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国家标准汇编(电磁涡流检测、红外检测)

无损检测国家标准汇编(电磁涡流检测、红外检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无损检测
  • 电磁检测
  • 涡流检测
  • 红外检测
  • 国家标准
  • 检测标准
  • 工业检测
  • 质量控制
  • 材料检测
  • 标准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833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1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损检测国家标准汇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损检测标准是实施无损检测的依据。近几年,又发布实施了一批无损检测方面的国家标准,其中既有采用国际标准的,也有自主起草的标准。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无损检测标准的需求,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中国标准出版社共同编选了《无损检测国家标准汇编》,分为5部分7册。
  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写的本册为《无损检测国家标准汇编(电磁涡流检测、红外检测)》收录了截至2016年6月底前批准发布的现行的无损检测相关国家标准,共30项。

目录

涡流检测
GB/T12604.6—2008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
GB/T30565—2014无损检测涡流检测总则
GB/T28705—2012无损检测脉冲涡流检测方法
GB/T30820—2014无损检测绝对式涡流探头阻抗测定方法
GB/T26954—2011焊缝无损检测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焊缝涡流检测
GB/T25450—2010重水堆核电厂燃料元件端塞焊缝涡流检测
GB/T5126—2013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5248—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
GB/T29997—2013铜及铜合金棒线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
GB/T11260—2008圆钢涡流探伤方法
GB/T12969.2—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23601—2009钛及钛合金棒、丝材涡流探伤方法

漏磁/电磁检测
GB/T31212—2014无损检测漏磁检测总则
GB/T25757—2010无损检测钢管自动漏磁检测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
GB/T12606—1999钢管漏磁探伤方法
GB/T32547—2016圆钢漏磁检测方法
GB/T218372008铁磁性钢丝绳电磁检测方法
GB/T26832—2011无损检测仪器钢丝绳电磁检测仪技术条件

