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

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高島宏平 著,郭琼宇,董雪 译
图书标签:
  • 领导力
  • 团队管理
  • 人际关系
  • 高效协作
  • 人才培养
  • 团队建设
  • 沟通技巧
  • 激励
  • 执行力
  • 职场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9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39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经常赤字、离职率高的底层团队,

  成长为销售额10倍增长、离职率近乎为零的常胜之师!

  众多团队管理技能首次大揭秘!

  从创立世界第1家“生鲜食品电商”到成功上市的团队管理心路历程

  在TABLE FOR TWO、东食会、BEYOND TOMORROW等多个组织中亲身验证

  “人人都能学会”才是王道!

  菜鸟级团队领导也可轻松仿效!

  团队管理的几大禁忌,看看你犯了几条?

  ◆管理无计划,无章法,认为提升能力是员工的事,与己无关。

  ◆宽以律己,严以待人,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意识不到自己要尽到作为领导的责任。

  ◆眼里看到的,永远是员工“没做好的事情”。

  ◆总是想让员工理解自己的辛苦,而不去关注员工的努力。

  ◆员工出错时总是去批评,而当员工圆满完成任务时,从来不记得表扬。

  ◆该抓权的时候放权,该放权的时候抓权,本末倒置。

  ◆从不会站在下属的角度,想象一下下属会不会愿意跟随像自己这样的领导。

  ……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要带好团队,你应该了解:

  ◆成为团队领导,就意味着要面临与此前单打独斗时完全不同的挑战,如果不改变自己,就难以带领团队走向胜利。因此,做领导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

  ◆如果没有发现或发挥别人长处的能力,就难以承担领导的重任,或者即使承担下来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让员工扬己所长比让他们避己所短更有效。

  ◆从成为领导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自己理解员工的一切,但不要指望员工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准备。

  ◆向员工诉苦,不但毫无用处,还会让员工觉得你无能。因为任何时候,员工都会觉得他们比你更辛苦,而不是相反。

  ◆既然员工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受到批评,那么当他能够圆满完成工作时,就应该认真表扬,这份真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后续关注。

  ◆要想让成员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期望值,领导就要在期望方式和激励方式上下功夫。

  ◆管理五人团队需要你亲力亲为,做出榜样;管理十人以上团队,你才可以适度放权,如果弄错了顺序,团队散伙是早晚的事。

  ◆领导的工作就是要带领团队做出一番成就来,而团队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如何领导。员工的表现就是领导的表现,对部下的表现不满无异于对自身的表现不满。


  

内容简介

  

  《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是让“拼凑而成的弱小团队”变为“冠军团队”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团队管理者,即使你没有经验,即使你没有超凡的魅力,只要践行本书作者的方法,你也能成功!在本书中,世界上首位成功在网上销售生鲜食品的日本创业家,结合他从创业到公司上市的日夜奋斗的经历,为大家传授了领导团队的七大工作技巧,具体包括观察、传达、配置、投入、培养、重建和成长。只要践行这七大工作技巧,团队领导人便可以让高赤字、高离职率的底层团队变为销售额迅速提升的冠军团队!日本读者在看完本书后,如此写道:“读完后,我的心中涌现了一股‘我也能行’的自信。”


  

作者简介

  高岛宏平,Oisix株式会社董事长,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大学时代,热衷于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研究生时代,独自创立风险企业,着手发展互联网事业。1998年从研究生院毕业后,进入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人员开展工作。2000年6月,成立以“丰富普通家庭的饮食生活”为理念的Oisix株式会社,并担任董事长一职。他站在顾客的立场努力使服务更加便捷化,公司于2013年3月成功在东证MOTHERS板上市。

  此外,作者还担任:共同解决发展中国家饥饿与发达国家肥胖及生活习惯病问题的非营利法人组织“TABLE FOR TWO”的理事;致力于长期支援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的东日本食品关联产业的一般社团法人“东食会”的代表理事;针对地震孤儿及弃儿等受灾儿童进行领导力教育的教育支援组织“BEYOND TOMORROW”的理事。

