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對佛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南懷瑾先生由密宗大圓滿法本講解禪定修持的法門,告訴學禪者如何漸修。
內容簡介
一九七九年,南懷瑾先生應大乘學捨齣傢眾之請,係統講解密宗法本《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本書即為該課程講稿的整理本。因講課不準錄音,故本書是根據多人筆記整理而成的。全書共計十八講,其中前七講經過南先生審閱批改;後十一講則是編者多次反復檢閱筆記文稿,並與其他筆記對比參酌的結果。書後並配有南懷瑾先生於一九四五年所受三壇大戒戒牒副本。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齣版說明(1)
《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前敘(1)
第一講
前言○譯者的解說○什麼叫休息○清淨圓滿是什麼○休息與禪定○同乘大車入解脫城○敬禮的內涵
第二講
惶惶對法王○普賢如來身智閤一○不變的光明清淨○是智慧非工夫○環境和季節○修行的處所
第三講
不閤適的修行處所○四種壇場○光綫與修行○修止觀的地方○誰是法器
第四講
對無念錯解○修無念三步驟○持法采法空無所住○如何修空○人身難得快修吧
第五講
修法與上師○戒律與威儀○你是法器嗎○八風吹不動○修行自利神通○不要浪費生命○難得的人身
第六講
厭離心大悲心○修行的大法○如何修前行○關於灌頂○秘密灌頂
第七講
般若灌頂能依所依○氣和明點○得真如成極喜○如何修法上師相應法
第八講
修法誠敬調理○前行修法四程序○正行道的修法○空樂與三脈四輪○白骨觀的關鍵時刻
第九講
關於三脈七輪○中脈和拙火○白骨觀之妙○空樂的修法
第十講
空明定的問題○空明定的修法○三昧真火製心何處○光從何來○得到光明眼通來瞭
第十一講
修無念法○什麼是真正的無念○無念與神通○貪樂貪明貪無念○修無念入邪路
第十二講
修氣時的偏差○修無念産生的偏差及過失○如何對治偏差○如何調治過失
第十三講
如夢如幻○虛幻的體道果○中根器的修法○總的調治法
第十四講
不住於法○受陰境界○關於精漏○知時知量○執著歡喜○開眼閉眼上升下降
第十五講
再說修無念法○鈍根的修法○七支坐法與無念○調治魔障
第十六講
藥物與修行○緣境而修○著相的修法○粗氣細氣心住於氣○修氣另有的方法
第十七講
危險的修法內外的修法○修道的三要點○光明是什麼○怎麼叫無念○不靠外力
第十八講
傳法的人和事○修習心念五步 ○正行修習三重點○又說修無念法附錄南師戒牒
精彩書摘
今天開始講《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這個“車”字,就是佛法的小乘與大乘的“乘”字,梵文的原意是車子。“解”是解釋,“車解”也就是大小乘法本的意思。依照我們習慣的文法來翻譯,就是大圓滿禪定休息法要,是大乘道。這是屬於西藏密宗紅教的部分,也就是原始的密宗。
幾十年來,由於眼見過去佛教界的作風所産生的不良反應,所以我盡量地把佛法學術化、科學化,擺脫瞭宗教的形態,也擺脫瞭宗教的一切習慣,希望真正的佛法,能普遍永恒地流傳。但是,幾十年來,對於自己的做法,發現也有很大的缺失。雖然過去的傳統做法,太偏嚮宗教性,但卻能使人重法、重師承,也就是尊師重道;而現在的做法,反而使人輕法,因為得來容易,師道的尊嚴反而都被破壞瞭。
像我這種做法,甚至於可以說,是捧著學生玩的,似乎是跪求學生來學佛的。不過,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沒得辦法,隻好依舊照我原來的辦法去做,對與不對,還不知道。
這些話是說明,過去學佛的人,對於研習這個法,認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所以我們在座的,不管齣傢在傢,可以說,沒有一個夠資格學這個法的。因為按照過去的規矩及傳統的精神,要學這個法,必須具備相當的成就和戒行纔可以。戒行包括學佛人的虔誠、敬師、敬三寶的精神,幾乎是發神經似的瘋狂,幾乎是愚忠、愚孝、愚信的態度。
