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上古史
  • 帝系研究
  • 历史学
  • 考古学
  • 神话研究
  • 文化史
  • 国家社科基金
  • 早期国家
  • 政治史
  • 谱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34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7
字数:693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厘清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系是如何构造完成的,讨论的年代范围从传说中的夏代(公元前1994-前1523年)到三国(220-280),长达2275年,而以汉代以前为主,也就是“中国上古”。本书研究的帝系,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帝系,即传说中的远古圣王世系;一种是实际建立过王朝的皇家世系,如夏、商、周、秦、汉。中国上古时代是由部落到国家再到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时期,帝系是破解上古史zui重要的线索,考辨帝系是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中心任务。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古代的帝繫傳承
第一節 從楚國巫史傳統看帝繫的形成
第二節 宇宙中心論反映的族群之别
一、以自我為中心的方位觀念
二、古代多個宇宙中心
第三節 隔離三皇五帝
一、五帝最初不是方位神
二、三皇疊加於五帝之上
三、劉漢自稱“堯後”但不攀附黄帝
四、新莽至宋代對黄帝的利用
五、以革命的名義偽造:清末革命黨對黄帝的利用
六、古史辨時代已經解決了黄帝問題

第二章 漢水流域三苗、巴族、楚族
第一節 人類起源及其向東亞遷徙的西南通道
第二節 漢永古文明及其標誌性地名
第三節 三苗的原居地及被驅趕
一、三苗發祥的赤水即丹江
二、三苗活動範圍
三、三苗獨特的文化
四、三苗被驅趕
第四節 巴族
一、從夏國的興起地推测巴人的興起地
二、巴人與漢水
三、“西南有巴國”與“巫誕”
第五節 托名顓頊大神的諸族系
一、“顓頊”為星名
二、顓頊變為上帝
三、顓頊為水神
四、顓頊與高陽合體
五、顓頊掌握天道
六、結集在顓頊之下的帝繫
第六節 祝融八姓與陸終六子
一、祝融八姓
二、陸終六子
三、祝融、陸終和重黎
第七節 楚國在漢水的壯大和擴張
一、楚世系
二、楚族發祥地
三、楚都丹陽所在
四、周楚相争

第三章 西部夏國與夏文化
第一節 夏文化起源於西部渭水流域
一、夏未必起源於中原
二、夏族起源於渭水說
三、鯀、禹之名透露的夏族族屬及其與西方的聯繫
四、“夏”與花:夏文化與西部文明傳統
五、釋《夏》舞
第二節 夏族姒姓及世系
一、姓來自母系
二、釋“姒”
三、從褒姒傳說看夏族的圖騰崇拜
四、夏世系
五、從《容成氏》所記桀逃亡路絕看夏文化與西部的關係
第三節 夏族的移動
一、夏族向束發展的足迹
二、夏族向西移動
三、夏族向北移動
四、夏族向南移動
五、總結
第四節 越國世系

第四章 中國文明的根基是鳥夷文化
第一節 冀州鳥夷
第二節 揚州之鳥夷
第三節 其他文獻之鳥夷
第四節 鳥夷大神少吴
第五節 考古所見新石器時代鳥形器物和鳥紋飾
第六節 鳥夷族聖人堯、舜
一、堯
二、舜
第七節 皋陶也是鳥夷族
一、皋陶為士師
二、偃姓皋陶及其後裔
三、楊寬先生主張的許由即伯夷、皋陶與四岳
四、楊向奎先生提出的皋陶即蚩尤
第八節 東北、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鳥夷文化
一、灤河流域的孤竹
二、遼東半島的肅慎
二、朝鮮
四、夫餘
五、高句麗
六、東北亞的鳥生傳說

第五章 東部鳥夷族建立的商國
第一節 殷族始祖玄王契與玄鳥的關係
第二節 商人的鳥圖騰在甲骨文、金文中還有遗留
第三節 殷族的發祥地
一、有娀
二、亳
三、韋、顧、昆吾
四、桑林
第四節 鳥夷發明文字
一、太皡、少皡與文字發明傳說
二、從契之名看文字的發明
三、殷族王室的甲骨文
第五節 心智世界
一、空間觀念
二、時間觀念

第六章 周族滅商建立周盟
第一節 滅商前的周人
一、姬姓周人及其始祖后稷
二、古公遷都岐陽
三、太伯、虞仲經營荆蠻
四、文王都豐
第二節 《牧誓》八國聯軍新考
第三節 武王接受天命建國
一、前歌後舞的聖戰
二、革命儀式
三、三監設置
四、武王存亡繼绝的真相
五、營建東都雒邑
第四節 周公東征對原住民清場
一、周公攝政還是稱王的争論
二、從上古兩套權力系統看周公只是攝政
第五節 建立華夏“周盟”
一、周初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可信
三、春秋戰國通過兼國侵小掠奪疆土
四、王室正統地位的維持
五、周盟的瓦解
六、“定於一”的幻想

