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二卷(下)(1931-1933)(英汉对照平装本)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二卷(下)(1931-1933)(英汉对照平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多克斯,[英] 坎贝尔,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自然科学
  • 科学史
  • 经典文献
  • 英汉对照
  • 百年科学
  • Nature
  • 物理学
  • 生物学
  • 化学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0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482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42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科研工作者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广,所选篇目多。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二卷收录了自1931年至193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103篇。在这短短两三年间,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米耳恩提出恒星构造的理论;北京猿人头骨特征公布;爱丁顿断言决定论在衰落;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斯潘塞指出玻陨石的成因;阿德里安揭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内容简介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平装版)第二卷下(1931-1933)》是一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中的一卷,收录了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从1931年创刊到1933年期间发表过的经典科学论文44篇,这些文章由《自然》杂志主编遴选,并由《自然》杂志的编辑为每篇文章撰写编者按,然后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并审订。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内页插图

目录

001 宇宙超穿透性辐射起源于恒星的证据
002 恒星的结构和恒星能量的起源
003 胚胎学与进化
004 胚胎学与进化
005 恒星的构造
006 维生素B——检验与维生素B1
007 维生素B——维生素B2和B3:生长素
008 维生素B——分布与生理学
009 恒星的构造
010 原子衰变与原子合成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的进展状况
011 恒星的构造
012 放射性研究的新面貌
013 蛋白质的结构与变性
014 以数学物理的视角看宇宙的终点
015 维生素B2的化学性质
016 恒星结构
017 蛋白质的分子量
018 遗传的细胞学理论
019 讣告
020 北京人的头骨
021 维生素在化学方面的新进展
022 物质的湮灭
023 活细胞氧化
024 原子合成与恒星能量
025 催情激素
026 原子核的量子力学模型
027 光的角动量
028 孤立的量子化磁极
029 病毒的生物学本质
030 麦克斯韦与现代理论物理
031 生物学的最新进展
032 白矮星的内部温度
033 光子自旋的实验证据
034 一种可能的质量数为2的氢同位素
035 皇家学会蒙德实验室的氢液化设备
036 新闻与观点
037 决定论的衰落
038 快质子的人工产生
039 维生素D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040 可能存在中子
041 决定论
042 决定论
043 作为抗坏血病因子的己糖醛酸
044 由快质子引起的锂衰变
045 锡叫
046 膨胀的宇宙
047 中子假说
048 白矮星
049 关于中子的新证据
050 超导机制
051 快质子引起的轻元素衰变
052 一种合成的催情化合物
053 玻陨石的成因
054 宇宙射线的能量
055 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的氦液化车间
056 葱属植物细胞常染色体结构及染色体分裂
057 关于元素嬗变的最新研究
058 数量遗传学中孟德尔因子的数量
059 光与生命
060 核能级
061 有关正电子的新证据
062 神经冲动的物理学本质
063 一种新型合金——“不生锈的因瓦合金”
064 氨基酸、蛋白质和蛋白质水解酶 I
065 氨基酸、蛋白质和蛋白质水解酶 II
066 宇宙射线的性质
067 合金的结构
068 正电子可能具有的性质
069 生命体中的结晶
070 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的日期和地点
071 维生素C及肿瘤和其他组织中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检测
072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073 正电子和原子核
074 液晶
075 质子的磁矩
076 宇宙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077 肿瘤遗传学
078 大气中臭氧层的垂直分布
079 视网膜中的维生素A
080 轻核俘获快中子产生的核衰变
081 极低温
082 生命的某些化学面貌
083 神经细胞的活性
084 电视技术的最新进展
085 重氢和重水
086 恒星的内部温度
087 纤维的X射线分析
088 原子嬗变和恒星温度
089 低温下强磁场的产生
090 天然染色物质及其类似物
091 自由基
092 玻陨石的成因
093 玻陨石的成因
094 宇宙射线测量中的新结果
095 硬γ射线和原子核的反应
096 β射线放射性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097 有关基因概念的一般本质
098 宇宙射线的纬度效应
099 原子嬗变和恒星温度
100 肌红蛋白的氧亲合力
101 正电子
102 重氢
103 烟草花叶病毒的化学本质

