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讲座

北大历史讲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北大
  • 讲座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通史
  • 名校
  • 知识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07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1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8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为中国之百年名校,师资雄厚,为高等学府。《北大历史讲座》一书收录著名的国学大师胡适、傅斯年、张荫麟、梁启超、吕思勉、孟森、缪凤林、雷海宗、岑仲勉,站在新的高度,用理性的观点阐述历史,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宋、明清、中国近代史,抓住中国历史转折的拐点,入木三分、浅显易懂的文笔让后人清晰地了解千百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北大历史讲座》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讲述史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用全新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探索中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既吸取了从前的经验,又为将来指明了方向,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和细品。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他运用他所推崇的“科学方法”,开展国学研究和“整理国故”,是现代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张荫麟(1905-1942), 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192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习哲学和社会学,四年后回国任教授,兼授北大历史、哲学两系。熊十力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又说:“昔明季诸子,无不兼精哲史两方面者。吾因荫麟先生之殁,而深有慨乎其规模或遂莫有继之者也。”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Chapter 1  甲编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张荫麟 // 002
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 // 006
霸国与霸业?张荫麟 // 014
秦的变法?张荫麟 // 031
秦汉史总论?缪凤林 // 036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张荫麟 // 047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吕思勉 // 060
魏晋南北朝史总论?吕思勉 // 069
隋唐五代史总论?吕思勉 // 078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张荫麟 // 083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张荫麟 // 097
明朝的盛衰?吕思勉 // 120
鸦片战争?吕思勉 // 124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孟森 // 129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吕思勉 // 134

Chapter 2  乙编

中国史叙论?梁启超 // 138
中国思想史纲要?胡适 // 149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雷海宗 // 156
《史记》研究?傅斯年 // 174
府兵制的起源及其评价?岑仲勉 // 187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张荫麟 // 197
君子与伪君子 —— 一个史的观察?雷海宗 // 202
中国再生时期?胡适 // 206

