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paces of Innovation]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paces of Innov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格林,[英] 兰德尔斯 编,鞠美庭,楚春礼,张琳 等 译
图书标签:
  • 产业生态学
  • 创新研究
  • 区域创新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
  • 产业集群
  • 创新空间
  • 环境管理
  • 循环经济
  • 技术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66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089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dustrial Ecology and Spaces of Innov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解析了产业生态学的内涵,通过对产业生态学及创新研究两门学科的特色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促进;介绍了一系列资源生产力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作为产业生态学研究的辅助工具;结合英国、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实例,进行了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
该书可以为我国产业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产业管理等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目录

图录
表录
撰稿人简介
第一部分 前言1
1 创新研究和产业生态学的学科交叉2
1.1 发展中的交叉学科2
1.2 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3
1.3 创新研究的相关理论4
1.4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学科交叉的相关理论6
1.5 本书结构及各章简介9
1.6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脉络11

2 产业生态学简介17
2.1 前言17
2.2 产业生态学的定义17
2.3 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18
2.4 产业生态学策略:重建产业系统19
2.5 卡伦堡产业共生园21
2.6 产业生态学的范畴23

第二部分 产业生态学技术及案例27
3 区域产业生态学和资源生产力:模拟和基准制定的新方法28
3.1 前言28
3.2 背景28
3.3 资源生产力框架30
3.4 资源生产力模型35
3.5 资源生产力与创新体系40

4 英国的产业共生46
4.1 前言46
4.2 产业共生计划——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法47
4.3 发展产业共生的决定性因素及相关机构的作用48
4.4 英国的产业共生计划49
4.5 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步骤50
4.6 产业环境的相关因素50
4.7 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51
4.8 区域管理机构52
4.9 亨伯地区产业共生计划(HISP)52
4.10 墨济河岸产业共生计划(MBIS)54
4.11 讨论56
4.12 产业共生网络的可持续性58
4.13 国家产业共生项目的重要性59

5 产业生态学: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2
5.1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62
5.2 发展中国家的现状62
5.3 产业生态学——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4
5.4 产业生态学的区域视野65
5.5 案例研究综述65
5.6 如何实施产业生态学69
5.7 环境规划者的责任70
5.8 商业企业的责任71
5.9 公共部门的责任71
5.10 结论73

第三部分 创新系统:产业转型和变革77
6 食品消费和生产系统的转变:以冷冻豌豆为例78
6.1 前言78
6.2 食品产业的转型78
6.3 给豌豆一个机会80
6.4 结论89

7 可持续性技术与建筑业:对法规、管理和公司网络的评估93
7.1 前言93
7.2 可持续性技术、政府及企业间关系在建筑业中的作用94
7.3 可持续性创新与管理:以绝热材料为例95
7.4 可持续性创新与制度因素:以主动式太阳能加热为例97
7.5 可持续性创新与公司间的关系98
7.6 结论100

8 垃圾焚烧的能源利用:来自中国的经验106
8.1 前言106
8.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产生106
8.3 中国解决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进展108
8.4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技术109
8.5 1988年后初期垃圾焚烧生能(WIE)技术的应用情况:高成本、高质量方案110
8.6 将至1999年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情况:低成本、低质量策略111
8.7 1999年以后垃圾焚烧生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公众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支持的方案111
8.8 WIE在中国的应用——实现垃圾处理和燃料供应的双重目标113
8.9 中国WIE市场的细分及其创新意义114
8.10 结论116

第四部分 消费和中介机构121
9 产业消费和创新122
9.1 前言122
9.2 消费理论回顾122
9.3 产业消费123
9.4 产业消费:是单一事件还是组合行为?126
9.5 产业消费:复合和过程驱动的特点127
9.6 产业消费的惯例、实践和能力128
9.7 结论129

10 消费:实践理论的视角133
10.1 消费本体论133
10.2 实践理论序言:差异和日常消费135
10.3 实践理论137
10.4 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138
10.5 实践(及消费)如何转变?138
10.6 一个历史案例——废弃物行动139
10.7 一个当代案例——淋浴140
10.8 消费实践理论对于产业生态学的意义141

