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从事装配式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土建类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                                   1.内容全面。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的材料、构件制作与运输、施工过程以及后期管理等内容。  
2.图文并茂。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分项工程以实际施工照片加以详解,直观易懂。  
3.重点突出。对重点操作细节部位直接在图上以拉线标注方式讲解,简单明了。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特点,首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材料进行了剖析,其次对混凝土结构各个构件的加工和拼装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基础和主体施工操作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讲解,最后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防水和装饰施工进行了讲解。本书简明实用、图文并茂,适用性和实际操作性较强。  
本书适用于从事装配式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土建类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王翔,1967年12月出生于浙江绍兴,高级工程师,绍兴城投集团镜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管理、装配式施工与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曾负责建设工程有:绍兴大剧院(浙江省钱江杯)、绍兴解放北路(国家市政金奖)、绍兴奥体中心(钱江杯、绿色二星)、绍兴科技文化广场工程(鲁班奖、绿色二星)、绍兴市立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绍兴市新行政中心(装配式建筑)等,多次获得鲁班奖、国家市政金奖、省级钱江杯等殊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常用材料1  
第一节常用基础材料1  
第二节常用连接附件7  
第三节常用围护结构材料13  
第四节喷涂及装饰常用材料17  
第二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构件类型21  
第一节墙板的类型21  
第二节其他构件25  
第三章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操作27  
第一节模具组装27  
第二节钢筋加工及安装28  
第三节混凝土浇筑及构件养护39  
第四节预制混凝土生产操作要点42  
第四章墙板制作工艺49  
第一节墙板制作工艺的种类及操作要点49  
第二节墙板制作质量控制52  
第五章墙板起吊及运输54  
第一节墙板起吊54  
第二节墙板运输55  
第六章基础类型及施工操作57  
第一节基础类型与构造57  
第二节基础施工操作及常见质量问题59  
第七章墙板结构安装操作69  
第一节墙、板结构安装69  
第二节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结构安装74  
第三节板缝施工79  
第四节隔墙板安装施工83  
第五节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86  
第六节装配式建筑施工细则87  
第八章装配式建筑防水施工116  
第一节基础防水施工操作116  
第二节屋面防水施工操作120  
第九章装配式建筑装饰施工125  
第一节抹灰施工125  
第二节涂饰施工133  
第十章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137  
第一节施工管理计划137  
第二节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141  
第三节装配式工程安全施工技术143  
附录145  
参考文献150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建筑业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尤为显著。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传统“粗放”的建造模式仍较普遍,一方面,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和能源低效利用;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国家政策大力推行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施工和工程质量,有利于提高建筑综合品质和性能,有利于较少用工、缩短工期、降低建筑垃圾和扬尘等优点。然而面对装配式建筑的一些新工艺、新材料,如何进行保质保量的施工将是从事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员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以后,就可以快速地建造装配式厂房或住宅。  
本书首先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中的常用材料(包括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喷涂施工等材料),材料讲解部分配以实例图片帮助读者能够对材料和选择有着良好的认知;其次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构件类型和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操作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样有利于读者快速地完成构件的生产制作;然后对墙板的加工工艺、起吊运输细节操作以图例的形式进行了讲解;最后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墙板安装操作、防水施工、装饰施工等各分项工程施工以图解的方式进行了讲解,重点操作细节部位在图中以拉线标注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读者快速领悟施工操作的要点。本书在讲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同时还对现场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解,这样有利于读者合理地运用现有资源,在保质保量的同时,快速地完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施工。  
本书由王翔编著,刘向宇、安平、陈建华、陈宏、蔡志宏、邓毅丰、邓丽娜、黄肖、黄华、何志勇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文献和一些项目施工管理经验性文件,并且得到了许多专家和相关单位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尽管编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现代住宅绿色建造理念与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住宅建造领域中日益凸显的绿色建造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现场施工实践。我们关注的并非单一的建造技术或材料,而是从宏观的建筑生命周期出发,将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健康舒适以及经济高效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合,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绿色住宅建造解决方案。  第一章:绿色建筑的时代呼唤与理论基石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当前社会对绿色建筑的普遍认知与迫切需求。我们将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宏观背景出发,阐述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解析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包括但不限于:     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材料、能源、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先利用。    环境保护与生态和谐: 关注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例如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健康舒适与可持续性: 探讨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色建造技术提升居住舒适度,并确保建筑的长久使用价值。    经济可行性与社会效益: 分析绿色建筑在长期运营中的节能效益,以及其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辩证看待绿色建造的短期与长期经济性。  我们将引用国内外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5)、美国的LEED标准、英国的BREEAM标准等,逐一解读其评价指标、评分体系以及对绿色建造实践的指导意义。这部分内容将为读者建立起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知框架,理解绿色建造的“为什么”和“是什么”。  第二章:绿色建材的科学选择与创新应用  建材是建筑的骨骼与血肉,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绿色化程度。本章将聚焦于各类环保、节能、健康的新型绿色建材,并深入探讨其在现代住宅建造中的科学选择原则与创新应用方式。     可再生与可回收材料: 重点介绍以竹材、木材、秸秆、再生塑料、再生骨料等为代表的可再生和可回收建材。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以及其在结构、围护、装饰等不同部位的应用潜力。    