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晋东,张恒巍,王娜,徐开勇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风险评估
  • 防御决策
  • 信息系统
  • 网络安全
  • 安全管理
  • 威胁分析
  • 漏洞分析
  • 安全策略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11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网络与信息安全前沿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以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防御策略选取与实施等为研究主线,采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思想,综合应用博弈理论,从攻防对抗的角度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分析建模,重点研究了基于信息攻防博弈的安全威胁评估、基于博弈模型和风险矩阵的漏洞危害评估、信息资产评估指标构建和优化、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要素分布特征获取与分析、信息系统安全防御决策等内容,形成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和防御决策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对丰富和发展信息安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可以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对抗等方向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信息系统
1.3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
1.3.1 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属性
1.3.2 风险的概念和含义
1.3.3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
1.4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1.4.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
1.4.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4.3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则
1.5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发展现状
1.5.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原理
1.5.2 威胁评估
1.5.3 脆弱性评估
1.5.4 资产评估
1.5.5 安全风险综合评估
1.6 安全风险评估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1.6.1 评估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1.6.2 评估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1.7 信息系统安全防御决策
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
2.1 风险评估原理
2.1.1 风险综合评估思想
2.1.2 风险评估基础理论
2.1.3 风险要素评估的主要内容
2.2 风险评估模式
2.2.1 技术评估和整体评估
2.2.2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2.2.3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2.2.4 基于知识的评估和基于模型的评估
2.3 风险评估实践分析
2.3.1 选择风险评估工具的基本原则
2.3.2 管理型风险评估工具
2.3.3 技术型风险评估工具
2.3.4 风险评估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攻防博弈建模
3.1 引言
3.2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3.3 博弈论基础
3.3.1 博弈论基本概念
3.3.2 博弈的结构
3.3.3 博弈均衡
3.4 信息安全与攻防博弈
3.4.1 信息安全与攻防博弈的关系
3.4.2 信息攻防博弈的特点
3.4.3 信息攻防博弈的模型结构
3.4.4 信息攻防博弈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3.5 攻防行为建模与策略提取
3.5.1 攻击树方法
3.5.2 攻击图方法
3.5.3 基于安全状态约简的攻防图方法
3.5.4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信息攻防博弈的安全威胁评估
4.1 引言
4.2 安全威胁评估分类
4.2.1 静态安全威胁评估
4.2.2 动态安全威胁评估
4.2.3 当前威胁评估技术的不足
4.3 基于不完全信息攻防博弈模型的静态威胁评估技术
4.3.1 信息攻防博弈问题描述
4.3.2 不完全信息静态攻防博弈模型
4.3.3 攻防策略收益量化与计算
4.3.4 静态贝叶斯均衡分析
4.3.5 静态安全威胁评估算法
4.3.6 评估实例
4.4 基于攻防信号博弈模型的动态威胁评估技术
4.4.1 攻防信号博弈模型
4.4.2 攻防策略收益量化与计算
4.4.3 精炼贝叶斯均衡求解
4.4.4 动态安全威胁评估算法
4.4.5 评估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博弈模型和风险矩阵的漏洞危害评估
5.1 引言
5.2 信息系统脆弱性分析
5.3 漏洞危害评估技术分析
5.4 基于漏洞博弈模型的漏洞本体危害评估
5.4.1 漏洞攻防博弈模型
5.4.2 攻防策略收益量化与计算
5.4.3 均衡分析和漏洞本体危害计算
5.5 基于综合风险矩阵的漏洞关联危害评估
5.5.1 风险矩阵定义
5.5.2 风险矩阵算子
5.5.3 漏洞关联危害计算
5.6 漏洞综合危害及其评估
5.6.1 漏洞综合危害度量
5.6.2 漏洞综合危害评估算法
5.6.3 评估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息资产评估指标构建与动态优化
6.1 资产评估的内容
6.2 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6.2.1 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网状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6.2.3 树状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6.2.4 层次网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6.2.5 一种信息系统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6.3 基于多轮咨询反馈的评估指标构建方法
6.3.1 专家评价意见获取
6.3.2 指标构建过程
6.3.3 基于多维空间距离的评价数据偏离度计算
6.3.4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重要度计算
6.3.5 指标权重分配
6.3.6 实例分析
6.4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评估指标和权重优化技术
6.4.1 指标和权重优化技术简介
6.4.2 评估数据处理
6.4.3 条件指标重要度与影响度
6.4.4 指标与权重优化
6.4.5 数值实验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要素分布特征获取与分析
7.1 引言
7.2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分布
7.3 典型智能聚类算法分析
7.4 安全风险分布特征获取问题分析
7.5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子空间软聚类方法MFARCM
7.5.1 经典萤火虫算法原理
7.5.2 目标函数的改进
7.5.3 萤火虫编码与算法的改进
7.5.4 MFARCM聚类算法的步骤
7.5.5 算法实验与对比分析
7.6 基于布谷鸟搜索的加权子空间软聚类算法CSFW-SC
7.6.1 布谷鸟搜索算法及改进
7.6.2 目标函数及学习规则
7.6.3 CSFW-SC算法流程
7.6.4 参数设置
7.6.5 性能分析
7.7 基于MFARCM算法的风险要素分布特征获取实例
7.7.1 风险要素数据聚类
7.7.2 基于聚类结果的分布特征获取与分析
7.7.3 风险要素分布特征获取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8章 信息系统安全防御决策
8.1 引言
8.2 决策与信息安全防御决策
8.3 信息安全防御模型与技术
8.3.1 安全防御模型
8.3.2 安全防御技术
8.4 信息安全主动防御
8.4.1 主动防御的概念
8.4.2 主动防御相关研究
8.4.3 基于信息攻防博弈模型的主动防御决策
8.5 信息安全防御决策数学描述
8.6 基于完全信息静态攻防博弈模型的防御决策
8.6.1 完全信息静态攻防博弈模型
8.6.2 收益量化与计算方法
8.6.3 最优防御策略选取方法
8.6.4 应用实例
8.7 基于静态贝叶斯攻防博弈模型的防御决策
8.7.1 静态贝叶斯攻防博弈模型
8.7.2 贝叶斯均衡分析和最优防御策略选取
8.7.3 应用实例
8.8 基于动态多阶段攻防信号博弈模型的防御决策
8.8.1 动态多阶段攻防信号博弈模型
8.8.2 攻防博弈均衡求解
8.8.3 多阶段最优防御策略选取
8.8.4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安全标准化组织
附录2 国外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附录3 我国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附录4 国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附录5 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GB/T 20984-2007