11 绿色(生态化)中介144
11.1 前言144
11.2 基础设施结构变化:中介的出现144
11.3 中介的多样性和作用146
11.4 中介空间147
11.5 思考:生态性中介150

第五部分 管理和价值观153
12 产业生态学再设计及个体价值观转变:社会生态学展望154
12.1 前言154
12.2 个人经历:从科学技术到心理学及其他领域155
12.3 生态再设计先驱、革新者典范——P.A.YEOMANS160
12.4 结论162

13 产业生态学的社会生态性和政治生态性165
13.1 前言165
13.2 “管理”的重要性165
13.3 管理面临的挑战167
13.4 公司管理的竞争模式169
13.5 管理和社会变革170
13.6 制造业的管理和政治关系175
13.7 制造业和管理的新模式:咨询路线179

第六部分 结语183
14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空间:新兴的主题184
14.1 前言184
14.2 隐喻的有效性184
14.3 层面和多尺度问题185
14.4 知识、信息和“信息失灵”186
14.5 代理机构与代理主体的作用187
14.6 结论:未来的路187

精彩书摘

5.1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全球大量制造业市场正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现阶段是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产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虽然对这些国家来说这是增加就业、增加商业交易、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机遇,但是这也给当地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水、能源、土地等),因为,相对于这些国家的众多人口来说,可利用的资源实在太匮乏了。
建立在资源有效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方式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减少对当地和全球的影响。而粗放的产业发展规划则会将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威胁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
5.2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充分认识到贫穷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许多特殊方面,发展中国家资源流动的模式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威胁与西方工业化国家有很大不同。
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发展中国家,流经大型制造企业的物质流只占总物质流的很小一部分。表5.1显示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部门的水资源使用情况的比较,很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在印度,如果要采取保存水资源或防止水质恶化等行动措施,那么这一行动必须要在效果上超过大型的、正式的制造业设备。

