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创新教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创新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立刚,马青,王艳华,韩利辉 著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原理
  • 数据通信
  • TCP/IP
  • 网络协议
  • 计算机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创新教程
  • 网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50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6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师手把手计算机网络谢希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78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韩立刚老师花数年心血,呕心创作超过1000幅生动图片,得以让读者用“能看见”的方式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中各种晦涩及抽象的概念及技术。

  ●用生动的方法讲透复杂技术问题,实验操作紧贴真实商业应用场景

  ●近20的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授课经验,毫无保留

  ●一本真正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校企合作于一体的网络原理与技术创新教材

  ●所有实验软件作者打包提供

  ●一本真正好教、好学、实用的优秀网络技术大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经过51cto网站超过100万名计算机网络”回炉“学习者检验的网络佳作。全书基于谢希仁老师《计算机网络第6版》,同时重点解决了传统计算机网络教材中理论问题不好学、不好懂、缺实验、学不会、没有用的顽疾。本书作者韩立刚老师,结合本人十余年的企业网络技术服务实践经验、数年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授课经验以及51CTO视频课程经验,呕心创作1000余幅生动图片,彻底解决了让学生喜欢学、学得会、学得透、用得上的问题。

  本书所讲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理论足够用于思科网络工程师和华为网络工程师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够验证所学理论,专门安排第3章讲解使用思科网络设备模拟软件GNS3搭建本书学习环境。本书虽然专注于计算机网络原理教程,但每章都在合适的位置安排相应的实验来验证所学理论。全书图示到位,力求让瞬息万变的通信过程静止展现在你的面前。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材,同样也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考研教材。

  本书提供配全部实验软件、PPT、部分练习题答案,并超值附赠两章电子版内容(“网络安全”和“IPv6”),读者按书中提示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进行下载


