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

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布莱恩·莱弗里(Brian Lavery) 著
图书标签:
  • 海军史
  • 海上力量
  • 帝国主义
  • 现代史
  • 军事史
  • 地缘政治
  • 海洋战略
  • 全球史
  • 历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552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6830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洋帝国》的第二版,更名为《海上帝国》,彩色精装版,插图更生动!

翻译顺畅,无瑕疵。


帝国领土之上,太阳永不落下。19世纪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是世界史的一个传奇。从一个欧洲岛国到领土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英国正是依靠了一支无可匹敌的皇家海军才完成了这一转变。
一幅波澜壮阔的英国海军史,大洋之上,蓝天之下,海军舰队通过掌握海权实现了英国的崛起并*终统治了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战争是指挥的艺术,海战是以大海为舞台的表演。纵览皇家海军300余年海上传奇,英国是如何觉醒海洋意识,通过制海权锻造令人叹服的海上文明!

内容简介

  

《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橡木之心”、“金色海洋”、“高潮”、“突变”。

  第1篇“橡木之心”,讲述16至18世纪皇家海军的发展,帝国的财富、权力和荣誉将诞生于海洋;

  第2篇“黄金海洋”,讲述18至19世纪大英帝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的英国证明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第3篇“高潮”,讲述19世纪海上贸易和海上霸权,英国手持两柄三叉戟,缔造了19世纪的帝国传奇;

  第4篇“突变”,讲述20世纪至一战,英帝国海上霸权的衰落,及其引发的全球文明危机。

全书沿着皇家海军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立威于海上到*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渐没落的时间轴,横向拉伸,讲述了皇家海军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家史”,又如何在海上贸易中击败强大的对手,成为“大英帝国治下和平”的海上警察,*终建立了覆盖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帝国领土之上,太阳永不落下”的“日不落帝国。

书的内容详实,划分的四个部分也对应了英国皇家海军崛起、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对于想了解皇家海军历史,探索海军编制、作战艺术,回顾经典海战传奇的军迷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一、了解海军皇家历史。

本书提供了关于皇家海军发展的详细历史。既有海军发展变迁的宏观叙事,也有深入描写船员生活、情绪的场景,尽可能*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皇家海军的演变历程。海军作为英国*引以为傲的军事表现形式,自然与英国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皇家海军是如何在英国民主政治上展示自己强大的存在?对于严重依赖外部资源的英国,海军是如何用火炮打通一条又一条的贸易路线?除了这些令人深思的话题,书上还描述了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比如英国海军在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交手中*次取得胜利的战果是俘获了敌方两艘战船,原因是这两艘船相撞误伤了。

二、探索海军编制、技术发展、作战指挥艺术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海军史和航海技术专家,这本书描述了3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皇家海军在装备、作战编制、指挥艺术上的演变。从“橡木之心”到“蒸汽钢铁”,从德雷克时期“海盗式”的袭击到纳尔逊对大规模舰队作战战术的改进,再到丘吉尔时代航空母舰广泛应用于海战,也正是这些转变适应了每个时期的需要,皇家海军才能牢牢掌握制海权。

三、回顾经典海战传奇

皇家海军的荣耀桂冠是由一场场著名的海战组成的。以少胜多、一战成名的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巨大优势取胜、巩固海上霸主地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战术上失利、战略上胜利的艰苦卓绝的日德兰海战…….伴随着英国每一段海上历史,都有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海战。

四、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

身为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名誉馆长,作者拥有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资料。战舰特写、水手生活、作战图、海战路线图等应有尽有。这些资料来源包括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其历史价值十分珍贵。尤其是清晰的海战路线图和作战图使读者阅读经典战役时具备了一个清晰直观的思路。

纵览皇家海军300余年的海上传奇,它们在为世界海军军事提供一幕幕教科书般的精彩表演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当今时代海权和海洋意识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布赖恩·莱弗里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不到30岁开始写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

