简编/ 220

附录二:太虚与马丁·路德——现代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

改革比较/ 243

附录三: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66


精彩书摘

  第一章艰难玉成

  ——太虚的童年时代

  一、多灾多难的孤儿

  太虚的童年多灾多难,而且不像其他佛教大师那样有着神话般的色彩。他的出家虽有曲折,不过也就因为是一个平常的孩子,所以要追求神通罢了。

  在动荡不安的1890年,恐怕谁也不会留意浙江海宁长安镇上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在这年的1月8日。镇上的泥瓦工吕骏发迎来了他一生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孩子。望着襁褓中哇哇啼哭的婴儿,吕骏发不由得感慨万千。他原籍浙江崇德,祖上世代务农。。幼年的吕骏发孤苦贫弱,由于生逢乱世,家乡难以安居,十几岁时,他便将祖产田宅转托族人照料,而自己孤身一人,外出打工谋生。几经流离,来到海宁长安镇,在一个建筑队当上了一个泥瓦工,并且一干就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吕骏发以他的勤劳、朴实渐渐赢得了周围同伴的喜爱,甚至还获得了工头张其仁的青睐,并被张其仁招赘为婿。1889年春天,吕骏发与张其仁年仅十六岁的女儿结婚成家,望着端庄秀丽、娇婉柔弱的新婚妻子,想到自己十几岁便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在外漂泊多年,历尽艰辛,如今总算娶妻成家,能够享受安宁,能够感觉家的温馨,仿佛在风浪中颠簸多年,已遍体鳞伤的破船终于找到了停泊栖息的港口,吕骏发心里不由得激荡起一阵阵的幸福感。如今自己又有了儿子,中国传统习俗总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的降生无疑为吕骏发辛劳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从活泼、可爱的儿子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新的希望,像那时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希望儿子将能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此,他专门请村里的占卜先生为儿子测算,说小孩生在农历已丑年、丁丑日、乙丑时,在五行中缺金木水,因而为孩子取名叫淦森。望着新生的儿子,吕骏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他把这种巨大的喜悦,化作更勤奋劳作的动力。他要攒起足够的钱,供儿子读书,让儿子将来能跻身仕途,甚至出将入相,而不必像他这样靠卖苦力谋生。

  然而,在社会秩序崩解的时代,吕骏发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倍的劳作没有换来应有的报酬,只是落下一身病。他不久便重病突发,在生下淦森的第二年秋天,竟猝然离世,年仅二十八。他的经历是乱世中老实巴交的手工业工人命运的缩影。作为家庭支柱的吕骏发的去世,使这个本来还有着天伦之乐的三口之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纷乱之中,孤儿寡母,何以为生?张氏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她原想带着淦森去崇德,也就是吕骏发老家,依族人生活,但遭到了拒绝。为此,她只能带着年幼的淦森,暂时寄住在娘家。三年后,由于生计艰难。在娘家也无法再待下去,她只好抛离骨肉,把年仅五岁的亲子托付给母亲,也就是淦森的外祖母,自己改嫁到石门县洲全镇上一户李姓人家。淦森虽小,已有些懂事,他哭啊闹啊,又不得不离开母亲,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凄苦,他不知道在他漫长的生命旅程中还要遭遇多少生离死别的无奈,还要面临多少艰难困苦的折磨。也许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淦森偶而想起丧父离母的幼年经历,会更痛切地体验到。其实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大千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也无法改变的,我们即使不愿也只能默默承受。但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只要不绝望,不失信念,善待他人,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在吕淦森的整个少年时代,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恐怕就是他的外婆了。外婆姓周,原是江苏吴江地区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因家境优越,小时候曾读书识字,因而虽是女流之辈,却见多识广,为人做事坚决果断。周氏早年结婚后,曾生了个儿子叫子纲。不久,因为太平军与清兵对峙,战争连绵,在家乡无法安居,便带着儿子外出避难。几经周折,来到了长安,后来又嫁给当地有名的泥水工头张其仁,并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淦森的母亲。外婆早年生活动荡,因而到了晚年,虔诚信教,道佛不分,并且常年居住在离长安镇三里的大隐庵。淦森在母亲改嫁后,便随外祖母同居庵中。这时外祖母已六十岁了,淦森住在庵中,生活起居全靠外祖母照料。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外祖母前夫生的儿子,也就是淦森的小舅舅张子纲。子纲幼年时便随母亲来到长安,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曾经参加过童子试,心想科举及第,步入仕途。后来用功过度,患上吐血症(肺结核),为治病又染上鸦片瘾,日子逐渐变得穷困潦倒。他可以说是社会失序和鸦片贸易的双重受害者。从此他再也无心科举,便在庵里开设蒙馆,以教学为生。因而淦森在庵里受到外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使他孤苦无依的幼小心灵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慰藉。他生活中最早的能够明晰回忆起来的印象,就是庵内观音龛前的琉璃灯。有一次,他注视着外婆把灯放下来,添了油,燃了火,又扯上去,想象着那背后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牵动着①。这是他意识和想象的萌发,无疑,闪亮与神秘激起了他的好奇。与此同时,他开始在舅舅的蒙馆里,跟着舅舅读书识字,并且取学名沛标,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这天小淦森正上着课,突然感到浑身不适,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让他几乎无法支持,等到外祖母闻讯赶来时,已是脸色苍白,毫无血色。他还感到身上一阵阵地发冷,牙关紧咬,说不出话来。外祖母把他扶到床上休息。到了晚上,淦森忽然又发起高烧。一直守候在床边的外祖母焦急万分,并让舅舅连夜去找了镇里的郎中前来诊治。

