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历史名人传记自传书籍 客观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中肯的评价 畅销小说书籍

李鸿章传 历史名人传记自传书籍 客观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中肯的评价 畅销小说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史
  • 历史传记
  • 名人传记
  • 历史人物
  • 清史
  • 传记
  • 历史
  • 自传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162649
商品编码:10538417598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书名:李鸿章传

定价:2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ISBN:9787214162649

字数:296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的著作,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zui后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梁先生还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并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启超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观而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了zui中肯的评价。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社会运动,更是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还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发人深思,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1.民国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纪传体写作**人梁启超扛鼎之作。
2.开创纪传体文学写作的一代新风,自司马迁以来史家从未企及的高度!
3.因应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改革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从他手中起步。更多精彩名家传记请点击这里:曾国藩传梁启超传朱元璋传武则天传张居正大传苏东坡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且不得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章立凡



李鸿章传(白文) / 001

002 / 序 例
004 / di一章 绪论
008 / di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014 / di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019 / di四章兵家之李鸿章 (上)
037 / di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044 / di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054 / di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066 / di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075 / di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086 / di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02 / di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李鸿章传(白文) / 001

002 / 序 例
004 / di一章 绪论
008 / di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014 / di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019 / di四章兵家之李鸿章 (上)
037 / di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044 / di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054 / di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066 / di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075 / di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086 / di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02 / di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115 / di十二章结论
李鸿章传(译文) / 129

130 / 序例
132 / di一章绪论
138 / di二章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146 / di三章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152 / di四章军事家李鸿章(上)
176 / di五章军事家李鸿章(下)
186 / di六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198 / di七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215 / di八章外交家李鸿章(上)
226 / di九章外交家李鸿章(下)
240 / di十章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262 / di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
275 / di十二章结论



历史长河中的巨人与争议:一部关于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以更加宏大和开阔的视野,审视中国在晚清剧烈动荡与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那些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外交与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它旨在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近代中国画卷,探究在内忧外患、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寻求出路,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内忧与外患的交织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将详细考察清朝中后期统治的结构性危机,从僵化的官僚体制、沉重的财政压力到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对新事物排斥的社会土壤。重点将放在西方列强的崛起及其对东方的冲击,特别是鸦片战争的惨烈后果如何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清廷正视一个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当时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局势的认知差异与误判。从“天朝正统”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转变是痛苦而缓慢的。本书会剖析几次重大对外冲突(如甲午战争的深层原因分析),探讨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制度、技术与观念层面的全面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此部分力求展现近代中国在转型之初,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那种无力感与挣扎的真实面貌。 第二部分:寻求自强的多重路径——洋务运动的兴衰 本书的重点之一,将放在洋务运动这场被誉为“自强”与“求富”的早期现代化尝试。我们不将洋务运动简单地视为一次性的技术引进,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和政治博弈过程。 我们将详细分析洋务派群体(以不同地域的督抚为核心)的内在差异与合作模式。探讨他们是如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艰难地推进军工、民用工业、教育和海军建设的。书中将详述创办的各大船厂、兵工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实业的创建过程、运营困境及其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贡献与局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本书将采取审慎的态度。一方面,承认其在技术层面和管理经验上为中国现代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培养了第一代技术官僚和产业工人;另一方面,深刻剖析其体制上的致命缺陷:缺乏中央的统筹规划、地方实业的“官督商办”模式带来的效率低下与腐败隐患,以及最核心的——未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甲午一役的惨败,便是对这场“有体无用”式改革最沉痛的判决。 第三部分:士人的觉醒与制度的困境——戊戌变法的前奏 在洋务运动受挫后,思想界的讨论迅速转向制度层面。本书将回顾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器物救国”转向“制度救国”的艰难思想跨越。 我们将详细梳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构建,分析他们如何援引儒家经典来论证君主立宪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特定精英群体在特定历史关头,对国家命运采取的激进行动。 本书将深入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守旧势力的强大阻碍、改革派的急躁冒进、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光绪皇帝自身权力的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温和改良道路在中国面临巨大外部压力时暂时走到了尽头,将中国推向了更为激烈的变革前夜。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与思想的重塑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本书还将辟出章节,专门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动。我们将分析传统士绅阶层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分化与重组;探讨新兴买办阶层和城市工人阶层的出现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冲击。 此外,本书还将聚焦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变革。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到新式学堂的推广,再到译书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文化运动如何为后续的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及传统教育体系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瓦解和取代的。 结论:转型期的集体记忆与遗产 本书最终将回归到对整个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历史性总结。它不是一部歌颂或批判的单向传记,而是一部关于“尝试与代价”的记录。它展示了在没有成熟经验、技术储备和现代政治理念的土壤中,一个古老帝国试图融入现代世界体系时所展现出的巨大勇气、深刻的局限,以及无数次尝试的跌倒与再起。历史的重量,在于对那些复杂抉择的理解,以及对不同历史路径的客观审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中国诸多历史人物及其决策的广阔坐标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李鸿章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充满了好奇,而李鸿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尝试跳出简单的“卖国贼”或“中兴名臣”的二元对立,而是将李鸿章置于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展现了他的政治生涯、外交手腕,以及他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作者在史料的考据上显然下了很大功夫,从他早年的军功,到淮军的建立,再到与西方列强的周旋,每一步都叙述得有条有理,逻辑清晰。尤其是在处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关键事件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李鸿章一个人,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整体状况,以及他个人在其中所面临的无奈和局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时代裹挟的官员,他有他的过错,也有他的不易,他试图在风雨飘摇的王朝中寻找一丝生机,即使最终的努力未能挽救大厦将倾,但其背后的考量与努力,却是值得深入体味的。这本书并非为李鸿章“翻案”,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李鸿章传》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李鸿章传》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李鸿章一生中的重大争议,比如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但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当时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分裂,以及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这些都是李鸿章在对外谈判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书中对于洋务运动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李鸿章在学习西方技术、兴办实业方面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在整体的衰败趋势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其开创性的意义不容忽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李鸿章作为一位“凡人”的描写,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也会犯错误,但同时他也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政治抱负。通过这本书,我不再将李鸿章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前行的复杂人物。

