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系列:夏商周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系列:夏商周原来是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醉罢君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夏商周
  • 古代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王朝
  • 考古
  • 文明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0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99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开辟鸿茫,告别蛮荒

尧舜禹时代,是真心禅让,还是谋划夺权?

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对窃国者如何复仇?

-------------------------------------


★深谙间谍战与权谋术的大师伊尹,其真实面目,是贤相,还是叛臣?

商五次迁都,几度兴衰,酒池肉林,暴政灭国,商纣是个“艺术家”?

------------------------------------------------


★枭雄崛起,成康之治,烽火戏诸侯,

权力倒悬的时代,霸主铁腕,运掌天下

统治权柄,终落谁家?

-------------------------------------------------

★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告诉你一个接近远古却更真实的传奇时代——夏商周


内容简介

夏商周三代奠定中华文明之基础,然三代之历史则扑朔迷离,史料原本有限,加之秦之焚书,徒令后人有雾里看花之叹。本书力求从有限之线索中,以严谨、求实之态度挖掘出那段光辉历史年代的真相,通过对《史记》、《竹书记年》、《尚书》、以及先秦诸子文献互为参比,去伪存真,对许多历史上传统结论提出质疑。譬如,少康中兴,如何向窃国者复仇?夏桀与商纣,真的是历史上暴虐的君主么?权谋大师伊尹是贤相,还是叛臣?本书把零散分布于各史料的故事,整合为比较完整的故事,时间顺序清晰,历史事件连贯,脉络有序,集知识性与故事性于一身,可读性强,足见作者倾注之心血。



作者简介

醉罢君山,本名郑文州,福建漳州人,专注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作品有《血战天下:战国全史》《西汉原来是这样》《东汉原来是这样》《春秋无义战》《大唐帝国的扩张》《宋朝原来是这样》《秦朝原来是这样》等,擅长还原历史中令人血脉贲张的景象,文字里激荡着昂扬奋发的铁血精神和思辨特质。

目录

001 一 远古时代的英雄

008 二 征服者轩辕

015 三 开辟鸿茫,告别蛮荒

021 四 黄帝的子孙们

026 五 洪水滔天——帝尧时代

030 六 圣人还是阴谋家(上)

036 七 圣人还是阴谋家(下)

043 八 禅让还是夺权?(上)

049 九 禅让还是夺权?(下)

055 十 夏王朝的诞生

062 十一 窃国者(上):后羿

067 十二 窃国者(下):寒浞

072 十三 少康中兴(上):复仇

077 十四 少康中兴(下):复国

084 十五 失重的权柄

090 十六 夏桀干了什么坏事

095 十七 权谋大师伊尹

101 十八 夏台之囚

106 十九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111 二十 贤相还是叛臣?

119 二十一 大迁徙:盘庚迁都

128 二十二 武丁大帝(上):三年不语

133 二十三 武丁大帝(下):运掌天下

138 二十四 岐周的兴起

144 二十五 山雨欲来风满楼

002

149 二十六 酒池肉林:暴君与“艺术家”

155 二十七 我本枭雄:西伯与姜太公

161 二十八 殷商的灭亡(上)

167 二十九 殷商的灭亡(下)

174 三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79 三十一 管、蔡的叛乱(上)

186 三十二 管、蔡的叛乱(下)

192 三十三 周公的政治学

199 三十四 成康之治

205 三十五 从未来穿越到周朝?