布赖恩·莱弗里是英国皇家海军史知名专家,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名誉馆长。其曾获得航海研究界公认的安德森奖。他曾担任英国广播电台历史悠久的“时代瞭望”节目(BBC:Timewatch),以及热播纪录片“海洋帝国”系列(BBC:Empire of the Seas)的学术顾问。

其代表作有《征服海洋》《航行:5000年海洋探险史》《海洋帝国》,其中《海洋帝国》为BBC热播同名纪录片的配套作品,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


作者简介

 布赖恩·莱弗里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不到30岁开始写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

布赖恩·莱弗里是英国皇家海军史知名专家,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名誉馆长。其曾获得航海研究界公认的安德森奖。他曾担任英国广播电台历史悠久的“时代瞭望”节目(BBC:Timewatch),以及热播纪录片“海洋帝国”系列(BBC:Empire of the Seas)的学术顾问。

其代表作有《征服海洋》《航行:5000年海洋探险史》《海洋帝国》,其中《海洋帝国》为BBC热播同名纪录片的配套作品,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海洋帝国》初版以来持续占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在海军界与大众之间引起很大轰动,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的优秀程度无人能及。

  ——彼得·霍尔(Captain Peter Hore)

  英国海军防御研究中心主席

  慷慨激昂,富有深度且亮点频出……本书描述的是一段充满豪情壮志、令人神往的400年帝国兴衰史。

  ——《星期日快报》

  本书引人入胜……如果一位执掌国防、财政大权的政府官员打算读本好书以消磨周末时光,那么此书便是上选。因为从书中他才能知晓:在那旷日持久的战争、冲突中,是皇家海军的辉煌为英国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不列颠”。

  ——《西部早间新闻报》

  《海洋帝国》为我们呈现了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的概况。然而,一些极为有趣的史实更好地为人们再现了海军的风采。15世纪战船上的海员们都做些什么?18世纪的高桅帆船上,船员们又能获得何种供给呢?只有诸如此类的详尽细节才能让我们重新认识海军前辈,敬意方生……精彩绝伦。

  ——《家族史月刊》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读罢令人掩卷沉思,作者布赖恩·莱弗里是英国著名的海洋历史学家之一,他深厚的研究功底使得本书在写作上扎实、可信。

——BBC “历史”栏目


目录

作者致谢

前 言

第一部分 橡木之心

第一章 战争无敌舰队

第二章 转向内战

第三章 荷兰战争

第四章 改良与革命

第二部分 金色海洋

第五章 欧洲战争

第六章 稳定与停滞

第七章 开阔视野

第八章 反败为胜

第三部分 高潮

第九章 失去美国

第十章 危机与叛乱

第十一章 纳尔逊和新战术

第十二章 凯旋和对海上力量的限制

第三部分 突变

第十三章 长期和平的影响

第十四章 蒸汽、钢铁与火炮

第十五章 通往战争之路

第十六章 战争的考验

注释


精彩书摘

今天的皇家海军比德雷克、纳尔逊、费舍尔或丘吉尔时代火力猛得多,射程也远得多。在19世纪初,皇家海军有1000艘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有8000艘战船,而现在,这个数字是88艘。不过,现代最小的巡逻船也足以抵挡并摧毁纳尔逊的整个舰队,它可以逆风航行,躲在对手射程外,使用30毫米口径火炮一个接一个地将对手战船击沉或将其木质外壳烧毁。现在的舰队拥有可锁定处在浓雾、黑暗中目标的雷达和可监测100英里外潜艇的声呐;有能够寻找并攻击数百英里外陆地、海上或空中目标的战斗机。除此之外,现代海军的三叉戟核潜艇还拥有令人生畏的热核武器,这种武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有部队总的破坏力还大,能够摧毁世界上的多数大城市。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在规模和实力上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也失去了昔日所享有的巨大声誉,但她还是一支非常强大、无限灵活的部队,其拥有的军舰、飞机和潜艇能够在海上、水下以及陆地执行任务。

