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

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翔山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冲压
  • 冲压加工
  • 金属成形
  • 图解
  • 入门
  • 提高
  • 机械制造
  • 模具
  • 工艺
  • 工业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6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2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字数:29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既可供冲压操作工使用,也可作为从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1、从冲压工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详细讲解了冲压操作工从入门到精通的必备知识。
2、融入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的实践经验。
3、精选了大量带有详细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的典型实例。
4、讲解冲压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方法的有机融合,适合各等级冲压操作工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讲解了下料、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冲压工序的加工过程、模具结构、工艺参数的确定,相应模具的安装、调整,各自冲压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常见加工质量缺陷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结合生产加工的需要,介绍了薄板、厚板及有色金属和合金钢、覆盖件拉深模等常见冲压件的冲压加工技术及生产操作要点,以及常见冲压模的修理方法等。
  本书既可供冲压操作工使用,也可作为从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冲压加工概述1
1.1冲压加工的工作内容及特点1
1.2冲压加工的生产要素2
1.3冲压加工的基本工序及模具5
1.4冲压工的工作特点及应具备的技能8
第2章冲压加工基本操作技术11
2.1冲压用原材料11
2.1.1冲压用原材料的要求11
2.1.2常见原材料的质量鉴别方法26
2.1.3原材料存放的要求31
2.2冲压设备32
2.2.1冲压设备的分类32
2.2.2冲压车间常用的压力机34
2.2.3压力机的安全操作规程52
2.2.4压力机的基本操作54
2.2.5压力机的正确使用及日常维护保养58
2.3冲压模具63
2.3.1冲模的安全操作规程64
2.3.2冲模的搬运和起吊66
2.3.3冲模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操作方法69
2.3.4常用冲模的维护保养73
2.4冲压加工中试模的要求及作用76
2.5冲压作业的工具与夹具80
2.5.1冲压工常用的工具80
2.5.2冲压工常用的夹具83
2.6冲压常用量具的使用85
2.6.1通用量具的使用85
2.6.2专用量具的使用94
第3章下料加工96
3.1下料加工的工艺方法96
3.2常见下料设备的工作原理98
3.3下料加工的操作104
3.3.1剪板机下料的操作要点104
3.3.2振动剪切机下料的操作要点108
3.3.3滚动剪切机下料的操作要点110
3.3.4下料加工的操作注意事项112
3.4下料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114
3.4.1下料件的质量要求114
3.4.2下料件的质量检测116
3.5下料件的常见缺陷及解决措施117
第4章冲裁加工120
4.1冲裁加工过程分析120
4.2冲裁模的常用结构123
4.3冲裁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136
4.3.1排样的确定136
4.3.2冲裁力的计算139
4.3.3冲裁模间隙的确定139
4.3.4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141
4.4冲裁模的安装与调整143
4.4.1冲裁模的安装方法143
4.4.2冲裁模的调整要点147
4.5冲裁加工的操作及注意事项148
4.6冲裁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151
4.6.1冲裁件的质量要求152
4.6.2冲裁件的质量检测153
4.7冲裁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158
第5章弯曲加工165
5.1弯曲加工过程分析165
5.2弯曲模的常用结构168
5.3弯曲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175
5.3.1毛坯长度的计算175
5.3.2弯曲力的计算176
5.3.3弯曲模间隙的确定178
5.3.4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计算179
5.4弯曲模的安装与调整181
5.4.1弯曲模的安装方法181
5.4.2弯曲模的调整要点181
5.5其他弯曲加工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82
5.5.1手工弯曲182
5.5.2板料折弯186
5.5.3板料的滚弯192
5.5.4板料的拉弯198
5.6弯曲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199
5.7弯曲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202
第6章拉深加工211
6.1拉深加工过程分析211
6.2拉深模的常用结构213
6.3拉深模的压边形式220
6.4拉深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222
6.4.1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确定222
6.4.2拉深次数的确定228
6.4.3拉深力的计算231
6.4.4拉深模间隙的确定232
6.4.5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233
6.5拉深模的安装与调整235
6.5.1拉深模的安装235
6.5.2拉深模的调整要点238
6.6拉深加工的操作注意事项239
6.7拉深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244
6.8拉深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247
第7章成形加工254
7.1翻边254
7.1.1翻边加工的方法254
7.1.2翻边模的结构形式260
7.1.3翻边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260
7.2胀形264
7.2.1胀形加工的方法264
7.2.2胀形模的结构形式267
7.2.3胀形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270
7.3缩口与扩口272
7.3.1缩口与扩口加工的方法272
7.3.2缩口模与扩口模的结构形式275
7.3.3缩口件与扩口件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277
7.4校平与整形279
7.4.1校平与整形加工的方法279
7.4.2校平与整形加工的正确使用280
第8章冲压加工技术基础282
8.1薄板和厚板的冲压技术及操作要点282
8.1.1冲裁加工技术及操作要点282
8.1.2弯曲加工技术及操作要点296
8.1.3拉深及成形加工技术及操作要点304
8.2有色金属和合金钢的冲压技术及操作要点312
8.3覆盖件拉深技术及操作要点318
第9章冲模的修理324
9.1修理所用工具324
9.2冲模修理方法326
9.3冲模修理实例334
参考文献339

前言/序言

冲压加工又称板料冲压或冷冲压,是压力加工中的先进方法之一。冲压加工一般以金属板料为原材料(也有采用金属管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冲模做往复运动,在常温下对金属板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
采用冲压工艺生产的各种板料零件,具有生产率高、尺寸精度好、重量轻、成本低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特点,在汽车、电器、电子仪表、生活用品、航天、航空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和个体机械加工企业逐渐发展,对冲压工的需求也在增多,尤其是对熟练冲压工需求迫切。本着加强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之目的,我们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精心编写了本书。
本书在介绍冲压加工原材料、冲压设备、冲压模具以及冲压作业常用工具的基础上,对下料、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冲压工序的加工过程、模具结构、工艺参数的确定及相应模具的安装、调整,各自冲压件的质量要求与检测方法以及常见加工质量缺陷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结合生产加工的需要,还介绍了薄板、厚板及有色金属和合金钢、覆盖件拉深模等常见冲压件的冲压加工技术及其生产操作要点,以及常见冲压模的修理方法等。
