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學傢、哲學傢和醫生,施韋澤以罕見的見證力量發揮並身體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標就是與生命休戚與共。他實踐瞭自己的原則並以此教誨人,盡可能尊重和不傷害生命;他提齣瞭敬畏生命的信念,並使人們注意到這一信念。施韋澤在手稿中係統地闡述和論證瞭這一原則。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其文化哲學著作《文化和倫理》(1923)構成它的開端,本書選入瞭這兩本書中的一些闡發。本書還首次集中地收入瞭他在後來幾十年中的相關論述。例如,施韋澤1954年在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奬時的講話、1963年的和平論文,涉及瞭當今世界保存生命的決定性問題。作為一個倫理命題,“敬畏生命”原則對個人和社會的行為始終具有重要意義。
施韋澤的“敬畏生命”的理論不僅堅持對人類生命的責任,而且也包括對自然生命的廣泛責任。施韋澤的道德原則和當代的精神發展及其趨勢、希望、重負不可分離,它是當代以及未來的倫理力量。這種力量不會在論戰中失落,相反,它能在個人範圍內和社會領域中形成堅定的律令。施韋澤所發現和錶述的見解,將日益與人的生活領域和日常意願發生關係。施韋澤不是匆忙地,而是在長期自我批判的進展中,冷靜地檢驗瞭自己的觀點。由於他在行動中實踐瞭自己的思想,從而施韋澤的見解像任何其他清醒的、嚴肅的思想世界一樣,有權要求對其問題、步驟、陳述以及在現實中建設性的基本力量作齣客觀評價。同時,客觀、批判地對待施韋澤的思想,也是編者及本書的目的。
譯者序 施韋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述評 / 1
編者導言 / 1
1. 敬畏生命理論的産生及對我們文化的意義 / 1
2. 敬畏生命 / 16
3. 要求和道路 / 21
4. 文化危機及精神原因 / 36
5. 青少年時代的迴憶 / 44
6. 作為耶穌基督精神生命的倫理 / 54
7. 哲學和動物保護運動 / 61
8. 人類思想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 66
9. 當今世界的和平問題 / 79
10. 人道 / 90
11. 當今和平之路 / 94
12. 迴顧與展望 / 102
阿爾貝特·施韋澤年錶 / 117
附錄:道德·文化·生命·中國——施韋澤敬畏生命思想的時代意義 / 125
譯者後記 / 152
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基本原則,即“敬畏生命”的要求適用於人類行為能夠促進或危害的一切生命領域,從彆人的生命、個人對自然的行為直至時代的中心問題:和平、社會發展、文化、科學、環境,等等。
在非洲和歐洲,通過創造性的思想勞動,阿爾貝特·施韋澤從神學和哲學的前提齣發,論證瞭這一原則。生命的權利,包括人類和自然生命的權利,它的自由尊嚴、發展和價值,是當代多方麵的基本課題。阿爾貝特·施韋澤不斷深入思考著這些倫理問題,本書就收集瞭他直至1963年的相關論述。這些論述概括瞭施韋澤的基本見解,即從他在斯特拉斯堡和蘭巴雷內寫下的關於基督教博愛和倫理的筆記開始,到他持續地反對核試驗的論證。作為神學傢、哲學傢和醫生,施韋澤以罕見的見證力量發揮並身體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標就是與生命休戚與共。他實踐瞭自己的原則並以此教誨人,盡可能尊重和不傷害生命;他提齣瞭敬畏生命的信念,並使人們注意到這一信念。施韋澤在手稿中係統地闡述和論證瞭這一原則。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文化哲學著作《文化和倫理》(1923)構成它的開端,本書選入瞭這兩本書中的一些闡發。本書還第一次集中地收入瞭他在後來幾十年中的相關論述。例如,施韋澤1954年在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奬時的講話、1963年的和平論文,涉及瞭當今世界保存生命的決定性問題。總之,作為一個倫理命題,“敬畏生命”原則對個人和社會的行為始終具有重要意義。
1963年夏,在阿爾貝特·施韋澤於非洲從事醫療活動50年之後,我提齣瞭一個建議,把他關於敬畏生命的基本論述收集在一本書中,並通過它展現其全部思想和這些思想的形成過程。在此後的幾年裏,我們進行瞭此書的編輯。後來,阿爾貝特·施韋澤在蘭巴雷內寫信給我,說由於高齡和那裏的工作,要求我負責此書的最後定稿。當時,在這位89歲老人的領導下,蘭巴雷內醫院又開始建造新的病房,他心中充滿瞭對病人的擔憂。
那時,阿爾貝特·施韋澤正在冷靜地考慮:未來他的醫院如何繼續下去。1965年4月2日,即他逝世前幾個月,施韋澤在給我的信中再次錶達瞭對齣版這本概括其倫理學基本思想的文集之期待。從信中可以看齣,他對其思想之路充滿瞭信心:“敬畏生命的倫理開始在世界中實現……對你以我的精神所做的一切錶示感謝。”由此,這本書的曆史就可以追溯到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最後三年,追溯到他為人類和平和子孫後代而進行的鬥爭。
數十年來,人類給生命帶來瞭許多未曾預見到的問題,而阿爾貝特·施韋澤的理論也齣現瞭這樣一種倫理觀念,它不僅堅持對人類生命的責任,而且也包括對自然生命的廣泛責任。施韋澤的道德原則和當代的精神發展及其趨勢、希望、重負不可分離,它是當代以及未來的倫理力量。這種力量不會在論戰中失落;相反,它能在個人範圍內和社會領域中形成堅定的律令。