不过,正是现在看来相对脆弱、易受攻击的由德雷克、布莱克、佩皮斯、安森和纳尔逊率领的海军,成为了英国实力的符号,也成为大众喜爱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微妙、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纳尔逊的战船是木制的,极易起火而且在受到岩石撞击后可能会快速解体。这些战船上的多数船员是被强征入伍的,不像现在的船员有那么高的积极性。除了水面和地平线,他们什么也看不到。在看不到陆地后,他们与岸上的领导机构就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枪炮最大射程仅有几百码,而且海军陆战队不可以离开陆地太远以免与母船失去联络。对于现代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技术看起来有些原始,但在当时他们的战船是最先进的机器,需要大量技巧才能有效操纵。相比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战船和海军来说,英国皇家海军是非常成功的,是海上的主宰者。

英国皇家海军在保护英国免受侵略、保护英国的贸易和帝国霸权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她在世界和国家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她是世界强国的仲裁者,也是英国民主的主要创建者和守护者。

这里出现的悖论是:像英国皇家海军这样的一个独裁组织如何为民主的培育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部分原因是海军需要大量军费,而且不仅是短期为军事行动提供补给,还包括长期的战船建造以及职业军官和海员的供养。这些钱最终只能在获得民众——起初由富裕阶层支付大部分税收,但后来税收负担逐渐散布到整个社会——同意后才能募集。亨利八世用掠夺的教会财富供养他的海军,但查理一世在试图通过议会权力之外的途径募集军费上遭遇失败。此后,国王在扩充舰队时都小心翼翼地拉拢议会,1677年,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对下议院说,“我们的安危都与之相关”。在君权减弱后,扩充海军的计划——如1889年的海军国防法案——还是要征询议会的意见。20年后,部分权力移交给民众,1909年,人们走上大街,拉出横幅要求建造更多的无畏战舰——“我们想要8艘,我们不能等了”。

与陆军不同,海军在人员控制调动方面较弱,尤其是在大部分船员都是强征入伍、一有机会上岸就想逃跑的情况下。议会对17世纪50年代压制这个国家的克伦威尔的少将们记忆深刻,仅通过了按年赋予陆军军官法定权威的《兵变法》(Mutiny Act)。而与此对应的海军的《战争法规》(Articles of War)是永久性的。英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依赖她的海军,除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大规模陆军。与西班牙、法国和后来的德国不同,陆军在英国的政治上从来都不是主要因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时,海军都是事务缠身,总体来看,海军军官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关心政事。

