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涉及了不少“作法规矩”。规矩是古人对建筑的权衡尺度、细部比例、形状造型方面的法则性的总结,是历代哲匠对建筑形式美认知的结晶。那些不伦不类的中式建筑都是不讲规矩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在强调规矩的同时,还应该有这样的认识:(1)古建瓦石不是什么都有规矩,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没有一定之规而只有处理方法的好与坏;(2)规矩往往只能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而不能作为落脚点,对于古建瓦石知识而言,学会了用规矩没学会破规矩只是学成了一半;(3)许多规矩是清代中、晚期才形成的,有些甚至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切忌用后来的规矩对照要求之前的建筑;(4)文物建筑的原状即使“不规矩”,也不应轻易改变;(5)应注意典型作法与非典型作法的区别,官式作法与地方作法的区别,不要随意“改正”非典型作法,不要让官式作法扼杀了地方作法。
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 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 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 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 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 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 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刘大可,全国**古建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古建界领军人物罗哲文先生评价为“一代瓦石宗师”,被业内誉为古建瓦石泰斗。从业近50年,从事过古建筑、新建筑新建及修缮的设计、施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程技术方面的所有工作。出版学术著作16种,发表论文50余篇。编订**规范、定额等各种技术标准10种(全部为填补空白项目)。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6项、获**专利2项。培养园林古建各类人才上万人。主持过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及现代建筑的施工。参加过多项知名古建筑及现代建筑的建筑设计。其代表作《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文物保护和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的案头**工具书。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表目录
图目录
**章 基础与台基
**节 通述
一、中国建筑台基的总体特征
二、古代地基基础概述
第二节 灰土与素土的传统作法
一、灰土分类及一般概念
二、土作常用工具
三、灰土作法
四、与灰土强度有关的技术
问题
五、基础与地面垫层的素土
作法
第三节 台基及基座类砌体的
类型
一、台基
二、基座类砌体
第四节 台基的构造及一般施工
方法
一、码磉墩和掐砌拦土
二、包砌台明
第五节 与台基有关的几个基本
概念
一、台明各部位的平面关系及其
尺度
二、平水、中与升的概念
第六节 台基的定位放线
一、矩形建筑台基放线
二、平面为多边形的台基放线(以六边形、八边形、五边形为例)
第二章 古建灰浆、砖料、瓦作
工具及砖料加工
**节 古建灰浆
第二节 古建砖料
一、古建砖料的名称
二、古建砖料的规格
三、砖的质量鉴别
第三节 瓦作工具
第四节 砖的砍磨加工
一、砍砖
二、官式建筑砖雕介绍
第三章 墙体
**节 通述
一、中国建筑墙体的总体特征
二、墙体的砌筑类型及其应用
三、各种砌筑类型垒砌的一般方法
四、墙面勾缝
五、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方式、等级与主次概念
六、砖的排列、组砌形式及墙面的艺术处理
七、墙体名称释义
八、常见墙体的各部位尺度
第二节 山墙
一、山墙的类型与各部名称
二、悬山、庑殿、歇山及攒尖建筑的山墙作法
三、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作法
四、平台式房屋的山墙
五、琉璃山墙
第三节 廊心墙
一、硬山廊心墙
二、其他部位的廊心墙
第四节 槛墙
第五节 檐墙
第六节 院墙
第七节 砖檐
一、砖檐的种类
二、檐子的出檐尺寸及适用范围
三、砖檐操作要点
第八节 砖券
一、砖券的种类
二、砖券的名词术语与看面形式
三、券的起拱与砍砖放样
四、砖券摆砌规则与操作要点
第九节 城墙
一、城墙的形象特征
二、墙体做法
三、施工要点
第十节 其他墙体介绍
第十一节 影壁
一、影壁的分类
二、影壁作法
三、影壁的尺度及各部作法的变化规律
第十二节 墙体抹灰
一、古建筑抹灰墙面的颜色特征
二、靠骨灰
三、泥底灰
四、滑秸泥
五、壁画抹灰
六、其他作法
七、抹灰后做缝
八、灰浆的配合比及制作要点
第四章 地面
**节 中国建筑地面通述
第二节 地面的分类与形式
一、材料分类
二、砖墁地的作法分类
三、地面的部位名称
四、砖缝排列形式
第三节 墁地的操作要点及作法规矩
一、砖墁地的操作要点
二、砖墁地的作法规矩
三、焦渣地面与夯土地面
第五章 屋面
**节 通述
一、中国建筑屋面的总体特征
二、屋面作法通述
第二节 坡屋面苫背与平台屋面苫背
一、苫背的种类与苫背的基层
二、瓦顶苫背的一般作法
三、平台屋顶苫背的一般作法
四、宫廷灰背作法中的几种特殊手法
五、古建屋面苫背的现行作法
六、苫灰背的技术关键
第三节 屋面宄瓦
一、分中、号垄与宽边垄
二、宽瓦
第四节 琉璃屋脊
一、圆山(卷棚)式硬、悬山屋面的屋脊
二、尖山式硬、悬山屋面的屋脊
三、庑殿屋面的屋脊
四、歇山屋面的屋脊
五、攒尖屋面的屋脊
六、重檐屋面的屋脊
第五节 琉璃瓦件的变化规律及选择依据
一、琉璃瓦件的尺寸与质量鉴别
二、琉璃屋脊端头部位异型脊件的使用
三、琉璃屋脊的组合变化
四、常用琉璃瓦件的尺寸规律及选择依据
五、关键部位尺度的简易确定方法
六、吻兽、小跑的比例关系及细部画法
七、琉璃屋面重量及瓦件数量的估算
第六节 大式黑活屋脊
一、圆山(卷棚)式硬、悬山屋面的屋脊
二、尖山式硬、悬山屋面的屋脊
三、庑殿屋面的屋脊
四、歇山屋面的屋脊
五、攒尖屋面的屋脊
六、重檐屋面的屋脊
第七节 小式黑活屋脊
一、硬、悬山屋面的各种正脊作法
二、硬、悬山屋面的垂脊作法
三、歇山屋面的屋脊
四、攒尖屋面的屋脊
五、重檐屋面的屋脊
第八节 黑活瓦件的变化规律及选择依据
一、筒、板瓦的尺寸与质量鉴别
二、黑活瓦件的选择依据及尺度关系
三、黑活屋面重量及瓦件数量的估算.
四、吻兽、狮马的比例关系及细部画法
第六章 石作