前言/序言

李政道序

如何认识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物质层面,尤其是近百年来,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跨越性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二是精神层面,科学精神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科学精神并不是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它应该是一种老老实实、严谨缜密、又勇于批判和创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坚持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信念。这种科学精神可能比物质意义上的科技成就更重要,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与时代具体的背景有密切关系,但科学精神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日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中的焦点和前沿问题的演变轨迹,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当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理论和人才基础。如何进一步引进国外的学术精华,促进中外科技交流,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升至世界前列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因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贡献巨大,我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获得极大成功,促进全民族的科技振兴。

科学的事业永无止境。这是科学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砥砺自身、不断求索的动力所在。这样的事业,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二卷(下):1931-1933(英汉对照平装本)—— 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群星闪耀录 引言:时代洪流中的科学光辉 1931年至1933年,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经济大萧条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迸发出来。《自然》(Nature)作为全球科学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在这三年间,记录下了无数突破性的发现和深刻的洞见。 本书系《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了1931至1933年间发表于该杂志上的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论文、评论与社论。它不仅是一部科学史料的汇编,更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窥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科学前沿的窗口。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篇章,读者将能亲身感受到当时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领域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智慧与激情。 卷册核心主题:物理学的革命与生物学的萌芽 1931年至1933年是现代科学体系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量子力学已逐渐成熟并开始向各个分支学科渗透,核物理的曙光初现,而生命科学领域也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本卷下册(1931-1933)集中体现了这些宏大叙事。 一、 粒子物理学的深化与新粒子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正努力将早先建立的量子理论应用于更复杂的原子结构和核现象中。本卷收录了多篇关于原子核性质的实验报告和理论探讨。例如,对宇宙射线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实验物理学家们通过高空探测和云室技术,试图解析这些高能粒子的本源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卷包含了对新粒子的早期探索记录。虽然许多“奇异粒子”要到数十年后才被系统确认,但在1931-1933年间,一些异常的实验结果开始在《自然》上引发讨论,预示着标准模型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物质构成。论文中体现了物理学家们如何在高能物理实验装置简陋的条件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来构建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框架。 二、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跨界融合 化学领域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涉及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研究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对物质结构理解的深入,化学家们开始利用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复杂有机分子进行结构解析。本卷收录了对某些天然产物结构确定工作的初期报告,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生物化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材料科学方面,对新型合金和催化剂的研究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面对工业化生产的挑战,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更高效、更耐用的材料。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验精度,反映了化学与物理学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 生命科学的黎明:遗传与生化研究的突破 尽管结构生物学尚未成熟,但1931-1933年间,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正悄然转向分子层面。《自然》在这段时期发表了一些极具前瞻性的工作,涉及对酶促反应机制的精细分析,以及对细胞内物质代谢途径的早期描绘。 最为关键的是,一些关于遗传物质本质的间接证据开始被讨论。虽然DNA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明晰,但遗传学界对于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及其与性状传递的关系,已经有了更深入的量化研究。本卷中的生物学文献,清晰地勾勒出从宏观的形态学观察转向微观的生化机制探索的过渡阶段。它们提醒我们,伟大的生物学革命,往往始于对微小细节的执着探究。 四、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回响 除了纯粹的实验报告,《自然》作为思想的熔炉,也收录了对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史的深刻反思。