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国民作家代表作
嘲讽但不失轻妙的笔致深刻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猫眼看世界
辛辣讽刺
幽默戏谑
内容简介
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讥讽。作品通过主人公苦沙弥的生活,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官吏之家,一八九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专业。一九〇〇年赴英留学,一九〇二年归国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创作,后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
精彩书评
夏目漱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他将欧洲中心的世界文学观推倒了极端。
——苏珊·桑塔格
夏目漱石是与莎士比亚、歌德并肩的文学人物。
——英国文学批评家达米安·弗拉纳哥
精彩书摘
《我是猫》发表于1905年,是作者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使其赢得不朽声名的作品之一。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家。他1867年1月5日出生于江户(今东京),原名夏目金之助,中学时酷爱汉诗汉文,189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大学期间开始从事俳句写作,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四国松山市和九州熊本市高中担任教职,1900年公费留英三年,回国后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1905年发表《我是猫》的第一章,获得赞赏,后写成长篇小说。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他的最大贡献在于用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1916年12月9日逝世。
《我是猫》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含有种种复杂的笑的要素,作品每一篇章都充满了笑声。有对自己人的调笑与嘲谑,也有对厌恶对象发出的冷笑与讥讽。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笑,笑必然带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在这部作品里,漱石笔下的一群知识分子显然是自己人,他们发出的笑声基本是调侃的笑、揶揄的笑,有时也带一些凄苦自嘲的味道。但在这种自嘲背后,隐藏着一种自爱自怜的感情。漱石对其厌恶的、要鞭笞的对象则换成轻蔑的笑、鄙夷的笑,以笑作为有力的讽刺武器。
一
《我是猫》的笑素首先体现在漱石奇特的艺术构思——以穷教师家里的猫为整个情节的叙述者上。
这是一只被巧妙拟人化了的“灵猫”,也是一只善思索、有见识、喜议论、好调侃并且富于正义感的猫。它被教师收养,也就带上了某种知识分子的习性,但在发表议论或吐露妙语警句时,它又高居于主人之上,对主人极尽调侃、批评之能事。它描述了主人一家——孤僻狷介的主人、未能免俗的女主人、喜欢捉弄它的三位小姐的言行;也描述了主人狭小的生活圈子里的几位座上客,观察其音容笑貌,剖析其心理,评论其种种可笑行径。本序根据作者2003年9月第1版序言,经技术处理而成。
漱石通过猫眼首先介绍了当穷教师的主人苦沙弥的形象。主人难得和我见上一面。听说他的职业是教师,每天从学校一回来就一头钻进书斋,几乎再不出来。……我时常蹑着脚儿偷偷窥探他的书斋,见他经常大睡午觉,有时把口水流到摊开的书本上。他消化不良,所以皮肤淡黄,缺乏弹性,没有生气。可是他食量很大,每次填饱肚皮之后就吃胃散,然后摊开书本,读上两三页就发困,往书本上流口水,这是他每天晚上重复的“功课”。我虽然是一只猫,却时常想:“干教师这一行实在是惬意。如果我生来是人,我就只做教师。……”可是据我主人说,再也没有比做教师更辛苦的了。显然,漱石对苦沙弥这个“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只知在书本里讨生活的知识分子抱有自嘲的态度。反过来说,这种重知识、爱学问的习性也是知识分子的自负。这从后来猫反复描述苦沙弥如何大讲知识的可贵也可以看出来。
作品一方面使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苦沙弥,另一方面也使用直叙法描写了猫眼中苦沙弥的种种可笑、迂阔的言行,嘲弄了苦沙弥的虚荣心、自负心及知识分子的种种怪癖。但不管猫怎样调笑与嘲弄,它对苦沙弥等知识分子的态度往往带有虚贬实褒的味道。如猫在讥笑苦沙弥和他的朋友讲笑话时,又说这些笑话“不落俗套”是其可取之处,可见猫嘲笑的利刃另有所向。
在作品中,猫除担当叙述者、评论者的角色外,漱石还细致刻画了猫自身演出的许多喜剧。这些喜剧有时带有隐喻式的讽刺效果。如描写猫在墙头遭遇三只乌鸦的场面时,漱石以三只乌鸦为骄横可厌的形象来构成这段可笑的故事。在日语中“三羽乌”是个常见词,被用作某某集团的三个头面人物的代称。所以这里又可以把这三只乌鸦看成是某一集团势力的形象化产物。这段描写除了追求滑稽效果外,还映射出漱石一贯“排众数,任个人”的反俗精神。最后把乌鸦与猫的较量有意归结为猫的失败,猫发出感慨:“既然他们是一群乌鸦讨厌鬼,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和实业家急于压倒我家主人一样……都是无可奈何的事。”这种自我解嘲其实暗藏着漱石对现实的冷笑。
总之,猫这一构思是这部作品富于洒脱机智的来源。猫所引起的笑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除了富于机智的幽默感外,还指向知识分子本身的弱点,对他们发出揶揄、调侃的笑;而在指向猫的主人所深恶痛绝的“活支票”或“活死人”的实业家时,则发出无情的嘲笑,流露出谴责的激越音调。
二
除了猫的戏谑性叙述外,漱石也往往使用客观叙述的手法,通过苦沙弥、迷亭、寒月、独仙、东风等人物的高谈阔论,揭示出他们是以“清谈”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和对现实的嘲笑、愤懑。这些知识分子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各有不同:苦沙弥对现实执著,遇事大动肝火;迷亭玩世不恭;寒月讲究情趣,遇事无所沾滞;独仙消极退让;东风喜爱粉红色的唯美世界……但有一个共同点吸引他们走到一起,那就是重视知识,热爱学问,厌恶市侩们所追求的荣利。正因如此,他们往往以诙谐的语言发泄所爱所憎,或相互调笑以表现同气相求,从中反映出这些不阿世俗的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
