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新史

剑桥大学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G.R.埃文斯 著,丁振琴,米春霞 译
图书标签:
  • 剑桥大学
  • 历史
  • 英国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 西方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剑桥史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15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迄今为止*为全面的一部剑桥大学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为纪念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而作。书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迄今为止zui为全面的一部剑桥大学发展史。从剑桥大学柏拉图主义者激进的新思想到艾萨克·牛顿关于科学的精妙见解,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花园酒店大暴乱”,无不有翔实记载。对于想深入了解剑桥大学的读者而言,本书将呈现出无限的魅力;对于剑桥大学诸位校友而言,本书亦蕴含了无穷的宝藏。

英国著名老牌大学的发展史彼此缠绕,拥有众多有趣的相似之处。当然,每所大学亦有其独到的特点,并以此为傲。譬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们的发展历程一样充斥着激烈的镇袍之争、教义冲突、异教暴乱、政治宗教派别变迁以及个人勇敢挑战传统quan威的英雄故事。但与此同时,这两所大学的发展史也向人们述说着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G.R.埃文斯在本书中探讨了剑桥大学对英国及世界文化做出的独yi无二的贡献。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剑桥大学8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众多伟大思想家及重大事件,如13世纪的方济各会修士约翰·邓斯·司各脱曾将其名字用于“愚人”的代表;沃森和克里克曾于20世纪实现分子研究上的惊人突破等。


作者简介

G.R.埃文斯,剑桥大学荣誉教授,先后于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长于思想史及中世纪神学研究,出版多部思想史、中世纪神学、高等教育公共政策方面的著作,且广受欢迎。主要著作有《中世纪的信仰》《剑桥大学新史》《牛津大学新史》等。


目录

前言 / 1
致谢 / 3
第yi章 追忆百年前的剑桥大学 / 5
剑桥大学何处寻? / 5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 11
要不要招收女生? / 19
满足国家需要:剑桥大学进入社会的聚光灯下 / 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又一次政府审查 / 33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剑桥大学 / 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剑桥大学新景象 / 52
学生的革命、教师的怪癖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 / 58
重新考虑大学及其下属各学院之间的关系 / 67
剑桥大学能否保持自己的独立世界? / 76
剑桥大学教师失去安全感 / 82
面向商业的剑桥大学? / 85
知识产权与学术自由 / 92
CAPSA遭遇倾覆 / 97
剑桥大学现在的处境 / 99
“把池塘的水排干之后再让青蛙发表意见” / 101
第二章 剑桥大学的起源 / 107
欧洲“发明”大学 / 107
剑桥大学起源 / 110
学生生活:学院的创建 / 122
在中世纪的剑桥大学如何攻读学位? / 129
邓斯·司各脱与“愚人”:一潭死水的剑桥大学 / 143
第三章 剑桥大学与都铎王朝 / 149
玛格丽特·博福特、约翰·费舍尔与剑桥大学时运的转变 / 149
剑桥大学前途无限美好 / 156
剑桥大学的“文艺复兴” / 158
伊拉斯谟、路德和剑桥大学的“宗教改革” / 165
剑桥大学的翻译者 / 175
皇家视察:力图掌控剑桥大学 / 179
爱德华六世与剑桥大学 / 185
玛丽女王与殉道者 / 189
伊丽莎白女王、剑桥大学与新教国家 / 195
第四章 十七、十八世纪之剑桥——清教徒与科学家 / 215
詹姆斯一世与剑桥大学 / 215
混合能量 / 219
应用科学及“有助益”的学科 / 220
知识一体化,而非“两种文化” / 220
剑桥大学的柏拉图主义者与神学范畴的重新界定 / 222
剑桥大学调整上帝与自然的关系 / 229
艾萨克·牛顿:剑桥人物特写 / 232
剑桥大学与国际“接轨” / 244
清教徒之磨难、内战与复辟 / 245
约翰·弥尔顿及剑桥语言学习的新趋势 / 258
从逻辑到实验科学 / 267
启蒙运动?抑或腾出时间? / 278
学子的生活 / 282
第五章 十九世纪的革新 / 295
学生的享乐 / 295
19世纪初期呼吁改革 / 299
工业化进展中科学研究成为一种学术活动 / 305
成立学院科学并使之具有学术地位 / 309
“学术协会”调整标准 / 312
“称他为科学家” / 319
科学必须排除神学吗? / 327
教授职位与学术专业化的出现 / 331
教学:“实用”科目是否应该取代古典科目? / 337
剑桥大学重新考虑其社会责任:阿尔伯特亲王名誉校长的持久宝贵遗产 / 347
应用科学:剑桥及其科研的工业价值 / 361
拓宽入口、广招学生 / 363
入学与毕业 / 375
剑桥大学毕业生: 好人,好市民 / 385
加入《剑桥大学记者报》 / 387
结语 / 391
注释 / 393
索引 / 441

