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句法学论稿》是汉语史方面的语法化专著、是我国(乃至国际)用形式语言学解决汉语历史句法现象的首部专著。本书涉及国内外有关语言演变基本问题与概念,如语法化、语言演变、语言恒定性、语言变异性、历时演变的习得机制、二言变异的语体转换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就汉语史的前沿性热点问题提出新的理论分析(汉语史的形态分期)和解决方案(词汇化的韵律动因及模式)。
在方法论上,本书使用形式科学和生成语法的基本理论、结合传统训诂理论以及作者自己建立的韵律语法和语体语法理论,发掘出许多未曾注意的新现象、突破了一向未曾打通的古今句法(如轻动词句法的古今异同、核心重音的建立与并列结构的消失等)。 本书既是语法化研究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汉语史课程的教科书。
冯胜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历时句法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三章 句法理论———管约理论与最简方案
第四章 演变理论———习得语证与触发经验
第五章 演变的机制
第六章 上古轻动词句法的发展
第七章 量词的发展与名词类型的演变
第八章 韵律促发的动补结构
第九章 汉语转型与韵律功能的形态化
第十章 训诂与句法的综合分析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内在蕴含的叙事节奏感。尽管主题是高度理论化的句法演变,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时机来插入一段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将我们从枯燥的抽象规则中短暂地抽离出来,去感受历史的真实温度。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园丁,他不仅知道每一种语法“植物”的基因结构(内部机制),更清楚它们在不同土壤(历史时期)中是如何吸收养分并最终开花结果(最终形态)的。这种对语言“生命力”的捕捉,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但回报是丰厚的——你不仅仅是了解了汉语句法如何变化,更是理解了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内在的驱动力和韧性究竟是何等强大。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力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决定尝试阅读这本著作的。起初,我对“历时句法学”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要么耗费大量精力去比对古籍,要么就是沉溺于晦涩的理论模型之中。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处理语料的独到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语法点,而是将句法结构的变化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作者分析某一特定时态标记的出现,如何与当时的文书习惯或口语交际需求的扩大紧密相关,这种“文化赋能语法演变”的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纯粹的语言学专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人类学考察,语言不过是人类社会活动留下的最精妙的切片。那些对具体例句的细致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人立刻能掌握其背后的逻辑推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相当高的,但这种难度并非源自故作高深,而是源于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几句话,因为它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举个例子,作者在讨论一个古汉语中的关联词“虽……犹/且……”的句法功能转移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作为支撑,还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解释这种功能漂移背后的心理机制。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原本被视为纯粹历史考据的领域,立刻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语言史研究的壁垒,让句法学的探讨不再是孤立的内部机制分析,而是与认知、社会、文本实践紧密结合的整体研究,这对于想要站在学科前沿的年轻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我会选择“酣畅淋漓”——当然,这里的“酣畅”指的是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每一部分的衔接都如同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密不透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某一既有理论的局限性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学者的审慎和勇气。他并非全盘否定前人成果,而是精准地指出其在解释特定历史现象时的“盲区”,然后用自己的新材料和新框架来填补这些空白。这种批判性继承的姿态,非常令人折服。对于那些期待在严肃学术讨论中找到清晰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一步步探寻和构建这些答案的过程,这才是学术魅力的核心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初看之下有些朴实过头了,甚至可以说有点“学术”得让人望而却步。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宋体的书名,让人立刻联想到图书馆深处那些需要带着放大镜去研读的经典。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只有行家才能啃得下来的硬骨头,但当我翻开第一章的引言时,立刻意识到我的判断失误了。作者的行文风格,虽然扎实严谨,却并不失于晦涩。他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历时语料切割成一个个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的片段,比如对“把”字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用差异的梳理,简直像是在文物修复现场,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句法演变过程,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语法结构,是如何跨越千年而蜕变的。特别是对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之间连接点的论述,那份细致入微的对比和考证,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语言变迁脉络的深刻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