节能保温材料: 详述各种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如气凝胶、真空绝热板、挤塑聚苯乙烯(XPS)、模塑聚苯乙烯(EPS)、岩棉、玻璃棉等。我们将对比分析它们的导热系数、防火性能、吸湿性、耐久性以及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提供选型建议。    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 关注室内空气质量,介绍低VOC或零VOC的涂料、胶粘剂、地板、板材等。我们将探讨VOC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识别和选择健康环保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方法。    天然与本地材料: 倡导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我们将介绍如夯土、黏土砖、石材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天然建筑材料,分析其环境效益、经济成本及适应性。    新型复合与智能材料: 展望未来,介绍具有自修复、自清洁、光催化等功能的先进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潜在应用,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本章将强调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概念,即从原材料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估,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材料选择。  第三章:节能设计策略与技术集成  建筑的节能性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章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各种有效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策略与先进的建造技术有机集成,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     被动式节能设计: 重点关注利用自然条件实现节能。我们将详细讲解:        建筑朝向与体形优化: 如何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优化建筑的朝向、体形系数,以最大化冬季采光与保温,最小化夏季日晒吸热。        自然通风策略: 介绍穿堂风、烟囱效应、风压通风等自然通风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开窗布局、通风口设计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交换,降低对机械通风的依赖。        自然采光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窗户尺寸、位置、形状,以及利用反射面等技术,最大化引入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遮阳系统设计: 详细介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如遮阳板、百叶、绿植等)的应用,以有效阻挡夏季太阳辐射,降低建筑的制冷负荷。    主动式节能技术: 结合机械设备与控制系统实现节能。我们将深入讲解:        高效围护结构: 强调高性能保温、气密性良好的墙体、屋面、楼板以及高性能门窗的选型与安装要点。        可再生能源利用: 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分析其技术原理、经济效益和安装要求。        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 阐述BMS在优化能源使用、监测环境参数、提高舒适度方面的作用,包括智能温控、照明控制、能源监测等。        高效暖通空调(HVAC)与照明系统: 介绍变频技术、热回收技术、LED照明等在降低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方面的应用。  本章将通过图示和案例分析,直观地展示各种节能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实现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  第四章:绿色建造的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  绿色建造不仅仅是设计层面的理念,更需要在施工现场得到有效的落实。本章将聚焦于绿色建造在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要素,确保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同样高效、环保且符合预期。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介绍如何建立和运行一套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责任分工、流程优化、绩效评估等。    节能节水措施的现场落实:        施工现场能耗管理: 现场用电、用油的节约措施,如使用节能设备、优化施工顺序、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施工用水管理: 节水器具的使用,雨水收集与利用,减少施工用水浪费。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        源头减量: 精确放样、优化材料配比、提前加工预制等减少废料产生。        分类收集与再利用: 现场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对木材、金属、塑料、混凝土等进行分类,鼓励回收利用。        无害化处理: 对不可回收或有害废弃物进行合规处理。    环境保护措施的现场实施:        扬尘控制: 洒水降尘、设置围挡、物料覆盖等。        噪声控制: 选择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设置隔音屏障。        水土保持: 防止施工现场水土流失,保护周边水体。        施工现场绿化: 临时绿化与景观维护。    绿色建材的现场应用与质量检验: 强调绿色建材在进场、储存、安装过程中的规范要求,以及关键节点的质量检验方法,确保绿色建材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成品保护与细节处理: 关注绿色建造过程中对已完成部分的保护,例如节能保温层的保护,防止二次损伤,确保工程质量。  本章将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实例,展示绿色施工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为现场管理者提供操作指导和经验借鉴。  第五章:绿色住宅的健康人居环境营造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建造的技术手段,全方位提升住宅的室内外人居环境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的保障:        通风换气系统设计: 机械通风、新风系统、全热交换器(ERV)等在保障室内空气流通、排除污染物方面的作用。        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的应用: 再次强调低VOC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在墙面、地面、吊顶、家具选择上的环保考量。        污染物控制: 减少氡气、甲醛、苯等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并提供相应的检测与净化建议。    热舒适度与节能的平衡:        人体热舒适度标准: 介绍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以及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设备控制来实现最佳的体感温度。        分区控制与个性化调节: 鼓励采用能够实现室内不同区域独立控温的系统,满足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声环境的优化:        隔声与吸声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室内装饰材料的吸声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降低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对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声学环境的营造: 创造宁静、放松的室内声学环境。    光环境的营造:        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协同: 结合第二章的自然采光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工照明设计,提供充足、均匀、无眩光的照明,并与自然光形成良好的互动。        智能照明控制: 根据时间、活动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与色温。    水环境的健康与节约:        安全饮用水保障: 管道材料选择、水质检测等。        节水器具与生活污水处理: 介绍节水型洁具、中水回用系统等。    智能化人居体验:        智能家居系统: 集成温控、照明、安防、影音等系统,提升居住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并与节能控制相结合。  本章将引导读者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理解绿色建造如何真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居住品质提升,为营造健康、舒适、可持续的未来家园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融合了理念、技术、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综合性著作。我们希望通过对绿色建造理念的深入解析与具体实践的详尽阐述,能够激发更多的建设者、设计者、开发者以及普通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关注与认同,共同推动建筑行业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