而漱石在处理铜臭熏天的金田夫妇和拜金主义的知识分子铃木藤十郎这些角色时,又通过他们自身的话语直截了当地拨开他们的丑陋灵魂,讽刺了市侩哲学的丑恶本质。“……不过,如果没有和钱一起去情死的决心是干不了这一行的,钱是个难对付的东西,这是我刚才在一位实业家的家里听来的话。据他说在赚钱这个问题上非得使用‘三(缺)学’不可。也就是说,必须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这就是所谓三缺术嘛。你看这说得多么有意思啊。哈哈……”铃木得意地说。有时则运用反语技巧,通过三人大肆贬低苦沙弥的话语来取得虚贬实褒的效果。“问题就在这儿嘛,说什么不对金钱磕头,实业家算老几,说的全是这种傲慢不逊的话!所以我想,你不服气就让你尝尝实业家的厉害。这一阵子我已经稍微惩治了他一下,不过,他还是硬挺着呢,真是个顽固透顶的东西,哎,真想不到啊!”金田说。这些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双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三
《我是猫》除了构思新奇外,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有其独到之处。
1.尽力调动大量夸张的表现和新奇的比喻。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那些气味相投的知识分子在苦沙弥的客厅里互相善意地嘲谑时,争奇斗胜地讲故事、编笑话时,写信、朗读诗句时,都离不开有意的夸张。在描写铃木与猫暗斗的场面时,使用了“破坏铃木君心理平衡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这类夸大其词的心理推测,从而产生了亦庄亦谐的滑稽感。而在描写猫儿偷吃年糕粘住了嘴巴的场面时,漱石一方面夸张地刻画了猫儿拼死挣扎的种种滑稽动作,一方面又写在过程中猫儿三次发现“真理”,并且说出“真理嘛,倒是发现了两个之多,可年糕依然粘在嘴巴上”。类似的妙语是本书反复使用的手法之一。
2.巧妙地运用了对话术。
话者讲得活灵活现,故意甩出许多悬念以增加活泼的气氛;听者善于配合,插科打诨以为笑乐。这种对话术技巧的巧妙运用也是该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这种场面大多出现在苦沙弥和朋友之间的清谈当中。这类谈话有的只是为了诙谐,为人物的性格着色敷彩;有的略带嘲弄的含义;有的则大讲荒诞不经的故事,使之带上强烈的讽刺含义。如迷亭讲述维新前卖菜人将女婴放在筐里沿街叫卖的故事,卖女婴人与买女婴人的问答是既荒诞又夸张的,由此引出苦沙弥等知识分子的议论,表现了漱石的一贯立场:既否定封建的、落后的旧事物,又对于进入二十世纪初日本近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拜金主义、强烈的个人主义等极端不满。
3.文风飘逸轻快。
《我是猫》的文体早已为识者一致赞许,鲁迅就曾评价这部作品“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所谓“轻快洒脱”,在于作品自由自在地运用了漱石丰富的想象力,不为西方小说的模式所拘,设想出读者意想不到的新奇、警辟、幽默、滑稽的场面,激发读者在狂笑中咀嚼余味;而“富于机智”是说在谐谑中出现如珠妙语,洞见社会机微,在滑稽诙谐中一语中的,剥下邪恶、虚伪、愚昧的外皮,闪烁出漱石理性的光芒。
漱石之所以能够取得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漱石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对文学传统成功的吸收与创新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日本早期反映庶民阶层生活的文学都是在滑稽中寓有讽刺精神,漱石在此基础上又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了理性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学识教养,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中国文化中吸取了狷介自守、愤世嫉俗的文人气质。所有这些文化财富经过漱石的摄取与消化,糅合在一起,结晶在他的创作上。《我是猫》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以敏锐的观察力,是一部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后世以深刻的启示。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让人感觉调侃玩笑中蕴含真意,发人深省。
……
我是猫/夏目漱石作品系列 [吾輩は猫である] 一部以日本文坛巨匠夏目漱石视角,深入剖析日本明治时代社会百态,充满哲学思辨与温情脉脉的文学巨著。 《我是猫》并非一部简单的宠物视角小说,而是夏目漱石借一只无名猫的眼睛,冷峻又充满洞察力地审视了明治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社会阶层间的隔阂以及人性的复杂幽微。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苦沙弥”的英语教师展开,这位教师是一位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生活在经济并不宽裕、精神却饱受煎熬的时代。他住在学究气十足却又捉襟见肘的家中,与同样有些脱离现实的妻子、寄居的学生以及一群形形色色的朋友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主体人物群像。 这只“我”,一只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的野猫,就这样机缘巧合地闯入了苦沙弥的家庭。它没有名字,也没有固定的主人,它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隐形的记录者。猫的视角,恰恰是夏目漱石最巧妙的设计。它不被人类社会的繁文缛节所束缚,不受道德评判的羁绊,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阶层,观察不同人物的行为举止,倾听他们的言谈话语,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微妙情绪。通过猫的眼睛,那些平时被掩藏在社会表象下的真实人性,那些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与失落,那些市井小民的生存智慧与无奈,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小说开篇,夏目漱石便用一种戏谑的笔调,勾勒出苦沙弥这位主人公的形象。他是个“没有职业的失业者”,或者说,是一位“对一切都持冷漠态度的猫的崇拜者”。他对学生的教导敷衍了事,对社会的热情早已消磨殆尽,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中沉思、发呆,或者与他的猫“交流”。