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不像許多人那般幸運,他們在曆經苦難完成一部著作後,可以長舒一口氣。自1992年年初起,作者推開一切,整整兩年,嘗到瞭著書人都經受過的酸苦辣(沒有感到甜),終於完工時,望著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沒有一點輕鬆的感覺。
  一、就一般而言,曆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曆史的轉摺,提齣瞭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曆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瞭聯係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這與已經完成同一使命的國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個不讓中國人輕鬆的課題。
  然而,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人,強調冷靜和客觀。作者因此也常常自問,作者是否真正做到瞭理智?
  二、《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號稱“鴉片戰爭再研究”,自然包含著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過程而言,當屬踩著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結果而言,應是離曆史真實更近。然事過境遷,一個半世紀前的人和事,與今有著層層曆史隔膜。
  作者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與紫禁城僅一箭之遙。從西窗中望去,昔日禦花園景山上的萬春亭,在夕陽下隱隱閃亮。作者在位於紫禁城內的中國第1曆史檔案館閱檔時,因中午閉館也常常在宮中閑蕩,坐在“金鑾殿”前的漢白玉階上遐想。作者也去過圓明園舊址,望著那些已無痕跡據說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園區。空間距離的接近,常使作者感到時間跨隔的縮短。作者試圖與逝者對話,雖不能心靈溝通,卻也增加瞭對他們心思的理解。盡管現代史學理論已經證明瞭再現曆史之不可能,但求真畢竟是治史者不滅的夢境。
  三、《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是獻給作者的導師陳旭麓教授的。14年前,作者投先生門下為研究生。他指導的第1篇論文為《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兵力》。自此,作者對鴉片戰爭的興趣始終未減。畢業後,師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勵作者把《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寫齣來,作者也暗冀獲先生作序。可因工作關係,一直無暇動筆。1989年調入近代史研究所,終有供作者支配的時間,導師卻已於1988年仙逝。緣此,盡管真正展紙動筆僅兩年,但搜集史料、思考問題卻已經超齣10年。導師為作者作基,作者卻無緣索序。今天,作者白序時,心中一直在想,《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能否讓他滿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評。可天堂距人間卻是那麼的遙遠……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緒論 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賣國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賣國說形成的原因
四 本書的主旨
第1章 清朝的軍事力量
一 武器裝備
二 兵力與編製
三 士兵與軍官
第2章 驟然而至的戰爭
一 從嚴禁吸食到嚴禁海口
二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及其評論
三 林則徐的敵情判斷
四 林則徐的製敵方略
第3章 “剿”“撫”“剿”的迴鏇
一 初戰
二 “剿”“撫”之變
三 伊裏布與浙江停戰
四 琦善與廣東談判
五 虎門大戰
第4章 廣州的“戰局”
一 楊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裏抗英的史實與傳說
第5章 東南壁壘的傾塌
一 璞鼎查的東來
二 廈門的石壁
三 定海的土城
四 鎮海的天險
五 浙東的反攻
第6章 “撫”議再起
一 “十可慮”
二 屢戰屢敗:從杭州灣到揚子江
三 求和的曆程
第7章 平等與不平等
一 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引起的憂慮
二 邁入陷阱:中英虎門條約
三 “等價交換”?中美望廈條約
四 “奉獻”:中法黃埔條約
第8章 曆史的訴說
徵引文獻
人名、船名對照錶
新版後記      
精彩書摘
     《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
  耆英在南下廣州途中,於6月14日收到6月4日的上諭,連夜往迴趕,4天後迴到杭州。他與奕經商議後,於6月19日分彆上奏。耆英使用瞭麯筆,稱若英方提議與他(或伊裏布)麵談,“自應準其所請”。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請求批準直接談判。奕經說得更明白些,伊裏布“查明何處緊要,即在何處就近辦理一切”。也就是說,放手伊裏布自我選擇與英方的交涉地點,而不必顧及其新任的地方職務。 
  耆、奕的奏摺錶明,他們打算比道光帝批準的範圍走得更遠,這因為他們已經隱隱聽到吳淞的炮聲;而這兩份奏摺到京之日(6月25日),恰逢道光帝為吳淞、寶山的戰敗而生怒,在耆英的奏摺上硃批“不可”,對奕經更是下令進攻,乘英軍主力在江蘇之機,“多方牽製,當可得手”。
  ……      
前言/序言
     我不像許多人那般幸運,他們在曆經苦難完成一部著作後,可以長舒一口氣。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開一切,整整兩年,嘗到瞭著書人都經受過的酸苦辣(沒有感到甜),終於完工時,望著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沒有一點輕鬆的感覺。
  一、就一般而言,曆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曆史的轉摺,提齣瞭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曆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瞭聯係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這與已經完成同一使命的國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個不讓中國人輕鬆的課題。
  然而,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人,強調冷靜和客觀。我因此也常常自問,我是否真正做到瞭理智?
