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典藏版:仪礼(全本布面精装)

国学经典典藏版:仪礼(全本布面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林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礼仪
  • 传统文化
  • 仪礼
  • 典籍
  • 精装
  • 布面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7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9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9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期者,父在为母。传曰:何以期也?屈也。至 zun 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为妻何以期也?妻至亲也。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典藏版:仪礼(全本布面精装)》由彭林注释,《仪礼》十七篇,是孔子删订的“六经”之一,书中记载先秦社会的冠婚丧祭等各种礼仪,为我国现存年代早的关于礼仪制度的专书,乃中华礼学的渊薮。
  《仪礼》在汉初被立于学官,对中国的学术、思想、礼制、风俗、文化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理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6国学网礼乐高级顾问。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夫古礼不传,圣人又无成经,《仪礼》作于衰周,上不及文、武之盛,下不尽裨后世之用。其书自孤行于天地,而卒不可废若此者,何也?盖以其可通乎辞让之心,而不戾于圣贤之教也。

  古人登降揖让、饮食动作,无不各有仪,所谓动容周旋中礼‘可以征盛德之至’学者不可不务乎此也。后世行礼,一往草草,反目此书为繁苛琐僻,不适于用,岂非马肿背之见乎!是不独古礼亡,并古仪亦亡矣。

  ——清·姚际恒


目录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彻第十七

精彩书摘

  士冠礼①。筮于庙门②。主人玄冠③,朝服,缁带④,素⑤,即位于门东,西面⑥。有司如主人服⑦,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⑧。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⑨。布席于门中,西阈外⑩,西面。筮人执策,抽上,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宰自右少退,赞命。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主人受、视,反之。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彻筮席。宗人告事毕。

  [注释]

  ①士冠礼:古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仪式,表示从此成年。本篇是“士”这一等级的冠礼,大致程序是,先用蓍草选定行礼的日期和来宾,至行礼之日,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然后取字,冠者一一礼见母亲、兄弟姑姐,以及国君、卿大夫等,主人向来宾敬酒,馈赠礼品,礼毕。②筮(shì):用蓍草占问吉凶,此指选择行冠礼的吉日。庙:祢庙,即父庙。③主人:即将加冠者的父亲,若父殁或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则由兄代替。玄冠:浅黑色的缯冠。④缁(zī):黑色,或说浅红色。带:束衣用的丝织大带。⑤素:白色。(bì):熟皮革做的蔽膝。⑥西面:面朝西。⑦有司:泛指参与冠礼的家臣、小吏。⑧北上:有司有多人,纵向成列,北边的位置为尊。⑨馔(zhuàn):陈设。西塾:门外西堂。⑩:即门橛,竖在门中央的短木,用以止门。阈(yù):门限。(dú):卜筮时放蓍草的筒。宰:主政教的家臣。旅占:占者有三人,顺其长幼之序而占。旅,众。彻:通“撤”,撤除。宗人:主礼事的家臣。

  [译文]

  士加冠之礼的仪式是:首先在庙门占筮举行冠礼的吉日。主人戴浅黑色的冠,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带,腹下膝上围着白色的蔽膝,在门东即位,面朝西而立。有司都穿着和主人一样的服装,在门西即位,面朝东而立,以站在最北边者为尊。占筮用的蓍草、蒲席和记卦爻的用具,都已陈放在门外西堂。于是,在门中铺蒲席,在门橛以西、门限之外的地方,按面朝西的方向放置。有司中掌筮事的人,把蓍草筒的上半部取下,露出里面的蓍草,双手分持筒的上、下两部分,从西方上前,受命于主人。宰站到主人的右边,再稍稍后退,表示不敢与主人并立,在此协助主人传命。筮人受命完毕后,应诺,回身右转,走到蒲席前,面朝西而坐;记卦爻者在其左侧。占筮完毕,把记在版上的卦呈给主人,主人看过后退还筮人。筮人向西行,回到有司之位,面朝东而立;三位占人按顺序占问完毕后,禀告主人某日吉。如果本旬内没有吉日,就再从本旬之外筮求,但是要重复筮人即席而坐以后的仪式。吉日择定后,便撤去筮席。宗人向主人禀告筮日之事已完毕。(以上为占筮行冠礼的吉日)

  主人戒宾①。宾礼辞②,许。主人再拜③,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前期三日④,筮宾⑤,如求日之仪。乃宿宾⑥。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宿赞冠者一人⑦,亦如之。