精彩书摘

结 语

这个浩瀚磅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世世代代以来无数先辈的辛勤汗水,我们如何才能将其完好地保留并广泛地传播开来?有比我们的大学还适宜的地方吗?大学就是……“管理知识的机构,其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并促进知识发展”。

讲述剑桥大学这800年的历史,其实是在讲述更多的故事。透过剑桥大学这个微观世界,我们看到了自现代早期以来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学术动态。当然,能带动科学思想的发展、确保知识具有实用功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校,不仅仅局限于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但是,有那么几百年时间,这两座大学无疑是英国学术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媒介,影响深远、功不可没。

那么,假如有人想把牛津与剑桥的功勋截然分开,势必枉费心血。两座名校的发展路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时会完全融合、同时发展。几百年来,许多牛津大学的学术领袖,其实都在剑桥大学度过一定的时期,反之亦然。本书与姊妹篇牛津大学史在描述中,偶然间皆会向对方投去一瞥、遥相互望,彼此间竞争激烈,却敬意连绵,真乃一大悦事。

为跟上潮流、适应时代所需,剑桥大学同牛津大学一样,虽永葆特色,但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有时,剑桥大学会不问世事而自我专注、自行发展,但就在这比较局限的校园内,总会有学者思想活跃、著书立意,适时就会付诸实践、改变世界。

起初,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发展与欧洲其他大学发展是浑然一体、协调一致的。两座大学都是学术知识的民主团体,也都可被视为当代微缩版的希腊城邦,一直坚持独立自主、民主自治,期间也不可避免会出现非健全发展的坎坷阶段,而其他欧洲院校早已被世俗和教会当局控制。本书也多次描述过学校的各种内部争执,但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不断完善至今的民主体制也被实践证明是颇具灵活性、适应性的强大机体,从当代的国际排名来看,两座历史名校首屈一指,声名远扬。

总而言之,牛津、剑桥姊妹篇,试图在更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来描绘二校对历史,尤其是对思想文化史的杰出贡献。此外,她们在当代政治中的重要角色也绝不可忽视。


前言/序言

历经几代园丁的修剪,康河边的草坪齐整平展,绿意悠然;康河上,时有小船平稳地驶过。亲爱的读者,您可曾亲身游历剑桥大学,对其赞赏不已?抑或无论您,还是您的家人是否来过,您都淡然视之?您可曾是剑桥大学的一员,记忆中尚存当年因睡过头而与同学一起骑车赶去上课的紧张情景?抑或您从未步入剑桥“真正”的校园,那洒满阳光的学院古墙美丽却森严,将您挡在校园的外边?(您只能看到“今日学院不开放”的提示;且门卫无不眼光尖锐,千米之外即能识别哪一位是游客,哪一位是剑桥成员。)本书旨在让所有读者拥有剑桥成员的感受,见证剑桥大学数百年来的成长历程及其现实的模样。

若非您已是期颐之年,您一定不会记得1909年剑桥大学第7个百年华诞庆典。不过,本书第一章即记述了剑桥大学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进程。据此,您一定可以重拾或追忆当时的片段。和牛津大学一样,剑桥大学总会为那些曾深深体验过这里的生活的人们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待他们重回剑桥,转过某个拐角,走过某条街巷之时,便会回忆起年轻时的景象,怀旧之情悄然袭上心头,那种自己仍是“剑桥成员”,尤其是“当年所在学院的成员”的感觉尚真真切切地留在心中。当然,您不一定非要在剑桥大学读过书才能感受到剑桥大学与您的联系。20世纪之剑桥大学的影响遍及整个不列颠乃至整个世界。