精彩书摘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张荫麟
商朝从成汤创业以后,六百年间,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迁都,除了对鬼方的大战,除了最后直接间接和亡国有关的打击外,便是五度由盛而衰的循环。所谓盛就是君主英武,诸侯归服;所谓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内乱,而诸侯叛离。前期第一度的盛衰牵涉到汤孙太甲(商朝第四王)和汤的开国功臣伊尹的关系。这有二说:一说太甲无道,“颠覆汤之典型”,伊尹把他放逐于桐,过了三年,伊尹见他悔过修德,又迎他复位。一说伊尹于商王仲壬死后,把法当嗣位的太甲放逐于桐,而自即王位;其后七年,太甲自桐潜出,杀伊尹。肇始商朝后期的盘庚是一中兴之主。在他以后,惟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兴。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继位的君主皆生长安逸,“不知稼穑之艰难,惟耽乐之从”(这是周朝开国元勋周公追数前朝衰亡的原因的话)。他们以畋游荒宴代替了国政的烦劳。在商朝末年,一种叔世的颓废和放纵弥漫了整个商人社会。狂饮滥醉的风气普遍于君主、贵族和庶民。这是他们亡国的主因。
在叙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
商朝所替换的朝代是夏。关于夏朝,我们所知,远更模糊。例如夏朝已有没有文字?有没有铜器?其农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其政治组织与商的异同如何?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大要如下。
夏朝历年约莫四百。其君位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其国都的迁徙比商朝更为频数。最初的君主禹历都阳城、晋阳、安邑,皆不出今山西的西南角(阳城在翼城西,晋阳在临汾西,安邑在平陆东北)。禹子启始渡河而南,居今新郑、密县间。以后除启孙后相因外患失国远窜外,夏主的迁徙,不出今河南的黄河以南,汝、颍以北。当夏朝为成汤所灭时,都于斟,即今巩县西南。夏朝最大的事件是与外族有穷氏的斗争。有穷氏以(今河南滑县东)为根据地,当启子太康时,攻占了夏都(时在斟),以后统治了夏境至少有六七十年。太康逃居于外,有穷氏以次立其弟仲康及仲康子后相为傀儡。后相继被窜逐追杀。后来后相的遗腹子少康收聚夏朝的残余势力,乘有穷氏的衰弱,把他灭掉,恢复旧物。有穷氏是在夏境的东北,后来灭夏的成汤则来自东南,其先世亦发祥于东北。夏朝的外患盖常在东方。
成汤的先世累代为部族长。他的先十四代祖契与禹同时,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为根据地。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继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才大略的君长,曾大启疆宇,以相(在今安阳西十五里)为东都。可惜他的功业的记录只剩下他的后裔的两句颂诗: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此时的海外说不定就是辽东或朝鲜。后来商朝亡后,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鲜而历世君临其地,莫不是因为商人原先在那里有些根据?相土以后两三百年间,商人的事迹无考,也许这是他们的中衰时代(传说相土发明以马驾车,又他的后裔王亥——也是成汤的先世——发明以牛驾车)。到了成汤才复把商人带领到历史上,他从商北迁于亳,继灭了北方的若干邻族,然后向夏进攻,夏主桀兵败,被他放逐于南巢(在今安徽巢县东北五里)而死,夏朝于此终结。
我们若从夏朝再往上溯,则见历史的线索迷失于离奇的神话和理想化的传说中不可析辨了。凡此种种,本书自宜从略。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后来历史的外表,颇有关系,应当附带叙及。
据说禹所继承的君主是舜,国号虞;舜所继承的是尧,国号唐。当尧舜之世,天下为公,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尧怎样获得帝位,传说没有照顾到。舜本是历山(在今山东)的农夫,有一串故事(这里从略)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贤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那里耕种,那里的农人便互相让界;他在那里打鱼,那里的渔人便互相让屋;他在那里造陶器,那里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领袖。帝尧闻得他的圣明,便把他召到朝廷里来,把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他,试他治家的能力;并拿重要的职位去试他政治的能力。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称职。尧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让给他。尧的时候有一场普遍于全“中国”的大水灾。禹父鲧,因治水无功,被处死刑,禹继承了他父亲的任务终于把水患平定。禹治水的工作凡历十三年,在这期间,曾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并且听到新产的儿子在呱呱地哭呢。后来舜照尧的旧例,把帝位推让给禹。禹在死前,也照例选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继承者。但禹死后,百姓不拥戴益,而拥戴禹的儿子启,于是启践登了帝位(一说益和启争位,为启所杀)。旧例一破便不再回复了。这便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还有一位值得提到的传说中重要人物,那是黄帝。他所占故事中的时代虽在尧舜之先,他的创造却似在尧舜之后。照传说的一种系谱(《史记?五帝本纪》),他是尧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辈,这很奇怪),也是商周两朝王室的远祖,并且成了后来许多向化的外族祖先。黄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并且是许多文化成分的创造者,例如他发明舟、车、罗盘、阵法、占星术和许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养蚕织丝;他的诸臣分别发明文字、算术、历法、甲子和种种乐器。总之,他不独是中国人的共祖,并且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他的功用是把中国古代史大大地简单化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专著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任何关于“北大历史讲座”的内容,力求自然流畅。 --- 磅礴史诗:周秦汉至隋唐的权力更迭与制度构建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结构与地方治理模式千年变迁的宏伟史诗。 本书并非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在广袤的疆域和漫长的时间跨度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和权力制衡,构建并维护了一个延续近两千年的庞大帝国体系? 本书以西周的封建制为起点,考察了早期国家形态下血缘与政治的交织;继而深入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模式,细致描摹了郡县制对贵族政治的彻底颠覆,以及“三公九卿”制度的运行逻辑与内在张力。重点探讨了汉代地方权力渗透与豪强集团的兴衰,对“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及其对帝国中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一部分:奠基与重塑——从分封到郡县的制度革命 本书首先以严谨的考据,重构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图。我们挑战了部分传统观点,认为周初的分封并非单纯的血缘分配,而是一种具有高度军事和宗法色彩的权力扩散机制。这种机制的内在矛盾——中央权威的衰弱与地方诸侯国的膨胀——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随后,全书的笔锋转向了战国后期的深刻变革。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制度的胜利。我们详细分析了秦朝如何通过以下三大支柱,确立了帝国的基本框架: 1. 皇帝制度的创立与神圣化: 皇帝权力的绝对性、独占性和超越性是如何通过“三公”的职能划分得以实现和制约的。 2. 郡县制的彻底推行: 郡县官吏的任免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打破了土地与权力的世袭联系。我们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郡县制的执行力度,揭示了中央控制力的起伏规律。 3. 律令制度的标准化: 统一的法律体系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帝国统一的刚性工具。 汉代继承了秦制的衣钵,却也面临着如何消化秦朝速亡教训的难题。本书将重点剖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背后的制度调整,特别是对地方分权(如早期封国制的残余影响)的逐步削弱,以及刺史制度的设立在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我们通过对《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细致梳理,勾勒出汉代中枢权力运行的复杂网络,并讨论了外戚与宦官势力崛起对权力平衡的冲击。 