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百科(全彩) [THE SOCIOLOGY BOOK]

社会学百科(全彩) [THE SOCIOLOGY 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DK出版社 著,郭娜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百科全书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 学术参考
  • 全彩图解
  • 理论经典
  • 学科入门
  • 知识普及
  • THE SOCIOLOGY BOOK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0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3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
外文名称:THE SOCIOLOGY 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2
字数:6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0岁以上所有人群

  

社会学入门必读读物。


  

平易近人的语言,活力四射的设计;

全面解读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思想,

精彩展现*伟大人物们的智慧之光。


  

与社会学领域的伟大灵魂对话!

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精装、全彩,极具收藏价值。


  

DK全球经典热销成人科普,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人文社科经典读物。


  

海报:


  

内容简介

  

《DK社会学百科(全彩)》内容简介:社会的贫富差距能被消除吗?是什么诱导人们去犯罪?网络如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始终都在探索如何治理社会这个重大问题,而社会学家们已经给出了一些方案,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 本书通俗易懂,精炼有力的解释破译了高深莫测的社会学术语,清晰流畅的图表剖析了深奥难懂的理论,机智诙谐的例证燃起我们关于社会及其制度的思想火花。 无论你是社会学的“热心份子”,还是深居书斋的“专家”,都会在《社会学百科》这本书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DK《社会学百科》是DK《“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由知名的英国DK出版公司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介绍全人类思想的百科丛书。该丛书以人类自古至今的各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全面解读了各学科领域的思想,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优佳图书。

无论你是未涉足某类学科,或是有志于踏足某领域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还是已经成为专业人士,这套书都会给你以智慧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启发。读这套书就像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对话,让你无不惊叹与感慨。

该丛书包罗万象的内容、科学严谨的结构、精准细致的解读,以及全彩的印刷、易读的文风、精美的插图、优质的装帧,无不带给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读物。

该丛书适合10岁以上人群阅读。


  

作者简介

英国DK出版社是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通过诙谐灵动的插图和简洁平实的语言,对高深的思想和杰出的智慧予以精准的诠释,让你在阅读与学习中体验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

——美国观察者网站(Examiner.com)


  

本从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专业深奥的知识和理论化为形象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同时配有思想导图、示意图和插图,以易看易读易理解的方式,完美呈现了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

——美国《Booklist》杂志


  

每本书都展现了超过100个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思想以及它们的缔造者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本丛书内容简洁有力,形式多样,可读性很强,跨越了普通教科书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能让青少年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享受一场人类智慧的饕餮盛宴。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


  

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现代化的是那些走在我们认知水平前列的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他们的智慧和思想或者产生于千百年以前,或者正指导着当代的思想运动。相信,这套丛书会带给我们一抹抹人类耀眼的智慧之光。

——罗先勇,中国报道杂志社副总编辑


  

如果阅读是一种风景,那么,《“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就是浩瀚海洋。如果阅读是一种习惯,那么就请不要遗忘这套书。它以独特视角,诠释了人类的尺度。

——张小强,《商务财经网》执行主编,资深平面媒体人


  

目录

10 前言

社会学的基础
20 身体的挫败绝不意味着/标志着民族的灭亡
伊本?赫勒敦
21 在军队和公司中,人类总是徘徊或安定,同意或争吵
亚当?弗格森
22 科学可以被用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
奥古斯特?孔德
26 《独立宣言》与一半的人类无关
哈里特?马蒂诺
28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卡尔?马克思
32 共同体与社会
费迪南?滕尼斯
34 社会,就如同人的身体,拥有相互关联的部分、需要和功能
埃米尔?迪尔凯姆
38 理性的铁笼
马克斯?韦伯
46 许多个人困惑必须从公共议题的角度来理解
查尔斯?怀特?米尔斯
50 像关注重大事件一样关注平凡的日常活动
哈罗德?加芬克尔
52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反抗
米歇尔?福柯
56 性别是没有原型的模仿
朱迪斯?巴特勒

社会不平等
66 我谴责资产阶级的社会谋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68 20世纪的问题是肤色界线问题
W. E. B.杜博依斯
74 穷人被排斥在日常生活模式、习俗和活动之外
彼得?汤森
75 英国的国旗下没有黑人
保罗?吉尔罗伊
76 地位感
皮埃尔?布迪厄
80 东方是整个东方世界被幽禁其中的舞台
爱德华?萨义德
82 贫民区就是黑人居住区
以利亚?安德森
84 自由之手段变成了侮辱之根源
理查德?桑内特
88 男人对父权制的兴趣凝结在霸权式男性气质中
R. W. 康奈尔