  2007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2008年荣获“波特奖”(Porter Prize),2011年荣获由日经商务在线颁发的“2011年度创变家奖”(CHANGEMAKERS OF THE YEAR 2011)。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 “观察”的秘诀—了解现有成员的真正“强项” // 001

0  领导能力是能通过练习掌握的“技术” // 003

1  谁也不会仅仅因为“号召力”而追随你—推荐“积极地接收” // 006

2  通过观察“成员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有干劲儿”而因才施用 // 009

3  首先了解成员的“1” // 011

4  了解成员擅长的交流方式 // 013

5  对团队中不对劲儿的情况,在“察觉”之前要进行询问 // 016

6  区分杂谈和自由讨论 // 020

7  通过处理难以逾越的困境看清成员的本质 // 022

8  “翻译”成员的自我评价 // 026

第2章 “传达”的秘诀—把你的话传达到成员的内心 // 029

0  领导是通过说话成为领导的 // 031

1  越是新上任的领导,越应该重视“预言” // 034

2  把想说的话翻译为成员“想听的话” // 037

3  运用简单易懂的“类推” // 039

4  领导不能“叫苦” // 042

5  能引发“究竟为什么这样做”相关思考的两个问题 // 046

6  通过“发言笔记”培养成员对自己的信任 // 048

7  通过让员工“切身感受”来传达企业理念 // 052

8  会议室的座位排序也可以改变团队 // 056

9  创造“称呼”文化 // 060

第3章 “配置”的秘诀—探求对现有成员的“适材适所” // 063

0  将“东拼西凑”的团队打造成最强军 // 065

1  无视成员是否投缘 // 068

2  以“能力匹配度”而非个人意愿来决定分工 // 071

3  “东拼西凑=多样性”的思维模式 // 074

4  3步消除团队内部的“温度差” // 078

5  同舟共济,休戚与共 // 081

6  事先定好“决策方式” // 084

7  不重要的事情全权交给年轻人处理 // 088

8  讲究分配方式,赢得资深员工 // 092

第4章 “投入”的秘诀—让团队成员把团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 095

0  建立能够让团队成员全情投入的机制,接近成功 // 097

1  从微不足道的成功体验起步 // 100

2  开始行动前,先确定需要在执行中思考的内容 // 102

3  布置“作业”,提高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 106

4  分派给团队成员“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任务 // 108

5  “律动”互补 // 110

6  树立“假想敌” // 113

7  将团队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 116

第5章 “培养”的秘诀—带领你的团队成员走向胜利 // 119

0  不存在从不失败的表扬方式和批评方式 // 121

1  关注现有能力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 124

2  根据领导的不同“解读”,成员的潜力值会发生变化 // 126

3  不要期待“全能人才” // 128

4  从“成长”的角度而非“能力”的角度表扬下属 // 130

5  通过“倾斜交叉式交流”来实现传闻式的表扬 // 132

6 以“提拔”的名义传达部门调动信息 // 135

7  不要“积攒”负分 // 138

8  必须告知成员“批评的理由” // 140

9  对“抗压能力差的人”要先扬后抑 // 143

10  批评之后要善于发现并表扬成员的“进步点” // 146

11  故意制造紧急状况 // 149

12  依靠“对症下药”的方法无法培养成员 // 152

第6章 “重建”的秘诀—打破成员“屡战屡败”的惯性 // 155

0  将屡战屡败的团队打造成常胜之师 // 157

1  寻找“有百分百胜算的比赛” // 159

2  像傻瓜一样投入到细微的“变化”之中 // 162

3  将支点放在“成长的征兆”上 // 165

4  走到团队“外面” // 167

5  定期用“俯瞰”的视角观察 // 169

6  发现“掉队的人”,应该首先和他进行“交流” // 172

7  通过活动实现视觉化 // 175

第7章 “成长”的秘诀—领导与成员共同成长,取得成功 // 179

0  为了不断取得成功,要通过两个思维实验来自省 // 181

1  了解“自己的局限性” // 185

2  懂得“团队的胜利=自身的成长” // 189

3  考虑问题要做乘法,不做加法 // 192

4  问问自己“为了什么而分派任务” // 195

5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 197

6  向上司求助的内容要具体 // 199

7  吸引优质人才的领导习惯—录用犹如恋爱 202

8  尝试吸收不合群的成员 // 205

9  以领导的领导为目标 // 208

10  不安排比赛的训练毫无意义 // 212

结束语 // 214

附录—领导的挫折与误判对照表 // 217


精彩书摘

  通过观察“成员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有干劲儿”而因才施用

  “ 他总是充满阳光,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有趣,一定是个点子大王。”就因为这个假设,把新产品的宣传策划交给这个“点子大王”,到头来他除了模仿别人的点子之外一无是处──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止一个领导遇到过吧。