评分

这本《李鸿章传》带给我的冲击,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更为深刻,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我一直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最忌讳的就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昨天的行为。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李鸿章在对外谈判中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同时也详细地阐述了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局面,以及李鸿章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如何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书中对洋务运动的描写,让我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看到了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努力和贡献,尽管这些努力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李鸿章个人情感和性格的刻画,他并非一个冷冰冰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他的忧虑,他的雄心,甚至他的疲惫,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畏感中,增添了一份人性的关怀。

评分

阅读《李鸿章传》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跨越百年的深度对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一味地歌颂或鞭挞,而是力求一种客观公正的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对李鸿章外交活动中的细节描写所吸引。从他与西方列强的谈判桌上,字斟句酌的每一次交锋,到他回国后如何应对国内的舆论压力,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条约描述为“卖国”,而是试图去还原当时谈判的背景,李鸿章所能采取的有限选择,以及他在这些选择中试图平衡的国家利益。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一个人。书中对于李鸿章在军事上的贡献,以及他对于清朝统治的忠诚,也都有着详细的描述。我能感受到,李鸿章确实是一位在那个动荡年代,竭力想要维护国家完整和尊严的政治家,尽管他的手段和结果,在今天看来充满了争议。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晚清重臣。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李鸿章传》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李鸿章的窗口。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叙事上的客观与公允。它没有刻意拔高李鸿章的功绩,也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卖国贼”,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中肯的视角,去剖析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书中对李鸿章政治生涯的梳理,从他发迹于太平天国运动,到他成为晚清的重臣,再到他在面对列强的威逼利诱时的每一次抉择,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李鸿章与西方列强的多次交锋,从海防建设到外交谈判,作者都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并分析李鸿章在其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虽然书中也提到了他的一些失误和争议,但更多的是呈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为了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与妥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李鸿章,而非教科书上简单化的符号。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字体是真心有点小。

评分

慢………………………………

评分

慢………………………………

评分

慢………………………………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字体是真心有点小。

评分

书很便宜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字体是真心有点小。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字体是真心有点小。

评分

书很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