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全知道

中国地理全知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啸科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中国地理
  • 科普
  • 知识
  • 儿童
  • 青少年
  • 图鉴
  • 教育
  • 学习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9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25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6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轻松简练的笔触,将祖国各地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文化民风、物产资源等向你娓娓道来;同时,配有大量极富代表性的高清图片,十分形象地再现了我国的地理状况。通过阅读本书,你能学到丰富的中国地理知识,还能了解祖国各地悠久的人文历史、绝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乡土人情。让我们在美妙的图文世界中,一起进行一次美丽的旅行吧。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一、国名、国旗、国徽、行政区划
1. 国名
2. 国旗
3. 国徽
4. 行政区划
二、民族历史及文化渊源
1. 石器时代
2. 传说时代
3. 夏、商、周时期
4.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
5. 隋、唐、宋时期
6. 辽、金、元、明、清时期
三、中华文明发展成果
四、中华民族大家庭
五、疆. 域
1. 地理位置
2. 国土
六、地. 貌
1. 地形复杂多样
2. 阶梯状斜面地势
3. 主要山脉
4. 最典型的丘陵区
5.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6.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7. 地表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七、气. 候
1. 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2.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3.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 地形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5. 大气环流与季风进退
6. 主要天气系统
7. 气温与热量资源
8. 降水状况
八、流域和水系
1. 流域概况
2. 水系
3. 河川径流的主要特征
4. 湖泊
5. 沼泽
九、植被与土壤
1. 植物种丰富
2. 土壤发育古老
3. 植被与土壤的水平分布
4. 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分布
5. 隐域性植被与土壤的特征及分布
6. 珍稀动植物种及保护
十、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2. 水资源
3. 能源资源
4. 矿产资源
5. 植物资源
6. 动物资源
十一、经济发展
1. 农业
2. 工业
3. 交通
4. 旅游业
5. 对外贸易 .
6.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十二、自然区划
1. 自然区
2. 自然亚区
3. 自然小区
第二章 华北区
一、华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1. 华北区的自然概况
2. 华北区的自然区划
二、北京市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
8. 经济
9. 旅游
三、天津市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四、河北省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五、山西省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六、陕西省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七、宁夏回族自治区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八、山东省
1. 行政区划
2. 人口、民族
3. 历史文化
4. 地貌
5. 水系
6. 气候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旅游
??