  “气质并不等同于人的资质。”即便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还是经常会以第一印象和外部形象来判断人的性格和技能,这种简单错误也很常见。

  有很多人性格活泼干脆,但比起创造力,他们可能更注重正确性;还有很多人,虽然在公司里擅长与人交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但跑业务时在客户面前却沉默不语。

  不要被人的气质所迷惑,因才施用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

  所谓观察并不是粗略看看成员日常的工作态度,而是仔细查看其工作流程。要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地加以观察。对领导而言,观察是决不能马虎大意的重要工作。

  如果仔细观察成员的工作流程,就可能看到“资料总是摆放有序,计算总是认真正确,时限总是严格遵守”这些特征,最终真正认识到“这个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操作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就能判断出“与其让他去出谋划策,不如让他来如实执行别人的想法,将想法转化为成果”。

  在观察成员的工作流程时,也要注意观察“成员在做什么工作时干劲儿满满,而做什么工作时又痛不欲生”。

  有的成员在做普通工作时,眼神像死鱼眼般黯淡无光,而在公司活动上却非常开心,这让我意识到此人“能跟任何人都打成一片,喜欢与人聊天”。

  看起来老实沉稳的人,实际上想法天马行空;看起来浮躁的人,实际上做事一丝不苟。

  虽然人的外表气质和才能两者并不相符的事例不在少数,但是没有必要由此就认为“管理是件难事”。就我而言,我把这当作“了解人类的乐趣”,反而特别享受这种反差。

  首先了解成员的“1”

  “随便交给他的工作,却让他不堪重负。”“已经将比较严肃的工作交给他,却还被抗议‘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

  在团队成立之初,对于领导来说,将什么样的工作交给什么样的成员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只有经过肌体酸痛,才能练出肌肉。同样,如果不给成员重负,使其在某种“疼痛”的状态下工作的话,成员的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给成员的担子过重,不仅不会促进其成长,反而会造成一定的伤害。领导的工作之一就是权衡如何对部下施以适量的负荷。

  我认为,最佳负荷应该约为成员实际能力的1.2 倍。对于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1.5 倍也可以,这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年轻人的抗压弹性较高。

  有的领导可能觉得“2 倍左右比较好”,或者“这个人的话,10 倍也可以”。

  每个领导对成员的培养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方法如何,重要的一点是只有正确认识到成员的“1”(即实际能力),才能对此加以适量的调整。

  领导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成员的“1”,本以为安排了相当于他实力1.2 倍的工作,却没想到实际上是2 倍的负担,这样就会有问题产生。

  有相当一部分领导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成员的“1”。

  要想了解成员的“1”,最有效的方法是交给他们不同类型的“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从为时一小时到一天之内的这种零碎工作中,可以看出成员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例如:

  · “ 在今天之内试着找一家能够帮我们生产冰激凌的工厂。”

  · “能不能在两个小时之内把这份资料做出来。”

  在团队成立之初,我通过把这些工作交给成员,据此对他们进行细分管理。有人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做出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果,有人却令我大失所望。此外,通过这些工作还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才能,比如有的人虽然打电话的效率非常高,却不擅长写书面文件。

  在接收信息的交流中,领导必须首先努力了解成员的“1”,才能权衡适量的成员负荷。

  领导不能“叫苦”

  · “下属完全不能理解我的辛苦。”

  · “ 大家总觉得领导颐指气使地支使别人干这干那,但实际上最不容易的就是领导……”

  团队领导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是会这样抱怨。

  领导从成为领导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自己理解成员的一切,但不要指望成员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准备。