为提高读者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融入了许多成熟的实践经验,并精选了带有详细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的典型实例。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书根据冲压加工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讲解冲压加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方法的有机融合,着眼于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书由钟翔山等编著,参加资料整理与编写的有钟礼耀、钟翔屿、孙东红、钟静玲、陈黎娟、曾冬秀、周莲英、周彬林、刘梅连、欧阳勇、周爱芳、周建华,参与部分文字处理工作的有钟师源、孙雨暄、欧阳露、周宇琼。全书由钟翔山整理统稿,钟礼耀、钟翔屿、孙东红校审。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同行及有关专家、高级技师等的热情帮助、指导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热忱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金属成形技艺:原理、工艺与应用》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金属塑性变形原理、掌握精密冲压加工工艺,并展望未来应用前景的专业技术著作。它旨在为机械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金属成形的过程,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并应对日益复杂的制造挑战。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带您深入探索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内在机制。我们将从原子层面解析金属晶体结构、位错理论以及滑移系的概念,阐述金属塑性变形是如何在微观结构上发生的。接着,我们将详细讲解应力-应变关系,包括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界限,以及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的意义和测试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如温度、应变速率、应变历史等。您将了解到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金属材料的流变行为差异,以及加工硬化现象的产生机理和规律。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各种塑性变形理论模型,如流变应力模型、塑性变形能量模型等,为理解复杂的成形过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冲压工艺原理与关键要素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详细阐述冲压加工的各项基本原理、工艺方法以及影响工序质量的关键要素。 冲压变形的基本方式: 我们将逐一剖析冲压加工中最常见的变形方式,包括分离工序(如冲裁、落料、切边)和塑形工序(如弯曲、拉深、翻边、胀形、缩口、卷边、旋压等)。针对每种工序,我们将详细讲解其变形机理、工艺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法。例如,在拉深工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圆筒拉深、方形拉深等不同形状制品的工艺参数设计,包括拉深系数、圆角半径、压料力等,并分析材料回弹、起皱、撕裂等常见缺陷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原则: 模具是冲压加工的灵魂。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冲压模具的基本组成、分类以及设计原则。我们将重点讲解刃口设计、间隙选择、凸凹模强度计算、导向装置、卸料装置、送料装置等关键部件的设计要点。同时,还将介绍模具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精密的模具制造与检验技术,强调模具精度对冲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冲压设备与参数控制: 冲压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加工效率和产品精度。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冲压设备(如机械压力机、液压压力机、伺服压力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同时,详细讲解冲压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参数设置,如行程、压力、速度、下死点位置的调整与控制,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特性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冲压设备。 材料选择与预处理: 材料的性能是冲压加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产品要求、冲压工艺和经济性原则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并详细介绍板材的表面状态、厚度公差、内部应力等对冲压成形的影响。此外,还将涉及材料的预处理,如退火、矫平、清洗等,以保证材料的良好塑性和加工性能。 第三部分:冲压工艺的优化与先进技术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冲压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更高精度、更复杂形状和更高效率的要求。 精密冲压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精密冲压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模具设计与制造、伺服驱动技术在冲压中的应用、在线测量与反馈控制系统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模具结构、提高模具精度、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来获得微细化、复杂化的高精度冲压件。 特种冲压工艺: 除了传统的冲压方法,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先进的特种冲压工艺,如高速冲压、无痕冲压、超塑性成形、液压成形等。这些工艺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解决传统工艺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 冲压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现代冲压工艺的开发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的支持。我们将介绍有限元分析(FEA)等模拟软件在冲压过程中的应用,如何通过模拟预测冲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分析起皱、撕裂等缺陷的产生,从而指导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模成本。 冲压自动化与智能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本部分将探讨冲压生产线的自动化布局、机器人应用、以及基于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的智能冲压技术,包括智能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生产过程优化等,以实现更高效、更柔性的生产。 第四部分:典型应用案例与发展趋势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冲压技术的实际应用,本书将结合各行各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汽车零部件制造: 汽车行业是冲压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我们将分析车身覆盖件、底盘件、发动机支架等关键汽车零部件的冲压工艺,探讨如何在保证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复杂形状的精密成形,并降低制造成本。 电子电器产品: 手机外壳、家电面板、连接器等电子电器产品的冲压件需求量巨大。本部分将介绍精密冲压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包括微细冲压、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等。 航空航天与医疗器械: 这些高科技领域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极为苛刻。我们将展示冲压技术在制造高强度、轻质化、高精度航空航天部件以及精密医疗器械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书将展望冲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材料的冲压加工、绿色冲压技术、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的融合等,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职业发展提供启示。