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必读胡雪岩!胡雪岩白手起家,从跑堂伙计到天下首富,他凭借的是“做天下人生意的眼光”和野心。
★胡雪岩创建商业帝国,凭借的经商原则是:童叟无欺和真不二价
★胡雪岩几次绝处缝生,凭借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政商关系。
★本书说透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政商关系和经商智慧。
★翻开本书,领略商业与政治之间有如靠山与火山的辩证关系。
《胡雪岩:做天下人的生意》描述了胡雪岩从一介布衣到富可敌国的“大清首富”,创造商业奇迹的过程。其经商绝学、处世韬略,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财富,为世人所称道,至今看来仍不乏现实意义。
天下的生意永远是越来越难做,而政商关系更是“离不开,靠不住”,但胡雪岩却把政商关系玩到了。他既让他的生意小心翼翼地不受权力的灼伤,又享受着游离在权力火苗周围带来的温暖,若即若离。
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胡雪岩坎坷曲折的财富人生经历中获得启发和有益的帮助。
章钱庄跑街的磨砺岁月
出身生意世家 / 003
钱庄里的“胡大人” / 004
小跑街初露锋芒 / 007
第二章先做关系,后做生意
结识未来贵人王有龄 / 017
私自借款蒋营官,出走钱庄 / 023
投桃收李,时来运转 / 027
王有龄官场发迹,胡雪岩商场发家 / 031
献计何桂清,漫天撒网 / 032
第三章钱庄银号开遍大江南北
初触票号 / 039
承发宝钞,孤注一掷 / 044
旗开京城奠鸿基 / 047
第四章非常时期,做非常生意
奉命赴上海置办军火 / 053
不惜重金购买洋枪 / 055
献计租用洋枪队 / 057
曾国藩得势,何桂清倒台 / 060
第五章攀上大靠山左宗棠,开启商圣之路
杭州城诀别王有龄 / 067
涉险献粮,情动左宗棠 / 071
献媚左宗棠得宠 / 075
第六章胡庆余堂名震天下
“胡大善人”杭州赈灾 / 081
酝酿“胡庆余堂” / 083
“赠药”打开洋人市场 / 084
善用广告,打造品牌 / 086
铁腕振兴工商业 / 089
胡雪岩官司缠身,左宗棠辟谣 / 091
第七章在官言官,在商言商
公款私款要分开 / 097
冒险接收太平军存款 / 099
怂恿左宗棠捐官收钱 / 102
一笔意外的军饷 / 106
第八章经商不忘忧国,为国献力办洋务
受邀离杭乘船入闽 / 113
受命主持筹建船政局 / 114
中国近代家造船厂诞生 / 119
鼎力出资兴办洋务 / 122
第九章红顶商人的巅峰人生
筹饷瞄上“洋腰包” / 127
筹款获利二百万两银子 / 131
借款利息小风波 / 135
经商不忘扶危济困 / 137
第十章交天下朋友,做天下生意
广交五湖四海朋友 / 143
投资人脉,编织财脉 / 147
交情和义气是经商资本 / 148
助人要有助人的手段 / 152
第十一章商人四德:仁、智、勇、强
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159
智:熟谙人性,通权达变 / 160
勇:敢于担当,勇于决断 / 163
强:坚守困境,永不退却 / 165
第十二章欲得天下财富,必得天下人心
胡雪岩笼络人心秘诀一:烧冷灶 / 169
胡雪岩笼络人心秘诀二:趋热门 / 171
胡雪岩笼络人心秘诀三:捧场面 / 172
胡雪岩笼络人心秘诀四:行贿赂 / 175
胡雪岩笼络人心秘诀五:讲义气 / 176
第十三章用天下人之智,赚天下之财
人的大本事就是用人 / 181
用人要品行至上 / 182