  [注释]

  ①戒:告知,通报。宾:主人的同僚,朋友。②礼辞:谦辞一次之后接受叫礼辞,谦辞两次叫固辞,谦辞三次叫终辞。③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④前期三日:冠期之前三日,中间空二日。⑤筮宾: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定一人,作为加冠之宾。⑥“宿”是“”的假借字,邀请。戒宾是对僚友的一般通报,届时可来可不来;宿宾是对冠仪中贵宾的特别邀请,冠期必须前来。⑦赞冠者:协助宾加冠的人。

  [译文]

  主人筮日完毕,要提前三天将冠礼之事通报各位同僚、朋友,使之来观礼。通报时,主人亲至宾的大门之外相告,宾谦辞一次后,接受邀请。主人拜了再拜,表示感谢,宾答拜。主人退归,宾拜而送之。冠期前的三天,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定一人,作为加冠之宾,其仪节与筮定冠期一样。于是,专程去邀请筮定的嘉宾。宾穿着与主人一样的礼服,以示郑重,出门站在左边,面朝西再拜相迎。主人站在门右,面朝东答拜,并亲致邀请之词;宾表示接受邀请。主人再拜致谢,宾答拜。主人退归,宾拜而送之。邀请协助宾加冠的赞冠者,也用这种仪式。(以上为邀请宾和赞冠者)

  厥明夕①,为期于庙门之外②。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③,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④,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⑤,宰告曰:“质明行事⑥。”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注释]

  ①厥(jué):其。②为期:约定日期。③兄弟:同辈男性家属及亲戚。④宿服:即仍穿筮日时穿的朝服。宿,原先。⑤摈(bìn):通“傧”,导引宾客。⑥质明:许慎《说文解字》日部晳字下引作“晰明”,天色初明。

  [译文]

  行冠礼前一天的傍晚,在庙门之外举行约定冠礼具体时间的仪式。主人立在门的东边,将冠者的兄弟和亲戚在主人的南侧相次而立,但稍稍退后,表示不敢与主人并立,都面朝西方,以站在北边者为尊。有司都穿着筮日的朝服,站在西边,面向东,尊者在北首。摈者请问次日举行冠礼的时间,宰转达主人的决定说:“天刚亮时开始。”摈者通告在场的兄弟、亲戚和有司。宗人禀告主人,约期仪式完毕。于是,摈者前往宾的家中,通报约定的时间。(以上为约定行冠礼的时间)

  夙兴①,设洗②,直于东荣③,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陈服于房中西墉下④,东领,北上。爵弁服⑤:裳⑥,纯衣⑦,缁带,⑧。皮弁服⑨:素积⑩,缁带,素。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广终幅,长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边;同箧。栉实于箪。蒲筵二,在南。侧尊一醴,在服北;有篚实勺、觯、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执以待于西坫南,南面,东上。宾升则东面。

  [注释]

  ①夙:早。兴:起。②洗:盥洗时接弃水用的器皿。③直:当。荣:屋翼,屋檐两端向上翘的部分。④房:指东房。大夫、士的寝庙的布局,中间为室,左右分别为东房、西房。墉(yōnɡ):墙壁。⑤爵:通“雀”,爵弁,级别仅次于冕的礼冠,其色赤而微黑,如雀头。⑥(xūn):浅绛色。⑦纯:黄黑色。⑧(mèi):一种可以作赤黄色染料的草,也指赤黄色。(ɡé):士祭服上的蔽膝。⑨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⑩素:白缯。积:即襞积,衣褶。玄端:缁布衣,此指玄端服。玄端服与朝服都是玄冠、缁布衣,但玄端服配以玄裳、黄裳、杂裳,朝服则配以素裳。杂裳:颜色为前玄后黄的裳。缺:通“(kuǐ)”,相当于后世的帼,覆罩于头发之上,又在发际收束,结于颈项之中,用以固定冠。(shǐ):包发用的帛。古人戴冠前,先用帛包发,再挽成髻,使发不外露。组:丝织的带子。纮(hónɡ):冠上的带子,一端系于笄,向下绕过颔,再上系于笄的另一端。箧(qiè):长方形的小箱子。栉(zhì):梳篦。箪(dān):圆形竹器名。侧:独,无偶。尊:一般有二,一为玄酒,一为醴,冠礼无玄酒,故称侧尊。(wǔ):瓦制酒器名。醴:浊酒。服:指裳。篚(fěi):圆形竹器名。觯(zhì):酒器名。柶(sì):挹取器名,状如今之汤匙,但首尖而薄。脯(fǔ):干肉。醢(hǎi):肉酱。匴(suǎn):行冠礼时盛帽子用的竹器。坫(diàn):屋角的土台。