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紧密结合实际生产经验,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插图、示意图、工艺流程图等,直观形象地展示技术细节,易于理解。 系统全面: 涵盖冲压加工从基础原理到先进技术的各个方面,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前瞻性强: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为读者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引。 通过阅读《金属成形技艺:原理、工艺与应用》,您将不仅仅掌握一项技能,更将获得一种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的思维方式,为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已经从业数年,自认为在冲压领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浅”了,浅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花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去翻阅,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触及我思维、启发我更深层次思考的干货,比如关于模具设计中的应力集中分析、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或者是冲压过程中常见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然而,我看到的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层面、非常基础的介绍,像是给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冲压行业的小白看的入门读物。当然,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了解“什么是冲压”、“冲压有哪些基本工艺”之类的。但问题在于,它没有深入。举个例子,它提到了“冲压件的精度要求”,但对于如何通过模具设计、工艺参数调整、甚至是过程监控来达到并维持高精度,就轻描淡写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复杂零件的冲压难点,作者是如何通过计算和实践来解决的;或者是关于不同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特性优化工艺的详细论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菜谱,告诉你怎么做一道菜,但却没有讲解食材的化学成分、烹饪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更没有告诉你如何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火候和调料。我尝试着去理解它对于“提高”的定义,但似乎它对于“提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掌握基本操作”和“认识常用设备”的层面。这与我理解的“提高”,即在专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因此,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冲压技术人员,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它并不能真正帮助你“提高”到下一个台阶。它更像是初学者用来“入门”的一块敲门砖,但对于想要“提高”的人,则需要寻找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资源。我希望未来能看到一本真正能够引导冲压工从“入门”走向“精通”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深入到冲压技术的本质,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并激发我们对行业更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精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比如,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如何利用CAE/CAD/CAM一体化技术来优化模具结构,如何进行模具的强度、刚度和疲劳寿命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加工工艺来提高模具的精度和寿命。同时,对于如何实现冲压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伺服驱动冲压技术、视觉检测技术、以及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等,我也期待能有更详尽的介绍和案例分析。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基础知识的罗列”,它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对冲压工艺和设备的基本介绍,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提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却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提高”的定义,似乎仅仅局限于“熟练掌握基本的冲压操作流程”和“熟悉常见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与我对技术“提高”的理解,即在专业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举个例子,书中在提到“冲压件的尺寸公差”时,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个数值范围,但却没有深入探讨造成公差不稳定的原因,例如模具磨损、材料硬度波动、甚至是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模具的精密制造和过程监控来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从而保证冲压件的尺寸精度。同样,对于如何根据冲压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具结构,例如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等,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选型依据和技术比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你看了一本基础的物理学教科书,告诉你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但却没有教你如何运用这些定律去解决工程力学中的复杂问题。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曾以为,一本名为《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的书,至少会在“提高”这一部分,给出一些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内容。比如,在模具设计方面,我期待能看到关于应力应变分析、疲劳寿命预测的理论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优化模具结构,以提高其耐用性和精度。在冲压工艺方面,我希望能深入了解不同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机理,例如材料的流变行为、应变硬化效应以及动态回复等,并且能够有具体的公式和图解来辅助理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未达到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初级入门手册”,充其量只能为完全没有接触过冲压行业的新手提供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操作指导。对于“提高”的阐述,它仅仅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安全规范,而未能触及到任何能够帮助从业者在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内容。例如,书中在讲到“冲压件的精度控制”时,只是笼统地提到要“确保模具精度”和“调整工艺参数”,但却没有深入探讨造成精度不稳定的具体原因,如模具间隙的变化、材料的批次差异、甚至是环境温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对于如何优化排料方式以提高材料利用率,如何设计更合理的模具结构以降低制造成本,书中也显得非常欠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你一本关于绘画的书,告诉你颜料是什么、画笔怎么用,但却没有教你如何去构图、如何调色,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来表现出作品的深度和情感。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冲压工艺优化和模具设计的新思路,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曲面零件的冲压成型,我一直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涉及到拉深、翻边等成型工艺时,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关于材料流动性、应力分布的仿真分析结果,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分析来优化模具型腔的形状,以避免起皱、拉裂等缺陷。