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生在這種混濁社會中,外界的誘惑和壓迫如此其厲害,怎麼樣纔能保持我的人格,不與流俗同化?
二、人生總不免有憂患痛苦的時候,這種境遇輪到頭上,怎麼樣纔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緻頹喪?
三、我們要做成一種事業或學問,中間一定經過許多麯摺睏難,怎麼樣纔能令神誌清明精力繼續?
這三項我認為修養較要關頭,必須通過,做個人纔竪得起。這種修養,要靠實際上遇事磨練,自無待言。但平日沒有一點預備工夫,事到臨頭,又從那裏應用起?平日工夫不外兩種:一是良師益友的提撕督責,二是前言往行的鞭闢浸淫。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書冊上,俯拾即是。讀書之對於修養上較大功用較大利便就在此。 ——梁啓超:《讀書法講義》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間,留心時事,嚮誌事功,讀新會梁氏所為《新民說》、《德育鑒》,輒日記以自勉勵。
《德育鑒》一書,以立誌、省察、剋己、涵養等分門彆類,輯錄先儒格言(以宋明為多),而任公自加按語跋識。我對於中國古人學問之較初接觸,實資於此。
——梁漱溟
讀任公先生《新民說》及《德育鑒》,閤十稽首,喜懼愧感,一時交集。《石頭記》寶玉讀寶釵之《螃蟹詠》而曰:“我的也該燒瞭。”今我讀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該燒瞭!”
——徐誌摩
二十世紀初,梁啓超(任公)先後編纂瞭三種關於傳統的修身方麵的書。此三書既是梁啓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隨身劄記讀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導書。考慮到梁氏編纂這三種書思路的連貫性和緊密性,取名“梁啓超修身三書”。
其中《節本明儒學案》是節錄《明儒學案》中的修身言論而成,但此書絕非是原書的簡略本。《明儒學案》現在學界和讀者一般是把它當做學術史著作,或者是資料的匯編來使用,而黃宗羲原來的目的之一“示讀者以入道之門”(梁氏語)則湮沒不彰,梁氏編這本書的用意正是將原書變成一部修身指導書,可以說,已經是與《明儒學案》麵目不同的另一本書。另外,節本隻有二十七八萬字,與原書的捲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強瞭可讀性。
梁啓超,近代著名思想傢、學者、作傢、政治活動傢。與康有為一起主導瞭戊戌變法,名滿天下;其文字不論內容屬於政論還是文化教育,均膾炙人口,萬人傳頌。在很多學術領域均有開創之功,並創獲甚豐。其對於傳統文化特彆是修身之學浸潤很深,後期緻力於提倡以傳統的修身之學充實國民教育。
彭樹欣,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長期緻力於梁啓超思想及儒學研究,其在武漢大學哲學係博士後齣站報告題為《古代人生哲學在晚清民國的生存狀況——以梁啓超為中心》,其中詳細介紹和評價瞭梁啓超所編篡的三種修身德育讀本。
編者前言 劉海濱/1
導讀 彭樹欣/1
節本明儒學案/111
節本例言/113
原本發凡/117
師說/127
崇仁學案/138
白沙學案/155
河東學案/167
三原學案/182
姚江學案/189
浙中王門學案/217
江右王門學案/247
南中王門學案/306
楚中王門學案/319
北方王門學案/323
粵閩王門學案/330
止修學案/334
泰州學案/338
甘泉學案/380
諸儒學案上/394
諸儒學案中/410
諸儒學案下/422
東林學案/446
蕺山學案/480
附案/501
啓超自學於萬木草堂,即受《明儒學案》,十年來以為常課。每隨讀隨將精要語圈齣,備再度研覽,代書紳雲爾。乃今取舊讀數本,重加厘訂,節鈔以成是編。非敢點竄《堯典》,塗改《清廟》,良以今日學絕道喪之馀,非有鞭闢近裏之學以藥之,萬不能矯學風而起國衰。求諸古籍,惟此書最良。而原本浩瀚,讀者或望洋而畏,不能卒業。又或泛泛一讀,迷於蔓枝,仍無心得。抑今者當社會現象日趨復雜之時,學者應讀之書無量,祖國古籍占位置十之一耳;祖國古籍應讀者又無量,語道之書,又占位置十之一耳。以至有限之日力,而治多數不可緩之學問,其安能殫? 故公此本於世,亦為同誌略節精力雲爾。(《節本明儒學案? 節本例言》)
編者前言
梁啓超(任公)身跨政、學兩界,名滿天下,著述宏富,於當時後世影響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卻飄忽不定,以緻有研究者稱其人多變無恒守,其學多麵無統緒。其實,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動主張固然多所變更,其中卻有一以貫之者;其學問涉獵極廣,多所開創,其中確有統攝全局者:其一貫、其統緒正是中國傳統的修身之學。而這一點被我們大大地忽略瞭。
梁任公的修身之學奠基於萬木草堂時期,深化於戊戌變法之際,確立於遊曆美洲之後。政治行動的挫敗,促使他從政、學兩方麵深入反思: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則內心無主宰,行動無根柢;為學者如無修身工夫,則知識愈多,愈為作惡的工具。他總結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國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綫,從改造自己做起,然後砥礪朋友,找到一個是一個,終於開創瞭一片新天地;繼之而起的李鴻章轉而走“功利改造”路綫,以功利為本位,專奬勵一班有纔能而不講道德的人,政局無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凱則更以富貴為本位,變本加厲,明目張膽地專門提拔一種無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這種風氣蔓延到社會上,“現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殘馀,根本去剗除”(《梁先生北海談話記》);錶現在教育上則是“智育日進,而德育日敝”(《節本明儒學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會的敗壞在於重功利而輕道德,輕道德的根源在於傳統修身之學的衰落。
1903年之後的梁啓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確立為以道學統馭科學,以德育統攝智育;德育的內容則為先私德後公德,即以傳統的道德學問為本;德育的方法則是從個人修養做起,推己及人,即迴到傳統修身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論”,是他此後巡迴各地演講和參加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編撰和齣版《德育鑒》《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三書的原由。不幸的是,梁任公當年的大聲疾呼並未改變曆史的進程,其對前途的擔憂早已成為現實:那之後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遠兮,今日學界之腐化墮落亦有目共睹,學校則適成為“販賣知識雜貨店”(《為學與做人》)。然則任公之努力果無意義乎? 修身三書的齣版,當時就深刻影響瞭一批士子如蔡鍔、徐誌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誰說不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改變瞭曆史?
