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政治哲学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哲学史
  • 国家出版基金
  • 政治思想
  • 中国思想史
  • 历史学
  • 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2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哲学史
开本:异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系统考察了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八位思想家,以及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的政治哲学,希望以点带面,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对中国先秦政治哲学史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本书在孔子的正名哲学、名家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政治哲学的对比、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法家政治哲学的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学界参考。本书由多位学者共同撰写,既相互呼应,又保持相对独立性,是一部集体合作完成的政治哲学史著作。

作者简介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目录

前 言梁 涛1

第一章 无为与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曹 峰14
第一节 老子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与批判16
第二节 “道物论”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20
第三节 圣人的“无为”与百姓的“自然”24
第四节 多元共生与公平公正27
第五节 反向的政治思维:守柔与不争30
余论 老子的政治哲学是否为愚民之策和权谋之术36

第二章 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学梁 涛 苟东锋39
第一节 仁:“成己”与“爱人”40
第二节 “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46
第三节 孔子正名研究范式之反省49
第四节 孔子正名致思的双重结构54
第五节 孔子正名政治的运作模式58
第六节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现象63

第三章 兼爱:墨家的政治哲学杨武金67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68
第二节 选贤任能,尚同下效71
第三节 强本节用,尚力明法78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商鞅的政治哲学王威威84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法的起源85
第二节 天下之利、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88
第三节 “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93

第五章 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哲学梁 涛98
第一节 以善为性:仁政的人性论根据99
第二节 民贵君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107
第三节 仁政与王道:政治的核心内容112
第四节 “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117
第五节 “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121
第六节 孟子政治哲学的反省与评价125

第六章 自然与无为:《庄子》的政治哲学王威威132
第一节 道与万物自然133
第二节 万物自然与权力的消解137
第三节 人性与制度约束142
第四节 在宥天下与至德之世148
第五节 天道与秩序152
第六节 君无为而臣有为159

第七章 天道与人道:黄老道家政治哲学曹 峰164
第一节 黄老道家的基本特征165
第二节 从玄虚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168
第三节 从“道”到“名”“法”173
第四节 从人性到法律177
第五节 “黄”与“老”的关系180

第八章 无名与有名:名家的政治哲学曹 峰185
第一节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名”论、“名实”论188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名”“法”对举的普遍现象205
第三节 “名”“法”对举形成的原因212
余论 “名”是一种力量216

第九章 隆礼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学林宏星220
第一节 政治、道德与政治的道德基础221
第二节 德的可欲性与政治的可行性223
第三节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225
第四节 “礼义之谓治”227
第五节 “善者,正理平治也”230
第六节 范的“奠基”与“动机”234

第十章 法、术、势:韩非的政治哲学王威威241
第一节 好利、自为的人性基础242
第二节 法与君主权力246
第三节 仁义之治、礼治与法治253
第四节 自然之势与人设之势256
第五节 形名参同与循名责实之术264