磁记忆检测
GB/T12604.10—2011无损检测术语磁记忆检测
GB/T26641—2011无损检测磁记忆检测总则

红外检测
GB/T12604..9—2008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
GB/T28706—2012无损检测机械及电气设备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
GB/T26643—2011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导则
GB/T31768.2—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2部分:检测规范
GB/T26643.3—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3部分:试块
GB/T31768.4—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4部分:检测系统
GB/T29183—2012红外热像法检测建设工程现场通用技术要求
GB/T30831.1—2014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热成像第1部分:总则
GB/T198702005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
精密材料无损评价的基石:《表面与近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及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制造与维护领域中,对材料表面及近表面区域的缺陷进行高效、准确识别与评价的先进技术。内容全面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过程,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研究学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与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表面与近表面缺陷的本质与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制造应力、环境腐蚀、疲劳载荷等因素,在表面及浅层区域产生的各类缺陷类型,包括微裂纹、疲劳源、点蚀、应力腐蚀裂纹的萌生点等。 第一章:缺陷的物理形态与演化机理 详细阐述了亚表面缺陷的尺寸分布、几何特征(如裂纹尖端钝化、张开度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重点讨论了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场与缺陷成核的关系,这是理解无损检测信号差异的关键前提。 第二章:传统表面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对渗透检测(PT)、磁粉检测(MT)等传统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了它们在检测微小、亚表面缺陷时存在的局限性,如对表面污染的敏感性、无法提供定量深度信息的弱点,从而引出对更先进技术的需求。 第二部分:高分辨率表面成像与探伤技术 本部分集中介绍了当前最前沿的、专门用于获取高空间分辨率表面形貌和近表面结构信息的无损检测技术。 第三章:高频超声波在薄层结构中的应用 本书详细阐述了高频(>10 MHz)超声波在检测涂层、复合材料界面以及薄壁结构中的表面疲劳损伤的原理。内容涵盖了: 1. 激光超声技术(LUS): 介绍其非接触式激发与接收的优势,特别是在高温或难以接触区域的表面波(Rayleigh Wave)和板波(Lamb Wave)的产生与分析,用于评估表面硬化层深度和微裂纹扩展。 2. 聚焦阵列超声(Phased Array Ultrasound Testing - PAUT)的超高频模式: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探头设计和脉冲整形技术,实现对数百微米深度内缺陷的精确聚焦和成像,尤其适用于航空零部件的榫槽和连接件检查。 3. 扫查声学显微镜(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y - SAM): 深入解析其工作原理,如何利用聚焦的微小声束,生成材料的声学阻抗图,精确识别层间脱粘、孔隙和微小表面破损。 第四章:先进光学传感技术与三维形貌重建 本章着重于利用光波获取表面微观特征的方法: 1. 结构光与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系统重建待测表面的微米级形貌,用于快速评估磨损、腐蚀坑的几何参数,并与CAD模型进行比对分析。 2. 共聚焦显微技术(Confocal Microscopy): 阐述其如何通过焦点扫描实现对表面起伏的非接触式、高数值孔径成像,特别适用于高精度模具、精密机械零件的表面质量控制。 3.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详述其原理,用于测量极小的垂直高度变化(纳米级),是评估表面光洁度和早期疲劳凹坑的有力工具。 第三部分:基于电磁/声波耦合的近表面探测技术 虽然本书不涉及电磁检测的国标汇编,但其专注于电磁场与声学场在近表面损伤处的耦合效应分析,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材料状态评估。 第五章: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 AE)在缺陷萌生阶段的监测 本书将声发射技术定位为过程监测工具,而非静态探伤工具。重点分析: 1. 裂纹扩展的瞬态信号特征提取: 如何通过先进的阈值设置和模式识别算法,从背景噪声中分离出由微裂纹扩展、摩擦或相变引起的特征性声发射信号。 2. 波源定位与多通道阵列分析: 探讨如何利用表面波导结构下的声发射信号,对缺陷源进行二维甚至三维的准确定位,尤其在管道和结构件的局部应力集中区域。 第六章:基于激光激励的表面波分析(非涡流方法) 本章聚焦于利用激光脉冲在材料表面激发瑞利波,通过分析接收到的表面波信号衰减、频散和散射,来推断近表面区域的损伤密度和弹性模量变化。这是一种对硬化层深度、热影响区(HAZ)质量变化的敏感手段。 第四部分:应用案例与标准解读 本部分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上述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近表面缺陷评价流程。 第七章:航空发动机叶片表面疲劳的综合评估 以涡轮叶片的“热障涂层下腐蚀”(TBC-AI)和高周疲劳裂纹为例,展示如何结合高频超声、三维光学扫描和局部声发射进行多模态检测,以制定合理的维修间隔时间(TBM)。 第八章:压力容器焊缝近表面缺陷的超高灵敏度检测 针对压力容器焊缝区残余应力导致的氢致裂纹、氢致脆化等亚表面问题,介绍如何应用激光超声技术评估焊缝热影响区的晶粒结构变化和应力集中梯度,补充传统探伤的不足。 第九章:质量控制与数据融合 强调将不同来源的表面检测数据(几何尺寸、形貌、声学响应)进行有效融合的重要性,建立缺陷的“数字指纹”,从而实现更可靠的、基于风险的决策制定。 附录:关键术语与检测信号特征库 提供一套详尽的术语表,并附有不同类型表面缺陷(如点蚀、微裂纹、凹坑)在不同检测方法下产生的典型信号特征图谱,供读者快速查阅和对比分析。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兼顾: 理论严谨,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和数据分析方法。 多技术集成视角: 强调单一方法无法完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崇多学科交叉、数据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聚焦“微观”与“过程”: 核心在于检测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位于材料服役安全阈值边缘的早期、微小缺陷。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本“汇编”会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充满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密密麻麻的数字参数,没想到它在实际应用案例的描述上做得相当到位。例如,在描述某项电磁检测标准时,它穿插了几个不同行业——比如航空航机零部件探伤和压力容器的焊缝检测——的具体场景应用,通过对比不同场景下的环境干扰因素和对缺陷尺寸的精度要求,让标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指导实践的准绳。红外检测部分对不同材质表面发射率的讨论尤其深刻,这在实际热像分析中是影响判读准确率的关键因素,书中对此的解释非常到位,避免了许多新手容易陷入的误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不需要频繁地跳跃查阅其他参考资料,很多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作者都提前给出了清晰的注释或背景说明,体现了编写者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力,这本工具书的“人情味”比我想象中要浓厚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囊括了国内在无损检测领域,特别是电磁和红外这两个分支上,目前已有的绝大多数官方规范和行业推荐标准。我发现其中引用的很多标准都是我过去在不同地方零散收集的,现在能以如此系统和权威的姿态汇集一册,极大地节省了我们团队在维护资料库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令我比较惊喜的是,它对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标准也有所收录,比如高频涡流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评估中的应用指引,这表明编者群体的视野非常开阔,没有固守于传统标准,而是积极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检索体系的设计也值得称赞,索引做得非常详细,无论是按标准编号查询,还是按检测对象或缺陷类型查询,都能迅速定位,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现场问题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功能。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汇编”范畴,更像是一部活态的、与时俱进的行业标准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点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颖的理论突破,而在于它提供了无缝对接实际工作流程的“标准语言”和“操作蓝图”。我发现,很多过去团队内部在执行细节上存在的小分歧,通过翻阅此书中的具体条款和附图说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极大地促进了团队内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一致性的加强。特别是对标准中涉及的量值溯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部分,讲解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们申报高等级资质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并非要求读者去“理解”标准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尽管这部分也涵盖了),而是更侧重于“如何正确地执行”标准,将复杂的科学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步骤。这种高度的实用性和即时应用价值,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们实验室工具架上翻阅频率最高的参考资料之一,真正实现了从书本知识到生产力转化的完美闭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在阐述红外热像仪的校准流程时,对环境温度、背景辐射以及仪器本身热漂移的控制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无疑是为了保障最终检测结果的绝对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精神,渗透在了整本书的字里行间。相比起一些国外引进的教材,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完全立足于国内的实际工程环境和监管要求,所引用的所有参数、公式推导和案例背景都更贴近我们日常的工作场景,避免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我们从事质量控制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工具书提供了坚实的规范依据,能够有力地支持我们在面对客户质疑或内部审核时,拿出最权威、最无可辩驳的技术文件,有效提升了我们在项目中的话语权和专业形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知道里面汇集了不少干货。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表标注得非常精细,即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电磁场分布图或者红外热像图的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对照标准进行实际操作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从基础原理的阐述到具体方法的实施步骤,再到各种异常情况的判定标准,层层递进,很有条理。尤其是关于涡流检测中不同线圈配置对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影响的对比分析,图文并茂,让人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本汇编不仅仅是标准的简单罗列,它似乎融入了编写者对这些技术深厚的理解,让原本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和查阅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入门向导;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字典”,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