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融计量学》共分11章。全书从经济金融计量方法介绍入手,将计量方法应用于金融分析中,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全书在内容上划分为两个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经济计量方法及其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一元线性模型、多元线性模型、一元时间序列、多元时间序列、协整模型、异方差条件模型等;第二部分主要是金融市场经典理论的实证分析,具体包括CAPM、有效市场假说(EMH)、利率期限结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金融计量学》重点突出以下四个特点:首先,强调基础金融计量理论分析及其应用;其次,经典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三,对金融计量中的研究热点和新进展进行介绍;第四,注重金融分析方法的软件可实现性。
《金融计量学》适合用于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研究生和MBA,以及理论研究和实务部门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金融实践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金融计量学含义及其建模步骤
第二节 常用金融计量软件介绍
第三节 统计学与概率相关知识
第二章 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节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第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第四节 虚拟变量引入与模型稳定性检验
第三章 非典型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节 普通最小二乘假设的违背
第二节 广义矩模型
第三节 面板数据模型
第四节 离散因变量模型
第四章 一元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第三节 单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第四节 平稳性与单位根检验
第五章 多元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 协整检验
第二节 误差修正模型
第三节 向量自回归模型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六章 波动率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节 ARCH过程
第二节 GARCH类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第三节 GRACH类模型的扩展
第四节 随机波动模型及其应用
第七章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证研究
第一节 传统CAPM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实证检验
第八章 市场有效性与事件研究法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及其基本形态
第二节 市场有效性检验方法及其中国股市实证
第三节 事件研究法及其应用
第九章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与实证
第一节 债券收益率曲线与期限结构
第二节 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实证
第三节 收益率曲线的拟合及应用
第四节 利率动态模型及其估计
第十章 期权定价理论与实证
第一节 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应用
第二节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 Monte Carlo模拟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第一节 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第二节 VaR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衍生工具在市场风险对冲中的应用
附录:统计分布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金融计量学主要是计量经济学工具和方法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和拓展。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在国内高校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并且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经济学各相关专业的核心教程。从学科内容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已日益成熟,其内容涵盖了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型、自相关分析、联立方程模型等,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视野和框架。然而,在金融学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学习过计量经济学的同学很难开展金融实证分析,即使是较为系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生同样难以进行金融实证论文的写作。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计量方法和金融市场实证分析有效对接?我们认为,尽管计量经济学提供了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但是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和研究体系,目前计量经济学的一般范畴并不能有效解决金融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因此,如何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分析中,并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经典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就成为金融学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针对如何将计量分析方法应用到金融学领域这一现实课题,国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学者坎贝尔等(2003)的经典教材《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英国学者Brooks(2005)的《金融计量经济学》、Tsay(2012)的《金融事件序列分析》等。国内学者如朱世武(2004)、张雪莹与金德环(2005)、邹平(2006)、周爱民(2006)、张成思(2008)、姜近勇与潘冠忠(2011)、朱顺泉(2012)、张雪莹(2013)等对金融计量学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我们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也积极推进金融计量学的教学实践工作,2008年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金融计量学》教材;2009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融计量学:基于SAS的金融实证研究》教材。
在本教材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力图编写一本适合中国学生的金融计量教材,这主要体现在教材中重点突出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强调基础金融计量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为强化传统计量经济学在金融实证中的应用性,本书针对证券投资领域的经典理论,强调金融计量理论分析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例如,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实证、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实证分析、利率期限结构的构造、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金融风险计量等,都大大突破了传统计量经济学在金融计量分析的局限性。