第二部分:中道与张力——魏晋南北朝的权力真空与士族政治 汉末的分裂,是中央集权模式在面对地方豪强和军事割据时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并非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权力结构发生质变的关键转型期。 我们着重探讨了九品中正制的运作机制及其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一制度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客观上却强化了地方士族的势力,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固化格局。这导致了中央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望族的政治合作,使得士族政治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本书对比分析了曹魏、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在地方治理上的策略差异。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汉化官僚制度的引入,旨在打破鲜卑旧贵族的垄断,试图重塑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更具效率的官僚体系。这些尝试虽然未能完全逆转士族化趋势,却为隋唐的制度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部分:集权的新高峰——隋唐帝国官僚体系的成熟与再设计 隋唐两代,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本书的核心论点是:隋唐的制度设计,是对秦汉和魏晋时期所有经验教训的系统性集成与优化,其核心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削弱地方势力与贵族势力,强化皇帝对官僚队伍的绝对控制。 1. 三省六部制的精妙平衡: 我们详细拆解了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职能分工,阐明了“决策(中书)、审议(门下)、执行(尚书)”三权分立的构想,如何有效避免了三公时期宰相权力的过度集中。同时,通过对尚书六部职能的细化,展示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趋势。 2. 科举制度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科举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帝国稳定运行的“活水系统”。本书深入分析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录取标准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实际影响,论证了它如何有效地将知识分子群体纳入到皇帝的统治体系之中,成为对抗地方豪族势力的最有力工具。 3. 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的相互依存: 土地分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维系帝国财政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考察了隋唐时期如何通过这些制度,力图维持一个相对均衡的自耕农基础,保障国家税源的稳定。 然而,盛唐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制度的裂痕开始显现。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以及唐朝后期在财政和军事上对地方的权力让渡,预示着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为五代十国的再次分裂埋下了制度性的伏笔。 总结与价值 本书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动态的古代国家权力运行图景。它不仅描绘了王朝的兴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制度演变背后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性制约。通过对周秦汉至隋唐近千年的制度嬗变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本书期望帮助读者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与分裂循环,其根源往往深植于权力分配与制度设计的精妙或缺陷之中。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国家构建史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的深度研究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边界,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去考察。它不只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作者的视野非常宏大,能够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普遍规律。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挑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参照系。这是一种真正能够提升读者思维层次的著作,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快餐式”历史读物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仿佛带着我们亲临历史的现场。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转折点的描绘,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都感到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权力与命运的哲学思辨,引人深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宏大叙事时,穿插进来的那些鲜活的小故事,让那些遥远的人物瞬间变得立体可感,仿佛可以与之对饮。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晦涩之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给了我极佳的阅读体验。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反光,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插图和地图,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高清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每当读到关键的地理变迁或战争布局时,一张清晰的图表或地图就能瞬间打通我的理解,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广博和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温度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思潮都有着极其透彻的理解,讲解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却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写,那种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还原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种烟火气和历史的厚重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积累,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抱着试探的心态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电影导演,精准地控制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擅长在时间线上跳跃,通过对比和呼应,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历史交响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公允,既不盲目赞颂,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这种成熟的史观,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措辞和观点。

评分

东西很好,速度很快,非常满意,感谢京东!

评分

书不错,快递小哥辛苦了。

评分

一起买的。绝对超值了。这牌子的东西值得信赖。

评分

正版图书,都是大家作品,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

不错的书籍~~~~~

评分

书应该不错,印刷都不错,还没有认真看

评分

看了一篇,的确是经典之作

评分

。。。。。。。。。。。。。。。。。。。。。。。

评分

京东的书籍不错,满意的一次购物!京东自营产品质量还是可以放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