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经济学系列》作者方大春从2009年以来一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在参考国内外区域经济学教材基础上,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相关知识和区域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经济学系列》具有如下特点:
1.突出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交叉特征。本教材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研究空间人手,从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石出发,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理论与影响因素,探讨区域空间结构。夯实了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地理学理论根基,完备了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2.突出了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归纳与应用。本教材不仅在一些章节中阐述重要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还特别设置三章内容,即区域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方法以及方法的应用方面。
3.丰富了区域经济研究内容体系。本教材内容可分五大部分:区位理论、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内容丰富且体系清晰,特别在城市体系结构、凯恩斯区域乘数理论、区域形象塑造与营销等方面有创新性论述,有时代感。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区域与经济空间
第一节 区域
第二节 空间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研究空间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学科概述
第一节 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学科特征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经济活动区位理论
第一节 区位与区位因子
第二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三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
第五节 其他区位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资源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第二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第三节 可进人性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开发模式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第五节 区域空间一体化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
第二节 城市发展基础与动力
第三节 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价值
第四节 城市体系结构
第五节 城市化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要素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第四节 区域趋同与趋异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第二节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指向
第二节 地理集中
第三节 地区专业化与多样性
第四节 产业集群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区际分工与联系
第一节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
第二节 区域贸易
第三节 区域间经济联系理论
第四节 区域要素流动
第五节 区际产业转移
第六节 总部经济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区域形象塑造与营销
第一节 区域形象塑造
第二节 区域形象的营销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区域竞争力与评价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概念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分析模型
第三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节 提高区域竞争力途径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区域政策与区域规划
第一节 区域政策
第二节 区域规划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第二节 区域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中的投入产出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第一节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第二节 空间结构分形分析
第三节 交通网络分析
第四节 GIS与空间分析
第五节 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七章 空间计量分析
第一节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空间扩散模型
第三节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第四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产业布局特征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需要理论支持。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了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苏联在60年代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从理论上来看,主流经济学家因对要素的完全流动和市场机制理想化假设而忽视空间问题。把一个地区看作为均质空间,导致主流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解释区域经济问题,难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理论支持。近年来,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保罗·克鲁格曼(PaulKrtlgman)等一批经济学家正在把空间维因素引入经济学理论中,一些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学习区域经济学可以回答主流经济学没有回答的在哪里生产(Where)这一问题。从实践来看,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区域发展水平不协调,资源空间配置不科学,城乡不协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知识。为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区域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一起构成中观经济学;(2)区域经济学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3)区域经济学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融合两大学科优势,才能统筹区域经济学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关系。
2009年以来,笔者开始为本科生讲授“区域经济学”,为研究生讲授“区域经济问题专题”,在参考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基础上,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相关知识和区域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纳入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萌生编写教材的念头。在书稿编写过程中,我指导研究生朱静文、张凡、王海晨、孙明月、魏巍、马为彪等参与修订与校对T作。安徽工业大学2009级~2015级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为教材编写提供部分资料,交流学习心得,拓展了我的编写思路,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安徽工业大学领导与同事对我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给予关心与支持!教材编写受到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项目和学校“区域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资助。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徐超老师为本教材出版付出大量辛勤劳动!本教材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部分内容,引用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学习过“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问题专题”课程的学生,在与你们交流过程中,让我能够更好把握《区域经济学》教材编写要点。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有不尽完善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对本教材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方大春
2016年8月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前沿方法,旨在为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材料。本书涵盖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概念、核心模型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并紧密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力求在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本章首先界定区域经济学的概念,阐述其研究对象、范畴和意义。我们将追溯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接着,本章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视角,包括空间视角、结构视角和动态视角,并简要阐述区域经济学在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城镇化进程等。此外,还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进行初步介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机制 本章聚焦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驱动因素。我们将深入剖析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配置中的作用及其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探讨创新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核心地位,包括创新体系的构建、知识溢出效应、研发投入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同时,我们将分析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能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制度环境(如政策法规、营商环境、产权保护)如何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与活力。此外,本章还将考察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如产业关联、市场分割、贸易与投资流动如何塑造区域经济格局。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组织 本章的核心在于理解区域经济的产业构成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与联系。我们将介绍经典的区位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并分析它们在现代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继承与发展。本章将详细阐述产业集聚的理论,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匹配等促进产业集聚的机制,以及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效率和创新的影响。此外,还将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多种模式,如产业集群、经济园区、专业镇等,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发展规律及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本章还将涉及产业结构升级、多元化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章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剖析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成因,包括自然禀赋差异、历史文化因素、政策导向差异、要素流动阻碍等。我们将回顾和评价各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框架,如“涓滴效应”、“极化效应”、“收敛性增长”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包括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要素市场改革、产业转移与承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政策工具的适用性及其潜在的副作用,并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为理解和构建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与城镇化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载体,其经济活动具有独特的空间规律。本章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经济功能的演变、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如土地利用、交通模式、住房市场)等。我们将深入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包括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驱动因素、城镇化带来的经济效率提升(如规模经济、知识溢出)、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压力、社会问题等。本章还将探讨城市群、都市圈等高阶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大城市、中小城市与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第六章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系统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与建模技术。我们将首先梳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框架,包括理论假设、模型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实证分析、结果解释等环节。本章将重点介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例如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如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并解释它们如何捕捉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此外,还将介绍模拟方法(如CGE模型、Agent-based模型)在区域经济政策评估中的作用。本章还将讨论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价值。在数据方面,将介绍常用的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七章 区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 本章将把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政策的分析与评估。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如税收优惠、转移支付)、产业政策(如产业引导、园区建设)、空间规划政策(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区域合作政策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政策的制定逻辑、预期效果、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还将介绍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科学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政策模拟、实证检验等,并以具体的政策案例进行说明。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能批判性地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分析和评估相关政策的能力。 第八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本章将本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当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现实。我们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从沿海优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再到新时代的发展新格局。本章将深入分析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如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区域间功能分化、新型城市群发展、以及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建设等。我们将结合前面章节介绍的理论,解读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原因,并分析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与具体举措。本章还将讨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及科技创新在驱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 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区域经济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影响,如数字经济的区域分布、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数字鸿沟对区域差距的影响。此外,还将关注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全球性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叉。本章还将讨论全球化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演变,以及区域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展望区域经济学在应对未来复杂区域发展挑战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探索创新。 总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通过对核心理论的阐释、重要方法的介绍,以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实践的深入分析,本书力求帮助读者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掌握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未来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