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施韦泽以罕见的见证力量发挥并身体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标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他实践了自己的原则并以此教诲人,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信念,并使人们注意到这一信念。施韦泽在手稿中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这一原则。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其文化哲学著作《文化和伦理》(1923)构成它的开端,本书选入了这两本书中的一些阐发。本书还首次集中地收入了他在后来几十年中的相关论述。例如,施韦泽1954年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1963年的和平论文,涉及了当今世界保存生命的决定性问题。作为一个伦理命题,“敬畏生命”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理论不仅坚持对人类生命的责任,而且也包括对自然生命的广泛责任。施韦泽的道德原则和当代的精神发展及其趋势、希望、重负不可分离,它是当代以及未来的伦理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在论战中失落,相反,它能在个人范围内和社会领域中形成坚定的律令。施韦泽所发现和表述的见解,将日益与人的生活领域和日常意愿发生关系。施韦泽不是匆忙地,而是在长期自我批判的进展中,冷静地检验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他在行动中实践了自己的思想,从而施韦泽的见解像任何其他清醒的、严肃的思想世界一样,有权要求对其问题、步骤、陈述以及在现实中建设性的基本力量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客观、批判地对待施韦泽的思想,也是编者及本书的目的。
译者序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述评 / 1
编者导言 / 1
1. 敬畏生命理论的产生及对我们文化的意义 / 1
2. 敬畏生命 / 16
3. 要求和道路 / 21
4. 文化危机及精神原因 / 36
5. 青少年时代的回忆 / 44
6. 作为耶稣基督精神生命的伦理 / 54
7. 哲学和动物保护运动 / 61
8. 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 66
9. 当今世界的和平问题 / 79
10. 人道 / 90
11. 当今和平之路 / 94
12. 回顾与展望 / 102
阿尔贝特·施韦泽年表 / 117
附录:道德·文化·生命·中国——施韦泽敬畏生命思想的时代意义 / 125
译者后记 / 152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基本原则,即“敬畏生命”的要求适用于人类行为能够促进或危害的一切生命领域,从别人的生命、个人对自然的行为直至时代的中心问题:和平、社会发展、文化、科学、环境,等等。
在非洲和欧洲,通过创造性的思想劳动,阿尔贝特·施韦泽从神学和哲学的前提出发,论证了这一原则。生命的权利,包括人类和自然生命的权利,它的自由尊严、发展和价值,是当代多方面的基本课题。阿尔贝特·施韦泽不断深入思考着这些伦理问题,本书就收集了他直至1963年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概括了施韦泽的基本见解,即从他在斯特拉斯堡和兰巴雷内写下的关于基督教博爱和伦理的笔记开始,到他持续地反对核试验的论证。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施韦泽以罕见的见证力量发挥并身体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标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他实践了自己的原则并以此教诲人,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信念,并使人们注意到这一信念。施韦泽在手稿中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这一原则。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文化哲学著作《文化和伦理》(1923)构成它的开端,本书选入了这两本书中的一些阐发。本书还第一次集中地收入了他在后来几十年中的相关论述。例如,施韦泽1954年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1963年的和平论文,涉及了当今世界保存生命的决定性问题。总之,作为一个伦理命题,“敬畏生命”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1963年夏,在阿尔贝特·施韦泽于非洲从事医疗活动50年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把他关于敬畏生命的基本论述收集在一本书中,并通过它展现其全部思想和这些思想的形成过程。在此后的几年里,我们进行了此书的编辑。后来,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兰巴雷内写信给我,说由于高龄和那里的工作,要求我负责此书的最后定稿。当时,在这位89岁老人的领导下,兰巴雷内医院又开始建造新的病房,他心中充满了对病人的担忧。
那时,阿尔贝特·施韦泽正在冷静地考虑:未来他的医院如何继续下去。1965年4月2日,即他逝世前几个月,施韦泽在给我的信中再次表达了对出版这本概括其伦理学基本思想的文集之期待。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其思想之路充满了信心:“敬畏生命的伦理开始在世界中实现……对你以我的精神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由此,这本书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最后三年,追溯到他为人类和平和子孙后代而进行的斗争。
数十年来,人类给生命带来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问题,而阿尔贝特·施韦泽的理论也出现了这样一种伦理观念,它不仅坚持对人类生命的责任,而且也包括对自然生命的广泛责任。施韦泽的道德原则和当代的精神发展及其趋势、希望、重负不可分离,它是当代以及未来的伦理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在论战中失落;相反,它能在个人范围内和社会领域中形成坚定的律令。
当然,对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原则,我们也要持批判的、客观的态度,应该毫无偏见,并且坚持那种施韦泽在其学术研究中期待的严格性。但是,任何分析都需要这本书的基本论述。因为只有通过这些论述本身,人们才能了解施韦泽思想原则之间的相互联系、时代特点、有效性和全部严肃性。尽管解释“敬畏生命”原则的争论会过去,但这个原则的核心始终是近代伦理学的杰出思想财富之一,始终是其伟大认识活动之一。论证可能发生变化,新的见解也会形成,但这种伦理学所发现的观念,就像其他伦理学原则一样,将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思想财富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阿尔贝特·施韦泽实现了这一突破,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们必须不断地被付诸行动。
如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说,敬畏生命的信念是耶稣基督、耶稣伦理的继续。神学的基础和伦理学—哲学的推论在此密不可分,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在孤立的范围内理解思想家施韦泽。此外,即使从学科语言和门类的角度来看,施韦泽的学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这一切来自他的主动追求。对于他早年前往赤道非洲帮助受苦的人们的决定,施韦泽在其著作和书信中强调这属于那种伟大和永恒的传统;在其第四部主要著作《使徒保罗的神秘主义》中,施韦泽写道:“在历史变迁中,不断用行动传播耶稣的福音。”留在京斯巴赫故居中的遗著,施韦泽关于天国和人类思想的手稿,使人们得以更清楚地了解其全部神学和哲学观点,这些手稿于1967年首次公开出版(阿尔贝特·施韦泽:《天国和基督教》,乌尔里希·诺伊恩施瓦德编辑并作序,蒂宾根,摩尔出版社1967年版)。施韦泽1919年在斯特拉斯堡关于敬畏生命的两次布道,也是特别重要的文献。多亏乌尔里希·诺伊恩施瓦德经验丰富的编辑工作,我们才能够了解它们。阿尔贝特·施韦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到故乡,在圣尼古拉教堂的布道中,首次公开宣讲了他的伦理学,并基于其信仰力量和耶稣基督福音,发展了这种伦理学。