做大事要敢用有本事的人 / 184
智者、勇者、贪者、愚者,一个不能少 / 186
第十四章忍天下人不能忍,做天下人不能做之事
能忍耐,肯等待 / 193
做人要经得起折磨 / 196
既要赢得下,也要输得起 / 197
第十五章在时势节点上纵横布局生意
胡雪岩时代之大势 / 203
呼风唤雨,驾驭时局 / 209
手眼通天,打通官场 / 211
用“红顶”为生意撑起保护伞 / 213
用心栽花,培育官场势力 / 216
互为利用,结交江湖势力 / 221
有钱大家赚,做大商场势力 / 222
边打边拉,营构洋场势力 / 225
第十六章风云再起,一代商圣悲凉离世
山雨欲来风满楼 / 231
南疆战事再起,埋下隐患 / 233
屋漏偏逢连天雨 / 234
钱庄倒闭,厄运降临 / 236
左宗棠阜康唱名 / 239
后的时光 / 242
附录一 胡雪岩经营智慧 / 245
附录二 胡雪岩处事智慧 / 248
附录三 胡雪岩做人智慧 / 253
附录四 胡雪岩大事录 / 257
附录五 胡雪岩朋友圈 / 260
第二章先做关系,后做生意
结识未来贵人王有龄
太平天国起事北上之时,胡雪岩已经有了家室。清苦的日子过惯了,倒也没觉着家中用度有何吃紧。小夫妻二人夫唱妇随,每天的日子滋滋润润地溜过。
胡雪岩有一日闲逛,遇到了一个叫王有龄的人。王有龄祖籍福州,父亲在杭州客死。因为没有钱送回老家,只好就在此地择了块风水好地葬了。王有龄没了父亲的官俸,家中的日子也就日渐窘迫。闲下没事,他也常到西湖边逛逛。
胡雪岩见他眉宇间透着亮光,分明一副官相,身上的褂子却打上了补丁,所以也摸不透他身份。
王有龄倒还明白胡雪岩是干什么的。只是这钱庄向来都是向着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借钱之先,跑街的都要拐弯抹角,先把你祖宗八辈、左邻右舍问个清楚。至于你家中有何贵重物品,能否置当贷款,即便碍着面子,不便直问,跑街的也自有他的一套办法,套出个八九不离十来。所以这跑街的爱下酒馆,上茶馆。这种地方,花钱不多,却可以一坐一整天没人赶。聊天的、算命的、下棋的,各色人等都有。人一多嘴就杂,只要用心总可以听到想听的东西。
不过王有龄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客处他乡,无亲无靠,想去告贷几个银子,恐怕也未必会有钱庄信得过他。当铺倒可以去,但是那地方太黑,况且家中值钱的东西也已经当了不少出去。
胡雪岩见了王有龄总是笑嘻嘻地,有意和他套近乎。王有龄却总是淡淡的,懒懒的。开头胡雪岩以为他是摆架子,假清高,就有些不以为然。见面多了,又觉得不像,倒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有一天胡雪岩又见着了王有龄,就叫道:“王有龄,今天我请客,喝一壶去。”
王有龄道:“不敢当,不敢当。”
胡雪岩道:“这有什么,反正也不是我请客,自有人出钱。喏,这是我刚才三盘棋战来的。”
一再邀请,王有龄就只好跟了去。酒过三巡,胡雪岩道:“王有龄,我心里倒有个疙瘩。我看你也不像个平庸之人,何以天天无所事事,不去做点儿什么?”
王有龄道:“我能做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不要点儿本钱?”
胡雪岩一听倒觉着不以为然,心想:“干什么不是一步一步来的,你莫不是想一口就吃个大胖子?”口中却道:“本钱也不在大,有你这一副好身材就可以了。”
王有龄心想:“看来你胡雪岩倒实在。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么想着,就想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不讲吧,胡雪岩也不会明白。于是他就说:“那倒不一定,有些事还是得花大本钱。”
胡雪岩道:“比如什么样的事呢?”