有关剑桥大学的趣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连接起来无疑是一本描绘剑桥大学的漫画集。本书对剑桥大学发展历程的记述在多个层面上均具现实性;百年前的某些争论迄今依然可能是热门话题。如,剑桥大学享有特权吗?其成员颇具优越感吗?他们孤傲排外吗?剑桥大学很富有很任性吗?所有学院的饭菜都很丰盛吗?都佐以上好的葡萄酒吗?那样的任性放纵应该允许吗?为什么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可以“与众不同”?公共资金应该用于资助那种为追求纯粹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吗?如若商业研究投资者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能够得以实现,私人捐助者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字能够载入史册,还应该把它们作为公众利益而加以保护吗?

带着这些问题,请您翻开此书,来了解剑桥大学数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吧。



帝国黄昏: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曙光 作者: 维克多·阿什顿 译者: [此处留空,如需虚构译者,可填入一个与历史学相关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留空,如需虚构出版社,可填入一个具有学术气息的名称] --- 内容提要: 《帝国黄昏: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曙光》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学术机构或其特定的校史,而是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横跨欧亚大陆的传统帝国体系如何经历剧烈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权力重心的漂移与新型民族国家体系的艰难构建过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关键在于把握“帝国悖论”——即那些声称带来启蒙、进步与文明的庞大帝国结构,恰恰是孕育其自身毁灭的内在矛盾的温床。阿什顿教授以其标志性的宏大叙事与精微的档案挖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构了从柏林会议的余波到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这一关键转型期的地缘政治、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变迁。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旧世界的裂隙”、“战火中的重塑” 与 “和平的脆弱基石”。 ---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裂隙 (The Fissures of the Old World)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支撑四大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在张力。阿什顿教授摒弃了将一战简单归因为“宫廷阴谋”的传统叙事,转而深入探讨了帝国腹地被边缘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如何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以及殖民地对母国的资源虹吸效应相互作用。 核心议题: 1. 多民族共治的结构性缺陷: 作者详细分析了奥匈帝国在达尔马提亚和波西米亚地区推行的“双重君主制”尝试,指出其最终如何因对斯拉夫民族诉求的持续压制而走向僵化。特别引入了关于“泛日耳曼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的意识形态冲突如何被精英阶层用作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 2. “精神贵族”的衰落: 考察了俄罗斯贵族阶层与新兴工业资本家之间的权力博弈。通过对1905年革命后杜马(Duma)运作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沙皇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想拥抱技术,又恐惧政治开放的深层心理障碍。 3. 奥斯曼帝国的“病夫”重估: 本书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其并非单纯的被动挨打,而是在试图推行“坦志麦特”改革(Tanzimat Reforms)的过程中,因过度引入欧洲金融体系,导致国家主权在财政上被掏空,最终暴露了其在现代民族国家竞争中的脆弱性。 4.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与战略错位: 深入分析了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体系瓦解后,其海军扩张政策如何被英国视为对其海洋霸权的直接挑衅,从而加剧了欧洲大陆的军事化竞赛。 ---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重塑 (Reshaping Amidst the Conflagration) 这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但侧重点并非军事战术,而是战争如何成为加速帝国解体的催化剂,以及革命力量的兴起。 核心议题: 1. 战时经济的极限与社会契约的破裂: 阿什顿展示了全面战争如何迫使各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干预经济生活,但这种干预的最终结果是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和前线士兵与后方民众之间的巨大鸿沟。尤其关注了意大利和法国在战争后期因工人罢工和农民征兵反抗而导致的内部动荡。 2. “民族自决”的意识形态武器化: 详细考察了协约国(特别是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如何将“民族自决”的口号作为瓦解同盟国核心领土的战略工具。书中指出,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是高度选择性的,为战后新的权力格局奠定了不平等的基础。 3. 东西方革命的交织与分流: 深刻对比了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与同期在德国、匈牙利等地尝试建立的、但最终失败的社会主义政权。作者认为,列宁主义的成功在于其对农民阶层和民族问题的精准把握,而其他地区的革命则因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过早暴露于外国干预之下而夭折。 --- 第三部分:和平的脆弱基石 (The Fragile Foundations of Peace)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高潮,它详尽地剖析了巴黎和会及随后的和平条约如何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并描绘了战后欧洲政治地理的重构。 核心议题: 1. 凡尔赛体系的“非对称惩罚”: 作者认为,凡尔赛条约的惩罚性远远超出了对德国战争责任的界定,它在经济上(巨额赔款)和领土上(波兰走廊的设立)制造了持续的、具有煽动性的民族复仇情绪,这为极权主义的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2. 新生的民族国家与少数族裔问题: 详细分析了在原奥匈帝国领土上建立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新国家的内部治理困境。这些国家为了构建统一的民族认同,往往对境内的德裔、匈牙利裔或被边缘化的宗教团体采取高压政策,导致其内部的持续不稳定。 3. “新秩序”的全球失衡: 结束部分讨论了欧洲霸权的衰落如何为美国和日本的崛起提供了空间。阿什顿强调,尽管和会试图建立一种“基于规则”的国际联盟体系,但由于核心大国的缺席(如美国参议院的否决)和普遍的孤立主义倾向,这一体系从诞生之初就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最终沦为一种理想主义的装饰品,而非制衡力量。 ---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帝国黄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档案资料的广泛利用,特别是来自布拉格、维也纳和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的解密外交电报,以及对中欧和东欧知识分子私人信件的首次系统性引用。阿什顿教授成功地将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与社会史的微观视角结合起来,使得读者不仅能看到皇帝和将军的决策,更能感受到一个旧时代在普通人生活中瓦解的真实痛苦与混乱。本书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暗色调的背景,立刻给人一种厚重且值得深思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纸张的质感所吸引,翻开扉页,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清晰可见,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得出装帧上的用心。内容上,它似乎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字的叙述方式非常老练,充满了历史学家的那种严谨和洞察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史料的引用和分析,逻辑链条清晰,论证有力,绝非泛泛而谈。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历史、愿意沉下心来探索复杂历史脉络的读者准备的精品,不适合只想快速浏览概况的人。