  领导和成员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想要理解对方”,而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关系。成员希望得到领导的理解,领导也希望成员理解自己。“这种希望对方理解”的心情,与处在恋人关系或朋友关系中的人是一样的。

  在公司中,一般情况是下属更“希望领导可以理解自己”。下属希望领导能够认同自己的表现,看到自己的努力,对自己做出公正评价,并认为这是很理所应当的。

  而领导与下属相比,则更了解整个公司的情况。一般来说,领导就像是从看台上俯瞰操场上的选手们的教练一样,理所当然地处于更容易了解别人的位置上。

  领导要满足成员们“被理解”的愿望,就必须与成员们交流。

  “沉默不语,通过行动在背后默默支持。”这种做法虽说是一种美德,但我并不支持。沟通不足很容易让成员胡思乱想。成员们会疑神疑鬼—“领导不怎么跟我说话呀,难道是不喜欢我,觉得我没有能力?”无论结果好坏,领导都一言不发,

  这时候成员大多会认为“领导觉得我可能已经无药可救了”,而不会觉得“啊,领导真的特别理解我,非常欣赏我”。

  领导不应该努力让成员理解自己的辛苦,而是要理解成员的努力。同时,要努力让成员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努力。

  领导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让成员理解自己,而在于下功夫了解成员,让成员知道领导的辛苦是毫无意义的。

  无论向成员诉苦自己有多么不容易,在成员们看来,“我们才更不容易呢!”

  · “ 这么辛苦难道不是因为他本身能力不够吗?跟着这样一个人真的没问题吗?”

  · “领导这么辛苦的话,这个团队是不是快要不行了?”

  这样一来,领导向成员抱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团队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全员共享,这是我从创业初期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学到的。

  1999 年是Oisix 的事业构想形成期,那时被称为互联网泡沫最繁盛的时期,只要拿出事业计划书,就有不少风投企业表现出投资的兴趣。

  但是,到了2000 年3 月公司即将成立之际,互联网泡沫破灭。3 个月后,网站遭遇了成立以来最恶劣的时期。作为“食品”行业的新手,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探索,原本擅长的互联网销售也遭遇了整个行业不景气带来的影响。在泡沫时期

  学到的制订计划、召集人员的方法,在泡沫破灭后全部失灵,由于筹集不到资金,网站差点破产。没有捷径,只能努力,大家分头去拜托各大网站宣传我们的网址,拜托女性杂志刊登对我们的报道,尽管如此,销量还是不见起色。

  原本准备的周转资金马上就要见底,在必须要投资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投资者。

  · “互联网销售就快不行了,我们是不会出钱的。”

  每当被冷漠拒绝后,我都会告诉员工,“今天还是不行,有的公司都约好了,但又不肯见面了。”

  或许,当时我觉得自己的痛苦就是团队的痛苦。但是由于我的抱怨,成员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他们最终有的生病,有的精神失落,有的无法好好工作。

  这时,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与成员共享。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成员们表现的负面消息,领导只要一个人知道就好了。”

  作为一个领导,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那就是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不要将那些对团队不利的事情全盘告诉成员。

  换言之,对领导而言,对“无需告知”的判断力,以及能承担一切的强大内心,都是“告知力”的必要因素。

前言/序言

  Oisix 公司就是从所谓的散漫团队发展起来的。

  “这样的团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今终于说出了这句话,其实从业期间我们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

  电商Oisix 在创业初期便四处碰壁,一无所成,它的主要业务方向是“生鲜食品”,这项业务即便是在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也有过不少的失败案例。在2000 年,日本还没有任何成功的类似案例,这项业务在世界上也被公认为“就算失败了也理所当然”。正因为如此,我开始与拥有各行各业优秀背景的同伴们一起,为创立日本互联网行业里首个食品宅配超市而努力奔波。

  但是,这支原本为了挑战困难任务而组成的“最优秀团队”却发生了内部分裂。由于一切需要从头做起,所以大家都变得精神紧张,再加上以我为首的不成熟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无论是周围的家人,还是上司、下属,都处于一种比较焦躁的状态中。

