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全面管控:从项目管理到容灾测试

质量全面管控:从项目管理到容灾测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长芝,鲁盈盈,欧仕强 著
图书标签:
  • 质量管理
  • 全面管控
  • 项目管理
  • 容灾测试
  • 风险管理
  • 流程优化
  • 可靠性工程
  • 测试工程
  • IT服务管理
  • 持续改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78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875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国内极少针对软件测试工程师讲述全链路软件开发过程的图书,由资深测试工程师领衔团队全力创作。

  写之前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写过程当中进行再三的翻盘反复,写出了作者长年在金融IT软件当中的测试经验与洞见。

  把项目管理、项目需求管理、代码质量控制、自动化部署、软件测试、安全测试与安全管理、自动化测试基础、自动化测试框架、性能测试、性能分析、监控平台与故障排查、灾难恢复与容灾测试等大量内容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有大量原创图表助力读者理解,有基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引初学者入门。

  建议所有从事软件测试的工作人员入手一本,放在手中随时查阅!

内容简介

  

  《质量全面管控 从项目管理到容灾测试》专门为有志于软件测试的工程师打开软件测试的大门,笔者结合案例讲解测试实践技术,主要内容有:项目管理、项目需求管理、代码质量控制、自动化部署、软件测试、安全测试与安全管理、自动化测试基础、自动化测试框架、性能测试、性能分析、监控平台与故障排查、灾难恢复与容灾测试等。《质量全面管控——从项目管理到容灾测试》使用了大量的原创图表,提供了基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质量全面管控 从项目管理到容灾测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提供的大量实例可以使读者边学习边实践,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对于初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葛长芝,200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从事软件测试16年,先后就职于益海嘉里集团,任职测试经理,快钱支付公司任职测试架构师,现在就职于K12在线教育公司掌门1对1,任职测经理。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经验,设计开发自动化测试框架,精通性能测试、容量规划和容灾测试。对于软件测试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对于测试前置和全链路测试,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精彩书评

  

  本书作者凭借多年的测试实战经验,通过此书深入浅出地剖析出了测试在整个项目中如何至大化发挥作用。对测试新手而言,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系统性图书。

  ——张翼 掌门一对一创始人
  
  

  作为一个测试新手,正确、全面地了解测试,并进一步在项目整个周期中合理介入并发挥价值是很重要的,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源于实战、贯穿体系的优秀读物。

  ——陈霁 厦门云层天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目前测试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更多的测试技能,如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栈测试工程师。本书作者从实际项目场景出发,结合当下测试工程师所需的测试技能要求,把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融入其中,用清晰的语言带领读者快速步入软件测试技术的前沿。