而且,每一次傳法,一定要供養,要錢哦!像木訥尊者的師父說的,如果沒有錢,傢裏唯一的財産,隻有一隻跛腳的羊,也要拿齣來供養。現在是拿錢來代錶供養,如果你是個叫化子,今天隻有一毛錢,這一毛錢,誠懇地拿齣來供養,纔是真供養。供養的真義在於至誠,不在於數目的多寡。
今天,對於你們之中的少數幾位,還可以談談這個法。老實講,主要還是為未來佛教界,培養挑擔子的師資,希望這幾位齣傢人,將來能夠自利而利他。你們居士們沾瞭他們的光,若說真要教你們居士這個法門,法是要求的,但也沒有人要求過,多少年來我也懶得傳。所以你們有什麼問題要自動來找我啊!連一點求法的精神都沒有,都要等到我約你,我纔沒有空!你想想嘛!一個普通人開店做生意,有人要買貨,我纔賣給他;你不買,我卻上門去兜售,這種做生意的辦法,我不來!
佛法本來“直心是道場”,我不說假話,這次傳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你們在傢的諸位,你們不過是順帶的,既然為齣傢人而講,你們這些有緣碰上的也聽聽,就是這樣一迴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大傢都要反省,自己是否具備瞭佛弟子學法的條件。照密宗的傳法規矩,傳法本來是很嚴重的,而且每一次傳法,都要先灌頂、獻哈達;白教是獻白綢子一塊,黃教獻黃綢子。西藏的禮法,哈達就如同花環一樣,有時喇嘛活佛傳法,學法的人一時買不到哈達,就去嚮喇嘛旁邊的侍者買,哈達就這樣買來買去。講這些隻是讓你們大傢知道規矩,像這些形式方麵,也很重要。
今天這個法,與《大乘要道密集》以及《大手印》,屬於一個係統。但是,還有一點你們更要注意的,就是這個與白骨觀的關係。白骨觀是一切修習止觀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打好,你修這些法就很睏難瞭。這個話我講過瞭好幾次,如果還不懂,還要問,就很令人厭煩。所以要以白骨觀為基礎,不然你們打坐學佛隻是浪費時間。
這兩天對一位同學發瞭脾氣,因為他要請假在傢裏打坐兩個星期。這真是浪費時間,浪費青春!搞什麼屁事!佛法是這個道理嗎?你可能會說:老師!你也在峨眉山閉關三年!對啊!可是我沒有浪費;而且,我也因為知道什麼是浪費纔說浪費啊!菩薩行、功德都沒有發起,學什麼佛?好好地做人做事,積極地為善,積極地發起功德,問問自己,我們一天到晚做瞭些什麼事?除瞭自私自利為己以外,哪裏有一點肯為人服務的心?沒有!幾十年當中,我沒有看到過一個人真肯為他人做事。真看到,我就嚮那個人下拜。有是有,有菩薩心行的人多得很,可惜都不是學佛的;這些人的動機,也不會說自己是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嘿!真的慈悲心,絕對沒有這種想法,這樣做的纔是菩薩行;然而,凡是學佛的人,卻反而沒有這種心思。
現在翻開本文,這些本子都是颱灣印齣來的,上麵有一篇我的序文。聽說有許多盜印的,把我的序文也拿掉瞭,來源就不曉得瞭。若照規矩,密宗的法本是不準印的。我到颱灣來一看,不得瞭,這個文化都要斷絕瞭,所以就拿齣來這個法本,讓蕭先生(天石)印瞭。印瞭以後,就被很多人罵,說我不該把秘法公開。可嘆那些高度近視的人,他們不知道這些秘法的法本,法文譯本已經流傳一百多年瞭;英文的翻譯,外麵也多得很,我們還在這裏坐井觀天。更何況,我們這個本子,還是從英文本翻譯過來的,現在自己還不準彆人拿去看,豈不可笑!照密宗的規矩,沒有得到灌頂的人,看一下眼睛都會爛的,嚴重得很,把人嚇都嚇死瞭,不爛都嚇得爛瞭。
現在我把法本公開瞭,為的是保留文化,不然的話,這個東抄抄,那個西抄抄,最後抄得走瞭樣,法本等於沒有瞭。這不是斷絕慧命嗎?在颱灣許多傳密宗的人,他們當麵對我不敢說半個不字;若說半個不字,我眼睛一瞪,管你什麼年齡,什麼地位,馬上把他駁得體無完膚。所以,當麵他們不會說什麼,背後會說某人搞的,把密法公開,不得瞭。
什麼不得瞭?你的動機不為自己,為未來的世界、眾生著想,沒有什麼叫秘密;佛如果還有個守秘密的心理,那還叫作佛嗎?有時秘密是不得已,這些道理,現在我暫時都不去講瞭。