211 三十六 周穆王的武功文治

216 三十七 衰落中的周王室

222 三十八 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

230 三十九 骊山之变

237 四十 权力倒悬的时代

243 四十一 在霸主铁腕的庇护下

249 四十二 风刀霜剑严相逼

257 四十三 零落成泥碾作尘

266 夏商周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酒池肉林:暴君与“艺术家”



商纣以威胁手段,迫使实力派诸侯周侯、九侯、鄂侯等人入京,这一手段着实高明。在他看来,只要把这几个人质握在手心,天下可太平矣。一向自恋的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陶醉,他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美酒与女人,释放一个帝王无尽的欲望之火。

纣王的理念与西伯姬昌完全不同,他认为要别人屈服,靠的就是拳头,就是武力,就是血腥手段。于是他推出一项酷刑,这便是十分有名的炮烙之刑。

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又称炮格,其行刑过程如下:“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就是先在一根大铜柱上抹油,然后下面置炭火烧热,让犯人在铜柱上行走。大家想想,这铜柱本来就是圆的,又抹了油,烧热后脚放上去,就像在锅里煎饼似的,这痛苦哪儿受得了呢,没走几步,这脚一疼、一滑,扑通就掉到炭火里去了,活活烧死。就算有人侥幸能通过铜柱,也成废人一个了。当然,我们必须说,历史上的酷刑很多,后世的许多酷刑可能比炮烙之刑更残忍,但从历史记录来看,商纣是开了酷刑的先河。

可是,总是一些人不太听话,比如说东夷。

夷人反反复复,时而归附,时而叛变,这已是见怪不怪了。纣王可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尊严,为了唬住东夷部落,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大秀肌肉,展示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本来只是心理威慑,不想夷人脑子不灵活,以为商纣即将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索性叛乱。纣王毫不客气,挥舞铁拳,捣碎夷人叛乱,让叛乱者尝了尝炮烙的厉害。

镇压东夷叛乱后,商纣又惩罚一个不太听话的诸侯,他出兵讨伐有苏氏。有苏氏首领哪里是商纣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有苏氏首领当然害怕了,要是商纣一怒,他就得尝尝炮烙的滋味。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女儿妲己献给了纣王。

时值壮年的纣王最喜欢的,莫过于美酒与女人。作为帝王,他不缺的就是女人,可是妲己真的与其他女人不同,或者说她深谙狐媚之术,懂得心理学,懂得征服男人。很快,英勇盖世的纣王就被妲己征服了。他把妲己当作女神,对她言听计从,为了讨她的欢心,不惜与天下人为敌。


我们来看看纣王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修宫室,妲己到来后,纣王为她盖了一间琼室,立了一个玉门。琼室玉门,若从字面来理解,应该是全部用玉石砌成,这简直就是黄金屋,甚至比黄金屋还要华丽。其次是搜刮民财。盖琼室玉门的钱从哪里来呢?那还用说吗,当然是来自民脂民膏了。宫廷的开销直线增长,除了营建宫室之外,还扩建园林楼台,从四处收罗狗马奇物,捕捉大量鸟兽,搞了个宫廷动物园,这些更少不了花销,只得从百姓那里榨取。

纣王精力充沛,满脑袋都是新奇的点子,光有美酒与女人还不够,还得有歌有舞才行。他让宫廷乐师创造靡靡之音,编排北里之舞(就是一种粗俗的舞蹈),这样还不够,他还有更绝妙的发明。不能不承认,纣王这个人有创新精神,先是发明了炮烙之刑,后又发明了酒池肉林。酒池肉林就是把酒倒在池子里,把肉挂起来一大片,看上去就是一片肉林。弄这个干什么呢?游戏呗。渴了就把池子里的酒舀起来喝,饿了就撕一块悬肉下肚。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纣王的回答是:“与人乐乐。”怎么能自己独自享用呢,不够壮观嘛。他招集一群男男女女一起来玩,与民同乐。怎么玩呢?当然要来点刺激的,这样才有感官享受嘛。一律赤身裸体,男的女的都一样,光着身子在酒池肉林之间追逐嬉戏,饮酒寻欢,通宵达旦,不知今夕何夕了。

显然,纣王把自己当作一位艺术家,除了他,谁能构想出如此汹涌澎湃的春宫戏呢?可是在王宫之内,有一个人却不欣赏他的艺术,不参加他的艺术活动。这个人是九侯的女儿,她的身份是纣王的一个妃子。纣王大怒之下,一刀把九侯的女儿杀了。