精彩书摘

  六、陕西省
  1.行政区划
  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东濒黄河。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与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接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为秦之疆域。面积20.58万平方千米。辖1个副省级市、9个地级市、27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77个县。因位于陕原(含河南陕县)之西而得名,简称陕或秦。
  [省会——西安]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之南,古称长安,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说,曾有十余个朝代相继在这里建都。面积9983平方千米,气候温和,属于半湿润气候。西安是华北、华东联系西北、西南陆空交通的重要枢纽。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荟萃,堪称“立体历史博物馆”。拥有骊山、华山、翠华天池等风景名胜。与埃及的开罗、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新中国成立后,西安曾是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现为副省级市。
  [咸阳]陕西咸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因秦最初在此建都,故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成语“泾渭分明”所描述的地点就是咸阳。泾渭两条河在这里交汇,实际上泾河是渭河众多支流中间的一条,咸阳还被称作渭城、渭阳,就是因为这条穿城而过的渭河。咸阳名称的得来也与渭河有关,司马迁作《史记》认为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奠定了咸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从2300多年前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中华的历史便在咸阳这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商鞅变法“中南门立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秦末,项羽曾火焚咸阳城。隋唐时期咸阳是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当时这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客商云集之处。记载咸阳辉煌的还有这里的帝王陵寝。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女皇帝武则天及唐高宗李治的合墓乾陵最为著名。其中乾陵极富传奇色彩,与它有关的传说和谜团引人入胜。
  [延安]延安位于省境北部,陕北高原、延河之滨。面积36712平方千米。旧称肤施。由于“东带黄河、西控灵夏”,为陕北重镇,素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冲”之称,是世界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存留着革命旧址140多处。以延安为中心的公路干线四通八达。延安不但革命旧址多,而且还有轩辕黄帝陵、凤凰山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艺术剪纸、腰鼓、刺绣等丰富多彩。
  [宝鸡]宝鸡位于省境西部,关中平原西缘,渭河北岸。面积18167平方千米。素有“川陕甘咽喉”之称。周在此建都,秦统一中国后,属内史地,西汉时隶右扶风,三国晋时为扶风都。古称陈仓,楚汉之争时“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71年宝鸡市升为省
  辖市,是新兴的工业基地之一。石油设备和钛材产量居中国首位,而且还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凤翔县柳林镇生产的西凤酒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有酸、甜、苦、辣、香“五味不出头”之说,是我国名酒之一。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东临黄河,黄河大峡谷南段经市区东北,谷口古称龙门,俗称禹门口。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历史上也以“龙门”代指韩城地域。韩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周时为周武王之子韩侯封地。秦、汉为夏阳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就出生在这里。隋代称韩城县。韩城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美誉。由唐至清,历朝古建筑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旧城内保存有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还有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城郊有旧石器洞穴遗址、战国魏长城、司马迁祠墓、汉墓群、法王庙、普照寺、金代砖塔等名胜古迹。韩城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著名花椒生产基地,所产“大红袍”花椒以色红、肉厚、香浓而闻名于世。
  2.人口、民族
  陕西省人口有3775.12万(2014年末),自然增长率为3.87‰。人口密度183/平方千米左右,高于全国平均密度。人口分布不均,陕北较低,仅为70人/平方千米。关中平原最多、在东起渭南、西至武功、北抵铜川的三角地区竟高达500人/平方千米以上,为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区。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9.53%,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47%,主要有回、满、蒙古、壮、藏等民族。
  3.历史文化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境内曾出土距今80万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万年至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在这里分布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位于陕西,其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中国农业的发祥也是基于此地。陕西“文物古迹甲天下”,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古文化遗址、帝王陵墓、兵马俑等诉说着陕西久远的历史。近代,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艰苦革命13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陕西有宝大福地之说,是世界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蓝田遗址]蓝田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60千米处,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约80万年至75万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额上隆起粗壮眉脊骨的原始人类生息活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他们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1963~1965年考古学家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考古研究表明,蓝田人比稍后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较小一些,大约778毫升。他们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现建有遗址保存所,供专家和游人参观、研究。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城东6千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个典型的母系民族公社村落遗址。约在公元前5000~公元前4300年,仰韶人在这里生活。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现建为博物馆,分为制陶、居住、墓葬三部分。半坡遗址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磨盘、石磨棒等。还发现遗存的粟。饲养的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为研究新石期时代的生活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秦始皇开创帝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王嬴政仿“三皇五帝”而改称始皇帝,定都咸阳。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分封制为郡守制,把全国分成36郡。在吏府的设置上,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确定了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21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后期也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边剪纸]剪纸在陕北农村十分普遍,而以三边的剪纸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所谓三边是指靖边、定边及定边所辖的安边镇的合称。三边剪纸是陕北剪纸艺术的一个地方流派,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民间传说,是当地人民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现在三边剪纸已开发成为一种产业,产品行销国内外。
  ……