當然,對待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原則,我們也要持批判的、客觀的態度,應該毫無偏見,並且堅持那種施韋澤在其學術研究中期待的嚴格性。但是,任何分析都需要這本書的基本論述。因為隻有通過這些論述本身,人們纔能瞭解施韋澤思想原則之間的相互聯係、時代特點、有效性和全部嚴肅性。盡管解釋“敬畏生命”原則的爭論會過去,但這個原則的核心始終是近代倫理學的傑齣思想財富之一,始終是其偉大認識活動之一。論證可能發生變化,新的見解也會形成,但這種倫理學所發現的觀念,就像其他倫理學原則一樣,將作為文化共同體的思想財富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阿爾貝特·施韋澤實現瞭這一突破,但這些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它們必須不斷地被付諸行動。
如阿爾貝特·施韋澤所說,敬畏生命的信念是耶穌基督、耶穌倫理的繼續。神學的基礎和倫理學—哲學的推論在此密不可分,以緻人們根本不可能在孤立的範圍內理解思想傢施韋澤。此外,即使從學科語言和門類的角度來看,施韋澤的學術成就也是多方麵的,這一切來自他的主動追求。對於他早年前往赤道非洲幫助受苦的人們的決定,施韋澤在其著作和書信中強調這屬於那種偉大和永恒的傳統;在其第四部主要著作《使徒保羅的神秘主義》中,施韋澤寫道:“在曆史變遷中,不斷用行動傳播耶穌的福音。”留在京斯巴赫故居中的遺著,施韋澤關於天國和人類思想的手稿,使人們得以更清楚地瞭解其全部神學和哲學觀點,這些手稿於1967年首次公開齣版(阿爾貝特·施韋澤:《天國和基督教》,烏爾裏希·諾伊恩施瓦德編輯並作序,蒂賓根,摩爾齣版社1967年版)。施韋澤1919年在斯特拉斯堡關於敬畏生命的兩次布道,也是特彆重要的文獻。多虧烏爾裏希·諾伊恩施瓦德經驗豐富的編輯工作,我們纔能夠瞭解它們。阿爾貝特·施韋澤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迴到故鄉,在聖尼古拉教堂的布道中,首次公開宣講瞭他的倫理學,並基於其信仰力量和耶穌基督福音,發展瞭這種倫理學。
從耶穌福音中獲得的信念,貫穿在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倫理思想之中,也涉及我們對人類責任範圍內所有生命的責任。敬畏生命告訴我們,對自然中的生命,我們始終具有提供倫理幫助的空間和自由。阿爾貝特·施韋澤體現瞭我們對自然生命的道德義務。我們與生命的交往不能是無思想的,而是應該能在被迫毀滅和人的倫理決定之可能自由之間開闢道路。
阿爾貝特·施韋澤所發現和錶述的見解,將日益與人的生活領域和日常意願發生關係。多年來,施韋澤不是匆忙地,而是在長期自我批判的進展中,冷靜地檢驗瞭自己的觀點。由於他在行動中實踐瞭自己的思想,從而施韋澤的見解像任何其他清醒的、嚴肅的思想世界一樣,有權要求對其問題、步驟、陳述以及在現實中建設性的基本力量作齣客觀評價。
客觀、批判地對待施韋澤的思想,正是本書的目的。對於緻力體驗事實本身和形成責任意識的讀者,但願他們能發現編者的意圖。施韋澤思想的真理內容及其在未來的實現也取決於這種努力。辯護對此無濟於事,即使有人一直在這麼做。由此,敬畏生命的原則普遍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和觀念,並謙恭地代錶一種更高的意誌而訴諸我們的行為和認識。
本書匯集的各篇章之次序按寫作年月編定,隻有首篇和末篇例外,它們的位置由其內容決定。
漢斯·瓦爾特·貝爾
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作者以一種近乎“抽絲剝繭”的方式,深入探討瞭我們在麵對自然界與生命時所應持有的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謙卑態度。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縮影,將人類文明發展中對“敬畏”二字的理解變遷,置於一個宏大的時間軸上去審視。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哲學傢式的冷靜與深刻,他很少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案例和曆史片段,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對生命價值的認知框架。那種將生態學、倫理學乃至藝術哲學熔於一爐的筆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這種對“邊界”與“尺度”的反復叩問,使得這本書的重量遠超其物理實體。它要求讀者放下現代社會中那種徵服自然的傲慢,轉而以一種更具同理心和曆史感的目光,去重新丈量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讀完後,感覺心境被極大地沉澱下來,那些日常的瑣碎紛擾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存在本身的莊重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信息量如同濃縮咖啡,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醇厚的後味。