  [译文]

  至冠期,大清早起床,先陈设器服。盥洗时接弃水用的洗放置在东边的屋檐前,与堂的南北间距同堂的深度相同。水在洗的东侧。然后,把将冠者的三套衣服,由北而南依次陈放在东房的西墙下,衣领都朝东,以放在北面者为尊。最北面的是雀色的弁服:浅红色的裳,黄黑色的衣,黑色的大带,赤黄色的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白缯做的、腰两侧有褶的裳,黑色的大带,白色的蔽膝。南面是玄端服:与玄冠、缁布衣相配的裳可以有浅黑色、黄色、杂色等三种,依冠者的身份等级而定,黑色的大带,雀色的蔽膝。饰冠之物有:戴缁布冠时发上的饰物缺项,以及系在缺项两端用青丝编成的缨带;包发用的黑色的帛,宽度与帛的幅宽相等,为二尺二寸,长度则为六尺;戴皮弁用的笄;戴爵弁用的笄;颌下的冠带,中间为黑色,两侧的边为浅红色,皮弁、爵弁各有一根;以上六件饰物放在同一个小箱里。梳篦放在圆形的竹器内。蒲席有两张,都铺在南面。醴酒一尊,放在东房内爵弁服的北面;再往北放一圆形竹器,内放饮酒时用的勺、觯和角制的匙,盛干肉和肉酱的笾豆则又在其北;这些在爵弁服之北的器物,以靠南边的为尊。爵弁、皮弁和缁布冠,分别陈放在三个专用的竹器中,三位有司手持着,面朝南,站在堂西隅的土台之南,以东边者为尊。宾升堂后,有司转而朝东,面向宾而立。(以上为冠期之日陈设器物)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①,直东序②,西面。兄弟毕袗玄③,立于洗东,西面,北上。摈者玄端,负东塾。将冠者采衣④,⑤,在房中,南面。

  [注释]

  ①阼(zuò):阼阶,即东阶,主人升降于此,故又称主阶。②序:堂上的东、西墙。③袗:“袀(jūn)”字之误。袀,袀玄,上下纯玄之服。④采衣:童子之服,衣的边缘和衣带等用朱色之锦做成。⑤(jì):同“结”,即后世的“髻”字。

  [译文]

  主人身穿玄端服和雀色的蔽膝,立在阼阶下,其位置与堂上的东墙相应,面朝西。主人的兄弟及亲戚穿着的衣裳、大带和蔽膝均为玄色的服装,站在洗的东面,表示不敢与主人并立,面都朝西,以站在北首者为尊。摈者穿着玄端衣,背朝门东的东堂而立。将冠者身穿童子之服,梳着发髻,在房内面朝南而立。(以上为主人一方即位)