  ——朴春龙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目录

第1 章 项目管理 1

1.1 项目管理概述 2

1.2 软件项目管理 5

1.3 项目质量管理. 10

1.4 项目管理流程. 11

1.4.1 项目启动. 11

1.4.2 项目计划. 13

1.4.3 软件需求阶段 14

1.4.4 变更管理. 16

1.4.5 设计阶段. 18

1.4.6 构建阶段. 19

1.4.7 测试阶段. 21

1.4.8 部署与试运行 23

1.4.9 项目总结. 25

1.5 项目管理十诫. 26

1.6 项目管理工具对比. 28

1.6.1 Microsoft Project 28

1.6.2 Redmine 29

1.6.3 Feng Office 30

第1 章 项目管理 1

1.1 项目管理概述 2

1.2 软件项目管理 5

1.3 项目质量管理. 10

1.4 项目管理流程. 11

1.4.1 项目启动. 11

1.4.2 项目计划. 13

1.4.3 软件需求阶段 14

1.4.4 变更管理. 16

1.4.5 设计阶段. 18

1.4.6 构建阶段. 19

1.4.7 测试阶段. 21

1.4.8 部署与试运行 23

1.4.9 项目总结. 25

1.5 项目管理十诫. 26

1.6 项目管理工具对比. 28

1.6.1 Microsoft Project 28

1.6.2 Redmine 29

1.6.3 Feng Office 30

2.5.3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72

2.6 测试需求 73

2.7 需求管理工具. 74

2.7.1 Rational RequisitePro 75

2.7.2 TelelogicDoors 76

2.8 Plandora 实战 76

2.8.1 搭建Plandora 77

2.8.2 管理员配置 78

2.8.3 前端用户. 82

2.8.4 需求变更实例 88

2.9 要点回顾 92

第3 章 代码质量控制 93

3.1 静态代码分析. 94

3.2 代码文档规范. 94

3.2.1 命名规范. 95

3.2.2 编码规范. 96

3.2.3 注释规范. 97

3.2.4 异常处理规范 102

3.2.5 单元测试规范 103

3.2.6 文件解析规范 103

3.3 Sonar 简介 106

3.3.1 Sonar 体系架构. 107

3.3.2 Sonar 代码规则. 108

3.4 Sonar 服务端. 110

3.4.1 环境要求 110

3.4.2 Sonar 服务器搭建 110

3.4.3 Sonar 配置 112

3.4.4 Sonar 插件 114

3.5 Sonar 客户端. 116

3.5.1 Sonar-Runner 客户端. 116

3.5.2 Maven 插件方式 117

3.5.3 Ant 插件方式. 118

3.5.4 Eclipse 插件方式 119

3.6 最佳实践 121

3.6.1 项目配置 122

3.6.2 持续审查 123

3.6.3 结果分析 125

3.6.4 集成曲线图. 128

3.7 要点回顾 129

第4 章 自动化部署 130

4.1 引入自动化部署. 131

4.1.1 复杂的手工部署 131

4.1.2 自动化部署方式 132

4.1.3 持续集成思想 133

4.2 自动化部署的特点 134

4.2.1 环境一致性. 134

4.2.2 部署系统化. 134

4.2.3 配置集中化. 135

4.3 版本控制 137

4.3.1 Git 简介. 137

4.3.2 Git 部署. 138

4.3.3 Git 客户端使用. 141

4.3.4 Git 相关操作 144

4.3.5 代码管理 147

4.4 JDeploy 平台. 151

4.4.1 认识JDeploy 151

4.4.2 JDeploy 部署配置 151

4.4.3 一键部署项目 152

4.5 要点回顾 155

第5 章 软件测试. 156

5.1 软件测试 156

5.1.1 软件测试发展史 157

5.1.2 软件测试的未来 160

5.1.3 测试部门组织架构 161

5.1.4 软件测试的基本类型. 163

5.2 测试模型 164

5.2.1 瀑布模型 164

5.2.2 敏捷模型 165

5.2.3 敏捷测试与传统测试的区别. 166

5.3 系统测试流程 167

5.4 根据需求原型设计测试用例 171

5.4.1 需求原型规范样式 171

5.4.2 设计测试用例 173

5.5 缺陷描述 175

5.5.1 缺陷属性 175

5.5.2 缺陷描述示例 176

5.6 测试的策略. 178

5.7 测试过程的经验总结. 179

5.8 质量保证 180

5.9 要点回顾 181

第6 章 安全测试与安全管理 182

6.1 安全测试 182

6.1.1 安全测试概述 183

6.1.2 安全测试的基本过程. 184

6.1.3 安全测试与安全运维. 186

6.1.4 安全测试工具 186

6.1.5 安全测试用例 187

6.2 开发安全规范 189

6.2.1 跨站脚本安全规范 189

6.2.2 SQL 注入安全规范. 191

6.2.3 页面组件和敏感数据的安全规范 193

6.2.4 Java 安全规范 196

6.2.5 应用集成安全规范 197

6.3 代码安全审核工具Checkmarx. 197

6.3.1 SQL 注入 198

6.3.2 反射型跨站脚本攻击. 199

6.3.3 储存型XSS. 201

6.3.4 HTTP 响应头分裂(Http_ Response_Splitting) 201

