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挃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推进建造方式创新,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建造方式转变,满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计价需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其工程造价,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01(01)-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01(01)-2016)》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建筑工程项目。本定额共包括5章和1个附录,分别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配式钢结构工程、装配式木结构工程、建筑构件及部品工程及附录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参考)。本定额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分部分项、措施项目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是各地区、部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编制建设工程定额确定消耗量,以及编制国有投资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高投标限价(标底)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
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
1.柱
2.梁
3.板
4.墙
5.楼梯
6.阳台板及其他
7.套筒注浆
8.嵌缝、打胶
二、后浇混凝土浇捣
1.后浇混凝土浇捣
2.后浇混凝土钢筋
3.后浇混凝土模板
第二章 装配式钢结构工程
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预制钢构件安装
1.钢网架
2.厂(库)房钢结构
3.住宅钢结构
二、围护体系安装
1.钢楼层板
2.墙面板
3.屋面板
第三章 装配式木结构工程
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预制木构件安装
1.地梁板
2.柱
3.粱
4.墙
5.楼板
6.楼梯
7.屋面
二、围护体系安装
第四章 建筑构件及部品工程
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单元式幕墙安装
1.单元式幕墙
2.防火隔断
3.槽形埋件及连接件
二、非承重隔墙安装
1.钢丝网架轻质夹芯隔墙板
2.轻质条板隔墙
3.预制轻钢龙骨隔墙
三、预制烟道及通风道安装
1.预制烟道及通风道
2.成品风帽
四、预制成品护栏安装
五、装饰成品部件安装
1.成品踢脚线
2.墙面成品木饰面
3.成品木门
4.成品橱柜
第五章 措施项目
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工具式模板
1.柱模板
2.梁模板
3.墙模板
4.板模板
5.其他构件模板
二、脚手架工程
1.钢结构工程综合脚手架
2.工具式脚手架
三、垂直运输
住宅钢结构工程
附录 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参考)
编制说明
一、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参考)
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参考)
三、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前言/序言
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推进建造方式创新,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建造方式转变,满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计价需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其工程造价,制定《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
二、本定额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建筑工程项目。
三、本定额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分部分项、措施项目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是各地区、部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编制建设工程定额确定消耗量,以及编制国有投资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最高投标限价(标底)的依据。
四、本定额应与现行《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配套使用。本定额仅包括符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特征的相关定额项目,对装配式建筑中采用传统施工工艺的项目,应根据本定额有关说明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的相应项目及规定执行。
五、本定额是按现行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根据正常的施工条件和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工期安排,结合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现阶段采用的施工方法、机械化程度进行编制的。
六、本定额中有关人工的说明及规定。
1.本定额的人工以合计工日表示,并分别列出普工、一般技工和高级技工的工日消耗量。
2.本定额的人工包括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和人工幅度差。
3.本定额的人工每工日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
七、本定额中有关材料的说明及规定。
1.本定额采用的材料(包括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成品)均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应设计要求的合格产品。
2.本定额中的材料包括施工中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周转材料和其他材料。
3.本定额中材料消耗量包括净用量和损耗量。损耗量包括:从工地仓库、现场集中堆放地点(或现场加工地点)至操作(或安装)地点的施工场内运输损耗、施工操作损耗、施工现场堆放损耗等,规范(设计文件)规定的预留量、搭接量不在损耗中考虑。
4.定额中各类预制构配件均按成品构件现场安装进行编制。
5.本定额中所使用的砂浆均按干混预拌砂浆编制,若实际使用现拌砂浆或湿拌预拌砂浆时,按以下方法调整:
(1)使用现拌砂浆的,除将定额中的干混预拌砂浆调整为现拌砂浆外,每立方米砂浆增加一般技工0.382工日,同时将原定额中干混砂浆罐式搅拌机调整为200L灰浆搅拌机,台班含量不变。
(2)使用湿拌预拌砂浆的,除将定额中的干混预拌砂浆调整为湿拌预拌砂浆外,另按相应定额中每立方米砂浆扣除一般技工0.2工日,并扣除干混砂浆罐式搅拌机台班数量。
6.本定额的周转材料按摊销量进行编制,已包括回库维修的耗量。
7.对于用量少、低值易耗的零星材料,列为其他材料。
八、本定额中有关机械的说明及规定。
1.本定额中的机械按常用机械、合理机械配备和施工企业的机械化装备程度,并结合工程实际综合确定。
2.本定额的机械台班消耗量是按正常机械施工工效并考虑机械幅度差综合确定,每台班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
《中国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造实践》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建造方式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强度等方面已显现出不足,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凭借其高效、绿色、质量可控的优势,正成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政策导向、技术体系、实践案例及其未来趋势,为理解和推进中国建筑工业化提供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 第一章: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背景与政策驱动 传统建筑模式的挑战与转型需求: 详细阐述传统现浇式建筑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力短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对建筑业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新的建造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 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 梳理并分析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深入解读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关键举措以及对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绿色建材推广、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 地方政府的响应与实践: 探讨不同地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制定的地方性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及管理办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政策特点,展现装配式建筑在中国范围内的区域性发展差异与共性。 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化进程: 分析装配式建筑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内在逻辑。