  ……


前言/序言

  《仪礼》十七篇,是孔子删订的“六经”之一,书中记载先秦社会的冠婚丧祭等各种礼仪,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关于礼仪制度的专书,乃中华礼学的渊薮。《仪礼》在汉初就被立于学官,对中国的学术、思想、礼制、风俗、文化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因此,读读《仪礼》,对我们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器以藏礼”到“则以观德”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言必称三代”之说。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历时四百多年,司马迁《史记》有《夏本纪》一篇,寥寥数百字,粗略地勾勒了它的概貌,但是史迹邈远,今人难道其详。
  商朝享祚五百多年,《殷本纪》所载,史事稍密。周人对它的追忆,文献时有所见,《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崇拜鬼神,是殷人精神世界最显著的特点。19世纪末,殷墟甲骨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科学发掘,规模宏大的王陵、密集的祭祀坑、陪葬品繁多的大墓等相继被发现。在林林总总的出土物中,作为宗庙祭祀重器的青铜礼器,数量惊人,制作精美;而作为王室贵族占卜记录的甲骨,数以万计,尤其夺人眼目。《表记》说“殷人尊神”,绝非空穴来风。殷人的风气是通过礼器与祭品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拜,人本主义精神尚未出现,尚处于“器以藏礼”的时代。
  殷人礼拜鬼神,虔敬而隆重,祭品极为丰厚,卜辞记载,某次祭祀先王,光是牛就用了五百头,真是骇人听闻!殷人以为,天必佑之,神必助之,因而为所欲为,腐败之极。可是上天并没有眷顾他们。武王伐纣,殷人一朝覆亡,西周王朝应运而生。殷周代谢,王权更迭,不是以暴易暴,而是以一个理念全新的政权替代了一个腐朽的王朝,史称周革殷命,其标志则是“周公制礼作乐”。周人鉴于殷亡的教训,认识到了“天命靡常”、惟有德者有其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礼记·明堂位》说,周公摄政的第六年“制礼作乐”,大旨是昌明道德理性,周代社会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记》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他们果敢地从鬼神时代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迈入了民本主义的时代,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之一。
  周人的典制,利用和改造了某些前代的仪式,但注入了民本主义的灵魂,同时又新创了不少富于人文内涵的新礼,两者构成了迥异于殷代的礼制体系。周礼最大的特点是,制度和礼仪——运用于社会各种层面的法则,都紧紧围绕道德教化的主旨而展开,中国文化由此臻于“则以观德”的全新时代。
《仪礼》:古圣先贤的生活智慧与礼仪规范 《仪礼》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与《礼记》《周礼》并称为“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以及人伦关系构建的基石。它详细记载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冠、婚、丧、祭、朝聘、燕飨等一系列重要礼仪活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通过一套严谨而细致的规范,来确立社会等级、维系人际关系、传承文化价值。 一、 编纂与传承:凝固的历史智慧 《仪礼》的编纂历经数代,其核心内容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整理和补充,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整理和阐发古代礼仪方面功不可没。《仪礼》的文本结构相对严谨,共十一篇,分别讲述了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祭义、丧服、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公食礼、蜡祭礼。每一篇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礼仪场景展开,从仪式的流程、参与者的身份、动作的姿态,到使用的器物、服饰的颜色,都做了详尽的规定。 《仪礼》的传承过程也充满了曲折。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仪礼》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学界的重视。历代都有学者对其进行注解和阐释,其中东汉郑玄的《仪礼注》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注疏之一,他对《仪礼》原文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和解释,为后世理解和研究《仪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内容精要:构建有序的社会生活 《仪礼》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构建的、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它不仅仅是一本记载仪式动作的书,更是古人对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冠礼:成人之礼,责任之始。 士冠礼是《仪礼》中的第一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它标志着男子成年,将从一个无须承担家庭和国家责任的少年,转变为一个需要肩负起社会义务的成年人。冠礼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庄重与仪式感,从取名、加冠,到饮酒、食礼,每一个环节都象征着身份的转变和责任的承担。冠礼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个体,一旦成年,便需遵从礼制,承担起对家庭、对族群、对国家的责任。 昏礼:结成夫妇,家国之基。 昏礼,即婚礼,是《仪礼》中关于婚姻的记载。古人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是维系家族繁衍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昏礼的流程同样繁琐而讲究,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到亲迎,每一步都体现了对男女双方身份、家世以及祝福的重视。昏礼强调了婚姻的神圣性与严肃性,也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与责任,为构建和睦的家庭奠定了基础。 丧礼:慎终追远,情理兼备。 丧礼是《仪礼》中最为感人至深的部分之一。它详细规定了从亲人去世到安葬,再到后续的守丧、祭祀等一系列环节。丧礼的本质在于“慎终追远”,即谨慎对待死亡,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并以此维系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通过丧葬的规制,对社会成员进行伦理教育。从居丧的服饰、饮食,到哭泣的节制、葬礼的规模,都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终结的尊重,以及对亲情和孝道的深刻理解。 祭礼:敬天法祖,报本反始。 祭礼是《仪礼》中关于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部分。古人相信,神灵与祖先掌握着人间祸福,祭祀是与他们沟通,祈求庇佑,表达敬意的重要方式。祭礼的繁复与庄重,体现了古人“敬天法祖”的信仰,以及“报本反始”的感恩情怀。通过祭祀,不仅巩固了宗法制度,也强化了血缘情感和家族认同。 朝聘、燕飨、聘礼等:维系政治与社交秩序。 《仪礼》中还记载了君臣之间的朝聘之礼、宴请之礼(燕飨)、诸侯之间的聘问之礼等。这些礼仪规范了国家层面的政治交往和士大夫之间的社交活动,旨在通过一套共同遵循的规则,来维护政治稳定,促进信息交流,化解潜在的冲突,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和同僚关系。 三、 价值与意义:超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仪礼》所蕴含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启迪: 伦理道德的基石。 《仪礼》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伦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中。它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培养人们的恭敬心、责任感、感恩心和同情心,从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 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礼是社会秩序的润滑剂和稳定器。通过明确的等级和行为准则,《仪礼》帮助社会成员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避免混乱,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传承的载体。 礼仪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仪礼》不仅是记录了古代的仪式,更是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展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关系的指南。 《仪礼》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它教会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关系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表现出恰当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活美学的体现。 严格的礼仪规范,往往伴随着对器物、服饰、环境的精心设计和使用,这使得《仪礼》也展现了一种古朴、庄重、典雅的生活美学,体现了古人对于生活细节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四、 结语 《仪礼》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它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揭示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和人际交往之道。虽然时代变迁,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仪礼》中所蕴含的关于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追求高尚品德等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仪礼》,不仅是回溯历史,更是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滋养,提升自我,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美好的现代生活。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对传统应有的传承,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过不少国学经典类的书籍,但真正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并愿意反复翻阅的,并不多。这本《仪礼》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首先,它的外观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布面精装,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握住了一段历史。我特别喜欢它“全本”的标注,这对于我这种求知欲比较强、希望了解事物全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版本可能只是一个“缩略版”,缺失了很多重要的细节,但这本书,它保留了最完整、最原始的样貌。读起来,那种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排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障碍。我尤其对书中对各种场合下礼仪的详细阐述印象深刻,无论是祭祀天地、祖先的隆重仪式,还是日常的朝会、宴饮,甚至是婚丧嫁娶的繁复流程,都写得细致入微,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通过阅读《仪礼》,我不仅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它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德行、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对中华文明一次深刻的致敬和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仪礼》的装帧真的是太到位了!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那沉甸甸的手感和低调奢华的布面包装给惊艳到了。这完全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快餐书,而是真正用心在做的一件艺术品。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来,那种古籍特有的韵味瞬间就萦绕在鼻尖。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阅读体验,而这本《仪礼》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字体印刷得非常清晰,字号大小适中,加上精心的排版,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全本”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满意,我知道很多市面上常见的《仪礼》版本会为了便于阅读而删减一些内容,但这本书保留了最原始、最完整的形态,这对于我这种追求原汁原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呈现,那些关于祭祀、宴饮、朝聘等活动的规章制度,都写得详详细细,仿佛能够亲身经历一般。通过阅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道德教化、政治治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评分