前言/序言

  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不仅会给生活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学习、工作之余,如果你想去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风土人情,但是却不了解那里的地理状况,那就会令你的感受大打折扣。当你置身祖国心脏北京,看到古朴辉雅的胡同和造型新颖、前卫的国家大剧院时;当你奔驰在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上,想去参加那达慕大会时;当你畅游大兴安岭千里林海雪原,欣赏扎龙湿地上的丹顶鹤时;当你穿行于钟灵毓秀的江南园林时;当你乘火车赴圣域拉萨,看到虔诚的朝圣者时……你会很想知道它是如何呈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乃至于当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等,以充分体验中国地理的文化魅力。
  我们中国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句话,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然而一个人掌握知识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编写目的正在于此,将中国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览祖国锦绣山河、各地风土人情,同时了解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本书具备体例简明、信息丰富、轻松阅读、手头必备的鲜明特点,真正做到了一册在手,中国地理知识全知道。本书由近30位长期从事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联合精心编撰,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探索,科学、严谨而又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地理知识。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疆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经济发展、自然区划等中国地理环境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第二至九章中有华北区、内蒙区、东北区、华中区、青藏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八区,所述这八区均为自然区,依据各省级行政区内的主要自然景观的分布,我们将各省级行政区分别放在不同的自然区中对其各方面地理状况进行逐一展开讲解,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单元,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科学翔实的数据,辅以民间传说、当地风俗特色、名品制作工艺等相关链接,详细介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历史文化、地貌、气候、经济、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渊源、壮美绮丽的疆域风光、地域分异明显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趋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分层次、多角度立体解读中国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系统而又全面地展示了祖国各省、市、区风格迥异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说,这是一部便捷实用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
  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本书的审美要求,力图把它打造成一部艺术性与知识性相融合、包罗万象的工具书和优秀的旅游指南。因此,在配图方面,我们精心选取了4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景色宜人的自然奇观、文化厚重的历史遗迹、宏伟壮丽的都会名城、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等等,结合新颖时尚的版式设计和简明科学的体例,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丰富多彩,使读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部分参考了政府最新公布的有关数据资料,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广征博引,融知识性、实用性及科学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蔚然大观。它可读、可藏、可用,能让你开阔视野,轻松增长地理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得到更广阔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环球风物志:穿越五大洲的文化与自然之旅》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避免任何可能暴露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述。 --- 环球风物志:穿越五大洲的文化与自然之旅 导言: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在当今世界日益紧密连接的时代,我们对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好奇心从未减弱。我们渴望了解那些远方的山脉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性格,那些迥异的气候如何催生了万千奇特的生命形式,以及那些古老的河流与海洋边缘,是如何孕育出令人惊叹的文明与生活方式的。 《环球风物志:穿越五大洲的文化与自然之旅》,正是这样一本试图用细腻笔触和严谨观察,带你进行一次深度、立体、全景式的地球漫游的指南。它并非简单的地理罗列,而是对世界多元性、复杂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深刻剖析。全书共分六卷,以地理区划为经,以人文历史为纬,精心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画卷。 --- 第一卷:欧罗巴——文明的摇篮与现代的脉搏 本卷聚焦于欧洲大陆,深入探究其从古典文明的辉煌到现代工业革命的转型中所经历的漫长历程。 自然地理的精妙布局: 我们将从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冰川地貌,到中部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冰雪世界,再到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带的橄榄树与葡萄园,细致描摹欧洲多样的地貌特征。重点分析了莱茵河、多瑙河等重要水系的航运价值及其对沿岸城市兴衰的影响。我们还将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威尼斯水城和北极航道的潜在冲击。 历史的厚重回响: 历史篇章不满足于事件的记述,更着重于“地”与“人”的互动。探讨古希腊城邦的地理位置如何催生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罗马帝国的扩张如何依托于其高效的道路系统和资源分配;而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又如何与欧洲分散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现代社会的肌理: 深入剖析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北欧的创新驱动型经济与南欧的传统产业结构之间的张力。本卷还特别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考察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历史名城如何在旅游业的压力下,努力维持其原有的风貌与生活节奏。我们还会考察英国工业革命的遗址,以及它们在当代欧洲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第二卷:亚细亚——文明的熔炉与世界的引擎 亚洲,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陆,其复杂性无以复加。本卷旨在梳理亚洲内部的巨大差异性,从东部的儒家文化圈到西部的伊斯兰文明腹地。 多样的自然奇观: 领略喜马拉雅山脉的“世界屋脊”的傲然挺立,分析其对南亚季风气候的决定性影响。探究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生态结构与资源开采难度,以及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面临的砍伐威胁。重点剖析了湄公河、长江等巨川的灌溉体系,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起数千年的农业文明。 历史的交织与冲突: 本卷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文明兴衰史,探讨其在物资交换、技术传播和信仰交流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印度次大陆的种姓制度与地理隔离的关系,以及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发现如何彻底重塑了其全球地缘政治地位。 当代经济的腾飞与挑战: 聚焦于东亚“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模式,分析其高密度城市群的形成机制。探讨南亚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基础设施的巨大缺口与环境污染的挑战。此外,还对中亚“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贸易走廊进行了实地观察式的描述。 --- 第三卷:阿非利加——古老的土地与未竟的未来 非洲,这片广袤的大陆,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和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背负着复杂的历史烙印。 从沙漠到雨林: 详细描绘撒哈拉沙漠的沙海无垠及其对柏柏尔人生活方式的塑造。对比刚果盆地的赤道雨林与东非大裂谷的独特地质构造,解释其如何孕育出非洲独特的动物迁徙奇观。本卷对尼罗河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其对古埃及文明的决定性意义,以及现代水坝建设对下游生态和农业的长期影响。 部落文化与殖民遗痕: 探讨非洲传统社会中,氏族结构、口述历史与自然崇拜的紧密联系。深入分析欧洲殖民统治在地理边界划分、资源掠夺和政治体制移植方面留下的深刻“伤痕”,以及这些历史遗产如何影响了当代非洲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资源诅咒与发展困境: 关注钻石、铜、钴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分析“资源诅咒”现象的地理经济学解释。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地区如肯尼亚、卢旺达在信息技术和生态旅游方面的新兴探索与实践,展现非洲大陆寻求自主发展道路的活力。 --- 第四卷:美洲——新世界的拓荒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本卷将美洲大陆划分为北美与拉丁美洲两大板块,探讨其在新旧世界碰撞中形成的独特社会形态。 北美大陆的自然力量: 观察落基山脉的隆起与形成,分析五大湖区对美国和加拿大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详述北美大平原的广阔与单产,及其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地位。特别探讨了阿拉斯加的极地环境对能源开采的挑战。 拉丁美洲的地理悲歌: 深入亚马逊雨林,关注其全球气候调节功能与原住民社区的生存困境。探讨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对印加文明建筑技术与农业灌溉的极致要求。剖析中美洲火山活动与玛雅文明的消亡之间的复杂关联。 身份的构建与张力: 分析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与“阳光地带”的崛起背后的地理经济逻辑。考察墨西哥、巴西等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原住民文化、欧洲殖民文化和非洲奴隶文化相互渗透、冲突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本书不回避关于边境墙、毒品贸易等敏感议题的地理学成因分析。 --- 第五卷:大洋洲——被遗忘的群岛与海洋的智慧 本卷将目光投向被海洋环抱的大洋洲,探究隔离环境如何催生出独一无二的生态与文化系统。 岛屿的生成与脆弱性: 区分大洋洲三大地理区域: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详细介绍火山岛(如夏威夷)与珊瑚环礁(如马尔代夫)在形成、土壤肥力与水资源获取上的根本差异。重点阐述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对图瓦卢等低洼岛国的生存威胁,将其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前沿进行考察。 独特的生物地理学: 以澳大利亚为例,解析其古老的地质历史如何造就了如袋鼠、考拉等独特的有袋类生物群。讨论大堡礁这一世界最大生物构造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航海民族的遗产: 追溯波利尼西亚先民的惊人航海技术,分析他们如何仅凭星象、洋流和风向导航,完成了太平洋的定居。考察现代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在移民文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其欧洲血统与原住民毛利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传统知识体系。 --- 第六卷:极地与高山——地球的终极边界 本卷是对地球两极和最高海拔地区的特别致敬,这些地区代表着极端环境对生命和地质活动的考验。 北极圈:冰封的战略前沿: 关注北极的永冻土层,分析其融化对全球碳循环和基础设施的潜在灾难性后果。讨论北冰洋航道开通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考察因纽特人等北极原住民在现代工业开发面前,如何坚守其传统捕猎与生存智慧。 南极洲:科学的净土: 阐述《南极条约》的地理政治学意义,解析各国科考站的选址原则与其背后的科学目的。重点介绍南极冰盖的厚度、移动速度及其作为地球气候“档案库”的价值。 高山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 选取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海拔梯度如何导致植被和人类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讨论高山冰川退缩对下游灌溉和水资源安全的连锁反应。 --- 结语:地理学的当代价值 《环球风物志》旨在超越地图的二维限制,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它深刻揭示了气候、地貌、资源分布如何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偏好乃至冲突根源。阅读本书,不仅是了解世界各地的奇观,更是学习如何以一个更宏大、更具关联性的视角,理解我们共同栖居的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献给所有对脚下土地怀有敬畏之心,渴望探索世界内在联系的求知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它的地理。这本书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书中关于气候的章节尤其吸引我,让我了解到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各种气候类型在中国是如何分布和演变的,以及这些气候特征对当地的动植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也对书中关于水文地理的介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江、黄河这些母亲河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都让我感触良多。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地。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我的福音。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国多样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崎岖的喀斯特地貌到神秘的盆地,每一个地理特征的背后都有着科学的解释。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将复杂的地理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我不再需要对着文字苦苦想象。特别是关于板块运动对中国地形的影响,以及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章节,让我对地球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纯粹地理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对于任何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全新的敬畏之情。