九侯可是三公之一,女儿这样莫名其妙被纣王所杀,自然悲愤难平。纣王一不做、二不休,你既有怨言,怕也留你不得!找了个借口,把九侯也杀了,剁成肉酱。这不是胡闹吗?堂堂三公,竟然说杀就杀。另一位三公鄂侯看不下去,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他显然低估了纣王的残暴,故而难逃一死,不同的是纣王没把他剁成肉酱,而是制成了肉干。


我估计九侯、鄂侯与西伯一样,都是纣王看不顺眼的诸侯,授予三公只不过是调虎离山,把他们软禁罢了。九侯成了一堆肉酱,鄂侯成了几片肉干,西伯姬昌看了能不心惊胆战吗?打从入朝以来,精明的姬昌行事低调,言行谨慎,唯恐一不小心被抓住小辫子。九侯被杀,他不敢强出头;鄂侯被杀,他也不敢吭声。不敢说话,偷偷叹息几声总可以吧。他躲在室内,偷偷叹息了几声。谁料到这几声叹息,差点要了他的命。

自甘沦为大内密探的崇侯虎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特别是九侯、鄂侯一个个落马,他更是小人得意,巴不得顺手牵羊除掉西伯姬昌。姬昌叹息几声,岂知隔墙有耳,早有密探把这个“重大消息”报给了崇侯虎。好啊,西伯呀西伯,今天可算你倒了霉运。崇侯虎三步并作两步走,猴儿急地入宫向纣王告密:大王诛杀九侯、鄂侯,天下贺之,可是西伯竟躲在室里叹息哩。

纣王一听,叹息就是心有怨言,得,抓起来关了。

有人因言而获罪,西伯却因为叹息而获罪,被关起来,囚禁在羑(yǒu)里(地名)。据说这一关就是七年之久,估计纣王都快把这个人给忘了。可是西伯是有势力的人,他的那些臣僚们可不是吃素的,想尽办法要解救姬昌。西伯手下有一个名唤闳夭的臣子,颇有智慧,认为要救西伯,就得投纣王所好。纣王所好者,声色犬马也,他便不断地献上美女、宝马、奇珍异宝。

纣王果然龙颜大悦,那天正好心血来潮,便下令释放姬昌。起初纣王还认为姬昌是个威胁,现在觉得这个人根本就不是对手,老子随时可以玩死他。这时姬昌“三公”的头衔早被罢免了,“西伯”的称号也没了,纣王不认为他是潜在的威胁,便把他打发回岐周去了。

姬昌果然是个聪明人,他没忘了表示“谢主隆恩”,回到岐周后,便把洛西之地拱手献给了纣王,同时顺带提了一个小要求:废除炮烙之刑。

诸君想想,姬昌刚刚被释放回家,怎么就吃了豹子胆,胆敢提出废除炮烙之刑的建议呢?以我的猜测,喜欢艺术的纣王估计已经对炮烙之刑失去了兴趣,玩久了就不好玩了,没了新鲜感。大概因为如此,姬昌乘机建议废除炮烙之刑,既不忤逆纣王,又可以讨到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纣王既捞得一块洛西之地,心头高兴,也给了姬昌一个大大的面子,果真废了炮烙之刑。只是天下人,只为姬昌鼓掌,却无人为纣王喝彩。


朝廷之上,敢说话的人死了,不敢说话只敢叹气的人也被关进大牢,掌权的人,自然落到小人手中。纣王底下有哼哈二将:一个叫费中,在溜须拍马上有独到的功力,无人可敌;另一个叫恶来,人如其名,只有恶的来,善的不来,此人在造谣诽谤上有极深的造诣,罕有对手。这哼哈二将,兴风作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殷人绝望,诸侯离心。可是没关系,有纣王撑腰,自然是政坛上的不倒翁。

