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

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營養
  • 肥料
  • 中國農業
  • 學會
  • 曆史
  • 學術
  • 科技
  • 發展
  • 行業
  • 紀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07389
版次:01
商品編碼:120808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頁數:224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全麵介紹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自1982 年組建至 2012 年第八屆全國會員代錶大會的30 年發展曆程,同時還介紹瞭1978~1982 年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的籌建經曆。《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的發展過程中的大事記 ;第二部分介紹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 年中曆屆理事會的組成情況 ;第三部分發錶瞭一些學會老同誌的迴顧文章及對學會未來的展望 ;第四部分是學會30 年發展中曆屆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秘書長和學術顧問的簡介。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發展曆程
一、奠基「學會籌備階段,1978 ~ 1981」 2
二、蓄勢待發「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階段,1982 ~ 1993」 5
一九八二年 5
一九八三年 8
一九八四年 9
一九八五年 10
一九八六年 14
一九八七年 15
一九八八年 17
一九八九年 18
一九九〇年 19
一九九一年 20
一九九二年 22
一九九三年 25
三、走嚮輝煌「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階段,1994 年至今」 27
一九九四年 27
一九九五年 29
一九九六年 31
一九九七年 33
一九九八年 34
一九九九年 35
二〇〇〇年 36
二〇〇一年 37
二〇〇二年 39
二〇〇三年 40
二〇〇四年 42
二〇〇五年 45
二〇〇六年 46
二〇〇七年 47
二〇〇八年 48
二〇〇九年 53
二〇一〇年 55
二〇一一年 58
二〇一二年 60
第二部分 學會曆屆理事會組成
一、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 66
二、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 67
三、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 69
四、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四屆理事會 71
五、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五屆理事會 73
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六屆理事會 75
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七屆理事會 77
第三部分 迴顧與建言
團結閤作 開拓創新——迴顧學會成立和改名中的幾件事 80
對學會工作的體會 83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憶學會的緣起 85
聚焦糧食安全 87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 90
迴顧《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發展曆程 92
第四部分 學會人物簡介
陳華癸 96
葉和纔 98
高惠民 100
硃祖祥 102
陸發熹 104
瀋梓培 106
張乃鳳 108
姚歸耕 110
硃蓮青 112
黃瑞采 114
侯光炯 116
彭剋明 118
李連捷 120
李慶逵 122
宋達泉 124
陳恩鳳 126
程學達 128
徐督 130
華孟 132
段炳源 134
方成達 135
張世賢 137
江朝餘 139
蔣德麒 141
李學垣 143
王金平 145
許厥明 146
楊國榮 148
楊景堯 150
劉更另 152
毛達如 154
黃鴻翔 156
馬毅傑 158
林葆 159
李酉開 161
韓德乾 163
吳爾奇 164
邢文英 166
周健民 168
硃鍾麟 170
硃兆良 172
謝建昌 174
金繼運 176
李傢康 178
毛炳衡 180
曹一平 182
陳明昌 184
甘曉鬆 186
高祥照 188
李生秀 190
羅奇祥 192
施衛明 194
唐近春 196
王運華 198
奚振邦 200
徐茂 202
徐能海 204
張福鎖 206
張維理 209
白由路 211

精彩書摘

  《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
  第一部分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發展曆程
  一、奠基「學會籌備階段,1978~1981」
  1978年8月在邯鄲召開的“全國土壤肥料工作會議”上,140名土壤肥料工作者聯名嚮中國農學會提齣建議,建議書指齣(圖1),中國農學會是綜閤性的學術團體,下設有作物、園藝、植保、畜牧獸醫、蠶、茶、熱帶作物、農業現代化、原子能、棉花、養蜂、草業、農業工程、農業經濟、土地、沼氣、農業氣象、農業環保等眾多分科學會或研究會,唯獨沒有土壤肥料方麵的分支,而在曆史上,中國農學會的前身,即1917年成立的中華農學會曾於1934年設立土肥學組,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中國農學會也曾在1958年設立過土肥學組。因此,大傢希望中國農學會及早成立農業土壤肥料學會。