在船上,海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独裁专制。《“邦蒂”号》(Bounty)小说中布莱船长的残暴是被大大夸张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罕见的。当然,船长手中令人生畏的惩戒权,也许比守法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大,但他们要管好自己的战船,需要船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船上生活会很自然地在拥有共同目标的全体船员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尽管也像其他群体一样有一些差异和分歧。只有当船内或船外出现管理不善时才有可能发展成兵变。1944年,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Max Horton)爵士这样写道:“普通战船的全体船员不会出现群体性违纪,除非他们抱有不满或愤恨,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公道的调查找到原因的。”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海洋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第一位重要的海上人物是乔叟(Chaucer)笔下以达特茅斯港的约翰·霍利(John Hawley)为原型的船员。莎士比亚常常采用与海洋有关的主题,这可能与他曾在伦敦伊丽莎白港口旁居住有关。《威尼斯商人》以海上共和为背景,而《暴风雨》取材自1609年在巴哈马群岛沉没的“海洋探险”(Sea Venture)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在新闻业的职业生涯堪称不寻常,但是他的声望还是来自一本书。有人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第一本英文小说,其影响绵延一个多世纪。许多年轻人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开启他们的航海生涯。托拜厄斯·斯莫利特(Tobias Smollett)原本是海军的一位外科医生,他在乔治王朝统治时期海军的苦难岁月中完成了《罗德里克·蓝登传》(Roderick Random)和《汉弗莱·克林科传》(Humphrey Clinker)两本小说,其中描绘了一位半吊子船长。“我看到他以一种虚弱的样子懒洋洋地倚靠在沙发上,他的头由他的贴身仆人支撑着,这位仆人还不时把一个嗅盐瓶送到他的鼻子边。”弗雷德里克·马利埃特(Frederick Marryat)上校曾在托马斯·科克兰(Thomas Cochrane)手下作海军见习军官,后来成为19世纪中期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围绕一位年轻海军见习军官的生活展开,这对于当时的小伙子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他所描写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故事风靡了一段时间,一个世纪后又被福里斯特(Forester)描写的霍恩布洛尔(Hornblower)船长小说所替代。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执行独立任务船长的遭遇,在收音机普及前,小说创作者还是有很大的主动权。后来的作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帕特里克·布莱恩(Patrick Brian)。虽然他将福里斯特的著作斥为“只供消遣而无文学价值的作品”(“pap”),但他吸纳了其中的一些手法,描写的是一位执行别动任务(detached service)的护卫舰船长,他所写的一系列书籍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英国的所有地方距离大海都不超过80英里,而且在精神上这个距离还要近得多。海洋影响了我们的词汇,这可以从一些著名的短语得到印证,如“by andlarge(”总的来说),“nip and tuck”(势均力敌)和“chip on his shoulder”(愤愤不平)。海洋还影响着我们的装扮,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男孩穿的水兵服到现代的游艇服和甲板鞋(平底帆布鞋)。更为深远的是,英国人的自由意识使得这个国家能够与欧洲的极权主义者——从路易十四到希特勒——相隔离,为此她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它是一个大帝国的重要财产,使得英国在近代早期走向繁荣,今天还可以从这个国家多种多样的人口反映出来。这个帝国不是由海军创造的,但却是由它捍卫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帝国的存在,英语才成为世界语言。不管怎样,海军自身常常反映出这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在航行年代,它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精英主义的体系之一,像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可以凭借能力升为指挥官。在维多利亚时代,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军成为最受阶级束缚的体系之一,20世纪前半段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扭转这种局面。英国皇家海军出了多位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德雷克和纳尔逊。除了他们,无数英国人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在海军舰队服役。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前言/序言

  今天的皇家海军比德雷克、纳尔逊、费舍尔或丘吉尔时代火力猛得多,射程也远得多。在19 世纪初,皇家海军有1000 艘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有8000 艘战船,而现在,这个数字是88 艘。不过,现代最小的巡逻船也足以抵挡并摧毁纳尔逊的整个舰队,它可以逆风航行,躲在对手射程外,使用30 毫米口径火炮一个接一个地将对手战船击沉或将其木质外壳烧毁。现在的舰队拥有可锁定处在浓雾、黑暗中目标的雷达和可监测100 英里外潜艇的声呐;有能够寻找并攻击数百英里外陆地、海上或空中目标的战斗机。

  除此之外,现代海军的三叉戟核潜艇还拥有令人生畏的热核武器,这种武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有部队总的破坏力还大,能够摧毁世界上的多数大城市。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在规模和实力上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也失去了昔日所享有的巨大声誉,但她还是一支非常强大、无限灵活的部队,其拥有的军舰、飞机和潜艇能够在海上、水下以及陆地执行任务。不过,正是现在看来相对脆弱、易受攻击的由德雷克、布莱克、佩皮斯、安森和纳尔逊率领的海军,成为了英国实力的符号,也成为大众喜爱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微妙、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纳尔逊的战船是木制的,极易起火而且在受到岩石撞击后可能会快速解体。这些战船上的多数船员是被强征入伍的,不像现在的船员有那么高的积极性。除了水面和地平线,他们什么也看不到。在看不到陆地后,他们与岸上的领导机构就失去了联系。

  他们的枪炮最大射程仅有几百码,而且海军陆战队不可以离开陆地太远以免与母船失去联络。对于现代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技术看起来有些原始,但在当时他们的战船是最先进的机器,需要大量技巧才能有效操纵。相比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战船和海军来说,英国皇家海军是非常成功的,是海上的主宰者。英国皇家海军在保护英国免受侵略、保护英国的贸易和帝国霸权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她在世界和国家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她是世界强国的仲裁者,也是英国民主的主要创建者和守护者。这里出现的悖论是:像英国皇家海军这样的一个独裁组织如何为民主的培育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部分原因是海军需要大量军费,而且不仅是短期为军事行动提供补给,还包括长期的战船建造以及职业军官和海员的供养。这些钱最终只能在获得民众——起初由富裕阶层支付大部分税收,但后来税收负担逐渐散布到整个社会——同意后才能募集。亨利八世用掠夺的教会财富供养他的海军,但查理一世在试图通过议会权力之外的途径募集军费上遭遇失败。