第七章 鳥夷族秦人復國
第一節 秦族發祥於東方
一、嬴姓之祖是鳥神
二、嬴姓秦人與赢姓諸國
第二節 秦、趙、梁的西遷
第三節 秦人鏟滅華夏“周盟”
一、秦國蠶食周族發源地一帶,稱霸西戎
二、秦國東擴蠶食華夏

第八章 漢新魏晉利用遠古帝王偽造皇家世系
第一節 劉漢世系:由楚朝到大漢
一、復國心理衝擊秦朝,亡秦必楚的輿論鼓舞楚國復國
二、楚國復國
三、劉邦無世系可言
四、“漢”之國名來自蠻族原住地漢水
第二節 “漢為堯後”的出籠
一、《左傳》裹赫然冒出的“劉累”
二、“帝堯陶唐氏”是如何合體進化的
第三節 王莽偽造祖先篡漢
一、偽造禮制西漢已開其端
二、王莽偽造舜為祖先
第四節 東漢復國對西漢新莽帝繫各取所需
第五節 魏晉皇家世系造假
一、曹氏偽造祖先黄帝、舜
二、曹氏偽造黄龍、真人
三、司馬氏攀附重黎
四、司馬氏偽造祥瑞和真人
五、孫權偽造祥瑞
六、劉備利用血統優勢偽造祥瑞
七、秦人、漢人指秦族、漢族的假象
第六節 三皇五帝直線發展的歷史觀凝固
插圖索引
探索华夏文明的源头:从神话到制度的演进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华夏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信仰体系,重点关注从传说时代到早期王朝建立过程中,权力中心如何构建、社会秩序如何确立以及精神世界如何塑造的复杂过程。它并非仅仅是对已知神话传说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将考古发现、古文献记载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对上古中国的社会运作机制进行细致的重构与分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环境、人群与早期聚落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之际的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详细考察了黄河中下游及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力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地域文化(如仰韶、龙山、良渚等)的区域特性。 章节重点: 1. 早期人类活动轨迹与文化谱系: 梳理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早期族群的迁徙、融合与分化,以及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关系,试图勾勒出早期华夏人群的基本地理分布图景。 2. 从村落到城邦:聚落形态的演变: 详尽考察了陶寺、石峁等重要遗址的布局结构。通过分析防御工事、公共建筑、手工业作坊的分布,揭示了权力集中化、社会阶层分化的早期物质证据。城墙的修建不仅是防御需求,更是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复杂性的体现。 3. 经济基础与社会分工的萌芽: 探讨了以粟、黍、稻为主的早期农业体系的成熟过程,以及在定居生活下,手工业(制陶、玉器制作)如何开始脱离日常家庭生产,成为专业化的技能。这为剩余产品的积累和财富分配不均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精神的秩序:神话、祭祀与宇宙观 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往往通过神话和宗教仪式来构建其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本部分将“超自然”的信仰体系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 章节重点: 1. 创世神话与“天下”观念的形成: 分析了早期文本中关于天地开辟、洪水治理等核心神话母题的内涵。探讨了“天命”思想的雏形,即世界秩序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由某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所赋予或维系的,这为后世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2. 祖先崇拜与族群认同: 详细研究了以玉器祭祀、墓葬规格差异为代表的考古现象,论证了祖先神在维系族群凝聚力中的核心地位。祖先不再仅仅是逝去的亲人,而是连接现世与超验世界的媒介,对他们的祭祀成为社会精英展示权威的场域。 3. 人神沟通的仪式:巫术与占卜实践: 通过对卜骨、甲骨文卜辞所记载内容的分析,重构了上古社会中巫师、方士等特殊阶层在社会决策中的影响力。探究了祭祀的频率、牺牲的种类与规模,如何反映了社会对自然灾物的恐惧程度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程度。 第三部分:权力的初现:早期政治组织的形态研究 本书着重考察了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即权力的运作方式和层级结构。我们试图超越“谁是第一个君主”的叙事,转而关注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地域化过程。 章节重点: 1. 联盟体的形成与解体: 研究了尧舜禹时代传说中权力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氏族间进行流转或推选的过程。分析了“禅让”传说的政治隐喻,即在权力尚未完全固化时,政治合法性来源于德行与共识而非血缘继承。 2. 军事动员与地域控制: 早期国家组织能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其对外征伐和对内整合资源的效率。本章考察了兵器制作的集中化、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如何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来吸纳俘虏、分配战利品,从而巩固核心统治集团的地位。 3. 早期社会分层的量化指标: 通过对居住面积、墓葬随葬品的对比分析,特别是青铜礼器、玉器等稀缺资源的垄断情况,构建了早期社会权力分层模型。探讨了统治者如何通过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来维持其“特权阶层”的地位,而非仅仅依靠武力。 第四部分:文化交流与区域影响:早期中国的互动网络 上古中国并非一个孤立发展的体系。本书将视野扩展到周边区域,分析了早期中华文明与其他文化单元的互动、冲突与文化借用现象,以理解早期“中国”边界的动态性。 章节重点: 1. 玉文化与礼制的外溢: 重点分析了良渚、红山等文化中的玉器技术和神人兽面纹饰,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中原青铜礼器体系,揭示了文化认同的早期扩散路径。 2. 技术传播与制度移植: 考察了特定技术(如高等级制陶技术、早期文字符号)的传播如何伴随着人群的流动或政治联姻,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吸收并改造,成为某一区域权力体系的标志。 3. “蛮夷”概念的生成: 从早期统治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华夏”族群如何通过语言、习俗的差异,构建“我群”与“他群”的二元对立,这构成了早期国家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参照系。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细致且动态的上古中国社会图景,揭示在文明的黎明时分,人类是如何从自然混沌中,摸索出政治、宗教与社会秩序的初始框架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研究对既有理论框架的冲击是显著的。它勇敢地挑战了那种认为早期国家形态是铁板一块、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叙事。作者通过对早期社会组织中“共同体”与“统治集团”之间张力的细致描绘,呈现出一种更为有机、更具韧性的社会结构。书中关于“礼仪制度的物质化表现”部分尤为精彩,作者将礼器、建筑布局与社会等级的固化过程联系起来,论证了物质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统治的合法性,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文字的选用也颇具匠心,既有学术的精准,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有一种穿梭时空与先民对话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