目录

前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和协议

1.1 计算机网络在当今社会的作用1

1.2 认识网络2

1.2.1 网络和互联网络2

1.2.2 最大的互联网—因特网3

1.2.3 企业组建的互联网5

1.2.4 家庭组建的互联网6

1.3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参考模型8

1.3.1 分层的方法8

1.3.2 OSI参考模型详解10

1.3.3 计算机通信分层的好处12

1.4 理解OSI参考模型13

1.4.1 理解表示层14

1.4.2 安装抓包工具查看数据包内容16

1.4.3 学以致用—传输层连接19

1.4.4 用分层的思想考虑问题21

1.4.5 OSI参考模型与排错21

1.5 TCP/IP协议24

1.5.1 通信协议24

1.5.2 TCP/IP通信过程25

1.5.3 网络设备和分层27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28

1.6.1 速率28

1.6.2 带宽29

1.6.3 吞吐量31

1.6.4 时延32

1.6.5 时延带宽积34

1.6.6 往返时间35

1.6.7 利用率36

1.7 网络分类36

1.7.1 按网络的范围进行分类36

1.7.2 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37

1.8 企业局域网设计37

1.8.1 二层结构的局域网37

1.8.2 三层结构的局域网38

 习题1 38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41

2.2 数据通信基础41

2.2.1 数据通信模型41

2.2.2 数据通信一些常用术语42

2.2.3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43

2.2.4 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45

2.3 信道和调制46

2.3.1 信道46

2.3.2 单工和半双工以及全双工通信47

2.3.3 调制47

2.3.4 信道极限容量49

2.4 传输媒体51

2.4.1 导向传输媒体52

2.4.2 非导向传输媒体55

2.5 信道复用技术59

2.5.1 频分复用60

2.5.2 时分复用60

2.5.3 波分复用62

2.5.4 码分复用63

2.6 宽带接入技术65

2.6.1 铜线接入技术65

2.6.2 HFC技术68

2.6.3 光纤接入技术69

2.6.4 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69

 习题2 71

第3章 GNS3网络模拟器

3.1 安装和配置GNS374

3.1.1 GNS3概述74

3.1.2 安装抓包工具74

3.1.3 安装GNS376

3.1.4 启动和配置GNS378

3.2 搭建学习环境83

3.2.1 路由器和虚拟机的网络连接84

3.2.2 规划虚拟机网络的IP地址85

3.2.3 添加路由器设备88

3.2.4 添加交换机设备90

3.2.5 连接网络设备94

3.2.6 显示接口编号95

3.2.7 增加注释和区域标识96

3.2.8 配置路由器接口地址97

3.3 配置虚拟机网络100

3.4 捕获数据包104

3.5 给项目快照和保存项目107

第4章 数据链路层

4.1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110

4.1.1 数据链路和帧110

4.1.2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111

4.2 点到点信道的数据链路115

4.2.1 PPP协议的特点116

4.2.2 PPP协议的组成117

4.2.3 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117

4.2.4 抓包查看PPP的帧首部119

4.2.5 PPP协议帧格式121

4.2.6 PPP帧填充方式121

4.3 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123

4.3.1 广播信道的局域网123

4.3.2 以太网标准124

4.3.3 CSMA/CD协议125

4.3.4 以太网最短帧125

4.3.5 冲突解决方法—退避算法127

4.3.6 以太网帧格式128

4.3.7 以太网信道利用率131

4.3.8 网卡的作用132

4.3.9 MAC地址133

4.3.10 实战:查看和更改MAC地址134

4.4 扩展以太网135

4.4.1 集线器135

4.4.2 计算机数量和距离上的扩展136

4.4.3 使用网桥优化以太网137

4.4.4 网桥自动构建MAC地址表139

4.4.5 多接口网桥—交换机140

4.4.6 实战:查看交换机MAC地址表142

4.4.7 实战:验证交换机端口安全146

4.4.8 实战:验证集线器不安全147

4.4.9 生成树协议149

4.5 高速以太网152

4.5.1 100M以太网152

4.5.2 吉比特以太网153

4.5.3 10吉比特以太网155

 习题4 156

第5章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5.1 学习IP地址预备知识158

5.1.1 二进制和十进制159

5.1.2 二进制数的规律160

5.2 理解IP地址161

5.2.1 MAC地址和IP地址161

5.2.2 IP地址的组成162

5.2.3 IP地址格式163

5.2.4 子网掩码的作用163

5.3 IP地址分类166

5.3.1 A类地址166

5.3.2 B类地址167

5.3.3 C类地址167

5.3.4 D类和E类地址167

5.3.5 保留的IP地址168

5.3.6 实战:本地环回地址169

5.3.7 实战:给本网段发送广播171

5.4 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172

5.4.1 公网地址172

5.4.2 私网地址174

5.5 子网划分175

5.5.1 地址浪费175

5.5.2 等长子网划分175

5.5.3 B类网络子网划分179

5.5.4 A类地址子网划分180

5.6 变长子网划分181

5.6.1 变长子网划分181

5.6.2 点到点网络的子网掩码182

5.6.3 子网掩码另一种表示方法—CIDR183

5.6.4 判断IP地址所属的网段184

5.6.5 子网划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85

5.7 超网合并网段186

5.7.1 合并网段186

5.7.2 不是任何连续的网段都能合并188

5.7.3 哪些连续的网段能够合并188

5.7.4 网段合并的规律190

5.7.5 判断一个网段是超网还是子网190

 习题5 191

第6章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6.1 路由—网络层实现的功能195

6.1.1 网络畅通的条件196

6.1.2 静态路由197

6.2 实战:配置静态路由199

6.2.1 查看路由表200

6.2.2 添加静态路由200

6.2.3 测试网络是否畅通202

6.2.4 删除静态路由202