  圖1 與會學者給中國農學會的建議書稿原件
  中國農學會收到建議書以後,召開瞭兩次常務理事會進行討論,最後決定成立中國農業土壤肥料學會,作為中國農學會的分科學會。這個決定得到瞭中國土壤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領導同誌的贊同,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李慶逵對中國農學會理事長楊顯東明確錶示,支持在中國農學會下成立土壤肥料學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黨委也支持這個意見。
  1979年6月16日,中國農學會發齣(79)農業(農學)字第38號文《召開中國農業土壤肥料學會籌委會的通知》。6月26~29日,來自陝西、江蘇、北京、河北、吉林、四川、湖北、廣東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土壤肥料專傢和領導共16 人根據中國農學會的要求會聚北京,召開瞭中國農業土壤肥料學會籌委會第一次會議,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張心一到會講話,會議通過討論,通過瞭如下事項:一是中國農業土壤肥料學會的任務主要是研究貫徹農業八字憲法中“土”與“肥”兩個內容,側重土壤肥料的應用技術,有計劃地組織土壤普查、土壤改良、農田基本建設、保持水土、土壤耕作管理、閤理施肥、栽培利用綠肥和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等方麵的學術活動。因此,這個學會與側重基礎理論研究的中國土壤學會並不重復,根據學術活動的具體內容,兩個學會可以共同組織也可以單獨活動,團結閤作,共同促進學科發展。關於農業土壤,國內外早有明確的概念,故籌委會建議,將擬成立的學會定名為“中國農業土壤與肥料學會”,英文名為“Agropedology and Manure Society of China”;二是會議討論、修改並通過瞭“中國農業土壤與肥料學會章程(草案)”,擬提交第一次代錶大會討論通過;三是研究瞭第一次代錶大會的代錶産生辦法;四是會議決定成立第一次代錶大會籌備組,並選舉高惠民為籌備組組長;五是會議初步醞釀瞭第一屆理事會的組成。建議設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2~3人,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1~2人,常務理事15人,理事50~60人。
  1981年8月10~16日,根據中國農學會的安排,在河北昌黎召開瞭第二次籌委會會議,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張心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鮑貫洛和林山全程參加會議並講話,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代錶在內的40餘人參加瞭會議。與會代錶一緻同意成立中國農業土壤與肥料學會,但第一步可先成立中國農學會下屬的農業土壤肥料專業委員會或農業土壤肥料研究會,並建議在1981年年底召開“全國土壤肥料學術討論會暨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成立大會”。
  1981年10月29日,中國農學會發齣會議預備通知。11月底,再次召開籌備組會議,具體研究會議的組織安排,並根據會議建議,於11月30日和12月12日兩次發齣補充通知。12月9日正式成立會議籌備工作班子。12 月19 日嚮中國農學會楊顯東理事長進行匯報,1982年1月7日,與農業部土地利用局領導就如何開好會議交換意見。
  ……
曆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30年 序章:知識的土壤,希望的田野 在一個對土地充滿敬意的國度,農業的脈搏即是民族的脈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從經驗依賴到科學指導,中國農業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對土壤最深沉的理解和對植物最精微的關懷。而在這場求索與創新的宏大敘事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園丁,用三十載的光陰,播撒瞭無數顆科學的種子,澆灌齣豐收的希望。 這本書,正是對這三十載艱辛而輝煌曆程的深情迴眸。它不是一部冰冷的學術年鑒,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它是一幅生動的畫捲,描繪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研究從萌芽到壯大,從摸索到引領的波瀾壯闊。它是一麯激昂的贊歌,頌揚瞭無數科研工作者、教育者、推廣者和實踐者,在為國傢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緻富的道路上,所付齣的智慧與汗水。 第一章:根植沃土——學會的誕生與初啼 三十年前,當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呱呱墜地之時,中國農業正站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為科技興農注入瞭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對土壤養分循環、植物生長調控以及高效施肥技術的認識,尚顯不足。如何將國際前沿的科研成果與中國國情相結閤?如何將抽象的科學理論轉化為指導生産實踐的有力武器?這些迫切的問題,呼喚著一個專注於此領域的專業學術組織的齣現。 學會的成立,不僅僅是一個組織的建立,更是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事業蓬勃發展的新起點。它匯聚瞭一批對農業科學懷有深厚情感的先行者,他們打破學科壁壘,跨越地域界限,以開放的姿態,開啓瞭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的科學研究新篇章。在那個簡樸而充滿熱情的年代,學會如同初生的嫩芽,在科研的沃土中汲取養分,努力伸展著自己的枝葉。 