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

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习
  • 英语口语
  • 实用英语
  • 英语会话
  • 英语表达
  • 外语学习
  • 口语教材
  • 英语入门
  • 生活英语
  • 英语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1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39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复兴国学,绕不开鲁迅这一页。本书立体呈现了鲁迅国学方面的学养,以及对国学的爱恨情仇。

内容简介

  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诸国学大师不同的是:鲁迅专门领域的著作不够多,而是兴之所至,创造了大量介于文学创作和思想随笔之间的长长短短的文字。本书着重从鲁迅演讲和篇秩繁富的杂文中遴选那些凸显其关于中国文化观的文字;分为中国文学(“语文杂谈”)、古典小说(“小说史谈”)、传统文化(“文史漫谈”)三个部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坐着di一把交椅,其《野草》也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了中国新诗的zui高成就。而本书所要彰显的是作为一代学问大家的鲁迅。

目录

第一编 语文杂谈
门外文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题未定”草(七至九)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从帮忙到扯淡
读书杂谈
随便翻翻
读几本书
读书忌
点句的难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第二编 小说史谈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第三编 文史漫谈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这个与那个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隐士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
孔夫子有胃病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儒术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老调子已经唱完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精彩书摘

  老调子已经唱完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老调子已经唱完”:初看似乎有些离奇,其实是并不奇怪的。凡老的,旧的,都已经完了!这也应该如此。虽然这一句话实在对不起一般老前辈,可是我也没有别的法子。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但是,想一想罢,如果从有人类以来的人们都不死,地面上早已挤得密密的,现在的我们早已无地可容了;如果从有人类以来的人们的尸身都不烂,岂不是地面上的死尸早已堆得比鱼店里的鱼还要多,连掘井,造房子的空地都没有了么?所以,我想,凡是老的,旧的,实在倒不如高高兴兴的死去的好。
  在文学上,也一样,凡是老的和旧的,都已经唱完,或将要唱完。举一个最近的例来说,就是俄国。他们当俄皇专制的时代,有许多作家很同情于民众,叫出许多惨痛的声音,后来他们又看见民众有缺点,便失望起来,不很能怎样歌唱,待到革命以后,文学上便没有什么大作品了。只有几个旧文学家跑到外国去,作了几篇作品,但也不见得出色,因为他们已经失掉了先前的环境了,不再能照先前似的开口。
  在这时候,他们的本国是应该有新的声音出现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很听到。我想,他们将来是一定要有声音的。因为俄国是活的,虽然暂时没有声音,但他究竟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将来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出现。
  再说欧美的几个国度罢。他们的文艺是早有些老旧了,待到世界大战时候,才发生了一种战争文学。战争一完结,环境也改变了,老调子无从再唱,所以现在文学上也有些寂寞。将来的情形如何,我们实在不能豫测。但我相信,他们是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的。
  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是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
  这是什么缘故呢?有人说,我们中国是有一种“特别国情”②。──中国人是否真是这样“特别”,我是不知道,不过我听得有人说,中国人是这样。──倘使这话是真的,那么,据我看来,这所以特别的原因,大概有两样。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是“仍旧贯”③的老调子。
  第二,是个人的老调子还未唱完,国家却已经灭亡了好几次了。何以呢?我想,凡有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的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
  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④,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⑤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宋朝唱完了,进来做皇帝的是蒙古人──元朝。那么,宋朝的老调子也该随着宋朝完结了罢,不,元朝人起初虽然看不起中国人⑥,后来却觉得我们的老调子,倒也新奇,渐渐生了羡慕,因此元人也跟着唱起我们的调子来了,一直到灭亡。
  这个时候,起来的是明太祖。元朝的老调子,到此应该唱完了罢,可是也还没有唱完。明太祖又觉得还有些意趣,就又教大家接着唱下去。什么八股咧,道学咧,和社会,百姓都不相干,就只向着那条过去的旧路走,一直到明亡。