精彩书摘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
  4)决策系统
  包括信息机构、研究智囊机构、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特别是智囊机构在现代决策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一个完整的决策应包括:决策者;至少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存在决策者无法控制的若干状态;可以测知各个方案与可能出现的同状态相对应的结果;衡量各种结果的价值标准。
  5)决策问题的特征
  (1)不确定性。许多复杂的决策问题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从范围来看,包括:决策方案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多种结果;约束条件的不确定性;技术参数的不确定性;等等。从性质上看,包括概率意义下的不确定性和区间意义下的不确定性。概率意义下的不确定性又包括主观概率意义下的不确定性(也称为可能性)和客观概率意义下的不确定性(也称为随机性)。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人们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分布的一个主观估计,被估计的对象具有不能重复出现的偶然性;后者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历史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概率分布的一个客观估计,被估计的对象一般具有可重复出现的偶然性。可能性和随机性在决策分析中统称为风险性,区间意义下的不确定性一般是指人们不能给出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分布,只能对有关量取值的区间给出一个估计。
  ……
《数字时代的隐形之盾: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量化与智能应对》 在信息技术深刻重塑社会肌理的今天,数据已成为国家、企业乃至个人最宝贵的资产。从宏观的国防战略到微观的个人隐私,无不依赖于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然而,伴随信息爆炸式增长而来的,是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安全挑战。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攻击者往往伺机而动,其目标之广泛、破坏之烈度,已远远超出以往的想象。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在面对这些变化莫测的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系统性地理解信息安全风险,科学地评估其潜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化的防御决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的教材,而是聚焦于数字时代信息安全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对潜在威胁的预判与主动规制能力。它探讨的不是具体的防火墙配置、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也不是加密算法的数学推导,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前瞻性的安全风险管理框架。这本书将带您深入理解,为何在信息安全的战场上,“看得见”的防御工事固然重要,“看不见”的风险洞察与智能决策,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第一部分:风险的维度——理解数字世界的脆弱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漏洞。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概念,触及技术、管理、人员、流程乃至于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本部分将引领读者跳出技术陷阱,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信息安全的本质。 技术风险的演变与态势: 我们将回顾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分析不同技术浪潮(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催生出新的、更隐蔽的安全风险。例如,云环境下的数据泄露、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AI系统被恶意利用的可能性等等。这部分不会罗列技术细节,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技术趋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风险的出现形式和传播路径。 非技术风险的深层影响: 许多安全事件的导火索并非是技术上的破绽,而是源于人为的疏忽、管理的失误或流程的缺陷。我们将深入探讨: 人员风险: 内部威胁(恶意行为、无意泄露)、外部攻击(社会工程学、钓鱼诈骗)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突破技术防线的。 管理风险: 缺乏有效的安全策略、不完善的访问控制、忽视安全审计、变更管理失控等,如何为风险的发生埋下伏笔。 流程风险: 业务流程设计中的安全盲点、第三方供应商管理不足、应急响应机制的缺失等,如何成为安全事件的“薄弱环节”。 合规性与法律风险: 在全球化和数据流通日益频繁的今天,各国和地区不断出台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CCPA)。违规操作不仅可能导致巨额罚款,更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公信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合规性要求融入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因不了解或忽视法律法规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供应链安全: 现代信息系统往往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上游环节的安全问题,如软件供应链的漏洞、硬件的植入恶意代码,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分析如何识别和管理供应链中的风险。 第二部分:量化的挑战——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度量的信号 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而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对风险的准确“量化”。然而,信息安全风险往往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将其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度量的指标,是本书着力探讨的难点。 风险度量框架的多样性: 我们不会推崇某种单一的量化模型,而是介绍多种能够帮助理解风险“大小”和“可能性”的方法。