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舆图善本掌故

古旧舆图善本掌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善本
  • 舆图学
  • 地图史
  • 收藏
  • 善本
  • 古籍
  • 历史地理
  • 文献
  • 掌故
  • 中国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2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8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图书馆善本掌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中文古旧地图8000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在海内外首屈一指。通过书中介绍的内涵丰富的各类地图,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舆图的发展进程和中外交流的历史轨迹。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藏中文古旧地图8000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在海内外首屈一指。地理区划古地图、海洋地图、山川园林地图、交通地图、族姓地图应有尽有。地理区划古地图,大至世界地图、国家地图,小至省区、城市地图,反映了古人对所生存的地球、国家疆域的认识和历代区划沿革。一幅7米×7米的清康熙绢地彩绘本《福建舆图》,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盛朝七省沿海图》等则见证了古人守疆卫土和对海洋的认识;《五台山圣境图》《长江名胜图》浓缩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再现了古代地域间沟通交往情况。通过书中介绍的这些内涵丰富的各类地图,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舆图的发展进程和中外交流的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1
序 11
疆域政区图
《九域守令图》 3
《华夷图》 7
《禹迹图》 11
《禹贡山川地理图》 13
《广舆图》 17
《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及价值 23
《清乾隆内府舆图》 29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版本辨析 33
《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45
屠思聪《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 51
《江西全省图说》 59
《陕西舆图》图说 63
《福建舆图》 65
《晋省地舆全图》 69
《台湾地理全图》 73
《西域舆图》 77
《平江图》 81
《静江府城池图》 85
《长安志图》 89
《永乐大典》中的古地图——潮州 93
《北京皇城地图》 99
宫苑陵寝图
《兴庆宫图》 107
《北京城宫殿之图》 111
《避暑山庄全图》 115
“坐汤”沐浴与避暑山庄 119
《兆域图》 121
《东陵图》 125
河渠水利图
元代《黄河源图》 131
潘季驯与《河防一览图》 135
《黄河图说》 139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 143
《大河两岸南北地舆图》 149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 153
《袖珍南巡图》 157
《江西挽运图》 161
明朝抗倭地图: 165
《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 165
《广东海图》 169
邵廷烈《七省沿海全图》 173
交通通信图
《直隶全省道里总图》 179
《雁门杀虎归化四至舆图》 183
《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 187
《筹划中国铁路轨线全图》 193
《正太铁路大势图》 197
《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 201
《中国电线图》 207
风景名胜图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 213
《灵岩寺田园界至图》 217
《汤泉全图》 221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227
《西湖三十二景图》 233
《木兰图式》 237
《长江名胜图》 241
《五台山名胜图》 245