这本《仪礼》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太过于普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拿到这本“典藏版”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布面精装所吸引。打开书,纸张的触感非常温润,字迹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疲惫。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全本”真的包含了非常详实的内容,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版本,会删减一些旁枝末节。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具体礼仪细节的描述,比如祭祀时主宾的动作、言语,婚嫁的流程,甚至连日常的朝会、宴饮都有细致的规定。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去感受古人对“礼”的敬畏和推崇。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对国学爱好者,还是对历史、社会学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仪礼》都绝对值得入手。它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兼备,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仪礼》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块沉淀了千年历史的璞玉。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国学经典,不应该只是躺在书架上的摆设,更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你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并从中获得智慧的书。《仪礼》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它的外观就足够让人心动——厚实的布面精装,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与历史对话的介质。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字迹清晰而不失古韵,排版疏朗有致,读来十分舒心。我特别喜欢它“全本”的特点,这让我能够完整地、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内涵。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碎片化,而是将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揣摩书中描述的那些细节,比如不同身份的人在祭祀时的站位、行礼方式,或者在宴饮时如何进退、如何应对,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等级秩序、人伦关系和社会伦理。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重新认识“礼”作为一种文明基因,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仪礼》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不仅来自于书本本身的物理重量,更来自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个人对这类“典藏版”的书籍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它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极致,而这本《仪礼》无疑是满足了我的期待。布面精装的设计,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拿在手里就有一种仪式感。打开书,纸张的质感非常棒,细腻而有韧性,印刷清晰,完全没有廉价感。更关键的是“全本”这一点,我知道很多版本在市面上流通的,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删节,而这本则力求还原最原始的面貌。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书中关于各种祭祀、婚礼、丧礼、朝聘等重要仪式的详细描述,这些内容比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都要详尽和规范。每读到一处,我都会尝试去想象当时的场景,去理解古人为何要如此行事,这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道德观念和政治考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礼”的认识从表面的规矩,上升到了对秩序、伦理和人文精神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