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觀的全球環境危機,與微觀的個體生命體驗連接起來,讓你在思考整個物種存續的同時,也能關照到身邊一棵樹、一隻昆蟲的瞬間存在。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時間尺度”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成功地將人類短暫的生命周期,置於地質時間的長河中進行對比,這種處理極大地消解瞭人類的自我膨脹感。這種敘事策略帶來的效果是雙重的:一方麵是震撼,另一方麵是撫慰。震撼於自然的宏大與我們的渺小,撫慰於我們最終都將迴歸於自然,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閱讀它,就像是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去中心化”過程,將視野從自我擴展到整個共存的網絡之中,是一種深刻而寜靜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並非那種一味追求煽情或宏大敘事的作品,而是將深邃的思辨巧妙地融入到一係列富含畫麵感的場景描繪之中。我感覺作者像是帶著我們進行瞭一次漫長的、穿梭於不同曆史時空和地理環境的田野考察。其中關於某些瀕危物種或未被人類完全觸及的生態係統的描述,其文字的力量強大到幾乎能讓人聞到泥土的濕氣和遠古森林的氣息。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但這種共鳴是建立在智力理解之上的,而非廉價的感動。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命觀”的引入,展示瞭極強的學術素養和跨文化視野。這種對比和映照,使得“敬畏”這個概念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在不同文明深層結構中的一種生存智慧。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長達數小時的冥想,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接納。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大概是“清醒的警醒”。作者沒有采用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語氣,相反,他用一種近乎平淡的、近乎記錄事實的口吻,冷靜地陳述著人類活動對生物圈造成的不可逆影響。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微妙的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後所産生的連鎖反應時,那種“蝴蝶效應”的哲學隱喻被運用得淋灕盡緻。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論點時,大量引用瞭古典的科學文獻和早期的博物學記錄,通過新舊對比,清晰地揭示瞭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偏離瞭最初對自然的尊重軌道。這本書迫使我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消費、我們丟棄、我們視而不見的行為,在更長遠的尺度上意味著什麼。它不是讓你感到內疚,而是讓你感到一種責任的重量,一種與地球生命共同承擔的命運感。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組織得如同一個精密的數學模型,層層遞進,邏輯嚴密,但閱讀體驗卻絲毫不枯燥,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我最喜歡它探討“人類中心主義”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批判這一哲學立場,而是迴溯瞭其曆史根源及其在特定曆史階段的閤理性,隨後再巧妙地引入瞭後現代的解構視角,展示瞭其局限性。這種辯證推進的方式,避免瞭將復雜的倫理問題簡單化,反而提供瞭一套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思考工具。每一次閱讀的間隙,我都會閤上書本,嘗試在腦海中重構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圖景,發現自己對“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在哪裏”的定位,都有瞭新的錨點。這本書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科學、倫理、美學等多個維度的光芒,讓原本模糊的“生命價值”議題變得清晰而立體起來。
評分。
評分好書
評分好,值得推薦
評分拿來看看還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看。
評分。
評分拿來看看還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看。
評分。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