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模具钢材的性能分析,以及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模具寿命和加工精度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则更多地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介绍,比如“冲压的种类”、“冲压设备的组成”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已经从事冲压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基础,甚至可以说是陈旧。它对于“提高”的理解,似乎仅仅停留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了解常见问题”的层面,而对于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却几乎是空白。举个例子,书中在提到“冲压件的尺寸公差”时,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个数值范围,但却没有深入探讨造成公差不稳定的原因,例如模具磨损、材料硬度波动、甚至是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模具的精密制造和过程监控来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从而保证冲压件的尺寸精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你一本基础的物理学教科书,告诉你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但却没有教你如何运用这些定律去解决工程力学中的复杂问题。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在“图解”这一点上确实做得还算可以,封面上的插图也算比较清晰,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图解来理解冲压工艺,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我翻遍了这本书,试图找到关于精密冲压模具寿命预测的模型,或者是在高速冲压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回弹的理论分析。我关心的,是那些在实际生产中,能够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点。比如,它在讲到“材料选择”时,只是泛泛地说了一些常见材料的名称和它们的简单特性,但对于如何根据零件的结构复杂程度、受力要求、甚至是生产成本来精确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却没有给出任何量化的依据或案例。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材料疲劳寿命、加工硬化、以及形变强化系数等专业数据的详细图表和解释,并且能够有相应的公式指导如何进行材料的选用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更让我感到失望的是,书中对于“提高”的阐述,似乎仅仅局限于掌握一些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我希望看到的“提高”,是能够在模具设计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如何运用有限元分析来优化模具结构,如何设计更高效的排料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冲压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和变形。同样,在工艺方面,我也期待能看到更高级的探讨,例如关于伺服冲压技术的应用,如何通过智能控制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或者是在复杂曲面零件的冲压中,如何通过多工位模具的设计和调整来解决变形和开裂等问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了你一套工具,告诉你每个工具的名字和大致用途,但却没有教你如何将这些工具组合起来,去完成一件精密的艺术品。它缺少了那种能够激发思考、解决实际难题的智慧火花,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对于有经验的冲压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微乎其微,它无法满足我们对专业知识深化的渴求,更无法指导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评分

我曾经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冲压生产过程中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关键技术原理。比如,在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时,我希望能详细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能耗、应变率敏感性以及动态回复等现象,并且能够通过图解和公式来理解它们对冲压件最终形状精度的影响。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冲压模具疲劳寿命预测的先进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优化模具的设计,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入门指南”,它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对冲压工艺和设备的基本介绍,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提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却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提高”的定义,似乎仅仅局限于“熟练掌握基本的冲压操作流程”和“熟悉常见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与我对技术“提高”的理解,即在专业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举个例子,书中在提到“冲压件的表面质量”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几种常见的表面缺陷,比如划痕、麻点等,但却没有深入探讨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例如模具表面光洁度不足、润滑不良、甚至是材料本身的夹杂物,以及如何通过更精密的模具制造工艺、更有效的润滑技术和严格的材料检验来消除这些缺陷。同样,对于如何根据冲压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冲压设备,例如普通冲床、伺服冲床、液压机等,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选型依据和技术比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你看了一本关于烹饪的书,告诉你食材是什么,刀具怎么用,但却没有教你如何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菜品,来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和火候控制。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望,是能够深入了解冲压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至关重要的细节。例如,在进行落料工序时,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刃口间隙对剪切面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厚度和硬度来精确计算最佳间隙的详细公式和图表。我也希望能够理解,在冲压过程中,模具的刚性、刚度以及变形对最终产品精度的影响,并且书中能够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填鸭式”的教材,它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从未深入探讨“为什么”。它在关于“提高”的部分,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正确安装模具、如何调整压力等,但对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冲压件的尺寸不稳定、表面粗糙、甚至是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导。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冲压变形机理的深入分析,例如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对冲压成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冲压速度、润滑条件等来改善冲压效果。