在纣王眼中,百姓算个球?别碍着老子开心就好。至于诸侯,这个就比较麻烦一点,比对付小民要难一点。当然,别看纣王声色犬马,他还是英武盖世的,只是叫他离开奢华的王宫,离开小淫娃妲己,他却是不舍。要如何摆平诸侯与诸夷呢?费中与恶来这两个家伙肯定不顶用,谁来代朕征伐呢?当然啦,当时帝王还是没有自称“朕”的。

纣王左思右想,姬昌可以。他被关了七年,连叹气都不敢了,况且一释放回家,就知道献上一块地来孝敬君王,总算是调教乖了。纣王给了姬昌象征权力的弓矢斧钺,并把“西伯”的称号还给他,把征伐诸侯的权力交给他。说到这里,不佩服姬昌都不行,他献了一块地,捞到的东西远远比失去的东西要多。

西方霸主又回来了!


西伯姬昌很能卖乖,得到征伐大权后,他不失时宜地表示效忠,率一大批诸侯入朝进贡。这真的给纣王挣足了面子。

可是有一个人却十分担忧。

这个人就是比干。

比干是殷商朝廷中为数不多的正直人士,在恶人当道的朝廷里,比干怎么就没事呢?原来他的身份不一般,他可是纣王的叔叔哩。比干当然也知道帝国一片乌烟瘴气,但他毕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再怎么说也要力挽狂澜,要保住殷商帝国。

他对纣王说,你别被西伯骗了,西伯到处“阴修德行善”。注意这个“阴”字,这是有阴谋的。别看他带着一大帮诸侯前来进贡,其实那些诸侯早就被西伯收买了。

西伯已经坐大,殷帝已失权重矣!

纣王本来就对这个喜欢唠叨的叔叔很讨厌,在他看来,比干就是自以为聪明的家伙。要说到聪明,世界上还有谁比得上我纣王吗?你看殷商衰败了那么多代,一到我手里,中兴了,诸侯们都乖乖听我的了。

当然,这时的纣王,对叔父比干还有一点点尊敬,虽然不愿听他唠叨,却也不至于为难他。其他人就比较倒霉了。

比如说,有一个大臣名为商容,算是朝中稀有人物,是个贤臣,深受百姓爱戴,我估计他没有被迫害死,是有比干罩着他。纣王听了比干的唠叨,又要听商容唠叨,一怒之下,把商容的官帽摘了,就地免职。

其实比干说的一点都没错。

表面上诸侯跟着西伯一起来进贡,像是对朝廷忠心耿耿,其实只是摆摆架势罢了,实际上都心向着西伯。

这里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诸侯之间遇到纠纷,根本不去纣王那里仲裁,反倒都跑到西伯这里论理。

有一回,虞、芮两个诸侯国的百姓因为国界线附近的田产归属而争吵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既然这样,大家一想,西伯不是很公道吗?那就让西伯给评评理吧。于是两国民众各派代表入周,各自认为必定会赢得诉讼。进入周境后,他们发现农民们的田地之间留了很大的距离,大家相互谦让,要把这块地让给对方。不仅如此,周人彬彬有礼,特别尊敬长者,大家相处都很和谐。这就是周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摆花样,真有点礼仪之邦的模样。

看到这里,虞、芮两国民众代表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你看看周人相互谦让,我们却在为那点蝇头微利争吵不休,显得那么没修养。要是把争吵这事上诉到西伯那里,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想到这里,大家也不好意思去找西伯了,商量说:“我们所争的,是周人耻于取的。我们去西伯那里干吗呢?自取其辱罢了。”当即决定,对于两国有争议的那块地,双方都不要了。一件争论不休的事,就这样解决了。后来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想必与此故事有关。

这件事后来便传开了,这时有人开始散布一种说法:“西伯盖受命之君。”西伯大概要接受天命成为君王吧。

不过想要成为受命之君,还是任重道远的,有道义是一回事,还得看实力。西伯固然是个出色的首领,但其武功不及其父季历。如今他握有征伐之权,得找个懂军事、知谋略的帮手,就像当年商汤找了伊尹一样。无论什么时候,世上总有许多能人异士,关键要看你有没有认真地找寻。一个伟大人物浮出水面,此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姜尚姜子牙。