6.4 安全漏洞 202

6.4.1 信息收集 202

6.4.2 口令入侵 204

6.4.3 心脏滴血漏洞 207

6.5 OSSIM 安全管理平台 209

6.5.1 OSSIM 架构 210

6.5.2 安装与部署. 211

6.5.3 OSSIM 控制台. 211

6.5.4 Web 界面配置 212

6.5.5 OSSIM 使用实战. 214

6.6 要点回顾 219

第7 章 自动化测试基础 220

7.1 自动化基础. 221

7.1.1 自动化测试流程 222

7.1.2 自动化测试特点 225

7.1.3 自动化测试工具 226

7.1.4 标记语言介绍 228

7.2 Web 自动化测试. 233

7.2.1 元素定位 234

7.2.2 Selenium IDE 238

7.2.3 Selenium 使用 241

7.3 接口自动化测试. 247

7.3.1 接口测试类型 248

7.3.2 接口测试工具 249

7.3.3 Mock 测试 250

7.3.4 HTTP 协议测试 254

7.4 TestNG 框架 258

7.4.1 TestNG 配置 258

7.4.2 TestNG 注解 260

7.4.3 测试套件 260

7.4.4 数据驱动 265

7.4.5 执行测试结果 267

7.4.6 测试集成 268

7.5 要点回顾 270

第8 章 自动化测试框架 271

8.1 框架分析 272

8.1.1 框架设计目标 272

8.1.2 业务流程层次分析 272

8.1.3 业务流程测试自动化. 273

8.1.4 手工用例自动化 274

8.2 框架设计 274

8.2.1 框架设计思想 274

8.2.2 框架物理架构 276

8.2.3 框架逻辑架构 277

8.2.4 框架工作流程 278

8.3 框架开发 278

8.3.1 创建测试用例 279

8.3.2 创建测试数据 280

8.3.3 创建测试项目 281

8.3.4 开发框架运行类 285

8.3.5 开发公共接口 288

8.3.6 添加日志报告 292

8.4 脚本开发 292

8.4.1 编写测试脚本 292

8.4.2 调试运行脚本 293

8.4.3 上传脚本 294

8.5 持续集成 296

8.5.1 Jenkins 服务器搭建. 296

8.5.2 Jenkins 相关插件 298

8.5.3 部署测试执行机 299

8.5.4 分布式测试. 300

8.5.5 配置测试任务 303

8.5.6 查看运行结果 310

8.6 要点回顾 312

第9 章 性能测试. 313

9.1 性能测试基础 313

9.1.1 性能术语 314

9.1.2 需求分析与策略 317

9.2 测试利器之LoadRunner. 321

9.2.1 LoadRunner 安装贴士 321

9.2.2 脚本与优化. 322

9.2.3 设置场景 339

9.2.4 运行场景 340

9.2.5 收集和分析结果 341

9.3 测试利器之JMeter 343

9.3.1 JMeter 介绍. 343

9.3.2 JMeter 脚本与优化. 344

9.3.3 收集监控数据 353

9.3.4 运行测试 353

9.3.5 JMeter 使用小结 354

9.4 性能测试框架搭建 355

9.4.1 JMeter 配置监听器. 355

9.4.2 InfluxDB 数据库配置 356

9.4.3 InfluxDB Graphite Listener 配置. 357

9.4.4 查看InfluxDB 结果 357

9.4.5 Grafana 配置 358

9.5 性能测试实战 359

9.5.1 明确测试需求 359

9.5.2 选取测试方法和策略. 361

9.5.3 准备测试脚本 362

9.5.4 执行与分析测试结果. 362

9.5.5 提出调优建议 364

9.5.6 交付测试报告 364

9.6 性能调优 364

9.6.1 CPU 使用率过高 364

9.6.2 I/O 使用率过高. 365

9.6.3 进程数调整. 367

9.6.4 线程不安全. 367

9.6.5 数据库连接数过少 368

9.6.6 数据导入慢. 369

9.7 要点回顾 369

第10 章 性能分析. 371

10.1 系统硬件资源监控 372

10.1.1 nmon 工具. 373

10.1.2 Linux 系统监控命令 378

10.2 JVM 监控与分析 386

10.2.1 JVM 基础 386

10.2.2 JVM 垃圾回收 388

10.2.3 常见JVM 命令 390

10.2.4 堆分析工具MAT 402

10.2.5 JConsole 403

10.2.6 JProfiler 406

10.3 数据库性能分析 415

10.3.1 软解析和硬解析. 415

10.3.2 SQL 执行计划分析 417

10.3.3 数据库连接数监控 418

10.3.4 Oracle 数据库性能诊断报告AWR. 419

10.4 要点回顾 427

第11 章 监控平台与故障排查 428

11.1 监控系统 428

11.1.1 日志监控平台. 429

11.1.2 硬件和应用监控平台 429

11.2 Zabbix 简介 430

11.2.1 系统架构 430

11.2.2 配置Zabbix 432

11.2.3 常见的配置问题. 436

11.2.4 监控主机 438

11.3 美化界面Grafana 441

11.3.1 部署Grafana. 441

11.3.2 使用Grafana. 442

11.4 服务器故障排查 447

11.4.1 清楚故障的前因后果 447

11.4.2 搜寻蛛丝马迹. 447