前言/序言

  地图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形式之一。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地图的收藏整理,历经百年,地图藏量宏富,类型多样。多年来,工作人员除了进行地图采访编目工作,还利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地图》等媒体平台介绍我馆馆藏各类舆图,整理五十余篇介绍小文,根据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即疆域政区图、交通通信图、河渠水利图、宫苑陵寝图、风景名胜图。
  疆域政区图
  舆地图籍,是国家土地、山川的形象图记,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领土的主要依据和凭证,同时也是统治者行使统治权的重要参考工具,可谓:“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有民,图言乎有地。”疆域政区图主要表现国家疆界和行政区划设置。根据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全国总图、郡国图、省图、府图、县图等。
  北宋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荣县刺史宋昌宗重立于四川省荣县莲宇山麓文庙的《九域守令图》,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幅绘到县级行政单位的全国行政区域图。刘豫阜昌七年(1136)刻石的《华夷图》是宋代石刻地图中疆域最大的全国地图。与《华夷图》位于同一石碑之上,同年刻石的《禹迹图》则是现藏中国最早的绘有计里方格的全国性地图。明代罗洪先编撰的《广舆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系以元代朱思本《舆地图》为基础,收集了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明代《大明一统图志》、许沦的《九边小图》,杨虞坡、徐斌的《水图》等十四种资料做参考,汇集增补,并改编成地图集的形式。清黄千人(1694—1771)原绘,清佚名增补,嘉庆年间蓝绿拓本《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是一幅清乾隆时期民间编绘的著名全国地图。
  明代《江西全省图说》是彰显中国传统制图水平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江西省地图集。清乾隆年间《台湾地理全图》为现存较早的手绘台湾地图之一,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交通、民族以及中国地图学发展史的珍贵史料。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冬定襄人李宝甫绘制的《晋省地舆全图》,绘制翔实,信息丰富,是较早的山西省综合性地图。它为研究山西的行政区划、道路交通、山形水系、名胜古迹等方面提供了珍贵材料。
  交通通信图
  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完善的驿递制度。上自帝王巡狩、开疆拓土,必先明于道里;下至官员赴任、中央与地方官文书之传递、民间信件往来,也需要知道路途远近,因此历朝历代舆图都非常重视表现交通路程,邮驿系统也是表现内容之一。清朝是人类交通与通信工具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象征。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下令进行机构改革,将原六部中的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同时另设邮传部,专管船、路、电、邮四政。1907年8月21日邮传部筹划全国铁路轨线,奏定全国铁路线以北京为枢纽,分东西南北四大干线:由京汉连接粤汉为南干;由京张展至库伦、恰克图为北干;由京奉展至齐齐哈尔直抵瑷珲为东干;由正太西连同蒲,与潼关、兰州之线相接,延至伊犁为西干。四大干线之后,再分四路支线。《筹划全国铁路轨线全图》如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规划的比较系统的铁路网计划,同时也开创了近现代铁路地图绘制先河。
  清政府在加速铁路建设的同时,还投资建设新式通信事业,开办发展了邮政、电话和电报事业。19世纪以前,我国情报信息的传递依赖传统邮驿。邮政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起源于欧洲。1896年3月,清政府开始创办大清邮政,将此前设立的海关邮政部正名为“大清邮政局”,将各海关附设的寄信官局或书信馆和其他相应机构一律归属于大清邮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3月16日,管理外国通商局总税务司绘制了《大清推广邮政舆图》,是一幅表示全国邮政状况的专题地图。
  河渠水利图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治水历史悠久,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江河的全面整治,治水问题自古及今均备受重视。河工水利是中国历代政府极为关注的重要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文明业绩。历代河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当时治河的文献,其中不乏舆图。各种类型的河工舆图最能直观地描绘出各朝代水利状况。中国传统的河渠水利图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河流图、运河图和水利工程图三大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华民族发祥、生活的主要地区,人们对这里河道的地理特征有所了解,然而对黄河上游的地理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元代专门派遣考察队实地踏勘河源,才开始弄清黄河源的地理情况。至元十七年(1280),元政府派遣都实为招讨使,率队前往青海地区探求河源。通过广泛考察,查清了河源地区地理情况,绘制了《黄河源图》并写成文字,上呈皇帝。可惜都实的《黄河源图》已佚,但今载于元人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有一幅《黄河源图》,为我们提供了当年的河源情况。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明朝是治黄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著名治黄专家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方案,对后世治河影响深远,《河防一览图》应运而生,它是现存篇幅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
  到了清代,随着康乾二帝的多次沿运河南巡,关于运河的专题地图才多了起来。其中就有这么一类运河图,是将长江中下游和运河绘在同一图卷上。此类型图的特点就是把南北向的京杭运河和东西向的长江中下游绘在一起,一部分为运河,一部分则把长江和江南运河并列,因为长江漕运与运河漕运线路基本呈现“丁”字形走向。此种图中漕运走向与实际情形相距甚远,看似荒谬,实则反映了它的整体价值。它的实际价值就在于记录长江漕运与运河漕运线路上每一段和每一点(府、州、县及其闸、坝、来水河口等)的水利情形。因此看来,此类型图实为长江运河水上交通路线图,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就是此类运河图的代表之一。
  宫苑陵寝图
  宫苑陵寝图是表现帝王朝会或居住宫殿、行宫、园林以及陵寝的地图。北京是中国最后几个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建都的地方。北京的历史积淀深厚,有丰富的遗迹、文物、文献见证。古旧地图作为独特的史料,最形象、最直观地记录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历程。如明代嘉靖时期刊刻的《北京城宫殿之图》,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城图,对研究明代北京宫苑建置、城市历史地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热河行宫又叫避暑山庄,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部,清代第二处政治行政中心和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留存的诸多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形成的历史见证。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由康熙、乾隆二帝分别钦定的72景点遍布其内,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避暑山庄全图》忠实反映了避暑山庄全盛时期雄壮秀丽的景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档案资料和绘画艺术品。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位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乾隆皇帝定下制度,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皇帝分葬于清东陵和西陵,从而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境内,始建于166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沿东西走向依山而建,各皇帝、皇后陵园殿堂掩映在山环水绕之中。清东陵共有15座陵寝,其中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和公主陵1座,葬有清代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4位公主、1位阿哥,总计161人。从清同治时期《东陵图》中,可以看出皇陵的选址、营建、管理、保卫、维修、祭祀等情况,同时可以透视出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大致情况,是研究清东陵及清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风景名胜图
  在传世的舆图中,有不少是以描绘名山大川内容为主的。中国名山众多,首推列为中国历代国家祀典的五岳。中国古代,把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位于今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位于今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今湖南衡阳市)、北岳恒山(位于今山西浑源县)和中岳嵩山(位于今河南登封市)。中岳庙位于中岳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历代均有大规模的修建,是历代帝王封禅或祭祀山神的场所。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五年(1200)刻石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是现存绘制时代较早的描绘中岳嵩山和中岳庙建筑的地图。唐宋以来,庙宇建筑的规格也多比拟当年的王宫形制来营建,所以有许多庙图都是各代宫廷建筑的再现,成为人们认识与研究这一时期的宫廷与祠庙建筑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即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一直延续至清末。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自东晋初年佛教传入五台山之后,就有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成宗、英宗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九位帝王巡幸五台山。但清王朝几代皇帝到五台山朝山拜佛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均创下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最。首先到五台山朝山拜佛的清朝皇帝是康熙帝,他曾五次亲自到五座台顶礼拜文殊菩萨,并赐菩萨顶“五台圣境”等御匾。乾隆帝也曾六次巡幸五台山。《五台山圣境图》是一幅展现五台山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的游览图,以传统的山水画形象绘法描绘了五台山地区的秀丽景色及名胜古迹。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润了两岸的肥田沃土,养育了两岸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文明。千百年来,有许多古圣先贤、文人墨客为其挥毫泼墨,留下了诸多文献记载,其中也不乏以长江为主题的地图资料。如清同治九年(1870)马徵麟编制的《长江图说》,清光绪二十年(1894)董恂绘的《长江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应门绘的彩色《长江图卷》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纸本彩绘《长江名胜图》就是其中一幅描绘长江中下游名胜的游览图。全图以传统的山水画法绘制,图中府、县、塘等地理要素采用透视符号,形象逼真。整幅图以江心为中轴线,长江两岸的地物均朝向江心,与江中游船上的行人视角一致,这就是中国传统地图中经常使用的“对景法”。

