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并称“建安七子”,“七子”与“三曹”之著述,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曹丕《典论?论文》评价“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本书辑录汇纂七人之诗文赋作,人各一卷,书末附《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建安七子杂著汇编》《建安七子著作考》《建安七子年谱》。如王粲《英雄记》、徐幹《中论》、刘桢《毛诗义问》等几种重要著述,也收入其中。本书曾于1989年初版,2005年修订,此次再版,原整理者俞绍初先生精益求精,不仅改正错误、增补漏校,辑采遗珍,且将平素研习建安文学所得见解,分别采入校记与年谱之中,而更完善。
作者简介
俞绍初(1937- ),浙江嵊州(古称剡县)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郑州大学中文系代主任兼古籍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会长,顾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迄今为止完善的一部七子总集。 ——曹道衡(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前会长)、沈玉成(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古代室前主任)
……特别是辑佚工作,更取得优异成绩。曹沈两位赞佩整理者用功之勤,我认为还应加上俞绍初先生对文献材料熟谙的功底。也正因如此,这部书遂成为迄今为止完善的建安七子作品总集。 ——傅璇琮(中华书局前总编辑)
目录
前言 1建安七子集卷一 孔融集诗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1杂诗二首 2临终诗 3六言诗三首 4文上书荐谢该 5上书荐赵台卿 6上书请准古王畿制 6上书 7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 8荐祢衡表 8崇国防疏 10马日磾不宜加礼议 11肉刑议 12南阳王冯东海王祗祭礼对 14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 14教高密令 15失题教 16缮治郑公宅教 16告僚属教 16又教高密令 17告昌安县教 17答王修教 18重答王修 18喻邴原书 18与邴原书 19与王朗书 19遗张纮书 19又遗张纮书 20答虞仲翔书 20与韦休甫书 21与宗从弟书 23与诸卿书 23与许博士书 24与曹公书荐边让 24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25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 26嘲曹公讨乌桓书 26难曹公禁酒书 27又书 28报曹公书 29失题书 30周武王汉高祖论 30圣人优劣论 31汝颍优劣论 32肉刑论 34同岁论 35卫尉张俭碑铭 35失题文三则 37
建安七子集卷二 陈琳集诗游览诗二首 39宴会诗 40饮马长城窟行 40失题诗五则 41赋大暑赋 42止欲赋 43武军赋并序 44神武赋并序 49神女赋 51大荒赋 52迷迭赋 54马脑勒赋并序 55车渠椀赋 56柳赋 56悼龟赋 57鹦鹉赋 58文谏何进召外兵 58答东阿王笺 59易公孙瓒与子书 60答张纮书 61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61为袁绍檄豫州 64檄吴将校部曲文 73失题檄二则 79应讥 79答客难 81韦端碑 81附为袁绍上汉帝书 82与公孙瓒书 84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 86
建安七子集卷三 王粲集诗赠蔡子笃诗 89赠士孙文始诗 91赠文叔良诗 92赠杨德祖诗 93为潘文则思亲诗 94杂诗五首 95七哀诗三首 97咏史诗二首 98公燕诗 99从军诗五首 100俞儿舞歌四首 104失题诗四则 106赋大暑赋 106游海赋 108浮淮赋 110闲邪赋 111出妇赋 112伤夭赋 113思友赋 114寡妇赋 114初征赋 115征思赋 115登楼赋 116羽猎赋 117酒赋 119神女赋 120弹碁赋序 121附 弹碁赋 122迷迭赋 123马瑙勒赋 124车渠椀赋 125槐赋 125柳赋 126白鹤赋 127鹖赋 128鹦鹉赋 128莺赋 129文为刘表谏袁谭书 130为刘表与袁尚书 133为荀彧与孙权檄 137七释八首 137显庙颂 144灵寿杖颂 145正考父赞 145反金人赞 146难钟荀太平论 146爵论 147儒吏论 148三辅论 149安身论 150务本论 151荆州文学记官志 153仿连珠 155蕤宾钟铭 156无射钟铭 156钟簴铭 157砚铭 157刀铭并序 158吊夷齐文 159阮元瑜诔 160尚书问 160失题文 161
建安七子集卷四 徐幹集诗答刘桢诗 163情诗 164室思诗一首 164为挽船士与新娶妻别诗 167赋齐都赋 168西征赋 172序征赋 172从征赋 173哀别赋 173喜梦赋序 174圆扇赋 174车渠椀赋 175文四孤祭议 175七喻 176
建安七子集卷五 阮瑀集诗驾出北郭门行 179琴歌 180咏史诗二首 181七哀诗二首 182杂诗 183隐士诗 183苦雨诗 184公燕诗 184怨诗 185失题诗三则 185赋纪征赋 186止欲赋 186筝赋 187鹦鹉赋 188文谢太祖笺 189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189为魏武与刘备书 193文质论 193吊伯夷文 194
建安七子集卷六 应玚集诗报赵淑丽诗 197公燕诗 198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198别诗二首 199斗鸡诗 200失题诗 200赋愁霖赋 201灵河赋 201正情赋 203赞德赋 204撰征赋 204西征赋 205西狩赋 205驰射赋 206校猎赋 207神女赋 208车渠椀赋 208迷迭赋 209杨柳赋 209鹦鹉赋 210慜骥赋 210文报庞惠恭书 211檄文 212释宾 212文质论 213弈势 214失题文 215
建安七子集卷七 刘桢集诗公燕诗 217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 218赠徐幹诗 220又赠徐幹诗 220赠从弟诗三首 221杂诗 222斗鸡诗 223射鸢诗 223失题诗十四则 224赋大暑赋 225黎阳山赋 226鲁都赋 227遂志赋 233清虑赋 234瓜赋并序 235文谏曹植书 237与曹植书 237与临菑侯书 238答曹丕借廓落带书 238处士国文甫碑 239失题文四则 240
建安七子集附录附录一 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 243孔融 243陈琳 245王粲 246徐幹 248阮瑀 249应玚 250刘桢 251附录二 建安七子杂著汇编 252英雄记(王粲) 252中论(徐幹) 296毛诗义问(刘桢) 365附录三 建安七子著作考 369孔融 369陈琳 372王粲 374徐幹 380阮瑀 383应玚 383刘桢 384附录四 建安七子年谱 386
再版后记 497重订附记 501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是一部汇集了建安时期七位杰出文学家作品的精粹,为读者呈现了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磅礴的文学景象。这部修订本不仅继承了过往版本的严谨与深刻,更在细节之处精益求精,力求呈现最准确、最详实的文学文本与时代印记。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下的文学曙光 建安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群雄逐鹿,战火纷飞。政治的动荡与社会的剧变,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不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消遣,而成为记录历史、抒发情怀、批判现实的重要载体。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的“建安风骨”应运而生,其作品雄浑悲壮,慷慨激昂,展现了建安时期文人的血性与担当。