90 白人女性已经成为这种白人至上的资本主义父权制帝国主义的同谋
贝尔?胡克斯
96 “父权制”的概念对分析性别不平等必不可少
希尔维亚?沃尔比

现代生活
104 陌生人并不是作为个体,而是某种特定类型被感知
乔治?齐美尔
106 自由地重塑我们的城市和我们自身
亨莉?列斐伏尔
108 街上一定要有很多双眼睛
简?雅各布斯
110 只有沟通能够沟通
尼克拉斯?卢曼
112 社会应该清楚指出什么是善
阿米泰?埃齐奥尼
120 麦当劳化几乎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乔治?瑞泽尔
124 社区中的联结已经衰落了
罗伯特?普特南
126 迪斯尼化用绚烂的经历替代世俗的平凡
艾伦?布莱曼
128 住在阁楼上就好像住在陈列柜里一样
雪伦?朱津

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
136 在流动的现代性世界中,须放弃所有总体性/整体性希望
齐格蒙特?鲍曼
144 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146 全球问题,本土视角
罗兰?罗伯逊
148 气候变化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安东尼?吉登斯
150 没有全球认知公正,就没有社会公正
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
152 思维力所释放的生产力
曼纽尔?卡斯特尔
156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失控的世界中
乌尔里希?贝克
162 有时候全世界似乎都在移动
约翰?厄里
163 民族不需要通过太多的历史稻草来想象和建构
戴维?麦克隆
164 全球城市是新型运作的战略地点
萨斯基娅?萨森
166 不同社会的现代性表现各不相同
阿尔君?阿帕杜莱
170 变迁过程改变了人类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戴维?赫尔德

文化与认同
176 主我和客我
乔治?赫伯特?米德
178 现代性的挑战是无幻象地生活和无法摆脱幻象地生活
安东尼奥?葛兰西
180 文明化的过程持续地“向前”推进
诺贝特?埃利亚斯
182 大众文化强化了政治压制
赫伯特?马尔库塞
188 未来的威胁在于人可能会变成机器人
埃里希?弗罗姆
189 文化是通俗的
雷蒙?威廉斯
190 污名指的是一种非常丢脸的印记
欧文?戈夫曼
196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里
让?鲍德里亚
200 现代认同正在去中心化
斯图尔特?霍尔
202 所有共同体都是想象的
本尼迪克?安德森
204 在全世界,文化正坚定地将自己推向舞台中心
杰弗里?亚历山大

劳动与消费主义
214 贵重物品的炫耀性消费是有闲绅士取得名声的手段
托斯丹?凡勃伦
220 清教徒是应“天职”而主动去工作;我们是被迫工作
马克斯?韦伯
224 技术,如同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翱翔
丹尼尔?贝尔
226 机器变得越精密,工人所需技艺就越少
哈里?布雷弗曼
232 自动化增加了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罗伯特?布劳纳
234 浪漫伦理促进消费主义精神
柯林?坎贝尔
236 对人进行加工,产品是一种精神状态
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244 自发的同意中包含强制
麦克?布洛维
246 事物塑造我们,就如同我们制造它们一般
丹尼尔?米勒
248 女性化在减少性别不平等方面只带来有限的影响
泰瑞?琳?凯拉韦

制度的角色
254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卡尔?马克思
260 寡头统治铁律
罗伯特?米歇尔斯
261 健康的人不需要官僚机构来结婚、生育和死亡
伊凡?伊里奇
262 有些人犯罪是他们对某种社会情境的反应
罗伯特?K. 默顿
264 总体机构剥夺了人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他们的自我感
尔文?戈夫曼
270 治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
米歇尔?福柯
278 宗教已经丧失了其合理性和社会意义
布莱恩?威尔逊
280 我们的身份和行为是由他人对我们的描述和分类来决定的
霍华德?贝克尔
286 经济危机随即转化为社会危机
尤尔根?哈贝马斯
288 学校教育已经沦为一种面向穷人和为穷人服务的制度
塞缪尔?鲍尔斯和赫伯特?金蒂斯
290 社会时不时地遭遇道德恐慌
斯坦利?科恩
291 部落时代
米歇尔?马费索利
292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保罗?威利斯