一本关于时间、记忆与古老故事的私人收藏 这是一本不关乎古老舆图,不涉及善本珍籍,也全然不谈掌故逸闻的书。它是一段段被时间打磨过的个人记忆的碎片,是一次次与旧物、旧照片、旧信件对话的深情回响,是一场关于“留下”与“遗忘”的永恒追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份记录,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一次对生命河流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的温柔打捞。 翻开这本书,你不会看到金石学的考证,也不会寻到史料的溯源。这里没有地图上的经纬度,没有古籍的墨痕,更没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取而代之的,是某个午后,阳光穿过老旧窗棂,在积满灰尘的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脑丸和陈年纸张的味道,那是属于旧时光的味道,也是这本书试图捕捉的气息。 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从一个深埋心底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取出的物件。它们也许是泛黄的明信片,上面是用娟秀或潦草的字迹写下的问候,寄自遥远的城市,也可能只是隔壁的街区,却承载着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的情感。那些字里行间,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琐碎的生活,却勾勒出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联结,以及时光流转中情感的温度。 或许,你会读到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儿童读物,封面上的插画早已褪色,但其中一个故事,曾在那段幼年时光里,点亮了孩子纯真的眼睛,成为了童年最深刻的印记。它不一定是名家名作,也不是什么教育典范,只是单纯地,在那一刻,给予了心灵慰藉和想象的空间。作者在这里,不是在解读作品的价值,而是在重温那个被故事包裹的温暖夜晚,重拾那份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惊叹。 书中可能会出现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物,面容模糊,表情难以辨认,但拍摄的场景,却异常熟悉,或许是童年时居住过的老房子,院子里的大树,或是全家福里那个已经记不清名字的远房亲戚。这张照片,并非为了展示家族的历史,而是为了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关于那个曾经的家,关于那些曾经的面孔,关于那个回不去的曾经。照片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时间冲淡的故事,是关于爱与别离,关于成长与失去的无声叙述。 还有一些,可能是旧时的一些生活物件的零散记录。一块磨损的竹扇,一个锈迹的铜锁,一把褪色的钥匙。它们不再拥有实用价值,却因为承载了某种情感,某种习惯,某种生活方式,而变得意义非凡。作者笔下的,不是这些物件的历史产值,而是它们在曾经的岁月里,如何参与了主人的生活,如何见证了时光的变迁,又是如何最终被时间遗忘,却又在偶然的重逢中,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本书,不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对某个领域进行学术探讨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场独白,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的温情梳理。作者通过对这些旧物的观察和回味,试图勾勒出自己生命轨迹中那些被遗忘的节点,那些曾经影响过自己的细微之处,那些构成了“我”的无数个微小瞬间。 你会在其中看到,一个旧式的笔记本,上面可能记录着一些随意的涂鸦,一些不成文的诗句,一些对未来的憧憬,又或者是一些对生活的困惑。这些文字,没有经过修饰,没有刻意雕琢,却真实地反映了写作者在那个特定时刻的心境,那些年少时的青涩,那些青春期的迷惘,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更关注的是“感觉”,而非“事实”。是回忆中模糊的轮廓,是情感的潮起潮落,是时光流逝带来的淡淡的忧伤与释然。它探讨的,不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空虚。它不是在展示收藏的价值,而是在分享珍藏的意义。 例如,某一个章节,可能会描述作者偶然翻出了一本旧的音乐磁带,上面记录着童年时喜欢的流行歌曲。磁带的封面已经泛黄,甚至有些破损,但当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时,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夏天,回到了那个和朋友们一起追逐嬉闹的下午。那些歌词,那些旋律,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青春的注脚,是童年梦想的背景乐。作者在这里,不是在分析音乐的风格,而是在重温那份纯粹的快乐,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又或者,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在很早以前被封存起来,直到今天才被发现。信中记录着当时的愿望,当时的恐惧,当时的期盼。读着这封信,就像在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时间的魔力,也审视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这种对话,没有答案,只有对生命过程的深刻体悟。 这本书,或许会触及一些关于“家”的概念。不是宏伟的建筑,也不是显赫的家族史,而是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那个承载了无数欢笑与泪水,争吵与拥抱的场所。那些旧家具,旧碗筷,甚至墙壁上的一道划痕,都可能成为唤醒记忆的钥匙,勾勒出家的温度,家的味道,家的归属感。 在这些看似零散的叙述中,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时间”的敬畏与感叹。时间是公正的,它带走一切,也沉淀一切。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在时间的冲刷下,或被碾成尘埃,或化为珍珠。这本书,正是对那些化为珍珠的瞬间的温柔打捞。它不是在挽留过去,而是在理解当下,也试图在重温旧物中,找到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 这本书,也没有所谓的“高潮”或“结论”。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私人的情感世界。在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只有一种平和的叙述,一种细腻的观察,一种对生命中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时刻的捕捉。 它不希望你从中获得某种知识,或者得到某种启示。它只是希望,在你阅读的片刻,能让你放慢脚步,回味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或许,能在某个熟悉的场景,某个熟悉的物件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那些不曾被遗忘的故事的共鸣。 这本书,就像一个安静的老人在诉说,诉说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岁月的故事。它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复杂的结构,只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无限眷恋。它是一份私人的珍藏,一份送给所有珍视时间与记忆的读者的礼物。它邀请你,一同走进这个属于“旧物”与“回忆”的宁静世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年代和人物拉近了距离。《古旧舆图善本掌故》让我看到了地图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的强大力量,它们不仅承载了地理信息,更承载了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梦想、甚至是一个文明的兴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个地方的名称是如何演变的,某个河流的走向是如何被记录和修正的,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历史的智慧,让人忍不住为之着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非常讲究。那些古老的舆图,被精心地复制在书页上,线条清晰,色彩雅致,仿佛能直接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解读的时候,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并进行深入的比对和分析,这使得他的观点非常扎实,也很有说服力。我曾经对一些历史细节感到困惑,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答,甚至发现了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究,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掩埋的细节。

