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专院校语言学专业的师生、语言学研究者和爱好者 优选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以来,一直占据世界主流音系学理论地位。它不仅在音系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而且语言学其他领域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约翰·麦卡锡教授是这一理论创建与发展整个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他所著的《学做优选论—从理论到语料》一书对如何应用优选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做了深入系统的阐释,翔实有趣地讲出了优选论分析中未曾或未能明说的许许多多技术及操作细节。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向有志投身于优选论研究及应用的学生传授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安排的各种问题、大量实例和习题等,无疑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优选论的理论原则与分析方法。麦卡锡教授对优选论核心概念与思想的精辟概括与阐释,已使该书成为优选论学习者以及引领这一领域未来发展之人的理想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阐释优选论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优选论的很多基本假设都与以往语言学理论迥然不同,这就意味着优选论将采用全新甚至陌生的方式提出和论证分析。本书处处都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这些意见或建议以zui普通的方式提出,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诠释。本书预期的读者对象是第yi次接触优选论或具备更高水平的读者。
第yi章简明扼要阐述优选论的核心概念;第二章论述构建、论证和测试优选论分析的方式方法;第三章具体说明如何以一种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把优选论分析撰写成文;第四章阐释如何改进已有的制约条件和发展新的制约条件;第五章探讨优选论的语言类型学意义,指出一条新的制约条件是如何改变语言类型学上的预测;第六章概述优选论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这一领域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习题和思考题,它们挑战你的能力、考验你的知识水平,希望你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真正掌握优选论的理论原则与分析方法。
作者简介
约翰·麦卡锡,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马萨诸塞大学(安城校区)杰出语言学教授,现任该校负责科研事务的高级副教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另外,他是《语言》(Language)、《语言学探究》(Linguistic Inquiry)、《自然语言与语言学理论》(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音系学》(Phonology)等国际重要语言学期刊的编委。麦卡锡教授是《闪语音系与构词中的形式问题》(Formal Problems in Semitic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纽约加兰出版社,1985)一书的作者,是韵律构词学理论的开拓者和主创人。他与艾伦·普林斯(Alan Prince)于1993年合著的《韵律构词学I: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与满足》(Prosodic Morphology I: Constraint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一书,虽未正式出版,但被学界广泛引用,在优选论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优选论创立至今,麦卡锡教授一直参与其中,现已发表优选论方面的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要代表作是《优选论主题指南》(A Thematic Guide to Optimality Theory, 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和《隐形的通则:优选论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Hidden Generalizations: Phonological Opacity in Optimality Theory, 伦敦春分出版社,2007年)。他主编的《音系学中的优选论读本》(Optimality Theory in Phonology: A Reader,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2004年)现已成为学习优选论的必读书目。鉴于对语言学领域的突出贡献,麦卡锡现已被推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和认知科学学会的研究员。
译者简介:马秋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澳门语言学刊》、《中国语音学报》等刊物编委,国际韵律学会终身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国际韵律大会主席、全国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他是翻译引介优选论理论至中国的专家。
目录
致谢
请先阅读以下内容!