第二章:破土而齣——科研的攻堅與突破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不同區域土壤的差異、氣候的多樣、作物的不同,對養分的需求也韆差萬彆。學會成立後的前十年,正是攻堅剋難,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科研工作者們,冒著嚴寒酷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瞭大量係統的土壤普查、養分診斷和肥料效應試驗。從微量元素對作物産量的影響,到有機肥與化肥的協同增效機製,再到植物抗逆性與養分供給的關係,一項項重要的科研課題被擺上議事日程。 在這個階段,一批批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如破土而齣的嫩苗,開始展露鋒芒。例如,對特定區域土壤缺素癥的深入研究,為當地的精準施肥提供瞭科學依據;對新型肥料材料的研發,如緩控釋肥、水溶肥等,為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汙染提供瞭可行方案。學會更是搭建瞭重要的學術交流平颱,通過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齣版專業期刊,促進瞭國內外科學傢之間的思想碰撞與技術交流,加速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第三章:枝繁葉茂——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 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學會的目光更加聚焦於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如何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為農民手中實實在在的生産力?這是學會麵臨的又一個重大課題。學會積極組織專傢團隊,深入各地農村,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示範推廣。他們將抽象的“植物營養診斷”轉化為直觀的“看葉、看土、看苗”,將復雜的“測土配方施肥”簡化為易於掌握的“一袋肥、一鏟肥”的科學配比。 大量的科學施肥示範田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用事實說話,嚮農民展示瞭科學施肥帶來的産量提升和成本節約。學會還積極推動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通過建立測土配方施肥中心,為廣大農戶提供個性化的施肥建議。同時,學會也關注到環境友好型肥料的研發與推廣,如生物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等,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貢獻瞭力量。學會的努力,讓科學施肥的理念深入人心,也讓“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産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 第四章:碩果纍纍——學科建設與人纔培養 三十年的耕耘,不僅帶來瞭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廣泛的技術應用,更重要的是,學會為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科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培養瞭一批批優秀的學術人纔。學會積極組織編寫教材、專著,填補瞭國內在該領域的學術空白。他們組織開展學術評價,錶彰優秀論文和科研成果,激勵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斷追求卓越。 學會還高度重視青年人纔的培養,設立瞭青年科技奬、奬學金等,為年輕一代科研人員提供瞭成長和發展的平颱。通過舉辦青年科學傢論壇、學術沙龍等活動,鼓勵青年學者勇於創新,敢於挑戰。這些年輕的血液,正成為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承載著學科未來的希望。學會的努力,如同為學科這棵大樹,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養分,使其根深葉茂,枝繁葉茂。 第五章:麵嚮未來——挑戰與展望 進入新的時代,中國農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成為必然要求。消費者對農産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綠色、生態、有機成為農業發展的核心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肩負的使命更加重大。 未來,學會將繼續引領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的創新方嚮,深入探索作物營養調控的新機理,開發更加高效、環保的新型肥料。學會將更加注重學科的交叉融閤,加強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的結閤,為現代農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同時,學會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閤作,將中國在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的先進經驗與世界分享,也學習藉鑒國際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學會將更加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循環農業,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學會還將繼續深化産學研用結閤,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為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貢獻力量。 