评分

终于拿到《古旧舆图善本掌故》这本书了,收到的时候真的挺惊喜的,包装很扎实,书的质感也很棒。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书还没完全读完,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慢书”。它不像那些快餐式读物,一目十行就能了解个大概,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点地去体会其中的韵味。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张舆图的解读方式,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历史背景,而是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故事,将这些尘封的纸张重新赋予生命。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他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泛黄的墨迹背后隐藏的秘密娓娓道来。

评分

读《古旧舆图善本掌故》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年代。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张气息,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舆图绘制者和使用者的小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佐证,更是鲜活的人物侧写。读到某个 cartographer(地图绘制师)在艰苦条件下,凭借着一股执着绘制出惊世之作,或是某个将领如何凭借一张舆图扭转战局,都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看到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人类智慧、勇气和命运的载体。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历史爱好者准备的,任何对“物”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评分

从《古旧舆图善本掌故》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作者在考证舆图时,所下的功夫是令人惊叹的。他不仅仅满足于表面信息,而是深入到每一次的标注、每一次的修改,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善本”的解读,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舆图,每一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故事。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大文章,将看似普通的地图变成引人入胜的叙事文本。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

评分

题材还是有些意思

评分

不错

评分

京东的东西非常好,物流非常给力,赞

评分

里面有许多古地图,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装订方便。

评分

不错

评分

题材还是有些意思

评分

题材还是有些意思

评分

题材还是有些意思

评分

里面有许多古地图,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装订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