这包括: 定性评估的局限与补充: 探讨定性风险评估(如高、中、低)的直观性,但也指出其主观性过强,不足以支撑精细化决策。 定量风险分析的引入: 介绍如资产价值、威胁发生频率、潜在损失金额等量化指标的设定原则。例如,如何合理估算一次数据泄露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财务损失、声誉损害以及业务中断的代价。 混合评估模式的构建: 强调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构建更贴合实际的风险评估模型,弥合抽象概念与具体数值之间的鸿沟。 关键风险指标(KRIs)的设计与应用: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能够反映安全态势的关键指标?本书将讨论: 识别有意义的指标: 例如,识别系统异常登录次数、未修复漏洞的数量、安全事件响应时间等。 指标的阈值设定: 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 指标的可视化与预警机制: 如何将KRIs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并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响应机制。 脆弱性与威胁的交织分析: 风险的发生,是脆弱性和威胁相遇的产物。本书将探讨如何系统性地识别资产的脆弱性,并将其与已知的或潜在的威胁进行匹配,从而更准确地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智能决策的艺术——优化资源配置,驱动主动防御 了解风险、量化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防御决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最关键的地方,实现最大的安全效益?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与权衡: 面对识别出的风险,存在多种应对策略: 规避(Avoidance): 停止可能产生高风险的活动。 减轻(Mitigation): 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影响。 转移(Transfer): 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购买保险)。 接受(Acceptance): 在评估后,认为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不采取额外措施。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策略的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选择。 成本效益分析在防御决策中的应用: 任何防御措施都需要投入资源。如何科学地衡量投入产出比,确保每一笔安全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避免盲目投入或过度防御。 动态风险管理与持续优化: 信息安全环境时刻变化,风险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强调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流程,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新的威胁出现、技术更新等因素,持续地重新评估风险、调整策略,并不断优化防御体系。 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理念: 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的风险态势,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辅助决策?本书将探讨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理念,这包括: 数据驱动的决策: 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技术,从海量安全日志、威胁情报中发现规律,预测潜在风险。 情景模拟与推演: 如何通过模拟不同攻击场景,评估现有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自动化响应与预警: 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实现自动化响应,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总结: 《数字时代的隐形之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超越具体技术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它将帮助您理解,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并非一项孤立的技术任务,而是一项贯穿整个组织、涉及多方协作的战略性工程。通过掌握风险的维度、量化的挑战以及智能决策的艺术,您将能够更主动、更有效地应对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为您的组织构建起一道坚实而灵活的“隐形之盾”。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点燃您深入思考的火花,引导您探索属于自己的、最适合的风险管理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组合。作为管理者,我们往往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全局,了解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态势,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框架和模型,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整个评估流程,从最初的范围界定,到最后的报告和决策支持,每一步都显得条理分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决策”部分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停留在“知道有风险”的层面,但如何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做出明智的防御决策,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决策模型和评估工具,帮助管理者权衡成本、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最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决策。它让我明白,信息安全不是一味地增加投入,而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合规性、法律法规的要求,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董事会负责的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总而言之,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信息安全,将其视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评分