  此后,国王在扩充舰队时都小心翼翼地拉拢议会,1677 年,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对下议院说,“我们的安危都与之相关”。在君权减弱后,扩充海军的计划——如1889 年的海军国防法案——还是要征询议会的意见。20 年后,部分权力移交给民众,1909 年,人们走上大街,拉出横幅要求建造更多的无畏战舰——“我们想要8 艘,我们不能等了”。与陆军不同,海军在人员控制调动方面较弱,尤其是在大部分船员都是强征入伍、一有机会上岸就想逃跑的情况下。议会对17 世纪50 年代压制这个国家的克伦威尔的少将们记忆深刻,仅通过了按年赋予陆军军官法定权威的《兵变法》(Mutiny Act)。而与此对应的海军的《战争法规》(Articles of War)是永久性的。英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依赖她的海军,除了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大规模陆军。与西班牙、法国和后来的德国不同,陆军在英国的政治上从来都不是主要因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时,海军都是事务缠身,总体来看,海军军官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关心政事。在船上,海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独裁专制。《“邦蒂”号》(Bounty)小说中布莱船长的残暴是被大大夸张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罕见的。当然,船长手中令人生畏的惩戒权,也许比守法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大,但他们要管好自己的战船,需要船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船上生活会很自然地在拥有共同目标的全体船员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尽管也像其他群体一样有一些差异和分歧。只有当船内或船外出现管理不善时才有可能发展成兵变。1944 年,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Max Horton)爵士这样写道:“普通战船的全体船员不会出现群体性违纪,除非他们抱有不满或愤恨,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公道的调查找到原因的。”1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海洋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第一位重要的海上人物是乔叟(Chaucer)笔下以达特茅斯港的约翰·霍利(John Hawley)为原型的船员。

  莎士比亚常常采用与海洋有关的主题,这可能与他曾在伦敦伊丽莎白港口旁居住有关。《威尼斯商人》以海上共和为背景,而《暴风雨》取材自1609 年在巴哈马群岛沉没的“海洋探险”(Sea Venture)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在新闻业的职业生涯堪称不寻常,但是他的声望还是来自一本书。有人认为《鲁滨孙漂流记》是第一本英文小说,其影响绵延一个多世纪。许多年轻人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开启他们的航海生涯。托拜厄斯·斯莫利特(Tobias Smollett)原本是海军的一位外科医生,他在乔治王朝统治时期海军的苦难岁月中完成了《罗德里克·蓝登传》(Roderick Random)和《汉弗莱·克林科传》(HumphreyClinker)两本小说,其中描绘了一位半吊子船长。“我看到他以一种虚弱的样子懒洋洋地倚靠在沙发上,他的头由他的贴身仆人支撑着,这位仆人还不时把一个嗅盐瓶送到他的鼻子边。”弗雷德里克·马利埃特(Frederick Marryat) 上校曾在托马斯·科克兰(Thomas Cochrane)手下作海军见习军官,后来成为19 世纪中期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小说围绕一位年轻海军见习军官的生活展开,这对于当时的小伙子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他所描写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故事风靡了一段时间,一个世纪后又被福里斯特(Forester)描写的霍恩布洛尔(Hornblower)船长小说所替代。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执行独立任务船长的遭遇,在收音机普及前,小说创作者还是有很大的主动权。后来的作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帕特里克·布莱恩(PatrickBrian)。虽然他将福里斯特的著作斥为“只供消遣而无文学价值的作品”(“pap”),但他吸纳了其中的一些手法,描写的是一位执行别动任务(detached service)的护卫舰船长,他所写的一系列书籍赢得了世在拍摄英国广播公司系列片期间,丹·斯诺在国家档案馆查阅1789 年的《所得税法》界各地读者的喜爱。英国的所有地方距离大海都不超过80 英里,而且在精神上这个距离还要近得多。海洋影响了我们的词汇,这可以从一些著名的短语得到印证,如“by andlarge”(总的来说),“nip and tuck”(势均力敌)和“chip on his shoulder”(愤愤不平)。海洋还影响着我们的装扮,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男孩穿的水兵服到现代的游艇服和甲板鞋(平底帆布鞋)。