面对快速发展的学科,评论性文章探讨了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这些社论和评论,展现了当时科学界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未来科学发展路径的审慎思考。它们是理解那个时代科学文化氛围不可或缺的佐证。 阅读体验:英汉对照的价值 本次出版的平装本采用精心的英汉对照形式,极大地便利了不同语种的读者。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献,保留了科学家们原始的表达方式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而高质量的中文译文,则确保了晦涩的科学概念能够被当代读者清晰理解。这种对照的编排方式,不仅是翻译作品的便捷性体现,更是对科学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承的有力支持。 结语:回望与启迪 阅读《自然》百年经典第二卷(下):1931-1933,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数据,更是在重温人类求知历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献,以其无可辩驳的科学严谨性,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滋养。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永远是科学进步最核心的驱动力。本书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者、科学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人类知识边界拓展的读者案头必备的珍贵藏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致力于科学史研究或希望深入理解某一学科“起源故事”的学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来自一手资料的样本库。我们通常接触到的都是后世的综述或教科书总结,它们往往带着现代视角的滤镜。而直接阅读1930年代初期的原始论文,那种“现场感”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科学家是如何构建论点、如何设计实验,甚至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出颠覆性的结论。这不仅仅是学习“是什么”,更是学习“怎么想”的过程。它教会我们如何像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头脑一样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首先感觉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有一种老派学术书籍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个平装本的设计,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不像有些精装本,摊开来就得费一番力气。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英汉对照的布局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双语学术资料,也能迅速找到重点。版式设计上,译文和原文的对比度处理得很好,阅读的流畅性丝毫不受影响,这对于需要反复比对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翻阅的乐趣。这种对实物本身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很大程度上是冲着《Nature》这个金字招牌去的,我对这个期刊在二十世纪初的权威性是完全信赖的。然而,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非常宁静且专注的阅读状态。在信息碎片化盛行的当下,能够完整地、按部就班地消化三年前的科学论述,本身就是一种对专注力的挑战和磨练。那些对量子力学边缘的探索,对复杂生物过程的初步解析,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科学的严谨与浪漫。这本书成功地将一段波澜壮阔的科学历史,浓缩成了可以被日常阅读消化的精华,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珍藏,还是随时翻开学习,它都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早期的科学文献抱有深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关键时期。这套《Nature》的经典选集,无疑是捕捉那个时代科学脉搏的最佳窗口。1931到1933年,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但科学研究的火花却从未熄灭,反而迸发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洞察。通过这些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顶尖科学家们在困境中坚持探索的执着。他们对物理学、生物学乃至天文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热情。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深思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那种纯粹的求知欲,是任何现代高精尖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人对科学史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套选集在知识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虽然内容是百年科学的精粹,涉及到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推导,但编者在选材上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挑选的都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突破性研究。更重要的是,英汉对照的设置,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我这种英语阅读能力尚可,但遇到学术性强烈的长难句时会感到吃力的读者来说,可以随时对照中文译文,确保对核心概念的把握万无一失。这种“双保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沉浸在那个年代最前沿的科学讨论之中,而不是被语言障碍绊住脚步。

评分

京东入plus之后,领优惠券和白条卷后买东西数量比以前多了很多

评分

,我会黏上这条评论。

评分

京东的物流太暴力了,书脊下端都磕裂了,好在书是正版,装订质量还不错,很厚实的一本

评分

不错,正是我想要的这本,包装也好,没有破损或折角,印刷质量也不错,最值得点赞的是没有油墨味,久违的书香

评分

京东物流快捷,书本印刷清晰,装订还行,版面较好。是激发孩子的读物,用来培训阅读和写作。收藏价值高。五星好评!

评分

这书的质量非常好,内容理解略难。。。不过是我心中所期望的书

评分

挺好的,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

《自然》杂志每周发表经过完善同行评审的研究。《自然》杂志的编辑是基于论文的独创性、重要性、跨学科性、及时性、易理解性和结论性等方面作出决定。《自然》杂志同时也提供及时、具权威性和有深度的新闻,以及对科学、科学家和大众有影响力的专题和未来趋势分析。

评分

质量非常好,正在慢慢的去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