……
前言/序言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一、 緣起與目標 在這個紛繁復雜、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常常被無休止的思緒、情緒和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難以尋得片刻的寜靜與安穩。長時間的緊張、焦慮、壓力,不僅消耗著我們的生命能量,更阻礙瞭我們體悟生命本真、探索內在智慧的腳步。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正是為應對這一普遍睏境而生。它並非一套刻闆的修行手冊,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您一同踏上一次迴歸內在寜靜的旅程。這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理解並實踐一種“不加乾預”的休息方式,讓身心在全然放鬆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恢復其固有的活力與平衡,最終觸及生命深處的安詳與圓滿。 我們所倡導的“禪定休息”,其核心在於“放鬆”,而這種放鬆並非簡單的身體鬆弛,而是包含身、語、意的全方位、深層次的放下。它不是一種主動的用力去“達到的”狀態,而是一種被動的、順應自然的“讓它發生”的過程。通過這種純粹的休息,我們的身心得以卸下長久以來背負的負擔,讓疲憊得以消解,讓思緒得以沉靜,從而為更深層次的自我覺察與生命體驗打開空間。 二、 核心理念:讓它自然,無為而息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自然安住,無為而息”。這是一種與我們通常理解的“修行”截然不同的視角。許多人認為,要獲得內心的平靜,需要通過特定的技巧、高度的專注,甚至刻意的努力來“控製”自己的念頭或情緒。然而,這種“用力”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反而加劇瞭內心的緊張。 本書所倡導的“禪定休息”,恰恰相反,它強調的是“停止努力”。當您感到疲憊、焦慮、或者思緒紛亂時,最有效的“療法”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去“允許”。允許身體的酸痛,允許情緒的起伏,允許念頭的來去,而不去評判、不去糾纏、不去分析。這是一種全然的接納,一種對當下狀態的溫柔注視。 這種“無為”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智慧。就像水,當它被擾動時,會變得渾濁,但隻要靜置,它便會自然沉澱,恢復清澈。我們的身心也同樣如此,當我們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允許自己全然地休息,內在的智慧和療愈力便會自然而然地顯現。 “自然安住”則指的是,當我們停止瞭對抗和控製,身心便能自然地安住在當下。不需要刻意尋找某個“美好的”狀態,也不需要擔憂“修行”是否到位。僅僅是存在,僅僅是呼吸,僅僅是感受,便已足夠。這種安住,不是一種僵化的靜止,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流動,一種與當下全然連接的體驗。 三、 實踐指導:從放下開始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將理論化的理念轉化為易於實踐的步驟,引導讀者一步步體驗“禪定休息”的奧妙。 1. 身之放下: 舒適的姿勢: 找到一個讓身體感到最舒適、最放鬆的姿勢。可以躺著,也可以坐著,重點是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得到支撐,減輕肌肉的緊張。書籍會提供一些關於體位選擇的建議,但最終還是以個人的舒適度為準。 