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与实践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建生,林珂,黄志华,朱亮,周斌 ... 著
图书标签:
  • 智慧城市
  • 顶层设计
  • 城市规划
  • 信息技术
  • 数字化转型
  • 城市管理
  • 物联网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智慧社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6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2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在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逐步展开的方式,分析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新趋势,构建顶层设计方法论和架构体系,阐述智慧城市建设的全新思路、特色理念、创新模式和务实做法,对国内外其他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本书作者将自己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系统地呈现在本书中,使得本书全面涵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层面,既有高层决策层的战略构想,又有中间指挥层的战术运用,更有下面操作层的可落地的务实做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广大读者系统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的“新常态”及其“新常态”下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全面、多维、立体地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趋势和方向,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之后结合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逐步展开的方式,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并重点介绍了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的新方法、新体系、新实践,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的业务、技术、应用、数据、服务、管理等各层面,以切实有效地指导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实践。

作者简介

  郁建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投资)咨询师。历任江苏省邮电学校专业科副科长,江苏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现任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专业从事信息与通信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与技术管理工作,在信息通信领域有20多年的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特重大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在信息通信系统整体规划设计、交付实施和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目前主要从事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智慧城市发展“新常态” 001
1.1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002
1.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002
1.1.2 “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城市发展 003
1.2 “互联网+”与智慧城市 005
1.2.1 “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006
1.2.2 “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发展 007
1.3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010
1.3.1 “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 010
1.3.2 “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发展 012
1.4 “特色小(城)镇”与智慧城市 014
1.4.1 “特色小(城)镇”的内涵与特征 015
1.4.2 “特色小(城)镇”下的智慧城市发展 016
第二章 智慧城市发展新思路 019
2.1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020
2.1.1 智慧城市发展总体情况 020
2.1.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 031
2.1.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037
2.2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040
2.2.1 政策趋势 040
2.2.2 技术趋势 041
2.2.3 应用趋势 044
2.2.4 产业趋势 045
2.3 智慧城市推进策略 046
2.3.1 均衡的智慧城市建设 046
2.3.2 有序的智慧城市建设 047
2.3.3 智慧城市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 049
2.3.4 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有效推进的关键 052
第三章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新方法 055
3.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概述 056
3.1.1 对顶层设计的理解 056
3.1.2 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理解 060
3.2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方法论 068
3.2.1 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的创新方法论 068
3.2.2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方法论 082
3.2.3 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架构设计的创新方法论 105
3.2.4 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监控指标体系设计创新方法论 116
第四章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新体系 143
4.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体系架构 144
4.1.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思路 144
4.1.2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体系架构内容 146
4.2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设计 147
4.2.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内涵 148
4.2.2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设计思路 149
4.2.3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150
4.3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架构设计 156
4.3.1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架构内涵 156
4.3.2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架构设计思路 157
4.3.3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158
4.4 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架构设计 161
4.4.1 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架构内涵 162
4.4.2 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架构设计思路 163
4.4.3 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165
4.5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架构设计 196
4.5.1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架构内涵 197
4.5.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架构设计思路 199
4.5.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202
4.6 智慧城市标准评价架构设计 211
4.6.1 智慧城市标准评价架构内涵 211
4.6.2 智慧城市标准评价架构设计思路 212
4.6.3 智慧城市标准评价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213
4.7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架构设计 220
4.7.1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架构内涵 220
4.7.2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架构设计思路 223
4.7.3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架构设计主要内容 224
第五章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新实践 229
5.1 新建城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践 230
5.1.1 新建城区顶层设计思路 230
5.1.2 新建城区顶层设计关注重点 231
5.2 城市群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践 232
5.2.1 城市群顶层设计思路 232
5.2.2 城市群顶层设计关注重点 233
5.3 大型城市智慧城市实践 234
5.3.1 大型城市顶层设计思路 234
5.3.2 大型城市顶层设计关注重点 235
5.4 区县级城市智慧城市实践 237
5.4.1 区县级城市顶层设计思路 237
5.4.2 区县级城市顶层设计关注重点 238
参考文献 240