家庭与亲密关系
298 性别差异是文化的产物
玛格丽特?米德
300 家庭是生产人的性格的工厂
塔尔科特?帕森斯
302 西方人变成了一种忏悔的动物
米歇尔?福柯
304 异性恋必须作为一种制度来认识和研究
艾德里安娜?里奇
310 西方家庭设置是多元的、流动的和没有定论的
朱迪斯?斯泰西
312 婚姻契约是一种工作契约
克里斯汀?德尔菲
318 家务劳动与自我实现直接对立
安?奥克利
320 当爱 情最终取得胜利,它不得不面对各种挫折
乌尔里希?贝克和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
324 性就像关乎肉体那般关乎信仰和意识形态
杰弗瑞?威克斯
326 酷儿理论质疑认同的基础
史蒂文?赛德曼

334 人名录
340 术语表
344 索引
351 致谢

精彩书摘

科学可以被用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年)

至18世纪末期,日益增长的工业化已经给欧洲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变。与此同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正努力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些思想家,诸如亚当?斯密,试图用经济术语解释社会的飞速变迁;另一些人,如让?雅克?卢梭,则从政治哲学入手。亚当?弗格森曾经描述现代化的社会后果,但是还没人能从政治和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社会进步。然而,相比法国的社会不稳定,社会主义者昂利?圣西门试图分析社会变革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社会秩序。他认为,社会进步有一个模式,社会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他的门生孔德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根据科学原则来研究社会;孔德最初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后来改为“社会学”。

理解与改变

孔德作为启蒙之子,其思想扎根于启蒙时代的理念中,强调理性、客观。启蒙运动中出现的科学方法影响了孔德的哲学路径。他详细分析了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提议所有的知识分支都应该采用科学原则,将理论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有效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证的、科学的探究。他已经见证了科学的改变力量:科学发现带来技术进步,进而带来工业革命,创造了他所生活的现代世界。

他认为,社会科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它不仅要能解释社会秩序和社会变革的机制,还应该为我们提供改变社会的方式,就如同自然科学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自然环境一样。他将关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或社会学看作是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学科,因此它应该是“科学之后”。

孔德关于“对社会的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究知识过程的顶峰”的论断受到昂利?圣西门的思想影响,被称为“三阶段法则”。他认为我们对现象的理解经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上帝或众神是事物的原因;形而上学阶段,用抽象本质解释现象;实证阶段,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知识。

孔德关于社会进化的宏大理论也是对社会进步的分析——不同于对捕猎-采集、游牧、农业以及工业-商业不同社会阶段的简单描述。孔德认为,启蒙运动之前的法国社会根植于神学阶段,社会秩序建立在宗教原则之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进入了形而上学阶段,社会由世俗原则和理念(特别是自由和平等权)所引导。孔德相信,在认识到后革命社会的不足之后,现在有可能进入到实证阶段,科学地决定社会秩序。

关于社会的科学

在现有的“硬”科学的基础上,孔德提出了一个社会学新科学的框架。他设定了一个科学等级,在有逻辑地安排下,每一门科学都是它下一门科学的基石。从数学开始,这个等级体系依次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到生物学。这个“实证主义”升序的顶点就是社会学。因此,孔德觉得在试图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社会之前,有必要先彻底掌握其他科学和它们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基于观察的可证实原则:用事实证据来支持理论。但是,孔德也指出,用假设来指导科学论证的方向、决定观察的范围的必要性。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两个研究领域:“社会静力学”,即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的力量;“社会动力学”,即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对这些力量的科学理解有助于将社会带入社会进化的终极实证阶段。

尽管孔德不是第一个试图分析人类社会的思想家,他却是确立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先驱。另外,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既提供了对世俗工业社会的解释,也提供了实现社会改革的途径。他相信,就如同科学已经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社会学——作为终极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统一者——可以被用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前言/序言