  Oisix 创立一年后,财务还是处于赤字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业务因其创新性得到了媒体的推广。即便如此,对于财务上的拮据困境,团队依然是一筹莫展。赤字仍然在不断扩大,每次被媒体报道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非常不安,但又不能在媒体和团队成员面前露出那种无能的神色,所以我总想着至少在大家面前表现出“强大领导者”的气势。

  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天,对Oisix 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创业初期就一直支持Oisix 的成员突然对我说:“我们已经不能再跟宏平先生步调一致地继续工作了。”

  对Oisix 团队来说不可或缺的成员们陆续离开了,我却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

  之后,又有其他成员因为生病,或者不能接受我的做法而离开,等我回过神来,Oisix 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变成了一个有着高离职率的团队。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都会进行反省,认为自己“必须早日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我阅读各种有关领导力的书籍,拜会各类领导者,改正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并努力表现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风度。但是从团队成员的角度来说,这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有时候我会表现得特别温厚随意,有时候又会对所有事情提出非常严苛的要求。我太想塑造符合优秀领导者形象的“人性”(也可以说是“性格”),用力过猛,反而让自己的行为令人捉摸不定,这必然产生不了好结果。

  阅读关于领导力的书,想要按照书本内容进行实践,这种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发现书中所描述的领导者都如“圣人君子”一般,即使读者想要挑战,尝试采取同样的做法,也并不能长久,反而会对自己的领导力,甚至会对自身的性格失去信心。

  当然,我也陷入了这种越学习却越不安的恶性循环中。虽然在媒体和团队成员面前表现得自信满满,内心却不断质问自己:“我真的能够继续做好这个团队的领导吗?”

  在我深陷迷茫的深渊时,朋友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除你之外,谁能胜任Oisix 领导者的位置呢?”

  面对叫苦不迭的我,朋友的这句话从根本上动摇了我的想法,让我的意识有了极大的改变。

  我的领导方式确实有不成熟之处,但即使让书本上的领导者带领现在的Oisix,也不一定能够一帆风顺。而且我敢说没有人比我对Oisix 更有热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磨练自己的领导力,不就是最好的捷径吗?

  “要做自己,而不是成为其他人。要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只能摸索自己的模式。”

  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领导力的话,往往会因为在与伟大的领导者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差距而感到沮丧。因此,需要将领导力在技术层面与人性剥离开来。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出成果,除了不断试错,塑造属于自己的领导形象之外,别无他法。如果将领导技能和人性混为一谈,就极易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性格的不足上,从而导致信心尽失,反而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

  一旦将领导力从技术层面与人性剥离开来,就会注意到领导者所使用的技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掌握。只要在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上下足功夫,即使不是圣人君子,大多数领导者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受人推崇的领导者习惯和说话方式。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转换思路──既然这样的话,要塑造自己独特的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地学习必要的“技能”;并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培养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言行举止,进一步感受与团队成员一起工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Oisix 这支小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历经了14 个春秋。现在,Oisix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生鲜电商的盈利并成功上市,发展成为员工人数超过700人的企业。在这期间,我学习了各种领导方式和技能,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良,带领团队走到了今天。现在,公司的离职率大幅度下降,生育后的女性员工差不多100% 都在产后回到公司继续工作。

  Oisix 的经验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团队。

  作为二人圆桌组织(TABLE FOR TWO)的理事之一,我参与成立了这个致力于同时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和发达国家肥胖问题的组织。

  我也与入选达沃斯会议“年轻· 全球· 领导”(Young、Global、Leaders)项目的领导者们一起创立了“明日创新天”(BEYOND TOMORROW)组织,致力于对东日本大地震受灾地的青少年实施教育援助。

  同样,以长期援助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的食品关联企业为目标,我参与成立了一般社团法人“东食会”。

  在Oisix 获得的经验在成立以上组织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起一个人去挑战,由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挑战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要大得多,仅靠一个人不能实现的事情,在团队的努力下也能够实现。如果世界上有更多优秀团队诞生的话,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我坚信:“没有团队,就没有现在的Oisix。”

  在诸多领导方式中,领悟“知道”和“做到”之间的细微差距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本书中,我将把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学到的团队制胜技能以有序的、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秘诀”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份秘诀将被整理为“观察”“传达”“配置”“投入”“培养”“重建”“成长”7 个部分进行介绍。