  二、本書號稱“鴉片戰爭再研究”,自然包含著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過程而言,當屬踩著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結果而言,應是離曆史真實更近。然事過境遷,一個半世紀前的人和事,與今有著層層曆史隔膜。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與紫禁城僅一箭之遙。從西窗中望去,昔日禦花園景山上的萬春亭,在夕陽下隱隱閃亮。我在位於紫禁城內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閱檔時,因中午閉館也常常在宮中閑蕩,坐在“金鑾殿”前的漢白玉階上遐想。我也去過圓明園舊址,望著那些已無痕跡據說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園區。空間距離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時間跨隔的縮短。我試圖與逝者對話,雖不能心靈溝通,卻也增加瞭對他們心思的理解。盡管現代史學理論已經證明瞭再現曆史之絕對不可能,但求真畢竟是治史者不滅的夢境。
  三、本書是獻給我的導師陳旭麓教授的。14年前,我投先生門下為研究生。他指導的第一篇論文為《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兵力》。自此,我對鴉片戰爭的興趣始終未減。畢業後,師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勵我把這本書寫齣來,我也暗冀獲先生作序。可因工作關係,一直無暇動筆。1989年調入近代史研究所,終有供我支配的時間,導師卻已於1988年仙逝。緣此,盡管真正展紙動筆僅兩年,但搜集史料、思考問題卻已經超齣10年。導師為我作基,我卻無緣索序。今天,我白序時,心中一直在想,這本書能否讓他滿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評。可天堂距人間卻是那麼的遙遠……
  凡此三者,仍感到壓在心上,盡管我已經寫完瞭這本書。我等待著讀者的批評。
  我的同窗好友潘振平,對鴉片戰爭頗有心得。十幾年來,我們多次進行討論,常常徹夜不眠,使我受益非淺。本書始動手,他又提議兩條:曰日注重人物命運,曰解釋曆史現象。作為中國傳統史學體裁正宗的紀傳體,有著諸多優長,如何將這些優長揉之章節體中,我因之而探索。由於近代社會新陳代謝,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發生瞭很大變化,如何用當時的觀念閤情閤理地解釋當事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因之而努力。稿成,他又首先閱讀,多有批評。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本書不會是此模樣。交久誼真,無需言謝,在此記之。
  感謝武漢大學李少軍先生。日人佐佐木正哉先生關於鴉片戰爭的論文,應是必讀之作,可我不識東洋文字。李少軍先生為我提供瞭譯文。感謝今日已成同事的酈永慶先生。他是《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的編者之一。我因抄檔有限且未校對,他提供瞭尚未印就的所編史料底稿,緩我一時之急。感謝同一師門的楊國強先生,閱讀瞭部分文稿。他那提意見的技巧,使我頓然體會齣自己的不足。感謝亦為同師的硃金元先生和唐剋敏先生,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成為我能如願完工的一大動力。
  我心中最為感激的,毫無疑問是在我之前作瞭充分研究且對我頗有啓示的諸位先生。因我參考的文獻較多,此處無法一一恭錄。我已將拜讀他們大作的收益,敬錄於注釋之中。在這裏,我還要說一句,請原諒我踩在你們的肩膀上……
  以上感謝,並無推卸責任的意思。本書的一切錯誤,當由我個人負責。    
				
 
				
				
					《靜水深流:晚清社會轉型期的知識分子與文化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晚清(1840年至1911年)這一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的曆史時期,重點聚焦於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內憂外患、傳統秩序崩塌與西方文明衝擊下的思想覺醒、文化重塑以及社會實踐。不同於以往側重宏大敘事或單純的政治軍事史,本書采取微觀史學的視角,輔以詳實的文獻考據與跨學科的分析方法,力圖還原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情境中的精神睏境、理論探索與身份焦慮。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關於晚清知識分子“求索與失落”的精神地圖。  ---  第一部分:舊學體係的瓦解與新知輸入的“裂隙”  本部分考察瞭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儒傢士大夫教育體係如何開始齣現結構性的鬆動。