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建德,高建平,丁国旗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文艺理论
  • 文学研究
  • 意识形态
  • 文化研究
  • 中国当代文学
  • 理论前沿
  • 学术专著
  • 2015
  • 第五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1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0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收录的文章从不同面向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与新发展,其中包括“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学习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四个单元,为系统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目录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学习专题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牢记文学艺术的真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美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读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有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则的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辩证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机遇、新境界
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组成部分
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维度
马克思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
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
由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看文化“全球本土化”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视域下的传媒艺术属性探析
读者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
浪漫主义与马克思的古希腊艺术批评
——兼论浪漫主义对理解马克思文艺批评范式特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研究
对话与重构
——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重要理路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理论体系的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人民与文学
——兼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构建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进展中的偏失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论命题
为什么提出“文学想象政治”?
——近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略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实践美学的理论难题与实践维度的缺失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点思考
构建基于实践观点的马克思主义智能人类学审美观
从“人口治理”到“关怀自身”
——资本、权力与生存美学
关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的文艺理论内涵
——以左翼文化群体的经典文论译介为例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论与“文化领导权”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默多克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域
“异在”对“异化”的拯救
——马尔库塞的艺术“异化”观解读
论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主体观辨异
罗莎·卢森堡: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
——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纯粹批判”还是“历史实践”?
——从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说起
詹姆逊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化批评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
  习近平
  今天,这里群英荟萃、少长成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有思想,有见地,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5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里我举几个国家、几个民族的例子。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列宾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哈代、萧伯纳、透纳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斯托夫人、惠特曼、马克·吐温、德莱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大师。我最近访问了印度,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泰戈尔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