探讨市场需求、开发商意愿、房地产政策调整、消费者接受度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化发展。 第二章: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与关键要素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构成: 明确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界定其与传统建筑的区别,重点在于构件的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等核心特征。系统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几个主要技术体系,如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并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发展现状。 关键技术与工艺: 深入剖析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环节,包括: 设计标准化与模数协调: 阐述标准化设计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模数协调实现构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和经济性。 预制构件的工厂生产: 详细介绍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如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应用等)。 连接节点的设计与施工: 探讨不同类型结构(混凝土、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要点,以及干式连接、湿式连接等施工方法的优劣,强调节点连接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抗震性。 集成化装修(内装工业化): 分析装配式内装的技术特点、发展模式,包括一体化装修部品、模块化装修等,以及其在提升装修效率、降低现场湿作业、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优势。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阐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如何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预制、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可视化管理。 绿色建材与部品的推广: 关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融合发展,重点介绍在装配式建筑中推广应用的环保、节能、可再生建材和部品,如高性能混凝土、轻钢龙骨、保温材料、绿色涂料等,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助力建筑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项目的典型案例: 精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涵盖住宅、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办公楼)、工业厂房等不同类型。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包括: 项目概况: 项目地点、规模、性质、投资额等基本信息。 技术选择与创新: 项目采用了何种装配式技术体系,在设计、预制、施工过程中有哪些技术创新和亮点。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分析项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如协同问题、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现场协调等),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予以克服。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量化或定性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如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和社会效益(如改善施工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品质、创造就业机会等)。 区域性发展特色: 选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或区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分析其在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区域性差异和特色。例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在技术研发和高端项目上的领先,以及部分省市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广泛应用。 “走出去”与国际合作: 探讨中国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模式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合作,分析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将中国特色的装配式建造经验推广到全球。 第四章: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评价 成本构成与效益分析: 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构成,包括设计、部品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管理等环节的费用。通过对比分析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上的差异,揭示其经济性优势,如缩短工期带来的资金周转加速、质量提升带来的后期维修成本降低等。 绿色化与低碳化贡献: 从资源节约、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建筑垃圾处理等多个维度,量化评估装配式建筑在绿色化和低碳化方面的贡献。分析其如何通过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污染,通过优质部品提高建筑节能性能,通过可循环材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社会效益与人力资源影响: 探讨装配式建筑对改善工人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施工安全水平、促进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在解决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实现行业人才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 风险评估与对策: 分析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技术成熟度、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接受度不高、产业链协同不畅、初期投资成本较高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 第五章: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智能化与数字化集成: 展望装配式建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如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施工管理、运维智能化等,推动建筑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 探讨装配式建筑如何突破标准化带来的局限,通过更加灵活的设计和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 强调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建造到运营、拆除)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高效、精细化的全周期管理。 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协同: 预测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将更加健全和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运维等各个环节,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发展: 指出装配式建筑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包括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政策法规的持续优化: 展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将持续优化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打破壁垒,鼓励创新,营造更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面临的挑战: 总结当前及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可能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瓶颈、成本控制、产业链成熟度、市场接受度、相关法规的配套等。 结论 装配式建筑是中国建筑业迈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必然选择。本书通过对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技术体系、实践案例、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以及未来趋势的全面深入探讨,旨在为政府决策者、行业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关心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的逐步成熟,装配式建筑必将在推动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