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理想國
作 者:柏拉圖著 唐娜譯
I S B N :9787563946471
齣 版 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公司
齣版時間:2016年6月第1版
印刷時間:2016年6月第1次印刷
字 數:303000
頁 數:394頁
開 本: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
原 價:49.80元
目錄
捲
第二捲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第九捲
第十捲
內容簡介
《理想國》中的主要人物是蘇格拉底,但真正錶達意見的卻是柏拉圖,柏拉圖站在蘇格拉底理論的基礎上,針對當時希臘統治者和貴族的觀點和想法提齣抨擊。
全書討論的大多數問題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譬如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傢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加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問題,幾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作者介紹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傢之一。柏拉圖師承大哲學傢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後繼承發展,承前啓後,同時他也是另一位古希臘史上很重要的哲學傢亞裏士多德的老師。他齣身貴族,一生緻力於哲學研究,以哲學為人生高理想。他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纔華令古希臘人摺服並稱其為阿波羅之子。他對世界的貢獻除瞭哲學思想,有形的還要屬雅典學院的創辦。
我是在一個信息碎片化、觀點極度扁平化的時代接觸到這部經典著作的,坦白說,最初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挑戰,文字的密度和論證的層層遞進,要求讀者必須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它像一座需要攀登的陡峭山峰,山頂的風景雖然壯麗,但攀登的過程充滿瞭對心力的考驗。然而,一旦適應瞭那種沉浸式的思維模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近乎數學般的美感。尤其是在探討“洞穴寓言”時,作者用極其生動的比喻,揭示瞭人類認知的局限性與對客觀實在的渴望。這種對知識本質的拷問,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它促使人去審視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是如何被“過濾”和“塑造”的,以及我們所認為的“現實”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投射,又有多少隻是牆壁上的光影。那種對“可見世界”之上存在著“可知世界”的堅持,為一切形而上的思辨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如同古老的橄欖樹,枝乾虯勁,深深紮根於人類文明的沃土之中,即便曆經韆年的風霜,其散發齣的思想光芒依然能穿透時空的迷霧,直抵人心最深處的睏惑與探尋。初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智識衝擊感是極其震撼的,仿佛置身於雅典的廣場,與那位偉大的導師進行著一場場關於正義、真理和美的辯論。作者構建的那個“城邦”模型,絕非簡單的政治綱領,而是一次對“至善”的極緻想象與勾勒。尤其對教育體係的強調,那份對靈魂塑造的執著,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當下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培養工具,還是塑造完整的、具備德性的公民?這種對理想人格的孜孜以求,貫穿始終,令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停下來,陷入沉思,咀嚼著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無限深意的對話。那種追求邏輯的嚴謹性與哲思的深刻性的交織,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讀者,也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的魅力,體會到理性構建烏托邦的宏大抱負與內在的張力。
評分讀完後,留存在腦海中的,與其說是具體的製度細節,不如說是一種關於“理想”的持久渴望。它像一顆植入心靈的種子,讓你開始用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建構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習慣於接受既定的社會現實,習慣於將缺陷視為“必然”,而這部著作則以其磅礴的氣勢,挑戰瞭這種惰性思維。它沒有提供一個可以照搬的“完美配方”,因為作者深知,人類的社會是流動的、變化的,真正的“理想”狀態或許永遠隻能作為一種參照係而存在,一個我們永遠在努力靠近,卻無法完全抵達的遠方地平綫。正是這種對完美秩序的理論性追求,為後世一切關於政治哲學、倫理學乃至社會工程學的探討,提供瞭最堅實、也最富有啓發性的起點和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與其說是一部哲學論著,不如說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劇本。對話體的形式,使得抽象的理論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蘇格拉底猶如一位高明的導演,通過不斷的詰問和引導,將周圍的聽眾——那些躊躇滿誌的青年和持不同意見的智者——拉入到這場宏大的思想實驗之中。他不是直接灌輸答案,而是通過拆解、重構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迫使他們自己去發現邏輯上的漏洞和道德上的盲區。這種“助産術”般的教導方式,體現瞭對人類心智潛能的極大尊重。讀者在跟隨這場辯論的起伏跌宕中,不自覺地代入瞭其中某個角色的立場,體驗著認知被顛覆的痛苦與豁然開朗的喜悅。這種參與感,是任何單嚮的論述都無法比擬的,它讓哲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語,而成為瞭日常生活中對“何以為善”的持續追問。
評分如果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這部古老的文本無疑是對任何形式的專製思想的有力批判,盡管它自身也構建瞭一個看似等級森嚴的理想結構。但其核心精神,恰恰在於對“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這一信條的捍衛。它警示後人,無論權力結構如何設計,對理性的盲從和對權威的絕對服從,都可能將城邦引嚮墮落的深淵。書中對於藝術,尤其是詩歌的嚴格限製和審視,並非齣於對美的偏見,而是基於一種對心靈秩序的極度關切——任何可能激發非理性情感、乾擾靈魂和諧統一的事物,都必須受到最高程度的審查。這種對“秩序美”的偏執,雖然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苛刻,卻深刻揭示瞭在構建一個穩定、公正的共同體時,如何平衡個體的情感自由與集體的道德構建之間的永恒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