11.4.3 列出当前运行的进程 449

11.4.4 监听网络服务. 451

11.4.5 查看硬件状态. 451

11.4.6 列出挂载点和文件系统. 457

11.4.7 过滤内核和中断信息 459

11.4.8 定时任务 460

11.4.9 分析系统日志. 461

11.5 要点回顾 461

第12 章 灾难恢复与容灾测试 462

12.1 灾难恢复 463

12.1.1 灾难恢复的规范. 463

12.1.2 灾难恢复能力等级 466

12.1.3 灾难恢复的关键指标 468

12.2 容灾测试 471

12.2.1 容灾的起源 471

12.2.2 容灾的定义 472

12.2.3 容灾的区别 474

12.3 详解容灾测试 475

12.3.1 容灾测试的目标. 475

12.3.2 职责的划分 476

12.3.3 容灾测试的流程. 477

12.4 容灾测试实战 478

12.4.1 容灾测试计划. 479

12.4.2 容灾用例与Bug. 480

12.4.3 容灾线上演习. 484

12.4.4 容灾长期规划. 485

参考文献. 486

前言/序言

  本书主要内容

  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软件测试人员提供指导方向,笔者结合案例讲解测试实践技术,非常适合初中级测试人员阅读。本书内容从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开始,到各类测试方法的讲解。读者可以按顺序阅读,也可以选择其中的某几章来阅读。本书共有 12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 1章:项目管理,主要介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包含项目管理的流程、输入输出项及相关工具,不论你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研发人员,都需要了解项目,并通过这些项目管理工具来有效地管理项目。

  第 2章:项目需求管理,主要介绍软件需求的定义和流程、软件质量与需求的关系、在编写软件需求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发现软件需求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需求变更。

  第 3章:代码质量控制,主要介绍如何有效地保证代码质量,通过构建 SonarQube发现代码质量问题,对不规范的代码提出建议并规范。

  第 4章:自动化部署,主要介绍部署配置中心和一键部署系统、使用 JDeploy自动化部署代码、采用 Jenkins进行持续构建来完成自动化部署任务,从而使部署系统简单化和标准化。

  第 5章:软件测试,主要介绍功能测试,包含功能测试流程、根据需求原型设计测试用例、发现缺陷并描述这些缺陷,以及功能测试中常见的误区和经验。

  第 6章:安全测试与安全管理,主要介绍安全测试的流程、如何发现漏洞和这些漏洞对系统进行的攻击、对攻击进行的防御措施,以及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安全规范和安全管理平台 OSSIM。

  第 7章:自动化测试基础,主要介绍自动化测试技术,包含 Web自动化测试、接

  口自动化测试和 MOCK测试,以及开源自动化测试工具 Selenium和 TestNG等。

  第 8章:自动化测试框架,主要介绍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基础和实践。

  第 9章:性能测试,主要介绍性能测试的基础和测试流程,包括 JMeter和 LoadRunner

  的使用、设计性能测试方案和进行性能调优。

  第 10章:性能分析,主要介绍对 JVM和系统资源进行监控,并分析测试结果。

  第 11章:监控平台与故障排查,主要介绍 Zabbix和 Grafana,以及如何排查服务器故障。

  第 12章:灾难恢复与容灾测试,主要介绍容灾的概念,包含容灾的方法、手段、目标、策略和远期规划,以及容灾测试的误区。

  本书适合的读者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读者可以边学习边实践,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对测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各种测试类型的介绍,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测试、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和容灾测试。对于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和监控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获益。

  致谢

  真诚感谢笔者团队成员的参与,群策群力、互相帮助终于完成此书,发自内心地希望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能把一些实战经验应用于具体的项目中。感谢家人,写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家庭,所以那句老话永远是正确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葛长芝 2016年 12月