其次,经典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本教材的另一大特色。强调金融市场经典理论的实证和数据分析,尤其是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增强金融计量方法的实用性。从本教科书的结构看,我们借鉴了坎贝尔等的《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体系,将金融计量方法和金融经典理论有机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经济计量的“金融”特色,增强了金融计量方法在金融市场实证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金融市场最细微的运作层面,深入探讨了金融资产价格如何形成、交易如何发生以及市场效率的内在机制。区别于宏观金融视角,《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将目光投向了市场参与者(投资者、做市商、交易平台等)的行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流动性以及订单簿动态等微观层面的关键要素,并考察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每日所见的股票、债券、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与交易格局。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以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交易能够决定资产的价格,而不仅仅是“价格是多少”。我们将从基本的市场模型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现实场景,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实证研究,揭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奥秘。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将奠定理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所需的理论基石。我们将首先回顾经典的市场模型,例如,亚罗-德布鲁市场(Arrow-Debreu market) 的完整信息假设,并阐述其在解释价格发现方面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将引入不完全信息的概念,并重点讨论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的普遍性及其对交易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策略: 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如知情交易者、不知情交易者、做市商)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交易动机与策略。我们将探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如何影响市场效率,以及这些风险如何被市场机制所抑制或放大。 交易成本与流动性: 深入剖析交易成本的构成,包括价差(bid-ask spread)、冲击成本(market impact cost)、延迟成本(delay cost) 等。我们将阐释交易成本如何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决策,并引出流动性(liquidity) 的重要性。流动性被视为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指标,我们将从不同维度定义和衡量流动性,例如,深度(depth)、弹性(resilience) 和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做市商与订单簿动态: 详细介绍做市商(market makers) 在提供流动性、缩小价差、撮合交易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做市商的收益来源(如价差收益、库存风险调整)及其面临的挑战。订单簿作为市场微观结构的核心载体,我们将深入探讨订单簿动态(order book dynamics),包括订单的提交、撤销、修改,以及它们如何随着市场信息的变化而实时演变。我们将引入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 HFT) 和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 的兴起,并分析它们对订单簿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影响。 市场效率与价格发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新审视市场效率的概念,从弱式、半强式到强式有效市场假说的角度,结合微观结构理论,分析信息如何在市场中传递和定价。我们将探讨价格发现(price discovery) 的过程,即市场价格如何逐渐反映新的信息,以及微观结构因素(如交易量、价差、订单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模型与实证分析 本部分将介绍并应用一系列经典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基本交易模型: 阿尔钦-戴蒙德模型(Alchian-Deman model): 介绍一个简单的双边市场模型,说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交易量和市场均衡。 加林斯基-拉普模型(Glosten-Milgrom model): 详细推导这一经典的做市商模型,分析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价差的存在,以及价差如何随市场信息更新和交易活动而变化。我们将重点关注模型中对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行为的假设,以及由此推导出的价差构成。 阿斯金-马德勒模型(Amihud-Mendelson model): 探讨冲击成本(market impact cost) 的理论,即大型交易如何影响资产价格,以及交易规模对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模型如何量化交易对价格的“冲击”。 高频交易与算法交易模型: 竞争性做市商模型: 分析多个做市商在市场中的竞争如何影响价差和服务质量。我们将探讨延迟竞争(speed competition) 和信息竞争(information competition) 的概念。 订单流模型: 介绍如何利用订单流数据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并预测短期价格走势。我们将关注订单流分析(order flow analysis) 和订单流信号(order flow imbalance) 的概念。 微观结构量化模型: 探索如何利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来预测交易成本、流动性以及短期价格变动。 实证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介绍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常用的数据类型,如订单簿数据(order book data)、逐笔交易数据(tick data)、交易者身份数据等,以及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技术。 实证检验: 通过对实际交易数据的计量分析,检验模型预测的有效性。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使用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methodology)、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 等方法来分析交易成本、流动性、价差与市场变量(如交易量、波动率、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 案例研究: 选取不同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加密货币市场)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特定市场事件(如大型 IPO、央行政策发布、市场崩盘)下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价格的影响。例如,我们将分析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s) 的设计与市场稳定性的关系,以及闪电崩盘(flash crashes) 的微观结构成因。 第三部分: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探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监管与政策视角: 分析监管机构如何通过制定规则来管理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我们将讨论高频交易监管(HFT regulation)、市场操纵(market manipulation) 的识别与防范、以及交易场所(trading venues) 的设计与监管。 新技术的影响: 探讨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分布式账本技术(DLT) 等新兴技术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可能带来的变革。例如,AI 如何进一步提升交易算法的智能化水平,而区块链技术又如何影响交易结算的效率与安全性。 跨市场与跨资产研究: 拓展微观结构理论的应用范围,分析不同金融市场(如新兴市场、另类资产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跨市场的信息传递与联动效应。 行为金融学与微观结构: 结合行为金融学的洞察,分析投资者情绪、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其微观结构层面的交易行为,并进而影响市场价格。 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如何影响微观结构,以及数字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 的兴起对传统市场微观结构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证并重: 紧密结合前沿的理论模型和最新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 模型严谨且直观: 在介绍复杂模型时,注重逻辑的清晰性和数学推导的易读性,并辅以直观的解释和图示。 案例丰富且贴近现实: 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应用于理解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现象。 前瞻性强: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为读者提供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洞察。 适用读者广泛: 适合金融学、经济学、量化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对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感兴趣的从业人员和投资者。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将引领您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世界,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提升您的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并为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