**节 常用石料种类及常用工具
一、石料的种类
二、石料挑选方法
三、石料加工的常用传统工具
第二节 石料加工
一、石料的各面名称
二、石料加工的各种手法
三、石料表面的加工要求
四、石料加工的传统方法
五、石雕介绍
六、石料加工的技术质量要点
第三节 石料的搬运、起重及安装
一、石料搬运的传统方法
二、石料起重的传统方法
三、石活安装
第四节 台基石活
一、普通台基上的石活
二、石须弥座式台基
三、石须弥座的其他用途
第五节 门石、槛石
第六节 栏板柱子
第七节 台阶
一、踏跺
二、礓礤
三、台阶安装要点
第八节 墙身石活
第九节 地面石活
第十节 石券
一、石券的用途及类型
二、石券常见名词术语
三、石券的起拱与权衡尺寸
四、券脸雕刻
五、石券制作安装要点
第十一节 官式石桥
一、官式石桥的各部名称
二、官式石桥的尺度比例
三、石桥用料标准
第十二节 牌楼石活
一、月台
二、夹杆石及其他石活
第十三节 杂样石作
第七章 瓦石作修缮
**节 修缮原则及修缮方案的制定
一、修缮原则
二、修缮方案的制定
第二节 墙体修缮
一、墙体的检查鉴定
二、墙体的修缮措施
三、墙体拆除注意事项
第三节 砖墁地的修缮
第四节 屋面修缮
一、修缮措施
二、瓦件的拆除
第五节 石活修缮
第六节 现代技术保护介绍
一、现代技术保护的概念
二、砖石结构现代技术保护的方法
主要名词术语与索引
参考文献
这次阅读《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对我而言,是一次回归本源的探索之旅。在当今这个快速迭代、追求新奇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地去关注那些承载着历史与匠心的传统技艺。这本书,却让我沉静下来,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营法”。它所探讨的瓦石工艺,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构成宏伟建筑的基础。我深切地体会到,一座巍峨的宫殿、一座庄严的寺庙,抑或是一处宁静的园林,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平凡的砖石瓦片。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瓦石选材、加工、砌筑方式的细致描述,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了解到,原来一块小小的砖,其烧制工艺、尺寸规格都蕴含着深刻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一块厚重的石材,如何通过精密的切割和打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下屹立千年。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犹如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古老的构件,感受它们粗犷而又不失精巧的质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的那些古迹,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斑驳的墙壁、错落的屋檐,如今,我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关于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一种精益求精、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
评分这本书《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史书,里面记载着中国古人对于土地、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如何用双手与智慧,将这些敬畏转化为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敬意,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而这本书,则将这份智慧浓缩在“瓦石营法”这一具体而微的领域。我曾以为,古建筑不过是石头和瓦片的堆砌,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着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对石材的精挑细选、对砖瓦的烧制工艺,到各种砌筑方式和连接结构的运用,都体现了古人对建筑材料的深刻理解和极致追求。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在瓦石应用上的差异性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我了解到,原来一块小小的砖,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制作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标准;而一片看似简单的瓦,其铺设方式的细微之处,却可能决定着建筑的寿命。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对古建筑工艺有了基本认识的探索者,它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让我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其“精”。无论是装帧的精美,还是内容的精炼,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尊重与追求。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古建筑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共鸣。而这本书,恰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以瓦石营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古建筑的构成要素,从最基础的材料选取,到复杂的结构组合,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在瓦石应用上的差异化处理,给予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这让我意识到,瓦石并非简单的建筑材料,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地域特色。例如,书中对皇家建筑的琉璃瓦和等级制度的关联,对江南园林中青砖黛瓦的精巧运用,都让我大开眼界。