人类是社会性生物。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从开始觅食和狩猎,我们就已经倾向于在日渐庞杂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这些群体范围包括简单的家庭单位,氏族和部落,村庄和城镇,以及城市和民族国家。人类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天性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形成。后者受到人类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形塑。反过来,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的性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实质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学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群体中行动以及群体是如何形塑这些个体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的动力机制;这些动力是如何维持和改变群体,或者带来社会变迁的。如今,社会学的范围涵盖从关于社会过程、结构和体系的理论研究,到应用这些理论转化为社会政策。同时,由于社会是由个体的集合体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结构,与其个体成员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联系。因此,社会学家们可能聚焦于社会制度和组织、各种社会群体以及其内部分层,或是个体的互动和经历。

或许令人惊讶的是,社会学是一门相对现代的学科。尽管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承认公民社会的存在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政治学的而非社会学的——即社会应当被如何组织和治理,而不是对社会本身的研究。但是,正如政治哲学产生于这些文明,社会学也作为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社会巨大变迁的结果而出现。

关于这些变迁有几个方面。最明显是,技术进步推动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带来了工业城市的繁荣。启蒙运动使那些基于宗教信仰的传统信念受到质疑。所谓的理性时代不仅摧毁了教会的权威,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旧秩序也受到威胁,对代议制政府的呼唤导致了美国和法国的革命。

社会和现代性

启蒙时代创造了一个新的现代社会。作为对这一转型的回应,社会学在18世纪末期应运而生,哲学家和思想家们试图去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一些人哀叹于传统社会凝聚形式的瓦解,诸如小型农村社会中的家庭纽带和社区精神,以及宗教所提供的共享价值和信仰。但是,也有一些人认识到,新的社会力量正在运作,导致了既可能带来社会秩序、也可能带来失序的变迁。

与启蒙运动的精神一致,这些早期社会思想家们试图使他们的社会研究客观化,创造一门不同于哲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科学学科。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生物学)已经建立,研究人类及其行为的时机已经成熟。

由于工业革命的本性及其所培育的资本主义,首先产生的新“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为先驱,即为人熟知的《国富论》。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学的基础也由哲学家和理论家们诸如亚当?弗格森和亨利?圣西门等人所奠定,在随后一个世纪的早期,奥古斯特?孔德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孔德之后,出现了三位开拓性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行为的不同分析和诠释方法为20世纪及之后的社会学主题定下了基调:卡尔?马克思、埃米尔?迪尔凯姆以及马克斯?韦伯,他们各自侧重于现代性的不同方面,并将其作为创造社会秩序、失序以及变迁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作为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聚焦于资本主义的增长及随之而来的阶级斗争;迪尔凯姆专注于由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工;韦伯则聚焦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和理性化。他们三个都各自拥有一大批追随者,至今仍影响着社会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社会科学

当科学和理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时,社会学作为理性时代的产物而诞生。因此,为了使这一学科受到重视,早期社会学家们主张其研究方法应该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考虑到其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行为的本性,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通过如自然科学般获得经验证据,孔德为这一新社会学“科学”奠定了基本原则。同样,马克思坚持应当科学地探究社会主题,而迪尔凯姆或许是因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被学术界所认可的第一个人。(注:迪尔凯姆是有史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为了具有科学性,任何研究必须是定量的。也就是说,具有可测量的结果。马克思和迪尔凯姆可能运用了事实、图表和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理论,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社会研究应该更加定性。韦伯尤其倡导一种诠释方法,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活图景以及社会聚合所必需的社会互动和关系。

尽管这一观点最初被许多人视为非科学的而不予理会,在20世纪后半期中,社会学已经越来越具有诠释性特色,在方法论上强调定量和定性研究技术的结合。

社会改革

对于许多社会学家来说,社会学不仅仅是对社会的客观研究,以及对社会结构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如同自然科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拥有实践意义,能够被用来改进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在19世纪,孔德和马克思将社会学看作是一种理解社会运作的方式,以推动社会变迁。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问题在于改变它。”他的许多追随者们(社会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都将这一点铭记在心。

迪尔凯姆在政治上远不及马克思激进,他对推动社会学作为一门学术学科被认为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他不仅要论证这一学科的科学性,同时还要论证其客观性,特别是考虑到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业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政治动乱。这一与现实世界脱节的“象牙塔式”的路径,在20世纪前半叶主宰了社会学,但是随着社会学家们逐渐采纳一种更具诠释性的立场,他们同样倡导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改革的工具。