  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于发掘并解放团队的潜能都属于必杀技。

  · “自己没有领导力,没有使团队团结一心的自信。”

  · “成员们不能友好相处,整个团队一盘散沙。”

  ……

  希望可以通过本书,让处于以上困扰中的领导者们,在不否定自己人性、不丧失自信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尝试使用这些有助益的技能。

  希望更多卓越的领导者、优秀的团队不断涌现出来,并不断尝试各种挑战,将各种激动人心的策划变为现实,获取更优异的成绩。我期望我们的社会前景由此一片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高岛宏平


《团队炼金术:激活身边潜能,共铸卓越未来》 一、 破局与共赢:为何“身边的人”是最大宝藏?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单打独斗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无论是初创企业寻求突破,还是成熟组织力求转型,亦或是个人生涯迈向新高峰,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团队。然而,当我们谈论团队,许多管理者会将目光投向外部的“明星选手”,或者寄希望于一次性引进“高科技人才”,却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最熟悉、最触手可及的“身边人”。 这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如何带人”的指南,它更像是一场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团队炼金术”的探索。我们将抛开那些空泛的理论和遥不可及的口号,直击团队建设的核心痛点:如何将那些你每天都能见到、却未必真正理解和激发的人,转化为推动组织前进的强大引擎?如何打破“事倍功半”的困境,让团队成员的智慧、能力和热情,如同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我们手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身边的人”,可以是你的直接下属,可以是你的跨部门同事,可以是和你并肩作战的伙伴,甚至是你看似“平凡”的合作伙伴。他们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简历,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们拥有独特的视角、宝贵的经验,以及在你意想不到之处隐藏的潜力。忽略他们,就是主动放弃了最容易获得、也最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资源。而本书的核心,正是要揭示如何精准识别、有效激活、并持续赋能这些“身边人”,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团队目标的高度统一。 二、 洞察与识别:看见“隐藏的英雄” 成功的团队并非由“完美”的个体组成,而是由“互补”的个体构成。很多时候,团队效率不高,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未能将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或者未能在对的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支持。 本书将带你深入洞察“身边人”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化的评价,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才能。我们将探讨: “看人”的智慧: 如何从日常的互动、工作表现、甚至非正式的交流中,捕捉个体独特的优势、潜在的兴趣点以及被压抑的能量?这包括识别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思想者、那些“执行者”中的创新者、那些“技术咖”中的沟通者。 “画像”的艺术: 建立清晰的团队成员画像,不仅是技能和经验的罗列,更是对性格特质、工作风格、价值追求的深度理解。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一个动态的“人才图谱”,让每个人的独特性都能被清晰地呈现。 “激发”的微动作: 许多时候,潜能的激发并非需要惊天动地的改革,而是源于日常工作中的微小改变。如何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肯定、一次授权、一个学习机会,点燃团队成员内在的驱动力?我们将分享一系列简单易行但效果显著的“微激励”方法。 “适配”的艺术: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同一个岗位或项目。本书将引导你思考如何将个体优势与团队需求进行最精妙的匹配,让每个人都能在最能发挥自身价值的领域中闪耀。这包括跨岗位的尝试、项目制团队的灵活配置,以及如何利用“业余爱好”中的技能来解决工作难题。 三、 赋能与成长:点燃“化学反应” 当我们将“身边的人”的价值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下一步就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让他们从“个体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团队的燎原之火”。本书将聚焦于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而人性化的方法,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 我们将深入探讨: “授权”的智慧: 很多管理者不愿意放权,担心失控。但真正的授权,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信任的传递和责任的赋予。本书将教授你如何进行“有效授权”,既能让团队成员承担责任,也能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反馈”的温度: 有效的反馈是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将学习如何提供建设性、及时且具操作性的反馈,帮助团队成员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会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反馈文化”,让反馈成为团队沟通的常态,而非少数人的专利。 “学习”的机制: 持续学习是应对变化的关键。本书将分享如何构建灵活的学习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包括但不限于:内部知识分享会、跨部门交流项目、导师制度的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外部资源为团队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协作”的艺术: 团队的真正力量在于协作。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消除沟通隔阂,建立起高效的协作流程和互助氛围。这包括如何利用工具和方法促进信息共享,如何设计能够激发跨团队合作的项目,以及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愿景”的引领: 最终,强大的团队需要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来驱动。本书将帮助你理解如何将组织的愿景与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相结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与团队的成功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四、 挑战与突破:穿越“中年危机” 任何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和挑战。