任公有詩雲:“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今天重印是書,名之曰《梁啓超修身三書》,固在繼承先生之遺誌,亦以還任公真麵目與世人。三書之所由作,乃為修身實踐作指導,一麵總結瞭修身之學的道理和方法,一麵結閤任公自己的親身體驗,諄諄提醒工夫的要點。惟願有緣讀是書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實做修養工夫,幸勿以思想資料視之!
劉海濱
2016年4月7日
我一直覺得,傳統經典浩如煙海,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啃完並有所得的,是鳳毛麟角。這套書的“節本”處理得太到位瞭,它精準地把握住瞭“精要”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點。它沒有一味追求學術的完備性,而是瞄準瞭修身養性的實際需求。比如,書中對特定儒者在麵對政治風波、個人睏境時的抉擇描寫,其細膩程度,幾乎可以讓我代入情境,感受那種在儒傢倫理與現實壓力間的掙紮與超脫。那些看似平靜的文字背後,蘊含著的是韆鈞之力。我特彆欣賞它在文白夾雜處理上的剋製,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通過現代的語序和標點進行瞭優化,使得閱讀體驗極其流暢。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會讓你時不時翻開某一頁,然後對著裏麵的隻言片語,默默沉思半晌,最終收獲一份寜靜和力量的“心錨”。對於希望通過古人智慧來安頓現代心靈的讀者來說,這份精選的文本簡直是福音。
評分我曾試著閱讀過一些未經節選的明代哲學原著,往往因為晦澀的語言和龐大的篇幅,沒堅持多久就放棄瞭。這套“節本”的價值就在於,它精準地“翻譯”瞭古人的“心法”為現代人可理解的“行動指南”。書中對“格物緻知”的不同階段理解,被提煉得極其精煉,直接指嚮瞭如何將理論落實到日常的觀察與反思之中。讀起來,完全沒有“學習”的重壓感,更像是獲得瞭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耳提麵命。它教會我的不是新的知識,而是如何用一種更有效率、更符閤人性的方式去“打磨”自己的心性。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強大的“方法論”的力量,它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修養並非一蹴而就的苦修,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對自我認知不斷校準的過程。這套書,是通往傳統智慧殿堂的一條便捷且風景優美的捷徑。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絕不是隨便拼湊齣來的節選本。看得齣,編輯團隊在細節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字體選擇大氣適中,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重要的是,其內容邏輯的編排,仿佛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由淺入深的心靈探險。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人物,而是根據思想的內在關聯性進行瞭巧妙的組織,使得不同學派的觀點在對比中得到升華。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跨越一個思想的裏程碑。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閱讀儀式感的恢復——那種捧著一本精心製作的書籍,沉浸在先賢的世界裏,享受片刻的“慢”與“真”的體驗。這在充斥著電子屏幕的時代,是極為珍貴的精神食糧。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是對“學案”這種體裁有些敬而遠之的,總覺得它會過於學術化,過於側重流派之爭。然而,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古代精英的成長檔案”,而非僵硬的哲學教科書。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曆史背景的勾勒簡練卻不失關鍵信息,重點完全放在瞭這些思想巨匠的“實踐”與“體悟”上。它不是在說“他們說瞭什麼”,而是在展現“他們是如何成為那樣的人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切入點,讓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道德楷模,一下子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都與我們當下所麵臨的挑戰産生瞭奇妙的共鳴。我甚至從中讀齣瞭一種對“理想主義者如何堅持”的贊歌。它提供瞭一種清晰的路徑圖,告訴我們,在追尋高遠目標的路上,有哪些先行者走過,又留下瞭哪些寶貴的經驗教訓。
評分這本《節本明儒學案》簡直是本“精神健身房”的會員卡!閱讀它,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和幾百年前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度對話。它巧妙地挑選瞭明代儒學發展曆程中的關鍵人物和核心思想,剝去瞭冗雜的考據和繁瑣的注疏,直接將我們帶到那些思想碰撞的核心現場。比如,對王陽明“知行閤一”的闡釋,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精煉的語錄和事跡,讓你真切感受到那種“立言即行,行即是道”的震撼力量。作者的剪裁功力非常瞭得,每一節都像一塊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光芒四射卻又不失整體的和諧美感。尤其是對心學和程硃理學兩大流派的對比分析,那種抽絲剝繭的清晰度,讓我這個原本對明代思想史略感頭疼的讀者,瞬間茅塞頓開。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而是一份高度濃縮的“精神速效藥”,適閤所有想在快節奏生活中,快速汲取傳統智慧營養的人。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有瞭更堅實、更具內省力量的思考框架。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一星給包裹,內容是需要的。
評分這書還沒看,看介紹好像不錯
評分一星給包裹,內容是需要的。
評分這書還沒看,看介紹好像不錯
評分這書還沒看,看介紹好像不錯
評分一星給包裹,內容是需要的。
評分一星給包裹,內容是需要的。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