评分

这本大部头着实是份量十足,无论是物理上的重量还是内容上的密度,都让人感到这是一次严肃的阅读承诺。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采取了一种超越传统编年史的叙事结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推进时间线,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贯穿始终的主题进行螺旋式展开,每一次回归,都伴随着新的证据链和不同的解读角度。这种结构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信息的密度非常高,很容易在不同章节间产生联想和交叉验证。例如,在探讨某一关键事件的成因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关于当时经济结构和地理环境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张复杂的因果网络图,试图理清所有要素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这绝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逻辑重构能力,但付出的努力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初读此书,我几乎立刻被其行文的节奏感所俘虏。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幽默和自嘲,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权力斗争和宫廷秘闻时,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能让人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香水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化思潮如何影响政治格局的那几部分,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她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因果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思想的土壤和传播的路径,展现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将“软性文化”与“硬性政治”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认识。唯一让我觉得需要反复咀嚼的是,部分引用的原始文献篇幅较长,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对于如此厚重的历史题材来说,处理得非常考究。页边距适中,字体选择也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和历史的庄重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内容上,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很多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在作者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大人物决定论”,而是无数微小、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累积、碰撞所产生的“临界点效应”。她非常擅长捕捉这些瞬间的爆发力,并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衡量其影响的深远程度。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张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为“会发生什么”而感到好奇,同时也为“为什么会发生”而进行深度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进程的全新方法论,非常适合希望提升自己历史分析能力的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重塑认知”的感觉。过去我对某些历史阶段的理解,或许是受限于一些简化的叙述模板,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似乎对既有的“历史定论”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她不断地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证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新的解释体系。语言风格上,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精准、冷静,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表皮,直抵核心结构。我特别喜欢那些对于关键人物动机的深入剖析,那些分析超越了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化处理,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这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质疑自己长期以来接受的某些“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非常突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