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决策》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把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比如,在讲到风险识别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要识别风险”这个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某个企业因为没有及时更新防火墙导致数据泄露,或者某个开发者因为代码注入漏洞导致系统被攻击,生动地展示了风险是如何从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威胁。这种“说人话”的方式,对于我这种不是纯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总觉得信息安全是IT部门的“黑箱作业”,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清晰的逻辑和可量化的依据。尤其是关于风险度量和优先级排序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量化模型,并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这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安全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风险接受”和“风险转移”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总觉得信息安全就是要“堵死所有漏洞”,但这本书告诉我,在某些情况下,承担一部分风险或者将风险转移出去,可能是更经济、更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教会你“如何思考”信息安全问题的指南,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战略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信息安全问题。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读了几章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信息安全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讲理论的学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他总是能找到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将防火墙比作“边境的卫兵”,将数据加密比作“秘密信使”。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对技术细节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是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在解释某个防御措施时,作者会先阐述这个措施能够解决哪一类风险,为什么这个风险是重要的,然后才会详细介绍如何实施。这种“因果链”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理解每一个安全措施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盲目地去执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互动性的练习和思考题,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场景中,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效。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趣味的书,让我觉得学习信息安全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实战宝典”,对于我这种长期在一线处理信息安全事务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作者在讲解风险评估方法论的时候,非常强调实际操作的细节,比如在进行资产识别时,如何系统地梳理网络中的所有设备、软件和数据,如何为它们赋予价值;在进行威胁分析时,如何利用各种公开的情报和工具来模拟攻击者的思维,找到系统的薄弱环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脆弱性分析”的章节,作者列举了非常多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漏洞类型,从SQL注入到跨站脚本攻击,并详细说明了这些漏洞是如何被利用的,以及它们可能造成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防御策略和控制措施,并且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如何根据评估出的风险等级来选择合适的防御方案。比如,对于高风险漏洞,书中建议采取多层次的纵深防御策略,而对于低风险漏洞,则可能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补丁更新。这种“量体裁衣”式的防御建议,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不再是那种“一刀切”的空泛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安全工具箱”里多了很多趁手的兵器,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如何用得更有效。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风险”本身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扫描漏洞,如何部署防火墙,而是让你从根本上理解“风险”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如何演变。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风险的生成机制,从人为错误到外部攻击,再到系统自身的缺陷,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概率”和“影响”的讨论,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漏洞,如果其发生的概率极高且一旦发生的影响极其严重,那么它就构成了非常大的风险。这种对风险量化的深入讲解,让我对传统的“查漏补缺”式的安全工作模式有了重新的审视。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捕鱼”的哲学,而不是直接给你一条“鱼”。它教你如何去分析水流,如何去了解鱼群的习性,然后才能有效地进行“捕捞”。在防御决策的部分,作者也强调了“动态性”和“适应性”,说明信息安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今天的防御措施可能明天就过时了。这种前瞻性的思维,对于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尤为重要。

评分

好,纸质不错,内容清晰

评分

学术派研究用,慢慢看看。

评分

还没有看,希望不错!京东送货就是快!

评分

还没看,希望对工作有所帮助。

评分

书不错自己短期需要的,可读性很高,会仔细研读,开卷有益,多点收获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信息安全模型研究高端书籍,学术派推荐阅读

评分

学术派研究用,慢慢看看。

评分

还没有看,希望不错!京东送货就是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