索 引273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古代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政治哲学史”系列丛书的第一卷,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作为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追溯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揭示其独特的理论范式,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形态、政治实践及文化传统产生的深远影响。本卷聚焦于中国政治哲学的早期阶段,即从先秦时期至秦汉统一帝国建立之前的思想演变。 第一部分: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与政治秩序的奠基 本卷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传统的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的思想家,他们或忧心国事,或追溯古道,或放眼未来,试图为混乱的世局寻找出路,为重建有效的政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政治伦理的构建: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政治哲学的重心置于“仁”与“礼”之上。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理念,强调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德治”和“礼治”。他对于君臣父子关系的界定,以及对“正名”的强调,都为后世政治伦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认可,并强调“仁政”的必要性。荀子则在承认人性本恶的基础上,强调“礼”和“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其“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后来的法家思想产生了影响。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从个体道德上升为社会政治原则,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道家的超然审视与政治的“无为”之治: 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审视人世间的纷争与政治的得失。他们提出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多的干预和人为的制度反而会破坏自然的和谐。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统治者的告诫,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以及对“圣人”的描绘,都展现了一种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政治智慧。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和深刻的辩证法,对政治的虚伪性和人事的纷扰进行了嘲讽,并提出了“齐物论”等思想,倡导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本部分将探讨道家思想如何从一种哲学沉思发展成为一种另类的政治批判和治理理念,以及其对后世“隐逸”文化和“清静”政治思想的影响。 法家的集权主义与制度化治理: 与儒家和道家相对,法家学派如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则将目光聚焦于“法”、“术”、“势”等实际操作层面,强调以严酷的法律和国家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依靠道德感化不足以治理国家,必须依赖赏罚分明的法律制度。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是法家思想实践的典范。申不害提出了“术”的观念,强调君主运用权术驾驭臣下。韩非子则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法、术、势的结合,并对如何巩固君主专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法家思想如何成为秦朝统一帝国的理论基石,以及其对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功利主义政治: 墨子及其门徒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功”等主张,在当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强调无差别的爱,反对战争的浪费,主张任人唯贤,以功绩来评价人和事。墨家思想的功利主义色彩,以及其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部分将分析墨家思想如何挑战当时的主流政治观念,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性。 名家的逻辑思辨与语言政治: 辩论家(名家)如惠施、公孙龙等,通过对概念、逻辑和语言的精细分析,探讨了事物的性质、名实关系等问题。虽然名家思想主要集中在逻辑领域,但其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和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也间接影响了人们对政治概念和政治话语的理解。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名家的思想及其对政治语言的启示。 第二部分:秦汉帝国的建立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与演变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法家思想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秦朝的制度设计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然而,严酷的统治很快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后,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并在政治思想上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与融合。 秦朝的法治实践与国家构建: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秦朝如何运用法家思想,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建立郡县制,统一法律等措施,构建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帝国。我们将分析秦朝的制度设计,以及其在巩固统一、发展生产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审视其严苛的刑罚和高压的统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无为而治”的回归: 汉初,面对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并推崇黄老之学。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正是这种“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本部分将探讨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汉初的政治实践,以及其在稳定社会、恢复民力方面的作用。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政治思想的重塑: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极大地提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并将其与国家统治紧密结合起来。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董仲舒的思想,探讨其如何将儒家思想改造以适应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以及“独尊儒术”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长期影响。我们还将考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如何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政治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政治思想的制度化与哲学阐释 本卷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在早期政治思想形成之后,是如何通过制度和哲学阐释来巩固和发展其影响力的。 政治思想与法律制度的互动: 本部分将分析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设计。例如,儒家思想对等级秩序、父子伦理的强调,如何在家族法和国家法中得到体现;法家思想的刑赏制度如何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我们将考察政治理念与法律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 早期政治哲学的理论范式与方法论: 除了具体的政治主张,本部分还将关注中国早期政治哲学所采用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例如,对“道”的形而上学探讨,对“仁”的道德形而上学分析,以及对“法”的制度化建构。我们将梳理这些早期思想家在构建政治理论时的独特视角和论证方式。 政治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本部分还将关注早期政治思想的传播途径和接受情况。从诸子百家的口传心授、著书立说,到后来儒家思想通过教育、科举制度等方式的普及,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格局。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并成为塑造中国文化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力量。 总结与展望 本书第一卷《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古代篇》力图通过对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现中国政治哲学的早期面貌。它不仅揭示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图景,更展示了不同思想流派如何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解决方案。从儒家的德治理想,到道家的无为之治,再到法家的集权主义,以及墨家的功利主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土壤。秦汉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政治思想从争鸣走向融合与制度化,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本卷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中国政治哲学起源的视角,为后续卷册中对中古、近世政治思想的探讨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逻辑,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政治哲学遗产的兴趣,并促进对中华文明深层智慧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重量。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印刷的字体清晰,排版疏密得当,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脉络时的清晰度,尽管主题宏大,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复杂交织的思想流派,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逻辑线索逐步深入。那种将碎片化的思想片段整合进宏大历史叙事的功力,真的令人叹服。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与困境。从书本的整体呈现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可以常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精品力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文化积淀。

评分

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探讨的那些核心概念,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间的张力与继承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法家如何说”、“儒家如何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激发、相互制衡,并最终塑造了中国政治现实的微妙机制。那种对“道”与“术”之间永恒拉锯的细腻描摹,让我对传统政治运作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一些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它让一些我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篇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叙事手法,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不拘泥于传统解释的勇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升级。

评分

对于一个对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通往深奥殿堂的桥梁,它既有足够的学术深度,又保持了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时所持有的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没有武断的褒贬,只有对思想内在线索的细致梳理和合乎逻辑的推演。这种平实的叙述方式,反而让那些原本僵硬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梳理和强化,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力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政治哲学史”这个范畴听起来就意味着艰涩难懂。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晦涩的学院腔,而是带着一种叙事的节奏感和生动的画面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把那些抽象的政治理念,比如“德治”、“权谋”、“民本”等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好像那些古代的哲人就在我们面前慷慨陈词。特别是涉及到权力合法性来源的讨论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甚至有几次是连夜读完了一个章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点。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对于严肃的历史哲学著作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品质。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划分,体现出作者非凡的宏观掌控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将思想的演变置于清晰的政治变迁的框架之下,使得每一次思想的转向都有了坚实的时代背景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双重聚焦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现实关怀。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于用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去审视当下的问题,思考那些古老的政治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提供的参照系。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来源和争议点都清晰地标注出来,这对于想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引导,显示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