同时,对于如何设计更合理的模具结构,以减少模具损耗、提高生产效率,书中也显得非常欠缺。比如,关于连续模、复合模等复杂模具的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一个初学者看了一本关于汽车的图册,告诉你发动机、变速箱、轮胎等等是什么,但却没有教他如何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需求,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变速箱的档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轮胎气压来优化驾驶体验。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像是一本“扫盲读物”,它勉强能帮助我回忆起一些已经被我熟练掌握的基本概念,但对于我在技术上的“提高”方面,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它没有提供任何能够拓宽我视野、提升我技能的内容,甚至连一点点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火花都未能点燃。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在现代精密冲压领域,有哪些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关于高强度钢、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在冲压过程中,其塑性变形行为、应力松弛效应以及回弹特性的量化分析,我非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同时,对于冲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疲劳断裂、表面损伤等微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模具设计、工艺参数和润滑技术来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我也期待能有更具体的阐述。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扫盲读物”,它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对冲压工艺和设备的基本介绍,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提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却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提高”的定义,似乎仅仅局限于“掌握基本的冲压操作流程”和“熟悉常见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与我对技术“提高”的理解,即在专业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举个例子,书中在讲到“模具的维护保养”时,只是笼统地提及了“定期清洁”和“润滑”等基本要求,但却没有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模具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检测手段和维修方法来延长模具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同样,对于如何根据冲压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具结构,例如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等,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你看了一本关于建筑的图册,告诉你砖、水泥、钢筋是什么,但却没有教你如何根据地质条件、荷载要求,来设计出安全、高效的建筑结构。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冲压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力学和塑性加工的原理。比如,我非常想知道,在复杂的冲压成型过程中,材料内部是如何发生应力集中的,以及这些应力是如何影响最终冲压件的变形和断裂的。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材料变形能耗、应变率敏感性以及动态回复等现象的量化分析,并且能够有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来支撑。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基础知识的罗列”,它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对冲压工艺和设备的基本介绍,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提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却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提高”的定义,似乎仅仅局限于“熟练掌握基本的冲压操作流程”和“熟悉常见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与我对技术“提高”的理解,即在专业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举个例子,书中在提到“冲压件的表面质量”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几种常见的表面缺陷,比如划痕、麻点等,但却没有深入探讨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例如模具表面光洁度不足、润滑不良、甚至是材料本身的夹杂物,以及如何通过更精密的模具制造工艺、更有效的润滑技术和严格的材料检验来消除这些缺陷。同样,对于如何根据产品的具体需求,来设计更高效、更经济的冲压模具,例如多工位模、级进模等,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你看了一本关于汽车构造的书,告诉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什么,但却没有教你如何根据不同的驾驶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车型或者进行性能调校。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本意,是希望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冲压技术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例如,我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冲压技术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有哪些新兴的冲压技术,例如激光冲压、超塑成形等,以及它们的应用前景。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冲压工艺的绿色化、节能化改造的案例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优化冲压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图解冲压工入门与提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基础扫盲读物”,它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停留在对冲压工艺和设备的基本介绍,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提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却几乎是只字未提。书中对于“提高”的定义,似乎仅仅局限于“熟练掌握基本的冲压操作流程”和“熟悉常见的安全操作规程”,这与我对技术“提高”的理解,即在专业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相去甚远。举个例子,书中在提到“冲压件的强度和硬度”时,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几个概念,但却没有深入探讨影响冲压件强度和硬度的因素,例如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以及冲压过程中的加工硬化等,并且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提升冲压件的机械性能。同样,对于如何根据产品的具体需求,来设计更高效、更经济的冲压模具,例如多工位模、级进模等,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你看了一本关于汽车构造的书,告诉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什么,但却没有教你如何根据不同的驾驶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车型或者进行性能调校。它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内容,也未能触及到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冲压技术领域不断精进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实现“提高”,更无法激发我探索更高级技术领域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