缩略语
第一章 优选论导论
1.1 优选论是如何开始的
1.2 为什么制约条件一定是可违反的
1.3 优选论制约条件的性质
1.4 候选项集合:优选论的生成器组件
1.5 候选项评估:优选论的评估器组件
1.6 制约条件的作用程度
1.7 语言之间的差异
1.8 本书讨论的OT版本
1.9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第二章 如何构建分析
2.1 从何开始
2.1.1 选择研究问题
2.1.2 拟定描述性概括
2.1.3 由概括转入分析
2.1.4 小结
2.2 如何等级排列制约条件
2.3 全程体验音系分析
2.4 等级排列论证的局限性
2.5 等级排列论证中的候选项
新1 和谐串行理论及分析
2.6 和谐限定
新2 和谐串行理论中的和谐限定
2.7 等级排列论证中的制约条件
2.8 等级排列论证中的输入项
2.9 全程体验句法分析
2.10 找出并解决分析中的问题
2.10.1 怎样查找分析中的问题
2.10.2 问题一:等级排列无效论证问题
2.10.3 问题二:等级排列中的悖论问题
2.10.4 问题三:处理基础丰富性问题
2.11 用演算法和计算机进行制约条件等级排列
新3 使用OT助手,助力和谐串行理论分析
2.12 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中的逻辑式及其用途
第三章 如何将分析写成论文
3.1 引言
3.2 论文如何组织和编排
3.3 怎样呈现优选论分析
新4 和谐串行理论分析论文写作技巧
3.4 学术研究的职责
3.5 如何把论文写清楚
3.6 关于研究课题的一般性建议
第四章 发展新的制约条件
4.1 引言
4.2 何时需要修改制约条件集合
4.3 如何发现新的制约条件
4.4 如何定义新的制约条件
4.5 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属性
4.5.1 标记性制约条件如何赋予违反标记
4.5.2 梯度评估的制约条件
4.5.3 和谐同界衍生的制约条件
新5 和谐串行理论对量级型制约条件的影响
4.6 忠实性制约条件的属性
4.6.1 对应理论
4.6.2 特征忠实性
4.6.3 位置忠实性
新6 和谐串行理论对忠实性理论的影响
4.6.4 优选论早期文献中的忠实性制约条件
4.7 证明制约条件的合理性
4.7.1 证明制约条件合理性的三种方式
4.7.2 形式上证明制约条件的合理性
4.7.3 功能上证明制约条件的合理性
4.8 常用音系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分类清单
新7 和谐串行理论与同化制约条件
第五章 语言类型与普遍现象
5.1 阶乘类型学
5.2 语言普遍现象及其优选论的解释
5.3 探究制约条件集合的阶乘类型学
5.4 用阶乘类型学验证新的制约条件
5.5 不完全了解CoN时的阶乘类型学
5.6 如何由类型学走入制约条件
新8 和谐串行理论的类型学意义
第六章 目前研究中的某些疑难问题
6.1 引言
6.2 语言是怎样变异的?
6.3 语言是如何习得的?
6.4 优选论需要推导吗?
新9 和谐串行理论与音系不透明现象
6.5 如何说明不合乎语法性?
6.6 忠实性就够了吗?
新10 和谐串行理论与过多解决方案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制约条件索引
语言索引
主题索引
《语言的脉络:意义、结构与认知》 一、引言:探索语言的深度与广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独特的工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思想,更是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石。它既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又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理解语言的本质,意味着深入洞察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语义的丰富层次以及其在人类心智中的运作机制。本书《语言的脉络:意义、结构与认知》旨在引领读者穿越语言的迷宫,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全方位地探索语言的奥秘。我们将循着语言发展的历史轨迹,考察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并借助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的写作宗旨在于构建一个多角度、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框架,将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与前沿的认知科学发现相结合。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描述语言的现象,更致力于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通过对语言结构、语义、语用以及语言习得等核心问题的深入剖析,本书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语言理解图景。无论是对语言学研究者、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对人类智能和沟通机制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旅程。 二、语言的结构:构建意义的骨架 任何复杂的语言体系,都离不开其内在的结构规律。本书将从音系、形态、句法等多个层面,系统地阐释语言的结构性特征。 音系:声音的秩序与韵律 音系是语言的基石,它研究语音的组织和使用方式,揭示了声音如何在特定的规则下组合,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单位。我们将探讨音位(phoneme)的概念,了解不同语言中音位的系统如何区分词义,以及语音变化的规律(如同化、异化等)。从音节的构成到韵律的组织,本书将展示声音如何不仅仅是随机的噪声,而是遵循严谨的系统,构成了语言可辨识性的首要保障。我们将考察声调语言、非声调语言在音系上的差异,以及音系规则在语言发展和变异中的作用。 形态:词语的变形与构造 词语并非孤立存在的单位,其内部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形态信息。形态学研究词语的内部构造,包括词根、词缀以及词语的变形(如屈折、派生)。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语言中的形态变化方式,例如,分析英语中的名词复数、动词时态变化,以及中文中通过语序和虚词表达的“形态”功能。本书将探讨形态变化如何传递语法功能,如数、格、性、时、体等,并揭示词语构造的规则性,以及形态创新和演变的过程。例如,我们将考察如何通过加前缀、后缀或改变词根来创造新词,以及这些词语构造方式如何影响词义和用法。 句法:连接意义的桥梁 句法是语言结构的核心,它研究词语如何组合成短语、子句和句子,从而表达复杂的意义。我们将探讨句法结构的基本原则,如成分聚合、成分插入等,并介绍主要的句法理论流派,如生成语法、依存语法等。本书将分析不同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如语序(SVO、SOV等)、句子的层级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我们将关注句子结构如何决定意义的传递,以及句法歧义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机制。例如,我们将探讨被动语态、反身代词等句法现象如何改变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语义焦点。 