此外,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瓦石营法的实际应用,这种“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易理解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老的工匠对话,聆听他们关于材料、关于工艺、关于美学的智慧传承。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不动声色”的哲学里。那种不张扬、不炫耀,却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出厚重底蕴的气质,着实令人着迷。而《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这份“不动声色”的秘密。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极其踏实、严谨的态度,去剖析古建筑的肌理。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瓦石材料的特性、来源以及加工工艺的论述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历经风霜的工匠们,是如何在大自然馈赠的材料中,挖掘出最适合建筑的质地与形态。书中所描绘的古代建筑师们,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建造者”,更是深谙材料之道的“艺术家”。他们对石材的纹理、对瓦片的色泽、对砖的烧制温度,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一切的精益求精,都只为成就一座座历久弥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杰作。书中对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力学原理的讲解,虽然专业,但通过图示和比喻,也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能够大致领悟其中的奥妙。我开始明白,那些看起来简单的砖石堆砌,背后却蕴含着何等精妙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司空见惯的古建筑,赋予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它们。
评分我之所以对《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源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向往。这种理念在古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瓦石作为建筑最基础的构成元素,无疑是连接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重要载体。这本书,正是从瓦石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因地制宜,选取最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瓦石材料;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让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书中关于不同地区瓦石色彩、质地、形状的差异化处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样的地域建筑风格。例如,北方建筑多采用厚重的石材和粗犷的砖石砌筑,体现出刚毅和稳定;而南方建筑则多以青砖黛瓦为主,线条流畅,色彩淡雅,更显灵动与秀美。这些差异,都离不开对瓦石的独特运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材料耐久性、保温性、防潮性等实用功能的考量所打动。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建筑并非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是将实用性与美学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对材料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是构成一座座传世建筑的基石。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古人对于建筑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洞察融入到每一块瓦、每一块石的营法之中。
评分《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古建筑背后那份“化繁为简”的智慧。我们常常惊叹于古建筑的精美绝伦,却鲜少去思考支撑这一切的根基。这本书,正是从瓦石这个最根本的元素入手,为我们揭示了古建筑的奥秘。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利用最天然的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和严谨的工艺,建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的瓦石营法的详尽描述,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了解到,原来不同等级的建筑,在瓦石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建筑功能的深刻理解。书中对各地建筑材料特点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不同地域之间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例如,北方建筑多采用厚重的石材和砖,以应对严酷的气候;而南方建筑则多以轻盈的瓦和砖为主,以适应湿润的环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追求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我便被它所蕴含的那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所吸引。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所在。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建筑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建造出如此宏伟、精美的作品?这本书,为我揭开了谜底。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瓦石营法的基本原理、材料选择、施工技术,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筑在瓦石运用上的特点。