史海钩沉: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与演变 ——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长篇叙事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仰韶与龙山时代的社会重构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公元前数千年,聚焦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群的兴盛与互动。我们不仅仅罗列考古发现,更致力于还原彼时先民的生存图景。 第一章:河流的馈赠与人类的迁徙 详尽分析仰韶文化(如半坡、姜寨)的聚落形态、农业技术(粟、黍的种植与驯养动物的早期阶段)以及其独特的彩陶艺术,这些彩陶上的几何纹样和具象符号,如何折射出早期社会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敬畏。我们将探讨仰韶文化内部的分化,特别是其在地域上的扩散与联系网络。 第二章:龙山时代的社会复杂度提升 龙山文化阶段,标志着中国史前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重点剖析黑陶的出现及其制作工艺的飞跃,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体现。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中玉器、石器和陶器的比例分析,深入探讨私有财产的萌芽与早期社会阶层的初步形成。重点考察山东龙山文化(如城子崖)的城垣修建,城池的出现,是军事防御、资源控制还是权力集中的显著标志?我们试图回答,这种“早期国家”的雏形是如何在农业剩余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 第三章:区域文明的整合与冲突 在黄河流域之外,长江流域(如良渚文化)的玉器文明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宗教色彩,构成了与中原地区迥异的发展路径。本书将详细对比良渚的“神人兽面纹”与中原地区早期信仰体系的差异,探讨这些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之间是长期隔绝还是存在交流与竞争?对良渚大型墓葬与祭祀中心的解读,将帮助我们理解权力与神权在文明早期如何相互支撑。 第二卷:邦国林立与礼制的初建:从部落联盟到早期王朝的权力转移 本卷聚焦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的复杂过程,重点分析“禅让”与“世袭”背后的政治逻辑,并系统梳理早期国家政权形成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共主”的形成:尧、舜、禹的政治遗产 我们不将尧舜禹视为简单的神话人物,而是将其视为不同政治集团相互融合、权力中心逐步转移的象征。通过对史籍中零星记载的梳理,重构部落联盟向具有实质统治能力的早期王朝过渡的权力结构。禹的治水功绩,如何转化为其世袭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什么? 第五章:早期国家的组织形态:夏的边疆与统治模式 尽管对夏代的考古学证据尚存争议,本书将整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结合传世文献,构建一个可能的夏代国家模型。重点分析二里头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与外围聚落的布局,以探讨一个早期王朝如何实现对广袤区域的有效管理。其与周边部落的关系,是征服、融合还是朝贡体系的雏形? 第六章:礼仪的萌芽与青铜器的政治意义 青铜器,尤其是礼器(鼎、簋),在夏商之交扮演了超越工具的角色。本章深入探讨青铜冶铸技术的垄断性如何成为早期王权控制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将分析青铜器形制的变化,如何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的固化与外部政治形态的演进。 第三卷:神权与王权:商代统治的内涵与外延 商代是中华文明进入信史阶段的关键一步,本书将深入剖析商代统治者如何运用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与战争动员,构建一个高度集中的神权政治体系。 第七章:殷墟的结构:王室、贵族与庶民 依托殷墟遗址的详细发掘资料,细致描绘商代都邑的社会空间划分。王室居住区、祭祀区(如大邑商)、手工业作坊区的空间布局,如何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与资源的严格控制?普通民众在这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何种角色? 第八章:占卜的政治学:甲骨文背后的权力运作 甲骨文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商王与“上帝”沟通的工具。本章将深入分析卜辞的内容结构,考察商王对农业、战争、疾病、祭祀等重大事件的决策,如何完全依赖于神意的解读。我们将讨论,占卜仪式是如何被国家机器所垄断,从而维护统治合法性的。 第九章:人牲与战争:商代征伐的驱动力 商代频繁的战争,其主要目的是获取战俘用作人牲祭祀,还是为了获取土地和资源?详细分析殷墟出土的大规模人牲坑的意义,探讨这种残酷的祭祀制度如何服务于巩固王室对贵族和民众的心理威慑。同时,对“羌人”等周边族群的征伐,揭示了商代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第四卷:礼乐的肇始与周的“天命”重塑 周的取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革命。本书将重点分析周人如何通过“天命观”的构建,为“家天下”的统治披上神圣的道德外衣。 第十章:西周的封建模式:宗法与分封的运行机制 “封建”是周代统治的核心。详细解析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宗法制度如何通过血缘关系,将庞大的疆域整合于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等级网络之中。嫡长子继承制如何有效避免权力真空,并确立政治的稳定性? 第十一章:德的政治化:周人对“天命”的阐释 与商代对“上帝”的神秘化不同,周人提出了“德”的概念,将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实践之上。分析《尚书》中的相关论述,探讨“德”是如何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成为衡量君主功过的终极标准。这种转变,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第十二章:礼器的变迁与等级秩序的固化 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如列鼎制度)的形制与数量被严格规定,成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最直观工具。本书将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展示周朝如何通过细致的礼仪规范,将政治等级固化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先兆如何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动荡。 结语:从神权到王权的渐进式转型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夏商周三代进行宏观的比较总结。