评分

一本包罗万象的地理百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祖国壮丽的山川河流之间。它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故事性,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青藏高原的隆起,感受到了长江黄河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书中对每一个地理单元的介绍都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地理格局,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比如对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对气候特征的演变过程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它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的叙述,比如在介绍某个山脉时,它会穿插讲解与这条山脉相关的古代传说、历史事件,甚至是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冰冷的地理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知识堆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载体。读完之后,我对中国的地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中国地理的立体式呈现。它不仅仅是从地图上展示了国家的疆域和地形,更深入地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书中分析了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人口的分布和迁徙。它还探讨了地理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比如河流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古代文明的兴衰,山脉的阻隔如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地理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塑造文明、影响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旅行充满热情的人,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激发我出行灵感的书籍。这本书完美地扮演了这个角色,它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中国美景的“许愿清单”。书中描绘的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地区,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被书中所描述的西北大漠的苍凉壮阔所吸引,也对南方水乡的婉约秀丽心驰神往。书中不仅列举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境,那些充满野趣和原始风貌的地方,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亲身体验。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当地气候、交通、特色美食等实用信息,这对于规划一次完美的旅行来说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张藏宝图,上面标记着无数等待我去发现的宝藏。

评分

书籍比想象中大,也很厚。里面都是文字

评分

评分

书籍比想象中大,也很厚。里面都是文字

评分

还好了,5785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哇,不错的,购买非常方便

评分

不错,可以很好的了解中国

评分

刚买到还没有看呢,希望有用,等看了再评论。很快包装很好!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