从耶稣福音中获得的信念,贯穿在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伦理思想之中,也涉及我们对人类责任范围内所有生命的责任。敬畏生命告诉我们,对自然中的生命,我们始终具有提供伦理帮助的空间和自由。阿尔贝特·施韦泽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生命的道德义务。我们与生命的交往不能是无思想的,而是应该能在被迫毁灭和人的伦理决定之可能自由之间开辟道路。
阿尔贝特·施韦泽所发现和表述的见解,将日益与人的生活领域和日常意愿发生关系。多年来,施韦泽不是匆忙地,而是在长期自我批判的进展中,冷静地检验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他在行动中实践了自己的思想,从而施韦泽的见解像任何其他清醒的、严肃的思想世界一样,有权要求对其问题、步骤、陈述以及在现实中建设性的基本力量作出客观评价。
客观、批判地对待施韦泽的思想,正是本书的目的。对于致力体验事实本身和形成责任意识的读者,但愿他们能发现编者的意图。施韦泽思想的真理内容及其在未来的实现也取决于这种努力。辩护对此无济于事,即使有人一直在这么做。由此,敬畏生命的原则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观念,并谦恭地代表一种更高的意志而诉诸我们的行为和认识。
本书汇集的各篇章之次序按写作年月编定,只有首篇和末篇例外,它们的位置由其内容决定。
汉斯·瓦尔特·贝尔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信息量如同浓缩咖啡,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醇厚的后味。它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全球环境危机,与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连接起来,让你在思考整个物种存续的同时,也能关照到身边一棵树、一只昆虫的瞬间存在。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时间尺度”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成功地将人类短暂的生命周期,置于地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对比,这种处理极大地消解了人类的自我膨胀感。这种叙事策略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是震撼,另一方面是抚慰。震撼于自然的宏大与我们的渺小,抚慰于我们最终都将回归于自然,成为整体的一部分。阅读它,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去中心化”过程,将视野从自我扩展到整个共存的网络之中,是一种深刻而宁静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组织得如同一个精密的数学模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但阅读体验却丝毫不枯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我最喜欢它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一哲学立场,而是回溯了其历史根源及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随后再巧妙地引入了后现代的解构视角,展示了其局限性。这种辩证推进的方式,避免了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反而提供了一套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思考工具。每一次阅读的间隙,我都会合上书本,尝试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图景,发现自己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哪里”的定位,都有了新的锚点。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科学、伦理、美学等多个维度的光芒,让原本模糊的“生命价值”议题变得清晰而立体起来。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清醒的警醒”。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语气,相反,他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近乎记录事实的口吻,冷静地陈述着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不可逆影响。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微妙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时,那种“蝴蝶效应”的哲学隐喻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论点时,大量引用了古典的科学文献和早期的博物学记录,通过新旧对比,清晰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偏离了最初对自然的尊重轨道。这本书迫使我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消费、我们丢弃、我们视而不见的行为,在更长远的尺度上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让你感到内疚,而是让你感到一种责任的重量,一种与地球生命共同承担的命运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并非那种一味追求煽情或宏大叙事的作品,而是将深邃的思辨巧妙地融入到一系列富含画面感的场景描绘之中。我感觉作者像是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漫长的、穿梭于不同历史时空和地理环境的田野考察。其中关于某些濒危物种或未被人类完全触及的生态系统的描述,其文字的力量强大到几乎能让人闻到泥土的湿气和远古森林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但这种共鸣是建立在智力理解之上的,而非廉价的感动。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命观”的引入,展示了极强的学术素养和跨文化视野。这种对比和映照,使得“敬畏”这个概念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不同文明深层结构中的一种生存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冥想,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作者以一种近乎“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我们在面对自然界与生命时所应持有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谦卑态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将人类文明发展中对“敬畏”二字的理解变迁,置于一个宏大的时间轴上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哲学家式的冷静与深刻,他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案例和历史片段,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框架。那种将生态学、伦理学乃至艺术哲学熔于一炉的笔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这种对“边界”与“尺度”的反复叩问,使得这本书的重量远超其物理实体。它要求读者放下现代社会中那种征服自然的傲慢,转而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历史感的目光,去重新丈量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读完后,感觉心境被极大地沉淀下来,那些日常的琐碎纷扰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庄重感。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拿来看看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拿来看看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拿来看看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