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更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承继并发展了建安风骨,各自以独特的才情与风格,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子”群像:才情各异,风骨并存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收录的七位作家,虽同属建安文学的璀璨星河,却又各有千秋,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学面貌: 孔融: 以直言不讳、敢于批判著称,其文章或论辨精辟,或抒情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他的作品,如《论盛孝章书》,至今仍是议论文章的典范,展现了作者独立的思想与深刻的洞察力。 陈琳: 尤以檄文见长,其《檄吴将校部曲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其出色的政治见解与军事谋略的分析能力。他的文章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王粲: 是七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一位。他的诗歌,尤其是《七哀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成为后世描摹战乱景象的经典意象。同时,他的辞赋也极具艺术价值,展现了建安时期文学的雄健之美。 徐干: 其作品风格较为平和,注重理性思辨,在文学理论方面亦有建树,其《中论》探讨了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阮瑀: 以善于写诗和诔文闻名,他的作品往往情感充沛,语言精练,能够深刻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悟。 应玚: 文风劲健,善于记叙与论述,其文章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为我们了解建安时期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刘桢: 诗歌风格慷慨激越,情感浓烈,尤以描写战争场面和抒发个人抱负见长,其作品充满了建安文人的阳刚之气。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将这七位才子的作品按照各自的篇章体例进行严谨的分类与编排,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而有序的阅读体验。 修订亮点:精益求精,传承与发展 本修订本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订与校勘,力求还原文本的原貌。 文本校勘: 依据现存的各种古籍版本,进行反复比对,辨析字句的讹误,力求呈现最准确的文本。例如,对于一些历来存在争议的字词,本修订本会通过详细的校勘记,说明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采纳某一版本的原因,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文本的演变过程。 注释考证: 对原文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典故、历史事件、地理名称等,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梳理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解读王粲的《七哀诗》时,注释会详细考证诗中提到的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笔下的悲凉。 版本源流考: 追溯所收录作品的版本源流,梳理各版本的传承关系,力求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文献学依据。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不同版本对文本的影响,以及本次修订在版本选择上的考量。 集部编排: 依据历代学术流传,对七子的作品进行合理的编排。例如,将诗歌、赋、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区分开来,并按照作者生平或创作年代进行一定的排序,以方便读者进行比较阅读和整体把握。 新增研究成果: 在必要之处,参考近些年来学界在建安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部分注释或解读进行更新与补充,使之更符合当下学术界的认知水平。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古文坛的璀璨星辰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七位文人的作品集合,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奠定“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诗歌从古诗向近体诗过渡的关键时期。曹氏父子和“七子”们,以其雄浑、悲壮、慷慨的风格,打破了汉代文学过于注重赋的繁琐与形式化,将文学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抒发个人情感与反映现实社会。他们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新篇章,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文体发展: 在诗歌方面,五言诗在建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曹操、曹植、王粲等人的五言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成为五言诗的滥觞。在文体上,七子们的檄文、论说文、书信等,也展现了汉末文学的活力与多样性。 现实主义精神: 建安文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面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七子”们并未回避,而是用诗笔记录下人民的疾苦,用文章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这种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精神,是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 文学批评的萌芽: 徐干的《中论》等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文学创作、治国理念等方面的思考,蕴含着早期文学批评的萌芽。 阅读价值:走进建安,触摸历史,感悟人生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的出版,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学术研究者: 本书严谨的考订和详实的注释,为建安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学术研究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文学爱好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欣赏到建安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领略中国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 历史学习者: 建安文学是了解东汉末年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七子”的作品,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普通读者: 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不太熟悉的读者,通过本书提供的详细注释,也能逐步领略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获得一次难忘的文学体验。 《建安七子集》(修订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精神的经典。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建安时代,去感受那股“建安风骨”的磅礴力量,去领悟那份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建安文学的研究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广大读者奉献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