《卓越运营之道: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工程》 导言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期望不断提升,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合规性要求日益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高效与高质量,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的部门管理模式已显不足,取而,一套系统化、精细化、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体系,正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卓越运营之道》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为企业构建强大运营体系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的著作。它将目光聚焦于企业从战略规划到日常执行,从风险防范到应对危机,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管控,致力于帮助企业打造一个韧性十足、适应性强、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运营神经中枢。 第一部分:战略驱动下的运营蓝图 企业的运营并非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战略如何转化为可执行的运营计划,以及如何确保运营活动始终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战略意图与运营落地: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运营的起点。我们将剖析如何将抽象的战略愿景,转化为清晰、可衡量、可实现的运营目标。这包括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运营指标。例如,如果企业战略是“成为行业内用户满意度最高的品牌”,那么运营层面就需要聚焦于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客户服务流程、缩短交付周期等。 价值链的优化与协同: 运营的本质是通过价值链为客户创造价值。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审视企业自身的价值链,识别其中的瓶颈与浪费,并通过流程再造、技术应用、供应商协同等方式进行优化。我们将强调,价值链的优化并非是单个环节的孤立改进,而是整个链条的协同增效。例如,生产部门的效率提升,需要与采购部门的物料供应、销售部门的市场需求预测进行有效联动。 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 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充足的资源和强大的能力。本部分将探讨如何根据运营需求,科学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强调持续投入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知识管理等关键领域,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规划和调度,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成本完成,同时为未来的运营需求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流程精益与效率提升 高效的流程是企业运营的血脉。本部分将聚焦于流程的梳理、优化与自动化,旨在消除浪费,提升效率,确保每一次运营活动的精确执行。 流程梳理与标准化: 任何复杂的业务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可管理的流程。本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识别关键节点、输入输出、角色职责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流程能够减少人为失误,确保操作的一致性,为后续的优化和自动化奠定基础。 精益生产与服务理念的应用: 源自精益生产的理念,如“零浪费”、“价值流管理”、“持续改进(Kaizen)”,同样适用于各类企业运营。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运营中,通过消除不必要的环节、缩短等待时间、减少在制品等方式,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我们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成功应用精益思想。 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下,流程自动化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本部分将探讨如何识别适合自动化的流程,并介绍相关的技术工具,如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BPM(业务流程管理)等。我们将强调,自动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需要与流程优化深度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其潜力。 绩效管理与持续改进: 流程的生命在于持续改进。本部分将重点阐述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数据驱动,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估,识别存在的问题,并驱动持续的改进循环。我们将讨论如何设定合理的KPIs,如何进行根因分析,以及如何构建鼓励创新和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 第三部分:风险防范与韧性构建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潜在威胁,并构建企业的韧性,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无处不在,从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到技术风险、合规风险。本部分将引导读者掌握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方法,如头脑风暴、情景分析、专家访谈等,并学习如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可能性与影响程度。 风险应对策略与预案制定: 针对评估出的风险,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本部分将介绍各种风险应对方法,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并强调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预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场景,明确响应机制、沟通渠道、资源调配等。 业务连续性规划(BCP): 业务连续性规划是确保企业在遭遇重大灾难或中断时,能够迅速恢复核心业务运作的关键。本部分将详细介绍BCP的制定步骤,包括业务影响分析(BIA)、关键业务流程的识别、恢复策略的制定、以及定期演练的重要性。我们将强调,BCP的成功实施,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并维护企业的声誉。 事件响应与危机管理: 即使有周密的预案,突发事件仍有可能发生。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建立高效的事件响应机制,包括事态的快速判断、信息的高效传递、资源的及时到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稳定员工情绪,安抚客户,维护企业形象。我们将分析成功的危机管理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安全运营与合规性保障: 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遵守,是现代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将探讨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运营环境,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确保企业在各项运营活动中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我们将讨论如何进行定期的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第四部分:质量文化与卓越追求 质量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属性,更是一种企业文化。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质量意识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培育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本部分将介绍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9001),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将重点关注体系的持续运行与改进,确保质量管理并非流于形式。 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 质量的责任不应仅仅落在质量部门。本部分将强调如何通过培训、激励、沟通等多种方式,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改进中来,将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客户导向的质量视角: 最终的质量评价来自于客户。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如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理解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并将这些反馈及时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服务提供等各个环节,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创新与质量的协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质量是创新的保障。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创新活动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确保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出能够经受住质量的考验,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结语 《卓越运营之道》并非一本提供通用模板的“救世主”之书,而是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一套精细化的管理工具,以及一套持续改进的理念。它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灵活地应用其中的方法与原则,构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卓越运营体系。通过对战略、流程、风险和质量的全面管控,企业将能够有效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成功。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旅程,而本书,正是这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工程管理方面的书,尤其是那些能把复杂概念拆解得清晰明了,又兼具实操性的。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在“项目周期中的风险识别与规避”这个环节做得尤为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潜在的冲击程度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例如,在项目启动阶段,作者就强调了对技术栈选择、第三方依赖以及团队成员经验等方面的细致评估,并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风险清单模板,这点对我启发很大。接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敏捷迭代、持续集成等方式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等到项目后期才进行大规模的返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沟通链条优化”的章节,作者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举行项目例会,如何撰写清晰的项目周报,以及如何处理跨部门协作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往往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而且,书中对于“成本控制”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预算制定,更包含了对资源分配、变更管理以及效率提升等多个维度上的考量。我个人觉得,作者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原本枯燥的工程管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指导性极强,确实能够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项目一线工作的开发者,我深知质量的重要性,但往往又被项目进度和成本压力所裹. 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是它“全流程质量保障”的承诺。读过之后,我发现书中对“需求评审与用例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是我之前很多项目中忽略的。作者强调了在项目初期,要通过严谨的需求评审,明确用户痛点和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覆盖所有关键场景的测试用例。书中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方法,包括利益相关者访谈、场景分析以及优先级排序,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需求变更带来的风险。另外,关于“代码审查与静态分析”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代码检查,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代码审查来发现潜在的逻辑漏洞、安全隐患以及性能问题。书中列举了非常多常见的代码缺陷模式,并提供了相应的防范建议,这点对于提升团队的整体代码质量非常有指导意义。我还注意到,书中对“用户体验测试”的讲解也相当充分,它不仅仅是功能的正确性验证,更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关注界面的易用性、操作的流畅度以及整体满意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质量的管控并非孤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需要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来支撑。