评分

这部著作,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抽丝剥茧,力求还原那个模糊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时代。作者并非满足于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对现有文本和出土物进行交叉印证,试图构建一个更为逻辑自洽的早期政治和社会形态模型。我尤其欣赏它在“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这一核心议题上的探讨。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焦点集中在军事征服或血缘继承上,但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基于“天命观”和“祭祀权威”的复杂互动框架。它细致地剖析了早期神话叙事如何被政治精英所利用和重塑,从而在社会层面建立起一种超越个体统治者的、具有神圣性的统治基础。这种对思想史和政治史交汇点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枯燥的谱系梳理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们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秩序与混沌的。书中关于“早期国家形态特征”的界定也极具启发性,它超越了简单的部落联盟概念,触及了早期官僚体系萌芽的复杂性。

评分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面对上古史研究中常见的证据不足和文本矛盾,本书没有选择回避或强行填补空白,而是将这些“模糊地带”作为研究对象本身。例如,在探讨早期诸侯国的形成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后世周代分封制的模型,而是通过对不同区域考古遗址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一种多元并存、竞争演化的复杂格局。这种“多中心史观”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文明早期多元一体化进程的理解。书中对不同考古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批判性吸收,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特别是对某些关键器物铭文的释读,摆脱了以往穿凿附会的倾向,回归到语境和功能分析,使得结论更加站得住脚。整体而言,这是一部能让人感受到知识分子良心和学术担当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信息稀缺的领域内,进行最可靠的逻辑推演。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贡献,那便是“重塑”。它并非在已有认知上添砖加瓦,而是尝试从地基开始,对我们理解中国上古政治秩序的根基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和重塑。作者对于“权力交接”和“继承危机”的分析,突破了单纯的家法族规层面,深入到社会资源分配和意识形态动员的层面。书中对史前社会复杂性的强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明”的标准和时间点。它告诫我们,上古的构建过程是一个漫长、反复、充满妥协与创新的过程,绝非简单的线性演进。这种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是所有严肃历史研究的灵魂所在,而本书正是这种精神的优秀体现。读罢此书,我对中国历史的“起点”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张层层叠叠的网。开篇便抛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断:上古的“帝”并非单一的实指君主,而更像是一种不断被争夺和定义的“职能位格”。接下来的章节,就围绕这个核心论点展开,通过对不同史料中“帝”称谓的语义漂移进行追踪,构建了一幅动态的历史图景。这种“概念考古”的做法,为理解后世王朝更迭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对比分析,例如将黄河流域的某些特征与长江流域同期遗存进行参照,这种跨区域的视野避免了“中原中心论”的窠臼,使得对早期文明起源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行文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对上古史研究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学术脉络,这在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600-400活动入手,价格还不错哦!

评分

真的真的很好,希望京东能多些这样的活动,购物车里又有一堆书了。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

在实体店看上了这个东西,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网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了。外包装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他,装帧精美,很干净,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它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制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不错的上古史研究,值得入手

评分

在实体店看上了这个东西,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网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了。外包装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他,装帧精美,很干净,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它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制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梳理脉络,只是繁体的系字用的是否正确,值得考量。

评分

很好,很满意,不错,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

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梳理脉络,只是繁体的系字用的是否正确,值得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