  “怎么样,先生,到底得了什么病?要不要紧?”没等郎中仔细检查完,外祖母便迫不及待地问。

  “这孩子怕是染上了疟疾”,郎中沉吟片刻,一脸为难的样子,“这病虽说一时尚无生命之虞,但一时半会恐怕也难以根治,只能好好调养着再说。”

  “唉,这孩子真是命苦啊!”想到小淦森自幼丧父离母,如今又身染重病,外祖母不禁老泪纵横,“菩萨保佑。让这苦命的孩子早点好起来。

  ……


好的,这是一份以“太虚大师新传”为基准,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自然流畅的阅读导向。 --- 《星海孤帆:一位星际探险家的遗失航程》 作者: 艾丽莎·范德堡 出版社: 银河之光文化机构 装帧: 精装,附赠高精度星图一套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被遗忘的坐标 人类文明的疆域早已跨越了太阳系的边界,但宇宙的广袤性始终是衡量我们进步的最终标尺。在这部扣人心弦的史诗级科幻小说中,我们跟随的不是舰队的壮阔征程,而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阿瑞斯·科尔文——的最后一次航行。 《星海孤帆》是一部关于探索的极限、记忆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在面对绝对虚无时的内在韧性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太空歌剧,更是一次对“存在”意义的深刻哲学拷问。 第一部分:远征的阴影 故事始于公元 3452 年,人类已建立起松散的银河联邦。阿瑞斯·科尔文,这位被誉为“伽马象限的拓荒者”的传奇人物,拒绝了联邦提供的所有荣耀与安逸。他选择驾驶一艘经过深度改装的单人飞船——“奥德赛号”——前往一个被所有星图标记为“禁区”的区域:位于银河系旋臂边缘的“沉默之环”。 联邦的官方记录显示,阿瑞斯是因一次例行的深空勘测任务失踪的。然而,本书的核心叙事碎片——通过截获的、残缺不全的航行日志和飞船黑匣子中恢复出的加密数据——揭示了一个更为阴森的真相。阿瑞斯并非在执行任务,他是在追寻一个他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的“回音”。 这个回音,是他多年前在一次考察废弃异星文明遗址时捕捉到的一个复杂信号。这个信号没有规律,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却精准地唤醒了阿瑞斯内心深处对“起源”的渴望。他相信,那里隐藏着文明诞生之初的某种“源代码”。 第二部分:沉默之环的法则 “沉默之环”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一个由高密度暗物质云和不规则引力漩涡构成的“宇宙盲区”。在这里,常规的导航系统失效,时间感变得模糊,连思想本身似乎都在被稀释。 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对阿瑞斯在环内生存状态的细致描摹。他的飞船,这艘原本坚不可摧的科技奇迹,正逐渐屈服于环境的侵蚀。燃料储备告急,生命维持系统发出微弱的抗议声,而最可怕的敌人,是与孤独共生的心智幻觉。 范德堡的笔触展现了惊人的细节处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量子层面的能量回收;如何通过修改船载AI的底层代码,使其能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预测”引力波动;以及,当所有外在的参照物消失时,人类如何通过维护微小的、日常的仪式——比如擦拭舰桥的观测窗,或者重读一本古老的地球小说——来锚定自己的心智。 在环内,阿瑞斯遭遇了书中最重要的“非人”实体:“编织者”。它们不是生物,不是机械,而是纯粹的能量结构,以扭曲空间为“呼吸”。编织者似乎对阿瑞斯的“好奇心”产生了兴趣,它们通过向阿瑞斯展示他生命中所有遗憾和错失的瞬间,试图瓦解他的意志,让他甘愿成为环内永恒的背景噪音。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与真相的重构 故事的叙事结构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跳跃。当阿瑞斯越来越接近信号源时,他的意识也越来越不稳定。读者通过飞船日志的碎片,被迫扮演侦探的角色,将散落的线索拼凑起来。 我们了解到,阿瑞斯的失踪并非他个人的选择。在出发前夕,他曾与一位在联邦量子物理领域处于顶尖地位的同事——莉拉·维斯——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莉拉认为,那个信号并非“起源”,而是一个陷阱,一个能够吞噬已知宇宙所有信息的“熵之入口”。 然而,阿瑞斯的执念根植于更私人的层面:他对已故妻子的记忆。他相信,如果那个信号是某种宇宙尺度的通讯,那么其中也许包含了对逝去生命的某种形式的“备份”或“回响”。 随着奥德赛号突破了环的最后一道屏障,呈现在阿瑞斯面前的,不是他预想中的宏伟遗迹,而是一个纯粹由“信息”构成的领域。这是一个没有物理形态、却比任何恒星系统都更具威力的存在。 终章:坐标的终结 最终,阿瑞斯必须做出选择:是完全沉浸于这个信息之海,成为永恒的知识的囚徒,从而放弃他作为“人类个体”的身份;还是利用他唯一的、物理性的载体——奥德赛号——进行一次绝望的反向冲刺,将他所见的景象以最原始的方式,向人类发射回去,即使这意味着他自身的彻底湮灭。 本书的高潮,是阿瑞斯利用飞船的自毁程序,将他对“编织者”和“信息领域”的观察,编码成一个极其复杂的、无法被即时解码的脉冲信号。 《星海孤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 脉冲信号是否成功发射?阿瑞斯最终是融入了信息流,还是被卷入了引力的漩涡? 小说以联邦接收到那个微弱到几乎无法辨识的、来自沉默之环边缘的信号作结。信号中只有一个可识别的词汇:“不朽,非永恒。” 这部作品深刻探讨了人类对未知最深层的恐惧与渴望——我们是想理解宇宙的法则,还是仅仅想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是否有人(或物)也曾以同样的方式,凝视过我们此刻仰望的星空。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黑暗中航行,并拒绝相信航程已尽的探险家的赞歌。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太虚大师”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太虚大师新传》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传记写法,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文学性的方式,来展现大师的精神世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在时代巨变下,依然坚持弘扬佛教,以及如何革新佛教的篇章深深打动。