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以及其他左翼政治立场的社会学家中尤为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家们,包括查尔斯?怀特?米尔斯和米歇尔?福柯,考察了社会中权力的性质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形塑我们生活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塑造社会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抵制这些力量。即使是在更主流的社会学中,氛围在不断改变,研究主题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对社会本身的学术研究,到提供公共政策和推动社会变迁的实践应用。1972年,美国极负盛名的社会学理论家霍华德?贝克尔写道:“好的社会学……创造关于组织和事件的有意义描述,对它们的产生和存续给出有效解释,并对它们的改进或消除提出现实性的方案。”

制度和个体

随着社会学的广泛渗入,社会学在20世纪后半叶获得更多认可甚至公众关注;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扩展了其研究范围。在对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系统、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失序原因的传统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学开始考察这些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家们被划分为宏观层面分析(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制度组成的整体)和微观层面分析(聚焦于社会中个体的生活经验)。这种区分至今仍然存在,现在社会学家们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更多的研究者将其研究集中在两种路径之间的群体——社会阶层、种族、宗教或文化群体、家庭,以及以性别或性取向划分的群体。

社会学也对加速的社会变迁做出回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社会传统受到挑战,新的社会规范已经取而代之。西方社会在民权和妇女运动、种族和性别不平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社会学理论也在帮助改变对性取向和家庭生活的态度。齐格蒙特?鲍曼指出,“社会学的任务是帮助个人,我们必须服务于自由。”

全球化时代

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变迁可以比拟甚至超越工业革命的影响。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增长,服务业的兴起以及消费社会的壮大,这些一起形塑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一些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看作是现代性过程的延续,也有人相信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现代、后工业时代。

交通与通信方面的进步同样使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近期,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文化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本土社会。伴随着新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互联网和快速跨国旅行——而来的是全新的社会网络。它不依赖面对面沟通,而是以一种甚至是50年前的人们都无法想象的方式将个体和群体连接起来。现代技术同样为社会学提供了研究和分析这些新社会结构演变的精致的工具。



