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

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尔·沃尔特(CARL E. WALTER),[美] 弗雷泽·豪伊(FRASER J. HOWIE) 著,祝捷,刘骏 译,王海 校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金融风险
  • 房地产
  • 债务
  • 资本主义
  • 红色资本
  • 经济发展
  • 政治经济学
  • 全球化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示中国非凡崛起与金融改革的真相!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金融改革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作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及货币政策,股票及债券市场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总结,包括对中国金融高层决策的一些重要背景及金融交易内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独特而深刻的洞见。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变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著作。作者首先肯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上实现了“非凡的崛起”,同时也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中国的金融体制相对于过去的经济突飞猛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还具有“脆弱性”和不相适应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从西方学者的视角,观察分析中国的金融机构,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也部分地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职能和管理体制。书中论及国有银行的扩张、信用评级的缺陷、地方债务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是国内读者所关心的。书中收集和列举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料,其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法,值得国内的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卡尔. 沃尔特, 在中国生活了20年,并积极参与了多项金融改革工作,他在1992年的中国企业首例海外IPO和1994年首批中国国有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国第*家也是*成功的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管委会成员,在那里,他支持了一批中国主要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近,他帮助全球主要投资银行创建了*成功和*有利可图的安全货币交易业务。他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毕业于北京大学,并拥有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居纽约,是独立顾问。
  
  弗雷泽. 豪伊, 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物理),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中文。近20年来他一直从事亚洲股票交易和市场的分析、写作,同时在香港工作,在信托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从事股权交易。1998年到中国,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销售和交易部门工作,后进入中国 M&A; 管理公司。他曾加盟南华早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研究季刊和中国经济评论,并为CNBC、BBC、半岛电视台和彭博社撰写评论。他是一家帮助国际投资者在印度和中国市场投资的新加坡亚太经纪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祝捷,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兼职于北京懋源投资有限公司、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现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投资策略分析师。
  
  刘骏,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和注册风险管理师(FRM)。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获经济硕士、金融理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银行、世界银行总部,现在加拿大联邦住房及信贷公司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回顾
2008年夏天
开放的30年:1978——2008
金融改革的十三年:1992——2005
金融改革的结束:2005年
中央国企“大家庭”

第二章 中国的银行堡垒
银行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
中国的银行都是大银行
危机: 刺激银行改革, 1988年和1998年
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
海南房地产泡沫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的银行堡垒
对于资金和现金分红的渴求,2010年

第三章 脆弱的堡垒
人民银行的重组模式
四大银行的部分注资,1998年
“坏银行”和“好银行”,1999年
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债务,2000年
人民银行重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
“商业”不良资产处置,2004-2005
工行和农行的资本结构调整,2005年和2007年
财政部的重组模式
“坏银行”的表现及其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的“永久卖出期权”
新的经济大跃进
中国最新的银行经营模式
资产管理公司的估值
意义与影响

第四章 受管制的中国债券市场
中国为什么需要债券市场?
风险管理
人民银行打造的完美的收益曲线
由假想交易产生的假想曲线
固化收益曲线
现金和回购市场
3.27国债期货事件
“金字塔”的基础:对居民储蓄的保护

第五章 中国债券市场上的纠葛
国开行、财政部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
地方政府的“松绑”
融资平台
信用加强
省级政府的半主权债务
中国投资公司: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关键
人民币冲销和中投
中投对其拥有银行的攫取
金融市场的周期

第六章 西方金融、国企改革和中国股市
今天的中国股市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股市?
炒股热和社会动荡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
股市给了中国什么?
全国性金融市场和地方
中国电信:高盛完成的“上帝的杰作”

第七章 “国家队”与中国政府
1998年机构改革
国资委模式和汇金模式的比较:谁拥有谁
超大规模投资者和超大上市规模
初级市场表现:让每个人都满意
谁的热钱?二级交易市场
赌场还是成功,还是两者皆是?
启示