  更为深远的是,英国人的自由意识使得这个国家能够与欧洲的极权主义者——从路易十四到希特勒——相隔离,为此她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它是一个大帝国的重要财产,使得英国在近代早期走向繁荣,今天还可以从这个国家多种多样的人口反映出来。这个帝国不是由海军创造的,但却是由它捍卫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帝国的存在,英语才成为世界语言。

  不管怎样,海军自身常常反映出这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在航行年代,它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精英主义的体系之一,像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可以凭借能力升为指挥官。在维多利亚时代,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军成为最受阶级束缚的体系之一,20 世纪前半段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扭转这种局面。英国皇家海军出了多位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德雷克和纳尔逊。除了他们,无数英国人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在海军舰队服役。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 引言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画卷中,海洋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连接大陆、促进交流的桥梁,也是孕育资源、驱动发展的摇篮。而在这辽阔而神秘的蓝色疆域之上,一支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如同巨龙般盘旋,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轨迹,甚至可以说,是“锻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现代世界。 本书,《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正是试图深入探究这一宏大议题。它并非简单罗列海军舰船的型号或战役的细节,而是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战略、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剖析海军力量如何从单纯的军事工具,演变为塑造全球格局、驱动历史变革的关键性力量。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第一批远洋舰船,到如今集尖端科技于一体的航母编队,海军的演进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人类文明扩张、交流与冲突的历史。 第一部分:海上力量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探索、扩张与殖民的号角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海洋就已经展现出其连接与隔离的双重特性。早期的航海技术虽然简陋,但已经孕育了最早的海上贸易和有限的军事活动。然而,真正将海军力量推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是地理大发现的壮丽时代。 15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列强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纷纷踏上探索未知海域的征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凭借着更先进的帆船技术、导航设备和军事组织,开启了全球性的海洋扩张。在这里,海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殖民野心的载体。 探索与知识的边界拓展: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壮举背后,是海军的强大支撑。探险船队不仅需要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应对潜在的敌对势力。每一次成功的远航,都意味着人类对世界地理认知的极大拓展,也为后来的殖民活动奠定了基础。 经济利益的驱动: 新航线的开辟,意味着通往东方香料、贵金属以及新大陆资源的便捷通道。控制这些航线,就意味着掌握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海军,正是维护和争夺这些航线安全的唯一力量。海上贸易的繁荣,离不开强大的海军护航。 殖民帝国的建立: 强大的海军是建立和维持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基石。从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庞大帝国,到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洲的殖民扩张,海军舰队的部署、运输能力的保障、以及对殖民地反抗的镇压,无一不依赖于海军的强大。殖民地的建立,反过来又为宗主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资源,进一步壮大了海军力量,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或恶性)循环。 早期海军战术的形成: 在这一时期,海军战术也逐渐从零散的劫掠行为,发展出初步的舰队作战模式。火炮技术的进步,以及战列舰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海战成为可能。特拉法加海战、文森特角海战等一系列著名战役,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深刻影响了海军的战术思想。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与海军的变革——蒸汽、钢铁与全球霸权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它不仅改变了陆地上的生产力,也彻底颠覆了海军的形态和力量。蒸汽机的出现,打破了风力限制,使得船舶的航速和续航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钢铁材料的广泛应用,则制造出更坚固、更强大的舰体和火炮。 蒸汽动力与铁甲舰的时代: 传统的木质风帆战舰,在蒸汽动力和铁甲舰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英国率先研发出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宣告了海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蒸汽动力战舰不再受风向的限制,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机动,而铁甲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防护能力。 火炮技术的飞跃: 线膛炮、后膛炮的出现,以及弹药的改良,使得舰载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使得海军的作战方式再次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远距离的炮击成为可能,舰船的设计也开始向更注重火力输出的方向发展。 海军成为殖民扩张的加速器: 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使得欧洲列强拥有了制造更庞大、更先进海军的能力。强大的海军不仅能够保护其海外贸易,更成为其进行新一轮殖民扩张的利器。例如,英国利用其海军优势,在亚洲、非洲扩张其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海军条约与军备竞赛: 随着各国海军实力的增强,国际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各国投入巨资建造更大、更强的军舰。同时,为了维持海上力量的平衡,也出现了早期的一些海军条约,如华盛顿海军条约,试图限制主要海军国家的舰艇吨位。 海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 海军不再仅仅是陆军的辅助,而是成为了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海军,意味着拥有保护国家海外利益、投射国家力量、甚至进行全球干预的能力。 第三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海军的战略演进——制海权、航空母舰与海空一体战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冲突。在这些宏大的战争背景下,海军的力量和战略思想发生了更为深刻的演变。 制海权的争夺: 两次世界大战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是对制海权的争夺。控制了海洋,就意味着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封锁其港口,并能够自由地进行兵力投送。英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强大的战列舰编队,对德国海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航空母舰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特别是飞机在海上侦察和攻击方面的潜力,催生了航空母舰的出现。从最初的实验性舰艇,到二战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海上平台,航空母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模式。