三、语言的意义:语义的海洋与语用的江湖 语言的结构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载体,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本书将深入探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核心议题,揭示语言意义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语义学:词语与世界的连接 语义学研究词语、短语和句子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将探讨意义的类型,如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和语篇意义(discourse meaning)。本书将介绍语义关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位关系等,并分析意义的动态性,例如,词语的意义如何随着语境而变化(多义性、歧义性)。我们将考察指称理论(reference theory)、意念理论(sense theory)等,理解语言如何映射现实世界,以及抽象概念的表征方式。例如,我们将分析“真理”、“价值”、“可能性”等抽象词汇的语义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被赋予具体的意义。 语用学:意义在互动中的生成 语用学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即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以及听话者如何理解这些意图。我们将深入探讨语用学的重要概念,如会话含义(implicature)、预设(presupposition)、言语行为(speech act)等。本书将分析语境在意义理解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语境如何影响我们对句子字面意义的解读。我们将考察说话的合作原则,以及违反原则时产生的语用效果。例如,我们将分析讽刺、隐喻等修辞手法如何在语用层面实现其特殊的功能,以及礼貌原则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语篇分析:连贯与衔接的艺术 语篇分析研究超越句子层面的语言组织,关注文本的整体连贯性和衔接性。我们将探讨语篇连接的机制,如指代、替代、省略、连词等,以及它们如何使得一段话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语篇(叙述、描写、议论等)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我们将考察语篇的主题发展、信息结构以及语篇的风格特征。例如,我们将分析一篇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以及它如何有效地向读者传达信息。 四、语言的认知:心智中的语言运作 语言并非孤立存在于外部世界,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心智活动之中。本书将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探讨语言的发生、发展和理解过程。 语言习得:从呱呱坠地到流利表达 语言习得是人类最惊人的能力之一。本书将回顾语言习得研究的历程,介绍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并探讨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将考察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习得过程,以及影响习得的因素,如生物基础、认知发展、社会环境等。本书将关注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挑战,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我们将分析儿童如何逐步掌握名词的复数形式,或者如何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 语言与思维:相互塑造的伙伴 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否会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以及思维对语言的塑造作用。本书将分析概念形成、推理过程、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与语言的相互关系。我们将考察语言的表征形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以及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是否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微妙的影响。例如,我们将分析颜色词汇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对颜色的感知,或者时态标记的丰富程度是否会影响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语言加工:大脑中的神秘之旅 语言加工研究揭示了大脑是如何处理和产生语言的。我们将探讨语言理解和产生的神经机制,包括词汇检索、句子解析、意义整合等过程。本书将介绍脑损伤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如失语症),以及大脑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可塑性。我们将考察不同认知负荷下语言加工的特点,以及注意力、记忆等认知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将分析人们如何快速地从大量的词汇中检索出正确的词语,或者如何在阅读长句时保持对句子结构和意义的追踪。 五、语言的演变与多样性:历史的长河与文化的瑰宝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本书将带领读者追溯语言的演变历程,并欣赏不同语言的独特魅力。 语言史:从源头到分流 我们将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回顾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主要语系的形成和演变。本书将分析语音变化、词汇演变、语法结构变迁等语言演变的驱动力,如接触、迁移、社会因素等。我们将考察借词、语码转换等语言接触现象,以及它们如何丰富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我们将追溯拉丁语如何演变为罗曼语族,或者汉语方言如何产生并分化。 语言多样性:世界的语言宝库 地球上存在着数千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认知模式。本书将介绍语言多样性的现状,探讨濒危语言的保护问题,并分析不同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例如,我们将比较具有丰富描述性词汇的语言,以及那些通过语境来传达微妙意义的语言。 六、结语:迈向更深的理解 《语言的脉络:意义、结构与认知》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语言图景。我们相信,通过对语言结构、意义、认知过程以及演变多样性的探索,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社会和个体心智中的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构建自我的关键。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语言学的持续兴趣,并在语言研究的广阔天地中,开启属于自己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