第八章 紫禁城
金融王国
红墙背后
另一个王国
壁垒打破了吗?
城墙的裂隙
中国特色
附录
参考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蓝色潮汐:大航海时代的新兴海洋帝国与全球贸易重塑》的图书简介: 《蓝色潮汐:大航海时代的新兴海洋帝国与全球贸易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列强如何凭借海权力量,从边缘的商业活动逐步跃升为全球霸主,并彻底重塑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历史进程。我们聚焦于这一波“大航海时代”的浪潮,探讨其驱动力、关键技术突破、新兴海洋帝国的构建模式,以及对全球贸易网络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技术与地理的交汇:远洋航行的基础 本书首先追溯了驱动地理大发现的技术先决条件。从更精确的航海仪器——如改进的星盘、象限仪,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造船学上的革命性进步——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和盖伦帆船(Carrack)的设计演变,这些技术革新使得远洋航行从单纯的冒险行为转变为可控的商业与军事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地中海、印度洋传统贸易体系的局限性,以及新航路开辟如何绕过既有的陆路控制点,为西欧国家直接接触亚洲和美洲的丰饶资源打开了大门。 二、葡萄牙与西班牙:早期海洋霸权的建立与模式 “蓝色潮汐”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本书不采用传统的英雄史观,而是着重分析它们如何建立并维护其早期的海洋帝国。 对于葡萄牙而言,我们考察其“商业管制与据点战略”:从迪亚士绕过好望角,到达伽马抵达印度,葡萄牙人并未寻求大规模的领土占领,而是专注于控制关键的战略港口(如果阿、马六甲、澳门),通过武力威慑和“卡尔梅制度”(Cartaz)来垄断香料贸易的利润。这是一种基于军事技术优势的贸易垄断模式,其脆弱性在于过度依赖于少数海峡的控制权。 西班牙的模式则截然不同,它侧重于殖民与开发。美洲的发现,尤其是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覆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贵金属流入。本书详细解析了白银如何通过“大帆船贸易”(Manila Galleon)这一连接马尼拉(亚洲制造中心)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美洲贵金属产地)的独特航线,成为了全球最早的跨太平洋贸易的基石。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巨额财富,但也引发了欧洲内部的“价格革命”和对实体产业的抑制。 三、荷兰的崛起:商业创新与金融革命 17世纪,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现代性的方式挑战了伊比利亚半岛的霸权。荷兰的崛起并非仅仅依赖于军事实力,而是建立在商业组织和金融工具的革命性创新之上。 我们深入探讨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结构——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发行股票、拥有政府授权垄断权的股份制公司。VOC如何集合散户资本,进行长期的、高风险的海外投资,并将其风险分散化。此外,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信用票据的普及,以及对航运业的专业化,使得荷兰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进行全球贸易。本书认为,荷兰的成功标志着资本主义商业模式从国家主导的“寻宝”模式向以市场效率为导向的“商业扩张”模式的转变。 四、英国的追赶与重商主义的实践 英国的海洋帝国之路起步较晚,但其策略更为长远和系统化。本书分析了英国如何通过《航海法案》(Navigation Acts)等重商主义立法,积极打击荷兰的海运优势,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保护本国商业利益的贸易壁垒。 重点章节将关注英国在北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殖民策略。与西班牙的贵金属开采不同,英国殖民地专注于发展烟草、糖、棉花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并将其整合进“三角贸易”网络中。这种模式的建立,固化了对非洲奴隶劳动力的依赖,同时也为英国本土工业的起飞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稳定的市场。 五、全球贸易网络的重构与冲击 大航海时代不仅仅是船只的航行,更是全球经济地理的彻底重构。本书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转型: 1. 商品流向的逆转: 传统上亚洲是全球的制造中心,欧洲是昂贵的奢侈品市场。大航海时代使得欧洲(尤其是通过美洲白银的转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购买力,首次实现了对亚洲大量商品的稳定需求,从而将全球经济的中心从地中海和印度洋转向大西洋。 2. 物种与文化的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远超贸易本身,它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和人口结构,例如美洲的玉米、土豆传入旧大陆,显著提升了人口承载力。 3. “以欧洲为中心”的初步形成: 尽管亚洲的经济体量在18世纪依然庞大,但欧洲国家通过控制海权和金融工具,成功地将自身置于全球贸易的枢纽位置,设定了贸易规则和标准。 结论:脆弱的霸权与未来的涟漪 《蓝色潮汐》最终分析了这些新兴海洋帝国的内在矛盾。无论是葡萄牙的军事依赖、西班牙的贵金属诅咒、荷兰的狭隘的商业精英主义,还是英国的奴隶制基础,都揭示了早期全球霸权构建的固有脆弱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正是这场跨越海洋的竞争与整合,奠定了现代世界的贸易格局、财富分配体系,并播下了未来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瓦解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在于其对“叙事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无情揭示。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每一个成功的经济奇迹背后,都有着一套精心构建并广为流传的自我解释体系。而这本书,则像一把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剥开了这层外壳,让我们看到了支撑这个体系的、那些有时是临时的、有时是建立在巨大杠杆之上的真实基础。它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沉稳和新闻记者的敏锐,既有对百年大势的把握,又不放过当下转折点的微小信号。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穿插的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反思片段,这些片段虽然简短,却如同给冰冷的数据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和对未来走向的隐忧。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社会公平和长期稳定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阅读过程会过于沉闷,毕竟涉及的议题往往与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体制改革相关。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例如,书中对特定时期资本流动的描述,就像在看一场精心设计的接力赛,每一个交接棒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崩盘。这种叙事技巧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同时又不牺牲其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向工程”的思维模式,它不仅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这种由果溯因的探索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分析能力。它对风险的描绘尤其到位,不是恐吓式的渲染,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和历史对比,描绘出一种“系统性脆弱”的微妙平衡。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深度攀登。它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剖析是极具穿透力的,它没有停留在肤浅的政策对比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压力与现代金融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学。不同于许多同类作品的线性叙事,这本书在时间线上进行了大胆的跳跃和重组,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贴合现实世界中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的本质。作者对“非对称性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得尤其深刻,指出在某些关键领域,信息的权力远比资本本身更具决定性。它让你在合上书本时,对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经济体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中寻求平衡的教科书式案例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经济体从零到一的跨越,更像是走进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宏大戏剧。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称奇,特别是对于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政策转向的敏锐洞察。读起来,你几乎能感受到那些决策者在密室中权衡利弊时的那种紧张气氛。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复杂性而非简单化的态度,它拒绝给出“好”或“坏”的二元标签,而是展现了一种多层次的、充满内在矛盾的现实图景。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即便是对宏观经济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生动的人物侧写和历史事件的串联,理解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逻辑。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金融术语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拉入了那个充满活力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风险的时代洪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宏大的时代变迁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本著作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与其说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不如说它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编年史。作者的笔触如同高分辨率的镜头,对准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地方政府隐性的债务链条,以及金融创新背后的监管真空地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速度与质量”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在高速增长的狂热中,作者冷静地指出了那些被加速发展掩盖的结构性缺陷,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风平浪静时就预警了远方的风暴信号。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并存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既激动人心又令人警醒的。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合上的书,它会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当代经济格局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充满挑战性的新视角。

评分

厉害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书都很好 大家一起买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启迪智慧,提升境界,改造灵魂,创造价值!

评分

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

评分

一位外国人士眼中的中国金融。

评分

好书

评分

写的很好,描绘了中国的金融图谱,指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