它使得海军的力量投射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舰载机成为了重要的攻击力量。 潜艇战的威胁: 潜艇作为一种隐蔽性极强的攻击平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给海上运输线和海军舰队造成了巨大威胁。德国的U型潜艇,在二战中对盟军的补给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差点让英国屈服。潜艇战的出现,迫使海军不断研发反潜技术,并思考如何应对来自水下的威胁。 海空一体战的雏形: 随着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成熟,海战逐渐走向了海空一体化的方向。舰载机不仅能够攻击敌方舰船,还能够提供侦察、支援,甚至执行对陆攻击任务。早期的空母决战,如中途岛海战,标志着海军作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舰载航空兵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海军在后勤与战略运输中的作用: 除了作战,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还承担了巨大的战略运输任务,将大量的兵力、物资输送到各个战场,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第四部分: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代的海军——核威慑、全球部署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冷战的开始,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对抗,使得海军的力量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战略使命。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海军推向了战略威慑的最前沿。 核潜艇与战略核威慑: 能够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成为了冷战时期最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之一。它们能够长时间在深海隐蔽潜航,发射核弹头,使得对手无法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种“二次核打击”能力,是维持战略平衡的关键。 全球海军部署与力量投射: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对抗,美国海军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航母战斗群,能够快速响应全球各地的军事危机,并进行力量投射。苏联海军也积极扩张,争夺全球海洋的控制权。 航空母舰编队的主导地位: 航空母舰编队,特别是拥有核动力航母的编队,成为了美国海军的标志,也是其全球力量投射的核心。它们能够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是海军在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 后冷战时代的新挑战: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海军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传统的军事对抗,海军还需要应对海上恐怖主义、海盗活动、非法捕捞、海上走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海军的“多功能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现代海军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除了军事作战,海军还承担着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参与国际维和等多种任务。 结论:海军作为现代世界“锻造者”的持续影响 《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一书,正是希望通过对海军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从世界大战到冷战,再到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海军的力量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全球的格局紧密相连。 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经济命脉的守护者,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是科技进步的驱动者,也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海军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飞跃和战略的革新;海军的每一次扩张,都可能意味着地缘政治的重塑和国家命运的转变。 从最初的木帆船探索未知,到如今的核动力航母编队巡弋全球,海军的力量,犹如一条贯穿历史的无形纽带,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紧密联系起来。理解海军的历史与发展,就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演变。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论述,带领读者一起,拨开迷雾,见证海军力量如何真正地“锻造”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代世界。 (第2版)更新说明: 本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海军力量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作用的探讨。特别关注了新兴海军力量的崛起,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海军建设中的应用,以及海军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海洋权益等新型挑战中的角色。通过更新的数据、案例和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海军发展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海上力量·海上帝国》(第2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关于“力量的哲学”的精彩演绎。书中反复强调,海军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武器的先进程度,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战略选择、组织能力以及国家意志的集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蓝色水域海军”和“绿色水域海军”的讨论,这让我理解到不同地理环境和战略目标下,海军发展的不同路径,以及这些路径如何深刻影响了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军如何重塑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部分所打动。想想看,每一次海上远航的胜利,每一次海军的辉煌战绩,都在无形中凝聚着国民的自豪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海洋的辽阔,国家的舰队,成为了民族自信心和扩张野心的象征。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虽然不像物质上的船坚炮利那样直接,但其深远持久的程度,往往更加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生动的故事,将这种抽象的“海上精神”具象化,让我对海军在国家文化构建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海上力量·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读起来真是一场智识的盛宴!我一直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推动力。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宏大叙事的渴望,它不仅仅是关于战舰和海战的堆砌,更深入地剖析了海军力量在塑造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从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些勇敢探索未知海域的船队,到近代工业革命后,航母编队如何成为国家实力投射的终极利器,作者层层剥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现代世界形成史。 读到关于海军如何推动贸易路线的建立和保护时,我深有感触。在没有现代陆路交通的时代,海洋就是连接世界的唯一动脉。那些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不仅能够保护自己的商船免受海盗侵扰,更能威胁甚至封锁敌国的贸易通道,从而在经济上扼住对手的咽喉。这种对经济命脉的控制,直接转化为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进而影响了殖民地的扩张、资源的掠夺,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书中通过详实的案例,让我清晰地看到,海军的扩张和海军战略的演变,是如何一步步编织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全球化网络。它不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考量,而是上升到了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