  清朝又是外国人。中国的老调子,在新来的外国主人的眼里又见得新鲜了,于是又唱下去。还是八股,考试,做古文,看古书。但是清朝完结,已经有十六年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们到后来,倒也略略有些觉悟,曾经想从外国学一点新法来补救,然而已经太迟,来不及了。
  老调子将中国唱完,完了好几次,而它却仍然可以唱下去。因此就发生一点小议论。有人说:“可见中国的老调子实在好,正不妨唱下去。试看元朝的蒙古人,清朝的满洲人,不是都被我们同化了么?照此看来,则将来无论何国,中国都会这样地将他们同化的。”原来我们中国就如生着传染病的病人一般,自己生了病,还会将病传到别人身上去,这倒是一种特别的本领。
  殊不知这种意见,在现在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为甚么能够同化蒙古人和满洲人呢?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比我们的低得多。
  倘使别人的文化和我们的相敌或更进步,那结果便要大不相同了。他们倘比我们更聪明,这时候,我们不但不能同化他们,反要被他们利用了我们的腐败文化,来治理我们这腐败民族。
  他们对于中国人,是毫不爱惜的,当然任凭你腐败下去。现在听说又很有别国人在尊重中国的旧文化了,那里是真在尊重呢,不过是利用!
  从前西洋有一个国度,国名忘记了,要在非洲造一条铁路。顽固的非洲土人很反对,他们便利用了他们的神话来哄骗他们道:“你们古代有一个神仙,曾从地面造一道桥到天上。
  现在我们所造的铁路,简直就和你们的古圣人的用意一样。⑦”非洲人不胜佩服,高兴,铁路就造起来。──中国人是向来排斥外人的,然而现在却渐渐有人跑到他那里去唱老调子了,还说道:“孔夫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⑧所以外人倒是好的。”外国人也说道:“你家圣人的话实在不错。”
  倘照这样下去,中国的前途怎样呢?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只好用上海来类推。上海是:最有权势的是一群外国人,接近他们的是一圈中国的商人和所谓读书的人,圈子外面是许多中国的苦人,就是下等奴才。将来呢,倘使还要唱着老调子,那么,上海的情状会扩大到全国,苦人会多起来。因为现在是不像元朝清朝时候,我们可以靠着老调子将他们唱完,只好反而唱完自己了。这就因为,现在的外国人,不比蒙古人和满洲人一样,他们的文化并不在我们之下。
  那么,怎么好呢?我想,唯一的方法,首先是抛弃了老调子。旧文章,旧思想,都已经和现社会毫无关系了,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所坐的是牛车。现在我们还坐牛车么?从前尧舜的时候,吃东西用泥碗,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所以,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
  但是,有些读书人说,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这“软刀子”的名目,也不是我发明的,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做贾凫西⑨的,鼓词里曾经说起纣王,道:“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只等得太白旗悬才知道命有差。”我们的老调子,也就是一把软刀子。
  中国人倘被别人用钢刀来割,是觉得痛的,还有法子想;倘是软刀子,那可真是“割头不觉死”,一定要完。
  我们中国被别人用兵器来打,早有过好多次了。例如,蒙古人满洲人用弓箭,还有别国人用枪炮。用枪炮来打的后几次,我已经出了世了,但是年纪青。我仿佛记得那时大家倒还觉得一点苦痛的,也曾经想有些抵抗,有些改革。用枪炮来打我们的时候,听说是因为我们野蛮;现在,倒不大遇见有枪炮来打我们了,大约是因为我们文明了罢。现在也的确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好得很,应该保存。那证据,是外国人也常在赞美。这就是软刀子。用钢刀,我们也许还会觉得的,于是就改用软刀子。我想:叫我们用自己的老调子唱完我们自己的时候,是已经要到了。
  中国的文化,我可是实在不知道在那里。所谓文化之类,和现在的民众有甚么关系,甚么益处呢?近来外国人也时常说,中国人礼仪好,中国人肴馔好。中国人也附和着。但这些事和民众有甚么关系?车夫先就没有钱来做礼服,南北的大多数的农民最好的食物是杂粮。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份。
  以前,外国人所作的书籍,多是嘲骂中国的腐败;到了现在,不大嘲骂了,或者反而称赞中国的文化了。常听到他们说:“我在中国住得很舒服呵!”这就是中国人已经渐渐把自己的幸福送给外国人享受的证据。所以他们愈赞美,我们中国将来的苦痛要愈深的!
  这就是说: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虽是现在的阔人富翁,他们的子孙也不能逃。我曾经做过一篇杂感,大意是说:“凡称赞中国旧文化的,多是住在租界或安稳地方的富人,因为他们有钱,没有受到国内战争的痛苦,所以发出这样的赞赏来。殊不知将来他们的子孙,营业要比现在的苦人更其贱,去开的矿洞,也要比现在的苦人更其深。”⑩这就是说,将来还是要穷的,不过迟一点。但是先穷的苦人,开了较浅的矿,他们的后人,却须开更深的矿了。我的话并没有人注意。他们还是唱着老调子,唱到租界去,唱到外国去。但从此以后,不能像元朝清朝一样,唱完别人了,他们是要唱完了自己。
  这怎么办呢?我想,第一,是先请他们从洋楼,卧室,书房里踱出来,看一看身边怎么样,再看一看社会怎么样,世界怎么样。然后自己想一想,想得了方法,就做一点。“跨出房门,是危险的。”自然,唱老调子的先生们又要说。然而,做人是总有些危险的,如果躲在房里,就一定长寿,白胡子的老先生应该非常多;但是我们所见的有多少呢?他们也还是常常早死,虽然不危险,他们也胡涂死了。
  要不危险,我倒曾经发见了一个很合式的地方。这地方,就是:牢狱。人坐在监,牢里便不至于再捣乱,犯罪了;救火机关也完全,不怕失火;也不怕盗劫,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坐监是实在最安稳。
  但是,坐监却独独缺少一件事,这就是:自由。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那一条好,是明明白白的,不必待我来说了。
  现在我还要谢诸位今天到来的盛意。
  ……