这种“猫的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苦沙弥将自己内心的困惑、对世界的观察,投射到猫身上,通过猫的无言,来寻求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理解。 苦沙弥的家庭,与其说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微型社会。他的妻子,一个典型的日本家庭主妇,对丈夫的“不务正业”感到不满,却又不得不依赖他的经济来源。他们之间看似平淡的生活,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摩擦。而寄居在家中的学生,如“贫穷的幸田”、“爱说教的东风”等,也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理想与困境,他们与苦沙弥之间,既有师生情谊,也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与价值的冲突。 夏目漱石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极其细腻入微,却又带着一种超然的幽默感。他并不急于对人物进行道德上的褒贬,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本性。例如,小说中出现了一位喜欢附庸风雅的资本家“金田”,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充满了轻蔑与优越感,却又在某些方面显得浅薄而滑稽。他与苦沙弥之间的互动,充分展现了不同阶层之间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巨大鸿沟。 《我是猫》的魅力,还在于它对明治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从街头巷尾的市井喧嚣,到咖啡馆里的谈天说地;从知识分子的学术沙龙,到家庭内部的琐碎日常,夏目漱石都以其精准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个时代,日本正经历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旧思潮与新观念,在社会各个层面激荡碰撞。许多知识分子,包括苦沙弥在内,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却又无法完全融入日本的社会结构;他们渴望追求真理与理想,却又被现实的困境所束缚。 这只猫,它没有名字,却拥有最纯粹的生命力。它在屋檐下观察日升日落,在街头巷尾探寻食物,在人群中穿梭,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不像人类一样被社会规则所累,也不被功利心所驱使。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反讽,一种提示。当人类被各种欲望、名利、偏见所困扰时,这只猫却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静静地观察着一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本质。 小说中,夏目漱石并未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它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是富有沉思性的。他更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世界,展现他们思想的挣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苦沙弥的“不务正业”,并非真的懒惰,而是一种对社会虚伪与功利的消极抵抗,是一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他对猫的喜爱,也并非简单的宠物情结,而是对一种不受污染、不受羁绊的纯粹生命的向往。 《我是猫》的语言风格,幽默而含蓄,机智而隽永。夏目漱石善于运用反讽的修辞手法,将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的反思,融入到轻松诙谐的文字之中。他笔下的苦沙弥,虽然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人物,却又因其真实与挣扎而显得格外可爱。他的困惑,也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困惑;他的彷徨,也是许多人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常常会有的感受。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一只猫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博弈,关于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夏目漱石通过这只猫的视角,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其中蕴含的永恒的人性主题。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听到猫咪轻柔的脚步声,感受到它敏锐的眼神,并跟随它一同游走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品味着人生的百味。 《我是猫》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娱乐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去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意,去体会夏目漱石那深邃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困惑与迷茫;它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部作品,跨越了时代,依然能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触及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疑问与情感。夏目漱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我是猫》塑造成了一部永恒的经典,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悟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