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对话》作者徐贲,是海内外知名的独立学者,为《南方**》《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写过专栏文章,以理性敢言闻名,梁文道曾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力荐徐贲作品。《明亮的对话》为国内首本系统论述公共说理的著作。 说理教育是国外高校的基础性课程,而国内在此方面教育极为欠缺,作者在美国高校教授说理写作20余年,深谙说理教育的培养之道,有的放矢,积多年思索与实践精华写就《明亮的对话》,为目前国内图书所无,是教授有效思维、理性对话、技术性与人文精神兼备的教育佳作;作者赴美国教学多年,精通西学,视野广阔,学养深厚,又熟悉国内语境,问题意识敏锐,可谓中国通、西学精、世界眼,其文说理透彻,实例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当前中国社会公共言论多显混乱戾气,公共对话往往蜕变为相互谩骂,《明亮的对话》针对当下,切中要害,不讳饰虚指,在批判中构建,是公民教育启蒙之作。《明亮的对话》本身就是公共说理的典范之作,作者为文风格——敞亮、清晰、恰当,句句平实而又发人深省,极具说服力。
《明亮的对话》是作者徐贲为广大读者学习公共 说理而写的启蒙读物。
公共说理指的是什么?公共说理的特点是什么? 公共说理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样的社会环 境和制度下公共说理才能顺利地开展?应该怎样进行 公共说理……作者徐贲认为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 ,是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针对当 前中国社会公共言论混乱无序的现状,他以自己在美 国高校教授说理写作课程的20年精华为基础,用十八 篇各自独立的“随笔”组成了《明亮的对话》这个有 机的整体,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公共说理”的各方面 问题。
《明亮的对话》强调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类是 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启蒙又是自 我启蒙的一个过程。说理教育不是为了使人论辩获胜 ,也不仅是单纯技能的传授,而*与人的文化教养和 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传承着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 平等、理性的说理价值。《明亮的对话》认为“理性 ”是健康而可持续的公共对话的基础,“理性”不仅 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还指说服别人,提供敞 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 便是公民社会要培养的“公共说理教育”和“公共理 性”。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足好的公共生活》,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序言
前言 中国需要公共说理教育和公民理性
**讲 什么是说理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说理的目标不是**的“确实”
“让说理”和“学说理”
说理的三个因素
第二讲 说理论证的“主张”和“理由”
对“理由”批评审视
如何识别不同的“主张”
理由的“证据”与“呼吁”
说理的图尔敏论证模式
第三讲 可靠论证的中介保证
中介保证中的玄机
常见的几种中介保证
用图尔敏模式检查中介保证
第四讲 概念和定义
“事实”与“看法”
说理从定义开始
五种常用的定义方式
第五讲 说理的信誉与形象
说理的信誉
可信度需要展现善意
丧失信誉的**
诚实和诚信是信誉与形象之本
第六讲 说理的情绪与措辞
委婉语和情感用词
抽象与陈套
政治妖魔化的“戈德温法则”
审美化的情绪
冲动和煽情
第七讲 逻辑谬误
形式的和非形式的逻辑说理谬误
情绪性谬误
形象性谬误
逻辑性以及其他谬误
“雄辩症”和“厚皮逻辑”
第八讲 伦理说理和价值观
“买活鸡”的伦理说理
价值概念和价值原则
三种基本的伦理概念:德性、责任和权利
第九讲 学生作文中的说理
作文从“描红”开始
大学一年级的作文
大学生作文的要求
第十讲 书面说理的演变与人文传承
“我写作”和“我说理”
说理:普通民众的理性思考与表达
说理谈论的是“人的事务”
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
从小学习说理的教养
有教养的王子和有教养的中学生
有教养的说理和有教养的听众
第十二讲 歪理巧言不是说理
作为权力工具的“说服”
中国特色的“修辞学”
“屁话”比谎言*有害
“刀笔者”和“发言人”
学校“非道义说理”教学是一个错误
第十三讲 “歪理”如何利用人的自身弱点
大众文化的宣传机制
“要解释”、“求痛快”和“行动热情”
焦虑、害怕和奉承
“大胆说谎”和“认知失调”
第十四讲 说理的伦理层面
说理的“理”与“善”
说理的“诚”与“信”
说理的“诚恳”与“诚实”
第十五讲 说理的目的与环境
真实是说理之本
说理的价值与宽容
理在哪里和说理环境
第十六讲 公民听众与政治说理
以公民听众为依归的说理
专制的雄辩与宣传
公民教育抵制宣传
第十七讲 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
宣传是与说服、说理对立的话语
宣传运用的是非理性的影响力
宣传是欺骗和谎言
宣传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认知缺陷
第十八讲 说理与民主
哲学民主的理念
从哲学民主到实践民主
民主制度中的演说与辩论
民主的说理与法治
民主与言论
后记
读完这本著作后,我产生的冲动不是去向别人推荐它“你应该读”,而是更倾向于与那些读过的人进行一次深入的、关于书内主题的私密交流。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内向且深刻的,它改变了我对“有效沟通”这个词汇的定义。作者的文笔极其具有画面感,即便是最枯燥的逻辑推导,也能被他描绘得如同欣赏一幅精美的建筑草图。有一种段落,我反复阅读了不下五遍,因为它对“共识的建立过程”的描述,精准得令人心惊,仿佛作者提前预知了所有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并提前设置好了绕过它们的路径。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像是一种心性的训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公共场域中,保持清醒、保持尊严,并最终达成有质量的共存。我将它视为近几年来,在提升个体思维质量方面,所能找到的最优质的资源之一。
评分这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读完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深度探险。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它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更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历史的剖析,将复杂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论证逻辑的细腻打磨,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谬误和力量,仿佛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中,每一步都有提示,但最终的发现感完全属于自己。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抒情,时而又像手术刀般精准犀利,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面对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议题,阅读过程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高级的思想沙龙,身边坐着各个领域的智者,他们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探讨着最深刻的问题。这种体验带来的知识的增益,远超预期的收获,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让我对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能力。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它预示着一种积极、正向的交流模式,而阅读体验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期待。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有一股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转化成一种可以“操作”的技能。作者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有建设性的对话环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但这绝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辩论的书,它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如何更真诚地表达”。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片段,尤其具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沟通中常常因为预设的文化背景差异而错失了真正的理解。那种“原来可以这样想”的豁然开朗,是阅读过程中最频繁出现的感受。文字的排布和章节的过渡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读起来非常流畅,让人忍不住一气呵成地读完,并且读完后会立刻想要找人分享书中的某些观点。
评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过去在信息接收上的一些固有偏见。它的叙事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即使在讨论逻辑和结构时,也始终不失对个体经验的尊重。我感受到的不是被灌输,而是被邀请加入一场严肃的智力探戈。特别是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节,描述得极其生动,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的“倾听”其实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好轮到自己发言。作者用一系列巧妙的对比和对比,撕开了许多对话中的虚假繁荣,直抵问题的核心。书中的引述和参考文献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而不是单纯地炫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但它的工具属性隐藏在迷人的散文式笔触之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就像一个多层蛋糕,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园丁,培育读者的批判性思维的土壤。我最欣赏它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立场分明的时代,很多读物都倾向于提供坚固的堡垒,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场,鼓励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行走、质疑,甚至可以推倒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高地。作者的学识广博是毋庸置疑的,但令人敬佩的是,他总能将高深的理论知识,降维到足以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精髓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翻阅前面的章节,不是因为没听懂,而是因为对某一细节的精妙之处感到震撼,想要反复咀嚼。这是一种罕见的、能够同时满足智力和情感需求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