前言/序言

  向鲁迅学,学鲁迅问,学问自有大学问
  蒙木
  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坐着第一把交椅,这接近于公论;其实,那不过因为薄薄的三个小册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他的《野草》也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了中国新诗的最高成就,加之,鲁迅旧诗也自有其独特的品格,鲁迅作为伟大的小说家和杰出的诗人都当之无愧。而本书所要彰显的是作为一代学问大家的鲁迅。
  谈鲁迅的学问自然让人想起《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白话文学史》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郭沫若将此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当然还有《汉文学史纲要》,它虽然是半成品,鲁迅本人也不甚满意,但其光辉仍然是掩不住的,文学史家郑振铎评之为“杰出的”“划时代”的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两书均有一定厚度,书店上各有众多的单行本,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本书不予收录;还有一些学人推崇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鲁迅早年论文,尽管盛义迭出,但因为采用的是古语文,普通读者读来费力,本书因偏于普及所以一并割舍。本书着重从鲁迅演讲和篇轶繁富的杂文中遴选那些凸显鲁迅关于中国文化观的文字;大约分为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古典小说三个部分。
  今天大念“国学”经者日多,所谓国学大师频频现诸媒体,更有的开始大骂五四断了所谓的中国传统,鲁迅作为五四精神的标志性人物,躺着中箭自然而然。还有人把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等莫须有的一撂大帽子扣到鲁迅头上。鲁迅在论陶渊明时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很遗憾,不少人仅仅依靠中学教材的有限篇目来管窥和臆谈鲁迅,没有“顾及全篇”来理解鲁迅杂文,没有“顾及全人”来品味鲁迅作品,更没有从“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来把握鲁迅思想。还是套用鲁迅评价陶渊明的话:说“怒向刀丛觅小诗”和“回眸时看小於兔”的是一个人,人尚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再离真实。向有鲁迅精神传承人的钱理群教授多次强调读鲁迅不宜读语录,鲁迅文章分为“为己的”和“为人的”两种,所以接受难度不小,我们需要整体地同情地来再认识鲁迅这个“全人”。
  本书希望给予读者三个向度:
  一、向鲁迅学。如何读书,鲁迅自己说是“随便翻翻”,我们还可以移用深受其影响的周作人《我的杂学》的话:“我的读书是非正统的。因此常为世人所嫌憎,但是自己相信其所以有意义处亦在于此。”蔡元培于1938年作的《《鲁迅全集》序》指出: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贴、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象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鲁迅的学问是很广泛的,所涉及领域单从蔡元培的评价里就包括:文学、历史、考据、美术、翻译、金石学等等。
  他化学为养,是深得国学精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特别优秀的一面,那就是士的传统。今人张承志便是从“士”的角度一再呼唤鲁迅精神的,他认为鲁迅“一生看破了学术也看破了文章”,《致先生书》特别提到鲁迅“学者式的能力”:
  做学者态的文人古而有之,身具真知灼见者不见几人。沈从文后日潜心服饰史,但并不见他有控制古代之力。钱钟书一部《管锥编》,未必经得住后人推敲。——具备全部能力者,言则过严——但确实仅有先生一人。