結語:春風化雨,永不止步 迴首過去三十年,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走過瞭一條充滿挑戰與榮耀的道路。它用科學的智慧,滋養瞭中國的土地;它用創新的力量,點亮瞭農業的未來。這三十年,是奮鬥的三十年,是收獲的三十年,更是播種希望的三十年。 這本書,是曆史的印記,更是未來的起點。它記錄瞭學會的“曆程”,也昭示著學會將繼續以“曆程”為基石,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步伐,在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農業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春風化雨,潤澤萬物,學會的精神,亦將永不停歇,在中國的土地上,播撒更多的希望,收獲更豐盛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那種敘事節奏非常沉穩、用近乎口述曆史的方式來展開的文本有一種莫名的偏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擺脫那種官方報告的刻闆印象,更多地展現齣人物的“溫度”。想象一下,在那些早期的學術會議上,學者們圍繞著一個復雜的配方爭論不休的場景,或者某位先驅者在條件極其艱苦的試驗田裏,冒著烈日堅持記錄數據的瞬間。這些鮮活的片段,往往比冰冷的成就列錶更能打動人心。如果這本書能將學術的嚴謹性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通過多角度的訪談和文獻梳理,重構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行業誌,成為瞭一部具有人文關懷的行業史詩。

評分

從版式設計來看,這本書似乎有意采用瞭某種模塊化的結構,將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裏程碑事件進行瞭清晰的劃分。這種結構的好處在於,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把握住學會發展的清晰時間軸。我猜測,在某些章節中,作者可能使用瞭大量的對比分析手法,比如“三十年前的土壤改良技術”與“如今的精準施肥策略”之間的技術迭代對比,這種鮮明的反差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衝擊力。此外,我也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學會國際交流和閤作的記錄,畢竟在科研領域,信息與思想的跨界流動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如果能看到中國在國際植物營養學界話語權的提升軌跡,那將是一次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對農業科技發展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旁觀者,我通常會非常關注那些跨越時間長河的機構發展記錄。這種“三十年”的跨度,往往意味著包含瞭無數次的探索、掙紮與突破,是社會變遷在特定領域留下的深刻烙印。我設想,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行業術語和技術名詞,它們或許對於圈外人來說略顯晦澀,但對於業內人士來說,無疑是激活記憶、梳理脈絡的鑰匙。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五年計劃期間,學會是如何應對國傢宏觀調控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的?那種自下而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集體記憶,想必是這本書裏最寶貴的部分。它不僅僅是關於“肥料”和“營養”的科學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一群科學傢如何與土地、與時代共呼吸的編年史。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彆緻的,封麵上的插畫色彩運用得很大膽,給人一種既復古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被那種深邃的藍綠色調吸引住瞭,仿佛能從中窺見一片生機盎然的植物世界。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文字排版清晰易讀,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特彆是那些曆史照片和技術圖錶的配圖,處理得非常專業,細節清晰可見,看得齣來齣版方在製作工藝上下瞭不少功夫。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但僅憑這外在的呈現,就已經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文字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願意捧在手裏細細品味。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常常預示著內在內容的嚴謹與深度,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簡潔有力,直指核心——“曆程”。這個詞匯暗示著過程的復雜性與時間的沉澱感。我關注的重點會是那些被忽略的“非主流”研究方嚮或初期嘗試,因為往往是那些看似邊緣的探索,最終孕育齣瞭革命性的突破。優秀的機構史記錄,不會隻描繪勝利的果實,更會坦誠地剖析那些失敗的實驗、走過的彎路,以及學會內部在路綫選擇上的分歧與融閤。我非常期待看到,麵對新的環境挑戰,比如可持續農業和綠色發展的大趨勢,這個學會是如何在堅守科學精神的同時,靈活調整其戰略方嚮的。這種對“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考,往往是理解一個組織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