6.3 路由汇总203

6.3.1 通过路由汇总简化路由表203

6.3.2 路由汇总例外205

6.3.3 无类域间路由(CIDR)206

6.4 默认路由207

6.4.1 全球最大的网段207

6.4.2 使用默认路由作为指向Internet的路由207

6.4.3 让默认路由代替大多数网段的路由208

6.4.4 默认路由和环状网络209

6.4.5 默认路由造成的往复转发210

6.4.6 使用默认路由和路由汇总简化路由表211

6.4.7 Windows上的默认路由和网关212

6.5 网络排错案例216

6.5.1 站在全局的高度排除网络故障216

6.5.2 计算机网关也很重要217

6.6 动态路由—RIP协议218

6.6.1 RIP协议219

6.6.2 RIP协议工作原理219

6.6.3 在路由器上配置RIP协议220

6.6.4 查看路由表222

6.6.5 观察RIP协议路由更新活动224

6.6.6 测试RIP协议健壮性225

6.6.7 RIP协议排错226

6.6.8 RIP协议数据包报文格式227

6.7 动态路由—OSPF协议229

6.7.1 什么是最短路径优先229

6.7.2 OSPF术语231

6.7.3 OSPF协议工作过程232

6.7.4 OSPF的5种报文233

6.7.5 OSPF支持多区域234

6.8 配置OSPF协议235

6.8.1 配置OSPF协议235

6.8.2 查看OSPF协议三张表237

6.8.3 监控OSPF协议的活动241

6.8.4 验证OSPF协议健壮性242

6.8.5 OSPF协议配置排错243

 习题6 244

第7章 网络层协议

7.1 网络层首部251

7.1.1 抓包查看网络层首部251

7.1.2 网络层首部格式252

7.1.3 实战:查看协议版本和首部长度254

7.1.4 实战:给数据包设置区分服务字段258

7.1.5 数据分片详解262

7.1.6 实战:捕获并观察数据包分片263

7.1.7 实战:查看和配置链路MTU267

7.1.8 数据包生存时间(TTL)详解268

7.1.9 实战:指定ping命令发送数据包的TTL值270

7.1.10 实战:抓包查看数据包的

TTL变化272

7.2 ICMP协议274

7.2.1 抓包查看ICMP报文格式274

7.2.2 ICMP报文格式277

7.2.3 ICMP差错报告报文—TTL过期277

7.2.4 ICMP差错报告报文—目标主机不可到达279

7.2.5 ICMP差错报告报文—路由重定向279

7.2.6 ICMP差错报告报文—给程序返回错误消息282

7.3 使用ICMP排除网络故障案例284

7.3.1 使用ping命令诊断网络故障284

7.3.2 使用ping断定哪一段链路出现故障285

7.3.3 使用tracert跟踪数据包路径287

7.3.4 使用pathping跟踪数据包路径289

7.4 ARP协议289

7.4.1 ARP协议的工作过程和安全隐患291

7.4.2 ARP欺骗之“网络执法官”292

7.4.3 判断和防止ARP欺骗的方法296

7.5 IGMP协议297

7.5.1 什么是组播298

7.5.2 组播IP地址298

7.5.3 组播MAC地址299

7.5.4 组播管理协议(IGMP)300

7.6 实战:跨网段观看组播视频301

7.6.1 搭建流媒体服务器301

7.6.2 点播视频304

7.6.3 访问多播视频306

7.6.4 跨网段多播314

 习题7 318

第8章 传输层

8.1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322

8.1.1 TCP和UDP协议的应用场景322

8.1.2 传输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之间的关系324

8.1.3 服务和端口之间的关系326

8.1.4 实战:服务器端口冲突造成服务启动失败336

8.1.5 实战:更改服务使用的默认端口337

8.1.6 端口和网络安全的关系340

8.1.7 实战:Windows防火墙和TCP/IP筛选实现网络安全342

8.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347

8.2.1 UDP协议的特点347

8.2.2 UDP的首部格式348

8.3 传输控制协议(TCP)350

8.3.1 TCP协议的主要特点350

8.3.2 TCP报文的首部格式351

8.4 可靠传输356

8.4.1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停止等待协议356

8.4.2 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改进的停止等待协议358

8.4.3 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技术详解359

8.4.4 改进的确认—选择确认(SACK)361

8.4.5 超时重传的时间调整361

8.5 流量控制365

8.6 拥塞控制367

8.6.1 拥塞控制的原理367

8.6.2 拥塞控制方法—慢开始和拥塞避免367

8.6.3 拥塞控制方法—快重传和快恢复371

8.6.4 发送窗口的上限372

8.7 TCP连接管理373

8.7.1 TCP的连接建立373

8.7.2 TCP连接释放376

8.7.3 实战:查看TCP释放连接的数据包378

8.7.4 实战:SYN攻击379

 习题8 381

第9章 应用层

9.1 域名系统DNS386

9.1.1 什么是域名386

9.1.2 域名的结构387

9.1.3 Internet中的域名服务器390

9.1.4 域名解析过程391

9.1.5 实战1:搭建企业内网的DNS服务393

9.1.6 实战2:测试域名解析399

9.1.7 实战3:抓包分析域名解析的过程402

9.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403

9.2.1 静态地址和动态地址应用场景403

9.2.2 DHCP地址租约404

9.2.3 DHCP租约生成过程405

9.2.4 DHCP地址租约更新406

9.2.5 实战1:安装和配置DHCP服务407

9.2.6 实战2:查看、刷新、释放租约412

9.2.7 实战3:跨网段分配IP地址414

9.3 Telnet协议415

9.3.1 Telnet协议工作方式416

9.3.2 实战:Telnet管理Windows系统417

9.3.3 实战:Telnet管理网络设备420

9.4 远程桌面协议RDP421

9.5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424

9.5.1 创建网页424

9.5.2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426

9.5.3 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426

9.5.4 创建Web站点427

9.5.5 HTTP协议版本431

9.5.6 HTTP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433

9.5.7 HTTP响应报文436

9.5.8 Cookie437

9.5.9 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网站439

9.6 文件传输协议FTP443