智慧城市:构建未来宜居之城的蓝图与行动 在这个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智慧城市”早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现实进程。它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城市发展理念,一种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战略。然而,要将这一宏大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城市建设成果,绝非易事。它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来指引方向,更需要坚实的实践落地来驱动前行。 本书《智慧城市:构建未来宜居之城的蓝图与行动》正是基于这一深刻洞察,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它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名词或列举零散案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如何将设计转化为真正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实践。 一、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愿景:从理念到目标的清晰勾勒 在深入探讨顶层设计与实践之前,本书首先会带领读者一同梳理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我们将从智慧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出发,解析其核心要素,如互联互通的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城市管理系统、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等。本书将着重强调,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活福祉,而非仅仅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我们将探讨智慧城市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公共安全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宜居、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图景。 二、 顶层设计的基石:战略规划与框架构建 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本书将系统地阐述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 战略定位与愿景擘画: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从战略层面出发,明确城市的定位,设定清晰的发展愿景。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来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绿色发展等。 核心原则的确立: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则,以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原则,例如: 以人为本: 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应围绕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开,技术应用应服务于人,而非本末倒置。 协同共治: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 数据驱动: 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顶层设计应强调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和应用,以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 开放共享: 鼓励数据和平台的开放,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整体效率。 安全可靠: 确保城市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市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生命线。 可持续发展: 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体框架的设计: 顶层设计需要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一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 总体目标与发展指标: 设定量化和可衡量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重点领域与应用场景: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安防、智慧政务等,并深入剖析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 技术体系架构: 设计智慧城市的技术层级,包括感知层(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层(5G、Wi-Fi)、平台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应用层(各类智慧化应用)。 数据治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安全和数据应用机制。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制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组织保障与实施机制: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项目管理和投融资模式。 三、 实践落地的关键:从规划到实施的路径探索 再完美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坚实的实践来支撑。本书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实践环节。 项目规划与论证: 如何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本书将指导读者进行科学的项目识别、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和效益评估,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价值。 技术选型与集成: 在众多的技术选项中,如何选择最适合城市发展的技术?本书将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强调技术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构建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 数据整合与共享: 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也是重点。本书将探讨数据采集、清洗、标准化、共享和交换的有效方法,构建城市级的“城市大脑”或“城市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汇聚与赋能。 平台建设与生态构建: 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本书将介绍各类智慧城市平台的类型、功能和建设要点。同时,也将强调构建开放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到智慧城市应用的创新中来。 应用场景的深化与创新: 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本书将以详实的案例,深入剖析智慧交通如何缓解拥堵、智慧医疗如何提升服务效率、智慧教育如何促进资源均衡、智慧能源如何实现绿色节能、智慧安防如何保障城市安全等。同时,也将鼓励读者探索新的、更具创新性的应用场景,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需求。 试点示范与推广复制: 智慧城市建设往往需要从小处着手,通过试点项目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复制。本书将分享如何选择合适的试点区域、开展有效的试点评估,并总结推广复制的成功经验。 运营维护与持续优化: 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运营、维护和迭代优化。本书将探讨智慧城市的运维模式、性能评估、风险管理以及如何根据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智慧城市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 市民参与与用户体验: 智慧城市的最终使用者是市民。本书将强调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如何倾听市民的需求,如何提升市民的应用体验,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投融资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本书将探讨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包括政府投资、PPP模式、社会资本参与等,并强调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运营和商业模式,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有效性。 四、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智慧城市建设并非坦途,本书也将毫不回避地探讨当前智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孤岛、技术标准不统一、安全隐私风险、人才短缺、部门协调困难、市民接受度不高等。同时,也将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中的更深层次应用、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区块链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潜力、以及更加注重城市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等。 《智慧城市:构建未来宜居之城的蓝图与行动》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兼顾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手册。它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者、技术开发者、企业决策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和可操作的行动指南。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智慧城市的精髓,更清晰地规划智慧城市的蓝图,更有效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实践,最终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宜居之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史略有研究的观察者,我总觉得,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极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是基础,但如果最终的服务对象——市民——感受不到切实的便利和福祉提升,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昂贵的摆设。这本书的标题中“智慧城市”的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冷的算法和自动化的流程,但我更渴望看到的是人文关怀如何被融入到顶层设计之中。比如,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友好性设计;如何通过智慧化的手段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参与感,而不是仅仅提高运行效率。如果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技术伦理和数字包容性的前沿思考,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技术不是目的,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这种价值导向的清晰度,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知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性的思考框架的呈现。在阅读涉及复杂系统规划的专业书籍时,最怕的就是内容跳跃和逻辑混乱,读完后依然感觉云里雾里,抓不住核心要点。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逻辑,似乎有意在规避这个问题,它力图构建一个从战略愿景到实施路径的完整闭环。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长效运营机制”的论述,因为再好的蓝图,如果缺乏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型和高效的运营维护体系,最终也会沦为“烂尾工程”。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如何平衡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的边界?这些都是实践中最为棘手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如果作者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剖析一些国际上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PPP(公私合营)模式在智慧城市项目中的应用经验,并提炼出可复制的教训,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超越一般的理论探讨。它需要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们量化和评估我们在智慧化道路上每一步的投入产出比。

评分

翻阅了这本书的扉页和部分章节导语后,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底蕴和跨学科的视野。在我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部门的工作,它更关乎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因此,一个合格的顶层设计必须能够有机地整合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经济学甚至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关于“数据治理”和“数字孪生”的应用章节,这两块是衡量一个城市智能化水平的硬指标。现在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打破长期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让不同部门间的数据能够安全、高效地流动起来。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框架或标准化的方法论来应对这种异构数据挑战,那么它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希望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批评上。这种深入技术内核又兼顾宏观战略的平衡感,是评价一本专业书籍优劣的关键所在。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市面上关于未来城市构建的读物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并不多见。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韧性城市”的构建,也就是城市在面对突发冲击(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经济波动)时,能够快速恢复并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中“实践”二字,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因为理论再完美,脱离了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那些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推进智慧化进程中,是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的真实故事。那种从一线反馈回来的、带有泥土气息的案例分析,远比教科书式的理论推演要宝贵得多。如果书中能清晰地描绘出从概念验证(PoC)到规模化部署(Scale-up)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经验,那它将是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件利器。我期待的是一种务实的、能够指导行动的智慧,而非仅仅是关于未来的美好畅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厚实的感觉就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通常对这种宏大的主题类书籍抱有一定的审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往往流于概念的堆砌,缺乏实际落地的案例支撑。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却展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感,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技术应用,层层递进,让人对它能提供的价值有了初步的信心。尤其是“顶层设计”这个词汇,在当下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蓝图,是所有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面临的共同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型和技术融合路径,而不是空泛地讨论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时髦词汇。如果能辅以详实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那就更好了,毕竟,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前,直观的数据比华丽的辞藻更有说服力。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对未来秩序的期许与探索的决心。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知识水平一般。

评分

还没看,mark

评分

包装不错,还未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aaaaaaaaa

评分

包装不错,还未看

评分

这本书不错,很推荐,值得一看,里面的思想内容比较完善,清晰,物有所值

评分

理论比较全面,能很好的了解智慧城市架构,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