评分

这本《海上力量·海上帝国》(第2版)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次颠覆性的认知之旅。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其格局和运行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海权”长期博弈和演化的结果。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史料翔实,尤其是在分析海军技术、战略战术与政治经济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时,显得尤为老练。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通过对不同海军强国(如英国、美国、日本等)的发展历程的对比,揭示了海军战略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政治经济现象,并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海洋动力”。这本书绝对是那些对国际关系、军事史、以及世界格局演变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阅读《海上力量·海上帝国》(第2版)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沉浸在作者的宏大叙事之中。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带领我穿越历史的海洋,去探寻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关键航线。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海上力量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对地缘政治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海军技术竞赛和军备控制的内容。历史一再证明,海军力量的不断升级往往伴随着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地区冲突的加剧。作者对这些历史教训的梳理,以及对未来海上力量发展趋势的探讨,都让我对当前国际安全局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战略参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海军”这一概念本身的深度解构。它超越了我们通常对海军的军事定义,将其视为一个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战略于一体的复杂系统。书中详尽地梳理了海军技术革新如何驱动国家实力的增长,比如蒸汽机的应用如何彻底改变了航海速度和作战方式,而无线电和雷达的发明又如何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的作战能力。 同时,我也被书中对于海军如何作为一种“全球治理工具”的论述所吸引。在某些历史时期,强大的海军不仅是国家扩张的利刃,也是维护海上秩序、打击海盗、甚至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力量。这种双重性,使得海军的力量显得尤为复杂和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回避其负面影响,比如殖民扩张和海军竞赛所带来的冲突,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海军在塑造现代世界秩序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图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装祯精美,图文并茂,内容详实,虽然还没看,但感觉是本很好的书!

评分

很经典的书,我非常喜欢

评分

书不错,包装完好,没有损坏,希望保持

评分

近代英国凭借其强大海军,确立了她在欧陆、地中海、大西洋以及欧洲海外殖民地的世界性强国优势。本书装裱精美,内容充实,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

不像盗版,纸张很厚,字很清晰!

评分

这书的封皮居然是装订反的???!这是什么质量!!!!

评分

挺好的,不错,有机会继续购买

评分

图书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