王有龄道:“比如捐官补缺,本钱不够,凭你有什么好想法也没用。”
胡雪岩笑了:“这个我倒明白。有些捐官的人舍不得花钱,又不能不花钱。一百两银子能办的事,他只支出五十两,结果事也没办成,花出去的钱也收不回来了。”
王有龄也笑了:“看来你还真明白。你一定知道范蠡的一个故事了?”
胡雪岩皱皱眉头,惭愧地说:“我上学不多,谁是范蠡,我倒真还不明白。”
“就是那个称作‘陶朱公’的。”
“嗯,这个我倒还听过。什么故事呢?”
王有龄于是就给他讲了陶朱公和他大儿子的故事。
那范蠡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就跑去找他的好朋友文种,劝文种和他一起离开越国,前去北方共同重操旧业。
原来文种曾在宛郡做过小县令,慕范蠡美名,三次前往。两人一见,相谈甚欢。文种干脆连县令也不做了,陪着范蠡一同前往吴越楚交界地带,从事边境之间的贸易交换,所获甚丰。后来勾践上台,慧眼识才,就拜了二人为相,共同重振越国实力,平了吴国,解了亡国之恨。
但在范蠡看来,这勾践只可共苦,不可同甘。所以应明智行事,早日逃走。文种不听,范蠡只好一个人逃到齐地,定居于陶,重操旧业,成为倾国首富。人称陶朱公。
故事就发生在陶朱公的儿子身上。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捕入狱,要处极刑。楚国的宰相庄生是陶朱公的好友。陶朱公就派三儿子带了千金,前去说情营救。
这时大儿子在家里不干了。他觉得父亲这是瞧不起他。家中出此大事,理当是大儿子出面办理。于是他就去向他娘诉说心中的不快。
他娘也觉着这大儿子说得有道理,就去劝范蠡改变主意。范蠡不允。这大儿子犯了倔,以死相威胁。范蠡就没再说什么,派了大儿子去楚国。
大儿子走后,范蠡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吾二子必死无疑矣!”
这等丧气话,怎么能随便说呢?范蠡这么说却自有其道理。
大儿子到了楚国后,见了宰相庄生。那宰相念起范蠡英名和昔日交情,就许诺办理这件事。他对范蠡的大儿子说:“知道了,请你马上离开楚国,你弟随后就可以出狱回家。”
这大儿子听这宰相说得那么轻巧,心里犯嘀咕,心想:“死罪轻易就能免了?要是轻易就能免了,这罪肯定不重。这千金未免花得太过不值。”
有了这层想法,他就另外又买通了一个狱卒,告诉他自己在一个旅店二楼,有什么消息,随时来通知他。
那楚国的宰相庄生让范蠡的大儿子马上离开楚国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希望让人知道自己收受了重礼。一等范蠡的大儿子离开,他就上朝对楚王道:“臣昨晚观察星象,发觉昴星云集,此乃不祥之兆,还望大王能大赦冲灾。”
楚王对这位重臣言听计从,于是道:“爱卿忧国甚深,既能体察至此,我这就宣布大赦。”
大赦令还没传出,狱卒就跑去告诉了范蠡的大儿子。大儿子一听,心想:“这宰相太不地道,这等重要的事你还能不知道?明摆着是想白白捞我一把嘛。”
这么一想他心中不是滋味,“蹬蹬蹬”又跑回宰相家,对宰相道:“我为救我二弟而来,现在楚王已经大赦了,我这里来给您道个别就回家。”
那庄生是个何等聪明的人,听了这话明白他有想法,就告诉他:“黄金千镒还在那里,你就带回去吧。”
换一个人,明摆着是为办事而带的钱,既已送出,就绝不能收回。那陶朱公的大儿子不然,他来就是为了讨回这千镒黄金,所以也就不客气地拿走了。心里还暗自庆幸呢。
他这么一做,庄生可真不是滋味了,觉得好像被别人耍了似的。就入朝见了楚王,说:“臣前两天讲到星象显凶,大王您说要以行德事免凶。臣退朝后听到处都在盛传,陶朱公的儿子也杀了人囚禁在监,他们家里人带了很多金子,贿赂大王左右。大王实行大赦,人们说不是为了楚国,而是因为陶朱公用了钱。”
楚王听了大怒,于是派人杀了陶朱公的儿子,到了第二天才宣布大赦。
胡雪岩听到这里,笑起来:“这大儿子只好拖着他弟弟的尸首回家了?”