9.6.1 FTP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443

9.6.2 安装和创建FTP站点445

9.6.3 访问FTP服务器447

9.6.4 FTP命令访问FTP服务器448

9.7 电子邮件450

9.7.1 电子邮件发送和接收过程450

9.7.2 电子邮件信息格式452

9.7.3 SMTP协议453

9.7.4 POP3协议和IMAP协议456

9.7.5 部署企业内部邮件服务器457

9.8 实战:在内网部署邮件服务器向Internet发送邮件458

9.8.1 安装邮件服务器459

9.8.2 在DNS服务器上添加MX记录460

9.8.3 为用户创建邮箱462

9.8.4 配置SMTP服务允许向Internet发送电子邮件463

9.8.5 配置邮件客户端连接邮件服务器465

9.8.6 向Internet发送电子邮件468

9.9 总结471

习题9 471

参考文献475


前言/序言

  我不知道社会上有多少人想学精通计算机网络原理,也不知道我讲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有什么过人之处。直到有一天,我把在软件学院随堂录制的计算机网络视频放到51CTO学院,看到了几十万访问量和众多的好评,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人在互联网上苦苦寻找好的教程,才知道学生喜欢我的这种授课方式。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很多学校还是必修课。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想转行进入IT领域发展,想打好扎实的基础,也都知道应该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

  当前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图书分两大类,一类是网络设备厂商考证的教程,比如思科网络工程师教程CCNA、CCNP,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HCNA、HCNE等;另一类就是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材,代表教材就是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然而这些厂商认证的教材,其目的只是为了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和配置其网络设备的工程师,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和过程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重点是如何配置网络设备。而高校计算机网络原理教材,则深入讲解了计算机通信过程和各层协议,并没给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具体的网络设备配置来验证所学的理论,更没有进一步扩展这些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让学生感觉空洞和学无所用,只感觉到这些理论的抽象。很多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不但学生感觉没意思,自己也觉得没意思。

  我从事IT企业培训和企业IT技术支持15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在河北师大软件学院以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为教程讲授计算机网络原理7年,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案例,设计了合适的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理论。不仅给学生讲清楚了计算机各层通信协议,还捕获了数据包,让学生看到数据包的结构,看到每一层的封装;网络层不仅教会网络畅通的条件,还能在思科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不仅教会传输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之间的关系,还能设置Windows服务器实现网络安全;不仅讲解了常见的应用层协议,还能使用抓包工具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互的数据包,会分析各种应用层协议数据包格式。

  2016年,时机成熟,我决心编写计算机网络原理教程,以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为蓝本,绘制大量插图展示所讲理论,每一段理论结束后,紧跟着就是如何使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对知识进一步扩展。力求对书中内容的安排恰到好处,设计了经典的实验,做到了让理论不再抽象,让课程充满趣味,让学习充满乐趣。

  本书主要内容

  第1章 本章是整本书的概览,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信息时代的作用,接着介绍了网络和互联网以及最大的互联网Internet。为了让大家感觉网络不那么抽象,以一个企业的网络为例给大家展示了局域网和广域网。接着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计算机通信过程的分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同时列举了一些案例以加深大家对OSI参考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第2章 本章讲解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物理层,先讲解通信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如何在各种介质(光纤,铜线)中更快地传递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涉及到的通信概念有: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全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单工通信、常用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信道的极限容量。

  第3章 本章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内容,但要想更好地理解后面讲到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更具体地探索计算机通信过程,还需要捕获数据包,分析数据包的数据链路层首部、网络层首部、传输层首部以及应用层协议。这就需要使用网络设备来搭建学习环境。本章讲解如何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安装GNS3,设置GNS3运行环境,搭建学习环境。