前言/序言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并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智库)、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2009年初决定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一方面注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研究室和中心等;同时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每年收录全国范围内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集中展示相关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
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解读与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同时也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思想体系中,文艺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美好社会中艺术形态的构想与探索。本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正是这样一本力图穿越时空的思想汇聚,它不拘泥于经典的字句,而是以高度的时代意识,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并积极回应新时期文艺实践提出的挑战。 2015年,在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数字技术革命浪潮席卷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审视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汇聚了国内外一批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的研究成果,他们从不同维度、以多元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与创新。本书并非简单地对经典进行复述或注解,而是力图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蕴含的深刻洞见,并将其置于当代中国和世界文艺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从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蓬勃的生命力与蓬勃的创新活力。 一、 经典原著的时代光辉:重读与重释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源头活水,在于其经典原著。然而,经典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激活、被阐释的活生生思想。本书中的一些篇章,便致力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致的重读与深刻的重释。这并非简单的文本考据,而是试图剥离历史的沉淀,还原经典在诞生之时的思想锐度,并进一步探究这些思想在当下语境下的适用性与延展性。 例如,关于“反映论”的讨论,在新的传播媒介和叙事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理解艺术的“反映”?是简单的镜子式映射,还是更具能动性、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过程?本书中的研究者们,通过对经典原著的细读,并结合当代社会学、传播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反映论”进行了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解读,强调了艺术在反映现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潜在的可能性进行探索,以及对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深层开掘。 再如,关于“典型”的塑造,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对“典型”的认识是否需要调整?传统的“典型”是否过于宏大叙事,而忽略了日常经验和个体边缘性的声音?本书的研究者们,在坚持典型化创作的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新的社会现实中,塑造既具有普遍意义又能体现个体独特性和复杂性的“新型典型”,如何在微观叙事中展现宏观社会变迁的印记,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捕捉时代精神的脉络。 二、 当代中国文艺的马克思主义视域:问题与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景象。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指导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是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中的多篇论文,直面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解答。 当代中国社会,既有翻天覆地的物质变革,也有深刻的精神变迁。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消费主义盛行、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接受和传播。本书的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这些社会现象对文学艺术的冲击,并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为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例如,关于“文化产业”的兴起,它既带来了艺术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商品化、异化以及文化霸权的担忧。本书的探讨并非简单地否定文化产业,而是着重于如何在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确保艺术的意识形态功能,防止艺术沦为纯粹的商业利润的附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研究者们分析了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运作逻辑,并提出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护和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质的优秀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如,关于“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文学的生态。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审视网络文学的优点与弊端?如何引导网络文学创作,使其在自由表达的同时,也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书中的研究者们,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创作内容、传播机制以及对读者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探讨了如何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学评论生态,引导网络文学朝着更健康、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交流与互鉴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无法脱离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互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是如此。本书中的一些研究,将目光投向了世界范围内的文艺思潮,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接受、传播与发展情况。 例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如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詹姆逊等人的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研究者们在梳理这些重要理论流派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贡献的同时,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探讨了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资源,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非西方文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演变。例如,在拉美、非洲等地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与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文化批判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理论形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与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 四、 新技术、新媒介与文艺的未来:前瞻与探索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接受和审美体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审视这些变革,并预判文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本书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兴起,挑战着我们对“作者”概念的传统理解,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原创性、版权归属以及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思考。本书中的相关研究,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这种新的技术条件下,维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人被技术所奴役。 又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媒介的出现,为艺术体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审美观念提出了挑战。本书的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新媒介如何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感知,同时也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技术依赖、信息茧房等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引导新媒介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而非加剧社会隔阂和精神贫瘠的温床。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所呈现的,是一幅思想的画卷,一曲时代的歌吟。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的一次深入的探源,也是对当代中国及世界文艺实践的一次深刻的观照。本书的研究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理论视角、开阔的国际视野,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价值,把握当代文艺发展的脉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本书并非一劳永逸的理论终结,而是一个开放的、持续的学术对话的开端。它所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将继续激发学界和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将继续在与时代、与人民、与实践的互动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加丰硕的思想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2015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前沿的窗口。我一直关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而“第5辑”的出版,无疑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学术梯队和研究成果。我非常好奇,在2015年,学界是如何看待和回应当时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艺新挑战的?例如,面对日益活跃的文化市场和不断涌现的文化新业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保持其批判性和引领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论文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其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此外,对于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015年的研究成果也一定有其独特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就像是承载着一个特定时期学术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演进,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发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本身,就足以勾勒出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沿的研究视野。它预示着,在2015这个时间节点,中国乃至全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有哪些新的思想火花被点燃,有哪些经典的理论视角被重新审视,又有哪些现实的文艺现象被赋予了新的理论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当下中国文艺创作新趋势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分析,例如新媒体艺术、网络文学,甚至是新时代社会思潮对文艺形态和内容的影响。同时,作为理论研究,深度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论述,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阶级立场以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一本优秀的理论研究著作,应该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甚至引发辩论,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从其出版年份和系列名称来看,很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学术高度。

评分

拿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时代感”和“前沿性”。“第5辑”意味着它并非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有着延续性的学术脉络,能够看到理论发展的纵深。“2015”这个年份,则将它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我非常好奇,在2015年,学界是如何回应当时中国文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例如,当时可能正处于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为这些现象提供深刻的解读?我期待书中能有论文探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文艺的复杂性,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动因。此外,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2015年的研究成果也一定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贡献。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快照”,记录下了那些重要的思想探索和学术争鸣,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研究”二字表明了其学术研究的性质,而“第5辑”则暗示了这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学术工程。我十分期待在其中能够看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概念的深入辨析,比如关于“反映论”、“文艺的阶级性”、“革命的现实主义”等经典理论在当代的解释与发展。2015年,恰逢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文艺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我迫切希望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为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理论支撑。是否会有论文深入分析当下中国文艺创作中的“商品化”、“娱乐化”倾向,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同时,对于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2015年的研究成果一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脉络,让我们能够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15年中国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从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这本书,在我看来,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它不仅仅是对经典理论的梳理和复述,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将经典理论“激活”并应用于当下现实的努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回应全球化背景下文艺的新特征,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2015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例如,如何理解在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之下,本土文化艺术的坚守与创新?又或者,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审视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一本优秀的理论读物,应该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文艺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深化我们对文艺的本质、功能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从其标题的严谨性和系列性的特征来看,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