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货币史
  • 白银
  • 帝国
  • 金融史
  • 经济史
  • 明清史
  • 货币
  • 历史
  • 社会经济史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22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经济学专业人士,经济学初学者,政府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对经济、货币、经济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从经济变奏窥千年历史风云,从白银命运解东西转折分流

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德斌、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等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 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在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徐瑾

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

早年办过《读品》杂志,现主持经济人读书群。

近年出版《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等著作,作品曾连续入选“2015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2016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作者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从本书提供的视角看去,熟悉的历史世界呈现出自己的侧影。东西并列,轮廓分明,清晰而有神。好看。

——吴思 著名历史学家、《潜规则》作者

在这部《白银帝国》中,青年经济学人徐瑾以她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宽广的视野,在中外历史的对比中讲述了中国千年货币史,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徐瑾以她的《印钞者》和《白银帝国》,将史学家冷僻的工作加以大众化书写,为货币经济历史的疆域创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朱嘉明 著名经济学家、台湾大学客座教授

《白银帝国》抓住白银在中国作为货币的既普遍又特殊的现象,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千年经济史的演变路径,内容不仅涉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入国家政治、财政、金融制度等领域,也对中西大分流这样的重大议题有精彩的讨论。此书面向大众,将小说、戏剧里隐含的信息与严肃的学术著作巧妙融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形象的传统中国经济史图景。

——马德斌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学者

徐瑾女史视野独特,文笔了得,以白银斑驳游离之脉络梳理了中国货币史,纲举目张,甚为聪明。检点千年以来从金属货币到朝廷,再到体制的威权与利益变迁,可以从中体验人性与观念的冲突。好的逻辑,才会有好的故事。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目录

朱嘉明序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V

总 论 白银的诅咒 // 001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货币起源 // 042

白银的东西命运 // 049

金银博弈 // 055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 058

金银复本位不是乌托邦 // 063

第二章 宋元:纸币试验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 072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 077

南宋钱荒与疯狂的会子 // 085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 096

通胀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 102

1262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 108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 118

发钞救不了明朝 // 121

禁不住的白银 // 125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 133

李约瑟之谜在明朝 // 137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 144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 153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币制混乱的清朝 // 162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 170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 178

从朝贡到条约 // 184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 190

1840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 194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 203

外国银洋在中国 // 211

用白银丧失货币主权? // 216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 221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 225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 233

币制改革大热潮 // 237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 240

第五章 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胀

洋银行来到中国 // 248

钱庄在20世纪的兴衰 // 252

“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 // 256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 269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 276