王有龄道:“这就是做人不地道的坏处了。”
“陶朱公怎么会知道自己儿子是这种德性呢?”
“陶朱公一向料事如神。他知道大儿子是跟了自己创业的人,知道积财的艰辛,这本身倒不是什么坏事。不过这等事上,过于怜惜财宝就办不成功。”
“他怎么又知道他三儿子办起来要妥当些呢?”
“这老三是他的小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整日在游乐场中混,挥霍起钱来眼都不眨。”
“我也听说过好多捐班之人,事到中途撒手,没有下文了。”
胡雪岩心想,你的意思是自己也去捐个班。半大不小的年纪,放着功名正途不走,未免让人有些想法。于是就问:“你觉得捐班不错?”
王有龄沉吟了许久,不知该不该告诉实情。闷着头喝了半晌酒,才狠一狠心,仰了仰头:“小胡,实不相瞒,先父在时,已经替我捐过一个‘盐大使’。”
胡雪岩愣了一下,见王有龄不像在打诳语,也正色道:“哎唷,失敬,失敬,我该叫你王大人才是。”
王有龄脸一红:“小胡,别奚落我了,我现在这个样子……”
胡雪岩道:“那你怎么不去打点一下,补个实缺?”
王有龄长叹了一口气:“唉,我现在这处境,到哪里去,也不会有人给我放款。”
胡雪岩心想也是,一个异乡人,举目无亲,两手空空,就是我,也不会放心放款给你的。不过补了缺的“盐大使”,一转眼就有可能捞个小“知县”,这么好的差使放着不用,也未免可惜。
王有龄见胡雪岩没了下文,自己心中也略略失悔告诉他太多。这样不免让人轻看了自己。
两人就这样各想各事,慢慢地呷着酒,夹几根空心菜下酒。渐渐地天色黑了下来。
胡雪岩忽然抬头问道:“打点,补实缺,连同来回盘缠,满打满算,要多少钱呢?”
王有龄沉吟了片刻,方道:“五百两吧!”
余下的时间,两人再也没说什么。直到出了酒馆,分手之时,胡雪岩才说道:“王有龄,明日下午,你一准在这里等我,我有话对你说。”
王有龄心想,反正明日也是没事,来就来吧。
第二日下午,王有龄早早地来了,左等右等,仍不见胡雪岩。他只好给酒馆的伙计留了话,自己出去,看别人下棋。
王有龄把脖子都看酸了,回到酒馆时,仍然不见胡雪岩来。
天色眼看着要黑下来了,王有龄早就潦倒得没了在外边饭馆小阔一把的钱。回去吧,又怕失约。正犹豫间,胡雪岩拎了个小包,匆匆忙忙赶过来了。他一把扯着王有龄,到酒馆角落里坐定。
“小胡,你找我有什么事?”
胡雪岩打开蓝布包,抽出一叠东西来,递给王有龄:“喏,这是你做官的本钱,总共五百两,可以在京城票号兑现。另外还有一些碎银。”
王有龄一愣:“你哪来的这么多钱?”
胡雪岩道:“你放心用吧,反正不是偷的,也绝不会是抢的。”
王有龄终于忍不住了,拉着胡雪岩的手道:“小胡,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胡雪岩道:“把银票收好了。王有龄,我也是看你虎落平阳,英雄末路,不像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所以一直想帮你一把才是!”