《现代社会学脉络: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思想之旅,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钩沉社会学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解其演进的逻辑,并洞察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我们不求覆盖所有零散的社会学概念,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社会方式的核心思想流派、奠基性理论以及引领时代变迁的社会实践。 第一部分:思想的破晓——社会学萌芽与早期探索 历史的洪流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的秩序与变革,一直是人类思考的焦点。在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下,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化研究逐渐萌芽。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早期思想家,他们虽不直接以“社会学家”自居,却已为后来的学科发展播下了种子。 理性主义的遗产与对秩序的追寻: 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虽然侧重于政治哲学,但其对个体权利、社会共识和国家起源的探讨,为理解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霍布斯对“自然状态”下社会无序的警示,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深层思考。这些思想虽是政治的,却深刻影响了对社会运行逻辑的理解。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洞察: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不仅是经济学论述,更揭示了微观个体行为如何汇聚成宏观社会现象,以及市场在调节社会资源和行为中的作用。这其中蕴含的个体理性如何影响集体结果的思考,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切入点。 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 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是对哲学史的抽象概括,但其关于历史的螺旋式前进、矛盾推动发展以及精神文明演进的观点,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等人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解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提供了宏观视角。 第二部分:奠基者的宏图——社会学的独立与经典理论的诞生 当工业革命的巨轮滚滚向前,旧有的社会结构摇摇欲坠,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运而生。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奠定了学科基石的伟大思想家及其核心理论。 奥古斯特·孔德与实证主义的开创: 作为“社会学之父”,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和比较,来研究社会现象,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的二分法,为构建一门客观、科学的社会学奠定了基石。 艾弥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分工与集体意识: 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最杰出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将详细解析他的“社会事实”概念,强调社会现象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力量如何塑造个体行为。他的《社会分工论》揭示了社会由传统机械团结向现代有机团结转型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失范(anomie)问题。对“集体意识”的强调,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规范的理解。 卡尔·马克思: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解读: 马克思的学说,虽然常被归为政治经济学,但其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对阶级及其斗争的洞察,是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源头。我们将探讨他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历史的进程,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他关于异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及其潜在危机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马克斯·韦伯:理性化、官僚制与社会行动的理解: 韦伯在社会学领域贡献卓著,其核心在于“理解社会学”(verstehen)。他强调理解个体行动背后的意义和动机。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关于“理性化”的宏大理论,特别是“科层制”(官僚制)的分析,揭示其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普遍性和潜在的“铁笼”效应。此外,他关于宗教对经济发展的 Yetkisi(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也展现了文化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理论的拓展与流派的纷呈——20世纪社会学的多元发展 进入20世纪,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理论流派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修正、拓展,并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的宏观视角: 帕森斯等人将涂尔干的观点加以发展,构建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我们关注其对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如何协调运作以维持系统稳定的强调。AGIL模式(适应Adaptation、目标追求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cy)是其分析社会系统运作的重要框架。 冲突理论的批判之声: 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达伦道夫等为代表的冲突理论家,虽然承认社会中存在合作,但更强调权力、利益和冲突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他们如何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冲突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符号互动论的微观视角: 布鲁默等人开创的符号互动论,将研究焦点从宏观结构转向微观的个体互动。我们探讨其关于意义是如何在互动中被创造、被理解以及如何影响个体身份和社会行为的核心观点。 Mead 的“我”(I)与“我”(Me)的区分,以及“重要他人”和“普遍他人”的概念,是理解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社会建构论的认知革命: 施茨、伯杰和拉克曼等人的社会建构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我们探讨其关于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并非客观存在,而是通过社会互动、语言和文化建构而成的观点。 “日常生活的社会现实”如何被创造和维系,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第四部分:当代社会学的焦点——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织 步入21世纪,社会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信息技术、身份政治、环境危机等议题,催生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 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对权力、知识、话语以及普遍真理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构。我们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关注边缘化、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女权主义社会学:重塑性别视角: 女权主义社会学从性别视角出发,对现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我们关注其关于父权制、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经验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 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研究: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权力关系的新变化,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关注非西方社会的经验和声音。全球化研究则探索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跨越国界的互动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风险社会与环境社会学: 乌尔里希·贝克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强调现代社会面临着由人类活动自身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环境社会学则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对社会结构和行为的深远影响。 结语:理论的生命力与未来的可能 本书并非为读者提供一套僵化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我们相信,理解社会学的核心思想,掌握其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并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被检验、被发展、被应用。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开启社会学探索之旅的有益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上面印着书名“社会学百科”,字体简洁有力,透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情格外舒畅。里面的内页印刷质量也非常高,纸张触感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纸质。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采用了全彩印刷!这一点对于一本百科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棒了。要知道,很多百科全书为了节省成本,内页都是黑白的,看久了难免有些枯燥。但这本《社会学百科》完全不同,它就像一本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非常深刻,它给我的感觉是既权威又亲切。它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让我看到了社会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图示,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讨论,用了一个形象的金字塔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逻辑。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相当精炼,每一个词句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多余的废话,这对于追求效率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

我一直觉得,社会学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和抽象,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特别是它生动形象的插图和清晰明了的图表,我才发现,原来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如此轻松有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将社会学理论融入其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舞台,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每一页都留有足够的空白,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那么疲劳。而且,它将那些重要的概念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出来,方便我们快速抓住重点。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参考书。但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我的想法立刻改变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百科”,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社会学探索之旅。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源于现实生活,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紧密相连的。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描述,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让我对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整本书的编排都非常有条理,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很自然,读起来毫无阻滞感。

评分

这本《社会学百科》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渊博的朋友聊天。我并没有直接去翻阅书中的具体条目,而是随手翻开了一页,就被其中一篇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定义,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眼神的交流入手,层层递进地解释了符号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我一边看,一边回想起自己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点滴,突然间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正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惊喜,而不是压力。

评分

给娃买的,才看呀,,,包装好,印刷好,内容好,,反正就是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应该够字数了吧。

评分

送朋友的书。快递小哥很体贴周到,物流速度很快。包装

评分

DK《社会学百科》是DK《“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由著名的英国DK出版公司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介绍全人类思想的百科丛书。该丛书以人类自古至今的各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全面解读了各学科领域的思想,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不二之选。

评分

DK出版社是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评分

不用气膜保护,结果就成这样的惨状。这个发货点太不靠谱了

评分

向集齐一套人类的思想进发!买买买!

评分

书挺好的,印刷和纸张都可以,满意。

评分

在京东买不少书了,多读书,爱学习,勤思考!

评分

这个系列很多本,挑了两本先买来看看如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