通胀的尾声与启示 // 286

后 记 // 295

附录一 延伸阅读 // 299

附录二 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 // 301

参考文献 // 317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史的著作的简介,内容不涉及《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的任何特定论点或发现,旨在介绍一个独立、全面的研究视角: --- 《东方铸币:大清帝国晚期的货币秩序与国家建构(1700-1911)》 导言:一个被遗忘的经济转向 本书旨在提供对清朝中晚期(约1700年至辛亥革命)中国货币体系的细致考察。这一时期,尽管传统史学往往聚焦于王朝的政治衰落与社会动荡,但其内部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型。本书关注的并非单一的货币类型,而是贯穿整个帝国的、由多元化金属、纸币、信用工具构成的“货币生态系统”如何运作、演变,并最终成为国家权力运作与社会财富流动的基石。我们挑战了将此阶段简单视为“白银独大”的传统叙事,转而探讨铜钱(制钱)、银锭(碎银)、官兑票、民间票号汇票以及外国货币共同构成的复杂交互网络。 第一部分:制钱的黄金时代与困境(1700-1840)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清初至乾隆盛世时期,由中央铸币局铸造的制钱(铜钱)在中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制钱作为官方支付和日常小额交易的主要媒介,其铸造、发行与流通机制是理解帝国财政的基础。 铸币权力与地方分权: 考察了户部与地方钱局在铸币标准、合金配比以及铜料来源上的权力分配与博弈。制钱的“含铜量”与“成色”如何成为中央政府信誉的体现,以及地方官员如何通过操控铸币质量来谋取地方利益。 铜钱的“价格”与市场弹性: 分析了制钱兑换白银的比率(钱价)波动,这不仅是汇率问题,更是反映了农业生产、白银流入速度以及地方税负压力的敏感指标。我们将探讨在特定历史节点,如灾荒或战争时期,钱价的剧烈变化如何冲击普通民众的购买力。 库存与流通中的“死钱”: 考察了大量积压在官库、地方府县的废旧或不合格铜钱(“积压钱”)如何影响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以及朝廷试图通过“销毁重铸”来管理货币存量的努力及其成效。 第二部分:白银的渗入与重构(1800-1880) 自十八世纪末开始,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和美洲白银的持续流入(尽管数量有所波动),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大宗交易和赋税缴纳,而是逐渐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 碎银与“称量货币”的再现: 尽管制钱是法定货币,但碎银(如各种式样的银锭、银元)作为称量货币,其称重、验纯和“火耗”(手续费)成为地方经济活动的隐性税收来源。本书详细分析了地方上鉴定银两成色的各种工具、技术以及检验人员的社会角色。 税收与“银本位”的张力: 探讨了清政府如何在其税制中并行使用钱粮(以铜钱计价)和银两。这种双轨制对地方财政的征收、解缴和库存产生了怎样的复杂影响?我们将研究“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地方政府在钱银兑换中的隐性权力。 地方信用与票号体系的崛起: 在缺乏统一中央银行的情况下,山西票号、宁波帮等地方金融机构如何通过汇兑网络,将白银的信用价值跨区域转移?这部分将侧重于研究这些非国家机构如何构建起一个以“信用”而非“铸币”为基础的金融骨架。 第三部分:国家干预与现代化的尝试(1880-1911)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进行国家主导的货币现代化尝试,试图统一货币,建立现代化的铸币体系。 机制币的引入与冲击: 考察了自强运动后,各省设立的造币厂(如广东、湖北)制造机制银元和铜元的历史进程。机制币的标准化与机器生产能力如何挑战了传统手工铸造的碎银和地方钱局的权威?以及机制币在流通初期如何因“含真量”的争议而受到市场的抵制。 官督商办的纸币试验: 审视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户部银行、大清银行等国家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其发行的官办纸币在不同省份的接受程度与失败原因。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尝试在技术、管理和公众信任方面遇到的根本性障碍。 “货币战争”的尾声: 梳理在帝国崩溃前夕,机制币、传统碎银、以及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外版银元(如墨西哥鹰洋、龙洋)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态势,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催生了最终要求统一货币的巨大社会压力。 结论:一个破碎的统一 本书最终认为,清末的货币秩序并非简单的“落后”或“停滞”,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由多重价值体系支撑的复杂均衡。这种均衡在西方冲击和内部财政危机(如太平天国后的赔款压力)的双重挤压下逐渐瓦解。对这一货币史的考察,揭示了晚清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对铸币权和金融流动的控制,试图实现其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解释了为何这一过程在辛亥革命前夕仍未完成,留下了深刻的财政与经济遗产给新生的中华民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编排艺术。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背景与微观个体命运的交织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掌控力。它不仅仅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梳理,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社会全景图,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从早期的货币形态演变,到后来的复杂金融体系构建,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读者在不感到枯燥的前提下,深入理解当时的经济逻辑与社会脉络。尤其是对于不同地区间货币流通的差异性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史料解读能力。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感受那些金银流转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民生冷暖。

评分

该书的视角拓展性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被视为纯粹经济学的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地缘政治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作者似乎一直在提醒我们,货币的本质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它更是社会信任和国家力量的具象化体现。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影响货币实践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个论述立体而丰满。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内部运行,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互动网络之中。这种全景式的观察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读者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许多日常经济现象的角度都被微妙地调整了。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变迁”二字有着深刻的洞察。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本书则将这种动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视为线性发展,而是着重刻画了在关键转折点上,那些看似微小的制度调整如何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塑造了整个经济格局。这种对“拐点”的捕捉和深度剖析,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和叙事上的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关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决策过程,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精准和克制,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一味苛责,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下进行冷静的审视。这种成熟的叙事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思辨深度的思想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优美,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精炼的词句描绘最复杂的经济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晦涩的金融术语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推,这些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难得的是,这种流畅的文笔并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很多章节,我需要停下来,反思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史料组织得如此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行文上的优雅与思想上的深邃完美结合,使得捧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便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源于戏剧性的情节,而是源于对历史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的重新发现。作者似乎拥有“X光”般的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核心的驱动力。全书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无懈可击的连贯性,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让人信服。更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点时所持有的那种谦逊而坚定的求真态度。他敢于挑战既有的某些主流论述,但他的挑战是基于更扎实的证据和更审慎的推理,而非哗众取宠。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力作,它的价值远超一本书的本身,更像是一把开启理解特定时代脉络的钥匙。

评分

??壹盒惊喜 恐龙玩具益智仿真恐龙模型恐龙世界实心塑胶摆件六一儿童节礼物男孩玩具动物模型送孩子 飞翼龙+三角龙+绿异特龙KL02

评分

多看书看好书。多看书看好书。

评分

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一个跟历史课本不同的历史!

评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周期理论!!!!!

评分

东西非常好,送货速度快,啥时候能卖媳妇,也在京东买!

评分

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野,看古老文明兴衰更替!

评分

逻辑思维推荐买的,非常喜欢,极赞的一本书。

评分

买过很多次了,送的很快,质量也好,五星好评

评分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