  国学不是嘴上说说、文字游戏和思辨逻辑,而是一种躬行自持的人生姿态,一种绵密证道的修养。有些人自己把国学弄窄了,似乎不合该框框的就算不得真学问,所以不能窥得鲁迅数仞之墙。这方面,我们应该看看他的入室弟子们,像魏建功、胡风、台静农、李霁野、聂绀弩、徐梵澄……哪个不是学问大家?他们笔下的鲁迅更亲切也更近真实。徐梵澄在《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中说:
  举凡论文,论史,论人,论事,论书,论画……皆听到过很多精辟的见解,度过许多无比的辰光。……
  先生于国学研究湛深,我去时时请教,有时触到了一题目是有兴趣的,先生便滔滔不绝讲去,我也忘掉了时间。于晚清的一些名家的事,似乎从来未曾在先生笔下提到过。……
  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已研究佛学,揣想其佛学造诣,我至今仍不敢望尘。但先生能人乎佛学,亦能出乎佛学。……
  ……讲哲学史的,关于这时代必不会缺少讲鲁迅的重要的一页。
  当然滋养鲁迅的不单单是国学,其西学的底子也不薄,看看鲁迅全集里的译著会大致有个印象,今人陈丹青说:“乔叟、塞万提斯、蒙田、伏尔泰,似乎都能找见鲁迅人格的影子,当然,鲁迅直接的影响来自尼采,凭他对世界与学问的直觉,他也如尼采一样,早就是‘伟大的反系统论者’。……我们中国幸亏有过一个鲁迅。”不过笔者认为,和鲁迅气质更为相近的该是庄子、嵇康、吴敬梓、章太炎等中国先贤。
  二、学鲁迅问。鲁迅在《读书杂谈》里强调要“自动的读书”,“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本书所选文章基本上是他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的纵横捭阖的杂论,不是要藏之名山的“为学术而学术”。即便在学术意味浓厚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演讲中,也是饱含讽世之意,不时流露现实关怀。该演讲提出,“诗文也是人事”,学问如何不“也是人事”呢?鲁迅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发问道:
  中国的文化,我可是实在不知道在那里。所谓文化之类,和现在的民众有甚么关系,甚么益处呢?近来外国人也时常说,中国人礼仪好,中国人肴馔好。中国人也附和着。但这些事和民众有甚么关系?车夫先就没有钱来做礼服,南北的大多数的农民最好的食物是杂粮。有什么关系?
  鲁迅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斯芬克斯般踞在中国文化的大门口,就像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之于西方现代文化。今天大倡国学的同时,身负时代使命的人们不得不接着追问和回答。
  近年鲁迅文章逐渐淡出中小学语文教材,一忽儿轩然大波,一忽儿又被淡忘了。有一个网络帖子调侃得很高妙:所以要剔除鲁迅,因为读鲁迅文章实在搞不清这是现代作家还是当代作家。《野草》序说:“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如果哪一天鲁迅的锋芒完全失去了针对性,我们应该为鲁迅文章的被健忘而鼓掌。
  三、学问自有大学问。关于鲁迅的学问,争论颇不少。较早的时候夏志清说,鲁迅的学问不如乃弟周作人;后来韩石山说,读鲁迅的书让人长脾气,读胡适的书让人长学问。我们不禁要问:1.周作人和胡适的学问有多大?如果比周作人和胡适学问小一点点,算不算大学问家?2.周作人和胡适的学问真的比鲁迅大吗?持此论点的人是否仔细比较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白话文学史》和《汉文学史纲要》?3.什么是学问?学问又是干什么用的?北大陈平原教授从专业角度写了《学术史中的鲁迅评估》《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等文章,读者可以参看。陈平原教授在“近代的文与学”的课堂上一再强调鲁迅之学,他说和鲁迅相知最深的蔡元培和周作人都是首先从学问家角度肯定鲁迅的。鲁迅逝世时,蔡元培写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其实鲁迅同代人中不乏认同其学术成就的,其忠实好友许寿裳在1940年10月19日日记中写道:“鲁迅逝世已四周年。追念故人,弥深怆恸。其学问文章,气节德行,吾无间然。”其早年战友晚年又绝交的钱玄同在《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写道:
  至于我对豫才的批评,却也有可说的:①他治学最为谨严,无论校勘古书或翻译外籍,都以求真为职志,他辑《会稽郡故书杂集》与《古小说钩沉》,他校订《嵇康集》与《唐宋传奇集》,他著《中国小说史略》,他翻译外国小说,都同样的认真。这种精神,极可钦佩,青年们是应该效法他的。②日前启明对我说,豫才治学,只是他自己的兴趣,绝无好名之心,所以总不大肯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如《会稽郡故书杂集》,实在是豫才辑的,序也是他做的,但是他不写‘周树人’而写‘周作人’,即是一例;因为如此,所以他所辑校著译的书,都很精善,从无粗制滥造的。这种“暗修”的精神,也是青年们所应该效法的。③他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抉发中国社会的痼疾,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及《新青年》中他的《随感录》所描写所论述的皆是。这种文章,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的用处的。
  即便《新月》干将叶公超《悼鲁迅先生》也是把鲁迅的学问放在第一位:
  无疑地,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鲁迅在三方面的贡献:第一,他在小说史方面的工作是应当有专家来纪念他的(此时尚未见有)。我觉得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小说旧闻钞》,不但在当时是开导的著作,而且截至今日大概还是我们最好的参考书。……第二,我想大家都会想到的便是鲁迅的小说。……最后,我很羡慕鲁迅的文字能力。
  没有蹈空的学问,即便是清代的考据也有非常现实的一面;后来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陈垣诸人的学问均寄予着其经世致用的目的;即便欧阳竟无、太虚大师、弘一法师的学问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鲁迅与诸国学大师不同的是:他专门领域的著作不够多,而是兴之所至,创造了大量介于文学创作和思想随笔之间的长长短短的文字,收获了更多的共鸣,也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和诬蔑。这也正如叶公超所说:“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我们向鲁迅的学,学鲁迅问,就是学习鲁迅如何用深厚的学问来穿透现实的。鲁迅被误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穿透性,总是被片面理解为批判性,而忘却了鲁迅的正面主张:“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不要以为奥运会多拿金牌就意味着健康;民族主义情绪就意味着不是看客。我们的精神究竟比五四那个时代进步了多少?
  五四,并不是全盘西化的,它并没有真的隔断传统,笔者曾经写过《五四风云》努力还原那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里不再赘述。爱之深,责之切。鲁迅的所谓过激,我们需要先“三省吾身”,看看鲁迅所批判的那种愚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才是大学问。其实,鲁迅算不算国学大师都不重要,因为鲁迅所学所问并不仅仅是所谓国学,也不是西学,他研究的是人,是人生,是社会。任何大学问都是对人生的安顿,以及对时代的回答。鲁迅给出了自己的安顿方法,鲁迅也给出了对时代的诊断书,我们能否接上这学问之根,那要看我们自己的悟性、品格和责任担当了。
  谈不完的鲁迅。
  在谈之先,我们还是多读读鲁迅吧。
  2014年1月7日草、8日改定