  第4章 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通信机制(即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就要使用该网络使用的通信协议,同时数据包也要重新封装成该网络的帧格式。本章先讲述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验;再讲述两种类型的数据链路层:点到点链路的数据链路层和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这两种数据链路层的通信机制不一样,使用的协议也不一样,点到点链路使用PPP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广播信道使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协议。

  第5章 本章讲解IP地址格式、子网掩码的作用、IP地址的分类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址。介绍什么是公网地址和私网地址,以及私网地址如何通过NAT访问Internet;讲解如何进行等长子网划分和变长子网划分。当然,如果一个网络中的计算机数量非常多,有可能一个网段的地址块容纳不下,我们也可以将多个网段合并成一个大的网段,这个大的网段就是超网。最后还讲了子网划分的规律和合并网络的规律。

  第6章 网络层的功能是为数据包选择转发路径。本章讲述网络畅通的条件,给路由器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通过合理规划IP地址可以使用路由汇总和默认路由简化路由表。作为扩展知识,本章还讲解排除网络故障的方法,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是否畅通,使用pathping和tracert命令跟踪数据包的路径。同时也讲解了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路由表,以及给Windows系统添加路由。

  第7章 本章讲解网络层第三部分内容—网络层协议。讲解网络层,当然要讲网络层首部,路由器就是根据网络层首部转发数据包的,可见网络层首部各字段就是为了实现网络层功能。除了讲解网络层首部,还讲解TCP/IP协议栈网络层的4个协议: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和ARP协议。

  第8章 本章讲解TCP/IP协议栈传输层的两个协议TCP和UDP,首先介绍这两个协议的应用场景,再讲解传输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之间的关系、端口和服务之间的关系。搞清这些关系后,自然就会明白设置服务器防火墙实现网络安全的道理。传输层首部要实现传输层的功能,而TCP和UDP两个协议实现的功能不同,因此这两个协议的传输层首部也不同,需要分别讲解。本章的重点是TCP协议,将详细讲解TCP协议如何实现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避免和连接管理。

  第9章 本章讲解应用层,就是讲几种标准的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定义了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如何交换信息、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进行哪些交互、命令的交互顺序,规定了信息的格式以及每个字段的意义。不同的应用实现的功能不一样,比如访问网站和收发电子邮件实现的功能就不一样,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本书适合于:

  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

  想从事IT方面的工作,系统学习IT技术的有梦想的人。

  打算考取思科或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的人。


探索数字世界的基石:深入浅出的通信奥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数据的洪流之中。从清晨的智能闹钟响起,到夜晚的视频通话告别,每一个便捷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系统在默默运转。它们是如何连接的?数据如何在这些看不见的管道中奔腾?每一个字节的旅程又是如何被精确地调度和保护的?《探秘数据洪流:通信网络原理透视》这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求知之旅,揭开数字通信的神秘面纱,让您真正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的底层逻辑。 本书并非单纯堆砌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通信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讲解。我们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比特”和“字节”如何成为信息的最小单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转化为可以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信号。您将了解到,从简单的电话线到光纤,再到无线电波,不同的传输介质如何承载着海量的信息,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接着,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构建起这个巨大网络的“规则”。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说话都随心所欲,没有任何语言规范,沟通将变得多么困难。在网络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精妙的“协议”,它们如同无形的交通警察,指挥着数据的有序流动。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至关重要的协议,从著名的TCP/IP协议族,到更细致的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再到传输层协议(如TCP、UDP),以及网络层协议(如IP)。您将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分层化的协议设计,以及每一层协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您会了解到HTTP协议如何使得浏览器能够向服务器请求网页内容,而TCP协议又如何保证您在下载文件时不会丢失任何一个字节。 网络拓扑结构是网络的骨架,它决定了设备之间如何连接,以及数据如何寻找路径。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网络拓扑,如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您将理解,为什么大型网络倾向于采用更加健壮和灵活的网状结构,而小型网络则可能选择更为简单的星型结构。同时,本书还将探讨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这是网络中实现高效数据转发的关键。您将学习到,交换机如何根据MAC地址进行帧的转发,而路由器则如何根据IP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路由选择。理解这些机制,您就能明白为什么即便网络规模庞大,数据也能以惊人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网络安全是数字时代不可忽视的议题。本书不会回避这一重要方面,而是会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探讨。您将了解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潜在的威胁,例如窃听、篡骗和拒绝服务攻击。本书将为您揭示加密技术如何为数据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以及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如何构建起网络的“安全城墙”。您将理解,为什么HTTPS比HTTP更安全,以及VPN如何为您的网络通信提供隐私保障。掌握这些网络安全原理,您将能够更理性地认识和应对网络世界的风险,成为一个更具安全意识的数字公民。 无线通信是现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为您解析Wi-Fi、蓝牙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如4G、5G)的基本原理。您将了解到,无线信号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以及各种无线技术是如何克服干扰、实现稳定通信的。对于5G,我们将深入探讨其高速率、低延迟和海量连接的特性,以及它将如何赋能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 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是当今IT领域的热点,它们深刻地改变了网络的构建和使用方式。本书将为您介绍虚拟网络的概念,以及虚拟机如何共享物理网络资源。您将理解,云计算平台如何通过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的计算和存储服务。这将帮助您理解,为什么企业能够如此灵活地扩展其IT资源,以及云服务是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 本书还关注了网络的管理与监控。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需要精细的管理和持续的监控,才能保证其稳定高效地运行。您将了解,网络管理员如何使用各种工具来诊断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以及应对突发状况。这些内容将为您提供一个全局性的视角,理解网络的“幕后英雄”是如何工作的。 最后,本书将展望网络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网络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泛在化的方向发展。本书将为您介绍一些前沿的概念,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它们将如何重塑未来的网络格局。您还将了解到,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和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及边缘计算等新型计算模式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数据的处理方式。 《探秘数据洪流:通信网络原理透视》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累积,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将帮助您打破对信息技术“黑箱”的迷思,理解我们所处的数字世界是如何构建和运转的。无论您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生,还是对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亦或是希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通过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图示和贴近实际的案例,我们将带领您一步步走进通信网络的奇妙世界。您将不再是仅仅一个数据的消费者,而是能够洞察数据流动的奥秘,理解网络背后的逻辑,并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做好准备。这是一次关于连接、关于信息、关于未来的探索之旅,邀您一同启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计算机网络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启迪思维”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我去思考。例如,在介绍某个特定的网络技术时,作者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去探索其背后的原理,或者思考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让我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讲解某个网络安全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和潜在的风险,然后引导读者一起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环境。这种互动式的引导,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场知识的探索。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记忆那些现成的答案。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本身更加宝贵,将使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真的可以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最直观的知识点开始讲解。比如,它在讲解网络分层模型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OSI或者TCP/IP模型,而是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比喻网络的通信过程,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很快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框架。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每一层的功能和协议,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介绍每一个新的技术或协议时,都会回顾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并说明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巩固了我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尴尬。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切,能够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深了印象。这种精心的设计,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层层递进,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很有成就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优秀的教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包含作者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而是在讲解基本原理的时候,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于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一些“点睛之笔”,比如在介绍某个经典协议时,会提及它在现代网络架构中的演进和局限性,并引申到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协议的猜想。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理解“是什么”,更能思考“为什么”以及“会怎么样”。它像是在我脑海中播下了一颗颗思考的种子,鼓励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某个技术难点时,所呈现出的那种“拨云见日”般的清晰逻辑,以及对不同解决方案的权衡分析。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梳理,让我在面对复杂概念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我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进行一场高屋建瓴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亲和力。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术术语变得活泼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知识点上的阐述,往往会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原理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部分,然后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句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感。即使遇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也能够通过这本书的引导,迅速掌握其核心要义。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理解网络世界的奥秘。我很少在技术书籍中找到如此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一种学习的乐趣和方法,让我对计算机网络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太棒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而富有科技感的蓝色调,搭配上简洁的字体,第一眼就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但不会太重,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文字边缘锐利,不会有模糊不清的情况。而且,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用了醒目的颜色,并且旁边有小图标,一目了然。章节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跳转。我之前看过很多技术类书籍,有些排版混乱,信息密度过高,读起来很吃力,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糟糕的排版所困扰。它真的就像一本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赏心悦目,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觉得这对于一本技术类的教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话他哭cell哦咧KKK哦

评分

书确实不错,自己得花时间学习了

评分

很好的,很不错的

评分

京东每次图书活动都很划算,不过经常抢不到券

评分

好书,内容充实

评分

京东购书放心,正版保障!!

评分

韩立刚老师的书,值得信赖!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很简洁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