评分

近来我对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我就入手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认为书中对“性能优化与容量规划”的深入探讨,是我受益最深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把性能优化看作是项目后期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强调了其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应被纳入考量。书中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性能分析方法,从确定关键性能指标(KPIs),到进行基准测试,再到识别性能瓶颈,每一步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关于“数据库性能调优”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索引优化、查询重写以及缓存策略来提升数据库的响应速度,这些技巧对于我日常的开发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分布式系统下的性能挑战”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仅指出了分布式系统带来的复杂性,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进行服务拆分、如何实现负载均衡以及如何处理分布式事务。我还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对“弹性伸缩与资源管理”这一块的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让我们了解到如何根据业务负载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系统资源,从而在保证服务可用性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构建高性能、高可用系统的全面视角。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保证产品在复杂环境下依然稳定运行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故障预测与应急预案构建”这一块的理解非常深刻。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从数据采集、异常模式识别,到故障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恢复流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灰度发布”和“回滚策略”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这些复杂的概念,并提供了多种实操性的方案,比如如何设计自动化监控告警,以及如何建立多级故障响应机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知识管理在容灾中的作用”,强调了将故障复盘经验沉淀下来,形成标准化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这对于提高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一些底层原理,比如网络延迟、服务器负载、数据库连接池等,与容灾策略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压力测试方法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并发测试,更是包含了对不同场景下的性能瓶颈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来发现潜在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健壮、可恢复的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提升我个人的技术视野和实战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也直击要害,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操指南。当我翻开阅读后,尤其被“团队协作与沟通效率提升”这部分内容深深吸引。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很多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和协作失调,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解决方案。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项目沟通机制,包括定期的项目会议、清晰的角色分工、以及有效的反馈渠道。作者还分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技术,比如使用项目管理软件来跟踪任务进度、使用在线协作平台来共享文档和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来增强团队凝聚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冲突的存在,更是提供了多种化解冲突的策略,比如积极倾听、寻求共同点以及公平决策。这些方法让我意识到,良好的团队协作不仅仅是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能够有效化解内部矛盾,激发团队潜能。书中还提到了“知识共享与经验沉淀”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多个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建立内部知识库、组织技术分享会等方式,将团队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这对于新成员的成长和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都至关重要。

评分

东西很不错,价格也便宜

评分

刚到还没看,包装的很好。

评分

入手,正在研读中。

评分

给公司买的,挺不错的,大家都挺喜欢,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

购买很方便,碰到活动时,价格非常实惠。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入手,正在研读中。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下次继续购买,你值得拥有。

评分

趁着活动,赶紧入手!最喜欢买书了

评分

东西很不错,价格也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