《门外文谈》:闲敲棋子落灯花,静观世事如浮槎 在中国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著作,不事张扬,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悄然拨动读者的心弦,引人深思。梁实秋先生的《门外文谈》,便是这样一本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的书。它并非艰涩的学术论著,也非激扬的政治宣言,而是作者以一位“门外人”的姿态,旁观文学、艺术、文化乃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娓娓道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本书的精装本,本身就承载着一份厚重与典雅。硬壳封面,考究的纸张,精美的排版,无不透露着对文字本身的尊重,也预示着内容的质感。当指尖滑过封面的烫金字样——“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大家小书”的名号,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精炼与分量;而“门外文谈”四字,更是直接点明了其行文的风格——一种不拘泥于“行内”条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姿态来审视的视角。 梁实秋先生,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温润的文笔、幽默的笔调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在《门外文谈》中,他褪去了往日的学者身份,更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友,坐在你身旁,呷一口香茗,为你讲述他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的“门外”并非无知,而是超越了狭隘的专业定义,将文学、艺术、人生融为一体,从更宏观、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发掘其中的趣味与道理。 试想,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窗外阳光正好,微风拂过,手中捧着这本《门外文谈》,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或许在谈论“文学的趣味”,剥离掉那些故弄玄虚的概念,将文学的本质还原到最纯粹的欣赏与体验。他不会告诉你“如何写出伟大的作品”,而是与你一同探讨,是什么样的文字,能够触动人心,带来心灵的慰藉与愉悦。他会用生动的例子,引述那些鲜活的人物,让你感受到文学的温度,体会到文字的魅力,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你也会开始审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是否被某些僵化的观念所束缚。 或许,下一篇文章他又会跳到“谈‘说’”。在现代社会,语言的运用无处不在,也因此容易被轻视。但梁实秋先生却能从“说”中品出大学问。他不会教你如何“巧舌如簧”,但他会让你明白,言语的恰当与否,不仅仅是表达的技巧,更是思维的清晰度、情感的真诚度,甚至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他或许会调侃那些“言之无物”的演讲,又或许会赞美那些“三句两句,把事情说透”的高人。你会在他的文字里,重新认识“说话”这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的事情。 再翻几页,你可能会被他引向“艺术的享受”。他笔下的艺术,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会谈论那些日常的美,比如一把好壶,一块好布,一首动听的曲子。他会让你明白,艺术的欣赏,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他会引导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那些细微之处的精致,去体会那种源于内心的愉悦。你或许会对某一幅画,某一首诗,某一首乐曲,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止于表面的赞叹,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去品味其意境与情感。 《门外文谈》最令人称道之处,便是其“门外”的视角所带来的“局外人”的清醒。在文学界、艺术界,总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风潮”。而梁实秋先生,就像一位站在圈子外面,悠然自得的旁观者,他没有被卷入其中,没有被裹挟前进,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有时又带点嘲讽的态度,来审视这一切。 他或许会谈论“文学上的‘时髦’”,揭示那些追逐潮流的虚浮;他或许会谈论“什么是‘批评’”,剖析那些夸夸其谈的论调。他不会轻易否定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但他会用他那洞察一切的眼睛,去分辨其中的价值与水分。他鼓励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让你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被潮流所迷惑,不被名家所挟持。 书中的文章,篇幅不长,但每一篇都像是一颗小小的珍珠,饱满而圆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谈论“读书”,并非告诉你该读什么书,而是谈论“如何读书”,如何从书中汲取养分,如何让读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谈论“生活”,更是将文学的感悟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让你觉得,那些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的讨论,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凡。 梁实秋先生的文笔,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的句子,清丽流畅,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他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他行文节奏明快,时而舒缓,时而诙谐,如同一位出色的说书人,将他的见闻和感悟,娓娓道来,让你欲罢不能。 《门外文谈》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你独立思考的勇气。它不试图定义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对”的艺术,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它告诉你,文学和艺术,本就应该是生活的调味剂,心灵的慰藉,而非束缚思想的枷锁。 作为一本“大家小书”,《门外文谈》虽然篇幅不厚,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会因为阅历的增长,而对书中的某些段落产生不同的理解。它就像一位永远在你身边,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的智慧和幽默,陪伴你度过一段又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 它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宏大叙事的格局,但它以其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洞察,以及那份“门外”的自由与洒脱,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窗户。在这扇窗后,你可以看到更清晰的风景,听到更真切的声音,感受到更纯粹的美好。 《门外文谈》,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想的启迪;它不是理论的堆砌,而是生活的感悟。它是一份来自过去,却永远不过时的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清醒的读者。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便走近了梁实秋先生的内心世界,也开启了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旅程。它会让你明白,文学的真谛,艺术的意义,以及生活的趣味,其实都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门外”风景之中,等待着你去发现,去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这本《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简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门外”的奥秘。作者的笔触想必是细腻而深刻的,能够将那些原本深奥晦涩的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门外”的概念?它是否意味着那些非学院派的、民间流传的、或是被主流忽视的文化现象?又或者,它指的是那些超越了学科界限的、跨领域的思想碰撞?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或许作者会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被遗忘的片段,将它们与当下的时代语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或许他会借由对某些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触及更普遍的人性主题,或者对社会现象进行犀利的批判。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点燃我思考的火花,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洞察。这本书的气场,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场思想的启迪。