重点分析从仰韶的原始聚落到西周高度规范的礼乐社会,中华文明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构建和技术应用方面所实现的根本性飞跃。我们将看到,中央集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对血缘、神权、礼仪和军事力量的逐步整合,历经数个世纪的摸索与实践,才最终奠定中华帝国政治形态的底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板着脸孔的刻板感。作者仿佛是一个健谈又博学的友人,用最平实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高深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侧面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性的洞察力。比如,描述某位早期统治者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内心挣扎,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我瞬间感觉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亲和力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吸引进去,并且持续保持阅读的动力。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脱口秀,但同时,知识的密度却非常高,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融合能力。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考古学、人类学甚至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现来佐证历史叙事。例如,在解释早期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时,书中不仅引用了铭文记录,还结合了出土器物的形制变化和墓葬规格的差异进行多维度的论证。这种多源信息的交叉比对,使得对那个时期的认知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再是单纯依赖文献的记载,而是构建了一个基于实物证据的、更加坚实的历史图像。我特别喜欢这种将“物证”与“文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它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对于那些喜欢追根究底、不满足于表面说法的深度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这种综合性分析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我通常不太在意书籍的外观,但这次的体验非常特别。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厚重,插图和地图的印刷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可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那些手绘的复原图,线条流畅,对理解古代城邦的布局和生活场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相较于一些只有黑白文字的严肃史著,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让历史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和人性化。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图注,因为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这本书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愉悦的心情。阅读体验的提升,绝对是让一本好书变成一本杰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历史事件的“不确定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历史观的体现。作者并没有将一切都描绘成已经盖棺定论的事实,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史料的缺失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议。在某些关键的文化起源问题上,作者会并列介绍几种主流的假说,并清晰地指出每种假说的证据链条和局限性。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它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这种开放的讨论空间,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但又害怕陷入僵化教条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文明的书,真是大开眼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经历了那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书中对早期社会结构的描绘尤为细致,从部落的形成到国家雏形的出现,每一步的演变都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严谨态度,虽然是通俗读物,但处处可见扎实的学术功底。比如,书中对于礼仪制度如何在早期政治生活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剖析,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又不乏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我以前对那个时期的认知比较零散,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但读完之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脉络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早期权力合法性来源的探讨,提供了很多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激发了读者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思考。

评分

书很好,内容非常值得看看,价格便宜。

评分

送货很快,两天就收到货了。比书店便宜一半

评分

正版书,印刷很精良

评分

??历史中国系列: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儿子想看夏商周,买了这本看看。

评分

挺好,只不过是个人的见解的书

评分

了解夏商周的一本好书,很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物流速度给力,服务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