前言/序言

产业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和综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目前,我国正倡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基础就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要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要研究产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即如何通过产品的制造者、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的协作,使产业转向健康的(即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我们之所以选择肯·格林和萨莉·兰德尔斯编写的这本《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进行翻译,是因为该书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解析了产业生态学内涵;通过对产业生态学及创新研究两门学科的特色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促进;介绍了一系列资源生产力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作为产业生态学研究的辅助工具;结合英国、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实例,进行了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该书旨在为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架起一座桥梁,呼吁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在两个学科之间开展合作。该书可以为我国产业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产业管理等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书由鞠美庭(南开大学)、楚春礼(南开大学)和张琳(上海意格环境设计有限公司)主持翻译并统稿,南开大学的于敬磊、刘伟、赵琼、关泽、任泓、任君焘、5宁、郭彩霞、王琦、吴晓波等参与了翻译和校稿工作。
本书得以翻译出版要特别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由于时间及水平有限,翻译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虚构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paces of Innovation]》中的任何内容,力求内容充实且自然。 书名: 《寰宇之钥: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变迁与文化重塑》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学者的名字,例如:艾伦·范德堡] 出版信息: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远景学术出版社] 书籍页数: 680页 定价: 人民币 188.00元 / 美元 35.99 --- 内容简介 《寰宇之钥: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变迁与文化重塑》是一部对当代世界秩序进行深刻剖析的重量级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权力结构、国家行为模式以及文化认同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并最终重构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的。 作者历时十年,结合了政治地理学、社会人类学、经济史以及战略思想史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分析模型。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探讨了从宏观的权力转移到微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议题。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的重构:从单极到多维的权力光谱 本部分聚焦于冷战后地缘政治的显著转变。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单极时刻”的短暂性,并深入分析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如何挑战既有的国际制度和规范。重点研究包括: 1. “中间地带”的战略价值重估: 传统上被视为边缘地带的区域——如中亚、北非和南海——正因其能源通道、技术供应链和历史文化联系而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重要性。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地区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型角力场,以及这些竞争如何催生了地方性的权力掮客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 2. “数字主权”的崛起与网络空间的边界化: 随着信息技术成为核心生产力,各国对数据流动的控制欲日益增强。作者探讨了“防火墙”、“数据本地化”等政策背后的深层地缘政治意图,分析了这种对信息流动施加物理边界的行为如何削弱了全球治理的效率,并引发了新的“信息冷战”的风险。 3. 联盟形态的弹性化: 传统的、刚性的军事同盟体系正在松动,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特定议题、项目或共同威胁的“弹性联盟”或“合作网络”。本书对这种去中心化的安全合作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应对跨国犯罪、气候变化和技术标准制定等领域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经济地理学的断裂与再连接 全球化的核心驱动力——经济一体化——正经历深刻的“去风险化”和“友岸外包”浪潮。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了这些趋势对全球产业链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1. “近岸化”的地理逻辑: 作者对比了“近岸化”(Nearshoring)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背后的不同驱动力,指出这不仅仅是成本优化,更是对地缘政治信任的考量。通过对半导体、稀土加工和生物制药等关键供应链的深入调研,揭示了制造业回流或转移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权衡。 2. “金融脉络”的韧性测试: 资本的自由流动一直是全球化的象征,但近年来,金融制裁和资本管制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本书分析了这些金融工具如何被用作地缘政治的“软性武器”,以及它们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性和长期投资规划构成的系统性风险。 3. 城市群与“超级区域”的兴起: 在国家层面权力受限的同时,大型跨国城市群(如欧洲的莱茵-鲁尔区、亚洲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引力中心。本书强调,这些“超级区域”依靠其人才、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系统,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关键行动者。 第三部分:文化认同的冲突与融合:全球叙事的角力 地缘政治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本部分将焦点从硬权力转向软权力,考察了身份政治和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1. “历史修正主义”的全球蔓延: 随着主权国家对自身历史叙事的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历史修正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书分析了不同文化圈如何利用数字平台重塑历史记忆,以及这种对“共同历史”的解构如何加剧了国家间的误解和对立。 2. 数字主权下的文化孤岛化风险: 尽管互联网连接了世界,但各国对于文化内容的监管日益收紧,导致了“文化围墙”的出现。作者考察了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算法在无意中或有意地加剧了文化隔离,并分析了这种隔离对下一代全球公民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 3. “全球南方”叙事的自觉: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长期处于被塑造地位的“全球南方”国家,如何通过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输出(如电影、音乐、文学),开始构建一套独立于西方中心的全球叙事,挑战既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 第四部分:应对未来:韧性、适应性与新的全球契约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国家、社会和个体如何建立必要的韧性以适应动荡的国际环境。 作者提出,未来国际秩序的稳定将不再依赖于单一霸权的绝对控制,而是取决于复杂系统对冲击的适应性(Adaptability)。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建立更具弹性的、多层次的治理结构。本书最后呼吁,通过跨文化理解、开放的科学合作以及对全球公共物品的共同投资,才能避免世界走向结构性的碎片化,开启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契约的构建。 核心价值: 《寰宇之钥》不仅是一部对当前世界进行诊断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富有洞察力的路线图,它指导我们如何在权力分散、文化多元的二十一世纪,理解并导航我们共同的未来。本书是政策制定者、地缘政治分析师、国际商务人士以及所有关注世界走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未来城市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发展”的刻板印象,不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完美结合。书中关于“循环经济”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象着,未来的城市不再是丢弃的垃圾堆填区,而是资源再生和价值最大化的“中央厨房”。每一个产品,从设计之初就被赋予了“二次生命”的使命,材料的可回收性、能源的低消耗,都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购买的电子产品,很多时候用不了多久就成了电子垃圾,但如果按照书中的理念,这些产品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模块化,甚至连螺丝都易于拆卸,那么它们就可以被轻松地维修、升级,甚至回收其中的高价值金属。书中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城市如何通过改造旧工业区,将其转化为集研发、生产、休闲于一体的“创新孵化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多功能集成”的思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以及如何将过去的“负担”转化为未来的“资产”。它不仅仅是关于产业的变革,更关乎我们生活方式的升级,让我对构建一个更加智慧、更加环保的未来城市充满了憧憬。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之前,我对“产业生态”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有些抽象。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描绘的“系统性思维”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学科那样,将问题孤立开来分析,而是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书中的“生命周期评估”工具,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一件产品的“出身”到“归宿”所产生的全部环境影响。比如,一件T恤,从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和农药)、纺织、染色(可能产生化学污染)、运输,再到我们穿着、洗涤,最终被丢弃,每一个环节都在消耗资源并产生排放。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审视,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书中提出的“跨界创新”,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我开始思考,不同行业之间如何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例如,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可降解的塑料;或者,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生产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这本书让我明白,未来的创新不仅仅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是在不同领域之间搭建桥梁,激发新的可能性。它促使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转变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的“观察者”,去审视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背后的环境代价。