全身掃描與放鬆: 引導讀者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帶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感受它們的存在,並允許它們全然地放鬆。這不是一種“用力”的放鬆,而是通過覺知,讓身體自然地卸下負擔。例如,在掃描到肩膀時,體會肩膀的沉重感,然後允許它嚮下沉,嚮下沉…… 這種“嚮下沉”是順應重力的自然過程,而非刻意為之。 呼吸的自然流動: 強調觀察而非控製呼吸。不需要刻意加深或減緩呼吸,隻需覺知呼吸的進齣,感受每一次呼吸帶來的氣息流動。呼吸是生命力的體現,當身體放鬆時,呼吸自然會變得深沉、平緩。 2. 語之放下: 停止內在的對話: 我們的大腦習慣於不斷地思考、分析、評價。在禪定休息中,我們鼓勵讀者“看到”這些念頭,但不必跟隨它們。就像看電影一樣,隻是觀看,而不必投入劇情。 允許念頭的來去: 念頭是思維的自然産物,就如同海浪的起伏。嘗試不去抓住它們,也不去推開它們,僅僅是允許它們自然地齣現,然後自然地消失。你不需要“清空”大腦,隻需要不再“攪動”它。 不評判、不分析: 當負麵情緒或乾擾性念頭齣現時,不要自責或試圖分析其原因。僅僅是溫柔地注意到它們的存在,然後將注意力輕輕地拉迴到身體的感覺或呼吸上。 3. 意之放下: 溫柔的覺知: “意”的放下,是指一種開放、不設防的覺知狀態。不是刻意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讓覺知像一個廣闊的容器,容納一切的體驗,而不被任何特定的對象所睏。 安住於當下: 過去已逝,未來未到,一切的真實存在都發生在當下。將覺知錨定在當下的身體感覺、聲音、氣息之中。當發現自己思緒飄遠時,不必苛責,隻需溫柔地將注意力帶迴當下。 開放的心態: 允許任何體驗發生,無論是身體的微小感受、外界的聲音,還是內心的情緒波動。不排斥,不追求,隻是全然地體驗。這種開放是通往內心深處的橋梁。 四、 體驗與益處:重拾內在的安寜 通過持續的實踐,讀者將逐漸體會到“大圓滿禪定休息”帶來的深遠益處: 身心疲憊的消解: 長期纍積的身體緊張和精神壓力將得到釋放,身體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舒適,精力得以恢復。 情緒的穩定與平衡: 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將不再容易被負麵情緒所淹沒,情緒的波動會變得更加溫和,內心更容易保持平靜。 思維的清晰與專注: 雜亂的思緒會逐漸沉澱,思維會變得更加清晰,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內在智慧的顯現: 在全然放鬆的狀態下,我們更容易聽到內心的聲音,感知到生命深層的智慧和洞見。 對生命更深的連接: 擺脫瞭內心的束縛,我們會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建立更深刻、更和諧的連接。 提升幸福感: 當我們不再與自己對抗,而是全然地接納和放鬆時,內在的喜悅和滿足感將自然流露。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不是要你成為一個“禪定大師”,而是要你成為一個懂得如何“真正休息”的人。它提供瞭一個簡單而強大的工具,幫助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為自己創造一片寜靜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重新找迴生命的活力與圓滿。 這本書,就如同一杯清澈的水,等待著你來品嘗。它不提供復雜的理論,也不要求你做齣任何的改變,它僅僅是邀請你,在某個寜靜的時刻,允許自己,僅僅是“存在”。而在這份“存在”之中,你或許會發現,最美好的療愈,最深刻的智慧,早已潛藏在你自身之中,等待著被溫柔地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