评分

评价一 初次翻开《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书页的质感温润,触手生温,似乎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我尤其喜欢它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读起来非常舒适,丝毫不会感到疲惫。书中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探讨,但仅仅是目录和章节的标题,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那些诸如“语言的边界与自由”、“文学的根与叶”、“文化的流转与交融”之类的提法,无不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设想着,这或许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从宏观视角审视语言、文学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书。或许它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是如何演变的?文学作品又如何承载和传递时代的情感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甚至能够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语言、文学、文化的关系。精装本的品质,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评分

评价四 《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期待。我猜想,书中的内容并非是那种惊世骇俗的宣言,而更像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领。作者可能擅长从细微之处洞察宏大的主题,将复杂的学术问题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定义“门外”?是那些未被充分研究的领域,还是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或许作者会分享他作为一位“门外人”的独特体验,那些在专业领域之外所获得的灵感和感悟。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能够有那些能够引起我强烈情感共鸣的故事。它不一定能够立刻改变我的世界观,但一定能够在我心中播下思考的种子,让我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我周围的一切。这本精装书的体量,也暗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刻,足够我慢慢消化,细细咀嚼。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光是书名《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就足够吸引人了。它传递出一种知识的普惠性,同时也暗示着一种非主流的视角。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或许是一本汇集了许多作者的智慧之作,他们以一种更加轻松、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探讨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我期待它能够颠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原来语言、文学、文化可以有如此多样的解读方式。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有趣的轶事、生动的案例,让我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启发。我也期待它能够引发我对于“大家”与“小书”、“门内”与“门外”之间关系的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又是否可以模糊?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让我觉得,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无论是送给自己还是送给他人,都充满了心意。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更希望它能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的《大家小书 门外文谈(精装本)》的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似乎预示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我设想,作者定是一位观察力敏锐、思想深邃的学者,他将带领我们走出象牙塔,去观察那些真实而鲜活的“门外”世界。或许他会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语言细节,分析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又或许,他会对那些在传统文学史中未能占据重要位置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深入的发掘,展现出文学多样性的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能够有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的段落。它不一定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书,更可能是一本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培养一种更加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精装本的质量,也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陪伴我长久的书,每一次翻阅,或许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东西不错,买了好多,就不一一发图了,京东买东西基本上第二天都能到,这个很赞,再接再厉

评分

专门为青少年写的一本经学入门导读书,内容包括经学基本常识、道理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本书面对的是大众读者,故作者写作时务求简易,真正做到了清通平正、提纲挈领,能够为今天的读者理解国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并做到从传统文化中去粗存精提供很多帮助。

评分

挺好用的,性价比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经学常谈》是作者专门为青少年写的一本经学入门导读书,内容包括经学基本常识、道理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本书面对的是大众读者,故作者写作时务求简易,真正做到了清通平正、提纲挈领,能够为今天的读者理解国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并做到从传统文化中去粗存精提供很多帮助。

评分

书很好,物流很快,有塑封,非常喜欢

评分

喜欢小32的精装开本,拿着比较方便,准备慢慢收集一套。

评分

书的包装很大方,内容很好。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