王有龄“唉”了一声,两行热泪扑簌簌落了下来。
两个人要了酒菜,慢慢地喝着。胡雪岩规劝王有龄及早动身,趁年节前赶到。这种时节去,若是侥幸,年后就能捞上个差使。
王有龄道:“雪岩,我这该到你府上拜访一下才是。”
胡雪岩笑道:“你就省了吧,早去早回,等你拜了官位,再用八抬大轿来接我也不迟。”
王有龄北上之时,太平天国军队已经克武昌、下九江,直取金陵。一时举国上下为之震惊。清廷慌忙调度了向荣率满汉大军,从南北两面夹击金陵,力图制太平天国于金陵以西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做天下人的生意”这个标题,这不禁让我对胡雪岩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成功的生意人,不仅要懂得如何赚钱,更要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赢得人心。这本书恰恰就从这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胡雪岩的商业哲学。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做生意,而是放眼世界,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进行贸易往来。书中对他在对外贸易中的策略和手段的描写,充满了智慧和胆识,让人不由得佩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胡雪岩塑造成一个神话人物,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他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朋友的相助,也有敌人的算计。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让这个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平衡官场和商场关系的描述,这种“红顶商人”的身份,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最大的风险。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商人的崛起,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选择与无奈。
评分读完《三辰图书》这本关于胡雪岩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期。作者对胡雪岩的刻画,并非仅仅停留在他作为“红顶商人”的光鲜亮丽,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做天下人的生意”的精明与远见。书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步步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的商业模式,他的管理策略,以及他如何应对各种挑战,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创办胡庆余堂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商人,如何在商业利益之外,更看重社会责任。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胡雪岩与清朝官僚体系之间关系的描绘。他如何在高层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在复杂的官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些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左宗棠的描写,这位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与胡雪岩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互相利用,又互相提防,这种深度的刻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官商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商人的传奇,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评分《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本书,我早就听闻已久,一直想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最近终于如愿,一口气读了下来,感觉整个人都被那个波澜壮阔的晚清时代给吸引住了。作者对胡雪岩这个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既有他的精明强干、叱咤风云,也有他的无奈和悲凉。书中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商人的发家史,更是将晚清错综复杂的官场、商场、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风云变幻,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胡雪岩在官商关系上的游刃有余。他深谙为官之道,也懂得如何与官僚们打交道。从一个小小的钱庄伙计,一步步爬升到权倾朝野的红顶商人,这背后少不了与左宗棠等权臣的巧妙周旋。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既有紧张刺激的谈判,也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时代,单纯的商业头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脉资源。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为了国家大义,不惜倾尽家财,在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让我对他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三辰图书》出版的这部关于胡雪岩的传记时,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一个脸谱化的“奸商”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时代弄潮儿。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胡雪岩从一个普通人家出身,如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明的算计,在动荡的晚清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传奇。书中对于他创建胡庆余堂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百姓提供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药材,这使得胡庆余堂在那个鱼龙混杂的年代,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赢得了无数百姓的爱戴。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时,并没有回避他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从与洋商的激烈竞争,到内部的管理问题,再到政治斗争的暗流涌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描写。尤其是他晚年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而导致家业败落的过程,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书中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挖掘和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胡雪岩。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的繁华与沧桑,也对中国近代商业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历史人物传记一直情有独钟,而胡雪岩这个名字,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这本书带我走进了那个纷繁复杂的晚清时期,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人。作者对胡雪岩的描绘,不是简单地罗列他的商业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他成功的背后,是如何一步步在官商勾结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从他的发家史,到他如何用他的商业帝国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再到他最终的命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胡雪岩与左宗棠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一个是用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一个是在商界呼风唤雨的红顶商人,他们之间的合作,既有利益的驱使,也有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书中对他们之间一次次往来的细致刻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官与商之间复杂的博弈。同时,我也看到了胡雪岩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是如何在国家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对他多了一份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