我們不再僅僅將此視為“被動接受西學”的過程,而是深入分析瞭中國本土知識精英如何在其既有的“義理”框架內,艱難地理解、分類和吸收源源不斷的西方知識和技術。  重點研究瞭早期傳教士與中國官員、士人之間的復雜互動模式。例如,江南地區的士紳階層如何看待西方的幾何學、醫學和自然哲學,他們是在“術數”的框架下進行理解,還是已經觸及到方法論的差異?我們通過對一批中下層士人的日記、信函和私人著述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瞭在官方“睜眼看世界”的運動(如林則徐、徐光啓遺著的再發現)背後,民間知識場域內部的細微波動。強調瞭“理解的障礙”往往比“信息的隔絕”更為深刻,即如何在不徹底顛覆“格物緻知”的前提下,容納迥異的認知範式。  第二部分:維新思潮中的“媒介革命”與知識共同體的重塑  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知識的傳播方式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本部分聚焦於印刷技術(特彆是石印和活字印刷的現代化)如何加速瞭思想的流通,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的“媒介”來構建新的知識共同體。  我們詳細分析瞭維新派知識分子(如梁啓超、康有為等)在創辦報刊、翻譯書籍(特彆是“萬國公法”和“物競天擇”等核心概念的引入)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與麵臨的挑戰。這一階段的核心議題是“名詞的睏境”——如何用有限的漢語言體係,精準地錶達齣西方社會科學和政治哲學的復雜內涵,同時避免被保守勢力麯解。本書考察瞭“體用之辨”在新的知識輸入麵前如何被“進化論”的視角所顛覆,並探討瞭早期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通過“托古改製”的方式,為激進的變革尋找曆史的閤法性基礎。  此外,本書特彆關注瞭留學生群體的興起及其對國內知識生態的顛覆性影響。他們帶迴的不僅是新的知識,更是一種全新的自我定位——從“天下之主宰”到“全球體係中的一員”。  第三部分:文化保守主義的內在張力與“國粹”的自覺建構  並非所有知識分子都全盤接受西學。第三部分則轉嚮那些試圖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抵抗現代性衝擊的堅守者和改革者。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文化保守主義的復雜性:它並非簡單的“抱殘守缺”,而是包含瞭對“國粹”進行重新界定和現代性解讀的深刻努力。  我們細緻考察瞭清末方以智、戴名世等人的學術遺産如何被重新闡釋,用以對抗西方哲學對中國“道統”的挑戰。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文化自我意識的覺醒”:知識分子開始主動地、係統地梳理和論述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例如通過整理國故、建立國學研究機構等方式。這種對傳統的自覺建構,既是對外部壓力的迴應,也反過來塑造瞭民國以後中國的文化認同基調。本書認為,正是這種在巨大外部壓力下的文化重塑活動,催生瞭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人文精神”的自覺。  第四部分:知識分子的“職業化”與現代性的邊緣睏境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晚清知識分子身份的“職業化”趨勢及其帶來的邊緣化睏境。隨著科舉製度的徹底廢除和新式教育體係的建立,傳統上依附於政治體製的士大夫階層,開始尋求嚮現代意義上的“專業人士”(如教師、編輯、律師、工程師)轉型。  我們分析瞭這種轉型過程中的張力:一方麵,他們渴望成為獨立的、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另一方麵,無論是腐朽的清政府還是新興的革命力量,往往都將知識分子的獨立聲音視為不穩定因素。本書通過研究一批在不同政治派係間遊走或選擇退隱的知識精英的命運,揭示瞭在社會劇烈轉型期,知識分子在“參與”與“批判”、“依附”與“獨立”之間的艱難抉擇,以及這種抉擇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他們最終的學術成就與曆史評價。  ---  本書特色:  本書以嚴謹的考據和細膩的文本分析為基礎,避免瞭將晚清知識分子簡單地劃分為“全盤西化派”與“頑固守舊派”的二元對立。它試圖捕捉的是知識分子在曆史的夾縫中,為保持文化尊嚴與實現社會變革而進行的復雜而充滿矛盾的內心搏鬥。這是一部關於思想史、知識社會學與文化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旨在為理解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譜係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和深邃的解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