评分

最近读到了一本名为《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的著作,虽说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但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幅幅生动的景象,远不止书本上的理论。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城市环境,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穿梭的车流,乃至我们日常消费的商品,都仿佛有了新的生命线。我开始思考,每一次生产,每一次消耗,背后都牵扯着怎样的资源流转和能量传递?书中的“产业共生”概念,让我仿佛看到了工厂之间的“对话”,废弃物不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产业的起点。比如,一家钢铁厂的余热,可以被输送到附近的温室,为蔬菜生长提供能量;又或者,一家制药厂的废水处理后的生物质,可以作为农业肥料。这种闭环式的思考,打破了我过去对“线性生产”的固有认知。我甚至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生态位”,观察身边的企业是如何协同合作,或者错失了这样的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且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找到更可持续、更富有韧性的发展路径。它促使我从宏观的产业规划,到微观的个人消费习惯,都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让我对“绿色经济”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也更加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产业共生”实践在现实中开花结果。

评分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它对“价值再造”的深刻洞察。我过去常常觉得,“废弃物”就是“无用之物”,但书中的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废弃物”视为“未被发现的资源”,并且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挖掘这些隐藏的价值。我读到关于“拆解式设计”的案例,想象着未来的电子产品,不再是密不透风的整体,而是由一个个易于拆卸和替换的模块组成。这样一来,当某个部件出现故障时,我们只需要更换该模块,而不是整个设备。更进一步,当设备报废时,这些模块也可以被方便地拆解,其中的材料得以高纯度地回收利用。这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更是对资源的极致利用,是对经济效率的巨大提升。书中提到的“产业共生网络”概念,让我看到了企业之间合作的新模式。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处理废弃物,实现互利共赢。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主动去观察哪些企业之间可能存在这种“共生”的潜力。这种从“丢弃”到“重塑”的思维转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精打细算”且“充满智慧”的产业未来,也让我更加坚信,可持续发展并非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反而是驱动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强大引擎。

评分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像是给我的人生观进行了一次“系统升级”。它让我从一个只关注“个体”和“局部”的视角,跳跃到了一个更加“整体”和“长远”的视野。书中所倡导的“跨代际公平”的理念,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消费和生产行为,将对未来的子孙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更是关于资源分配、生态平衡,以及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星球的传承。我被书中关于“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讨论所吸引,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的需求与地球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警示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缩小这个差距。这种“全局观”的训练,让我不再仅仅关注眼前利益,而是开始审慎地评估每一个决策的长远后果。同时,书中的“系统动力学”方法,也让我领悟到,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的结合。例如,针对某个产业的污染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而需要从源头设计、生产流程、消费习惯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调整。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企业、政府还是个人层面,都扮演着“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我们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微妙但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的决心。

评分

什么都要创新!于是只能看书了。

评分

这本书的水平一般般,适合初学者吧。

评分

什么都要创新!于是只能看书了。

评分

还没看先给个好评,回头追加

评分

还没看先给个好评,回头追加

评分

纸张质量不错 内容较为全面 通俗易懂 值得购买

评分

纸张质量不错 内容较为全面 通俗易懂 值得购买

评分

什么都要创新!于是只能看书了。

评分

这本书的水平一般般,适合初学者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