作者的笔力老道,文字优美,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师那颗悲悯众生,救世济民的宏大情怀。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初心,并留下不朽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我记得年少时,在老家的书店里,第一次看到“太虚大师”这个名字,当时就觉得充满了神秘和力量。如今,看到这本《太虚大师新传》,我的脑海里immediately涌现出许多关于那个时代,关于那些关于智慧和哲思的传说。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传承,一种在现代视角下对古老智慧的重新解读。我对于“新传”这两个字尤其感到好奇,它意味着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可能融入了新的思考、新的视角,甚至是一些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解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领略太虚大师的卓识,去感受他思想的光辉,同时也能从“新传”的角度,看到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当下焕发生机。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旅途中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我前行。

评分

这本《太虚大师新传》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历史考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太虚大师的一生,他的思想,他的贡献,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描绘得生动而鲜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哲理时的笔触,既保留了原有的深度,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让我这个对佛学研究不甚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书中对于大师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角色的描绘,也让我思考良多。他不仅仅是一位宗教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思想的社会改革者。这种多维度的刻画,让太虚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令人敬佩。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同时又带来阅读乐趣的好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不断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挖掘和传播。《太虚大师新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展现了一种对太虚大师思想精髓的深刻理解。我感觉作者在书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大师的学说脉络,去探究其思想的源头与流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大师的思想置于当今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和解读。这种“新传”的视角,使得太虚大师的智慧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能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启示和借鉴。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对太虚大师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佛教哲学有了新的理解。它是一次对过去智慧的致敬,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对哲学和历史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而《太虚大师新传》则正好满足了我这样的好奇心。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在解读太虚大师的思想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观点的创新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大师思想的梳理,将复杂的概念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我从中不仅了解了太虚大师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我得以窥见他那深邃的思想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为读者呈现一个历史人物,更是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下社会问题,以及人生意义的独特视角。它让我意识到,古老的智慧,在经过提炼和升华后,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方向。

评分

大师

评分

頂禮大德

评分

頂禮大德

评分

頂禮大德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帮朋友买的

评分

頂禮大德

评分

挺好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帮朋友买的

评分

大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