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将一块块平凡的石头、一片片朴实的瓦,变成一座座令人惊叹的建筑。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寺庙、民居)的瓦石营法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到,原来不同等级的建筑,在瓦石的材质、规格、铺设方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仅仅是工艺上的要求,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制度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建筑材料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追求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关于文化传承的史书。
评分在阅读《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的过程中,我被书中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腻的笔触深深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工艺的百科全书。它从瓦石这个最基础的元素出发,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建筑的建造奥秘。我了解到,原来不同朝代的建筑,在瓦石的形制、色彩、纹饰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象征。例如,书中对唐代建筑使用的大型板瓦和筒瓦,以及宋代建筑普遍采用的剪边瓦的介绍,都让我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建筑在瓦石选材上的偏好,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西南地区多见的梯形石板瓦,以及江南地区常见的青砖黛瓦,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建筑的热爱,对工艺的执着,以及对自然的尊重。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对中国古建筑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一直对那些巍峨的宫殿、精美的园林以及散落在乡村的古朴民居情有独钟,但每每仰望,心中总会升起一种“只可远观不可近瞧”的疏离感。那些精密的榫卯结构、巧妙的空间布局,甚至是看似随意的飞檐翘角,都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匠心,我不得而知。当我翻开《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时,那种疏离感开始慢慢消融。书中所描绘的瓦石营法,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到了工匠们如何精挑细选每一块石头,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将其打磨得浑然一体,如何让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中依旧坚固、生动。那些关于斗拱、梁架、砖石砌筑的详细讲解,配以精美的插图和图解,仿佛带领我亲临了那个古老的建造现场。我仿佛能听到锤凿的叮当声,看到汗水滴落的痕迹,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勤劳。书里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古建筑的瓦石营法差异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北方建筑的厚重沉稳,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都离不开其独特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读着读着,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化身为一个参与者,去感受那份对建筑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它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我们祖先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赞美。
评分《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基础”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会惊叹于古建筑的宏伟外观,而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基石。这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些“基石”——瓦石的营法。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瓦石材料特性、加工工艺以及应用技术。我了解到,原来一块用于砌墙的砖,其烧制温度、粘土成分都经过了严格的把控;而一片用于屋顶的瓦,其弧度、搭接方式都决定了建筑的防水性和耐久性。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皇家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的瓦石营法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因地制宜”、“各得其所”的深刻理解。例如,北方建筑多采用粗犷厚重的石材,以应对严寒的气候;而南方建筑则多选择轻巧细腻的砖石,以适应湿润的环境。这种因地制宜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材料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创造出最伟大的建筑。它让我意识到,任何宏伟的成就,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而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描绘了古建筑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