如何在平稳期保持活力,在动荡期抓住机遇,在危机中实现突破,是考验管理者智慧的关键。 本书将带领你穿越团队发展过程中的“中年危机”,直面并解决那些可能阻碍团队前进的难题: “惰性”的破解: 如何在团队成员习惯于舒适区时,重新点燃他们的激情?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新的挑战、调整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创新思维来打破“惰性”。 “瓶颈”的突破: 当团队在某个项目或某个发展阶段遇到瓶颈时,如何集体智慧地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将分享一些创新的问题解决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和“解决方案共创”。 “冲突”的管理: 冲突是团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教授你如何将建设性的冲突转化为推动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让其演变成内耗。我们将学习冲突的识别、化解以及从中学习的策略。 “变化”的适应: 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团队如何保持敏捷性和适应性?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变化、并从中学习的团队文化,以及如何通过赋能成员来分散决策风险,提高应对能力。 “文化”的重塑: 团队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将关注如何识别和优化团队文化,使其更加积极、开放、包容和高效。这包括如何通过榜样力量、制度建设以及日常的言行来塑造理想的团队文化。 五、 结语:开启你的“团队炼金之旅” 《团队炼金术:激活身边潜能,共铸卓越未来》并非一本写给“完美领导者”的书,它写给每一个渴望建立高效、有活力、有韧性的团队的你。它相信,你身边的人,就是你手中最大的宝藏。通过这本书,你将获得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让你能够: 精准识别 团队中被低估的潜力。 有效激发 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 科学赋能 团队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灵活应对 团队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最终, 带领你的团队,将平凡的个体凝聚成不凡的力量,共同铸就卓越的未来。 这是一场关于“人”的深刻探索,也是一场关于“共赢”的伟大实践。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团队炼金之旅”,你将发现,原来最强大的力量,就藏在你触手可及的“身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那么一点点好奇和怀疑的。毕竟,管理团队这件事,听起来就充满挑战,而且“用好你身边的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秘籍,又有点像是直白的人生哲学。我是一名基层管理者,手下有十几个人,每天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少,有时候真的觉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团队成员的性格各异,能力也参差不齐,如何让他们拧成一股绳,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一直是我头疼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高谈阔论,更希望是能让我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比如,当团队里出现新人,如何快速融入?当老员工出现懈怠情绪,如何激发他们的潜力?当出现意见不合甚至冲突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有些写得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很费劲,很多概念理解了,但放到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怎么落地。我希望这本《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能在通俗易懂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让我这个有点“实操派”的管理者能有所收获,看到管理团队的新思路。

评分

作为一名刚进入管理层不久的职场新人,我一直都在摸索如何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和影响力。以前在学校或者作为普通员工,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业绩,但成为管理者之后,责任感瞬间增加,也意识到团队的整体表现才是关键。《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讲空泛大道理的书,而是更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实际。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阐述“用好身边的人”这个概念。是指发掘员工的优点,还是说要懂得他们的需求和动机?又或者是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建立良好团队氛围的建议,比如如何鼓励开放沟通,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以及如何让每个成员都觉得自己被重视,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螺丝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培养团队中潜在领导者的方法,毕竟一个健康的团队,不应该只依赖于管理者一个人。毕竟,我还在学习阶段,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来帮助我快速成长,成为一个能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管理者。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项目经理,带领过大大小小无数个项目,也经历过不少团队的起起伏伏。《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这个书名,虽然朴实,却有一种直击本质的穿透力。在我看来,团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位团队成员的核心能力,以及如何在项目进展中,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灵活地分配任务和职责,从而最大化团队的整体效能。我更关心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软性”问题,例如沟通障碍、利益冲突、非正式权力结构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我过往的经验中,很多项目失败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不理解。《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化解团队矛盾、以及在复杂局面下维持团队稳定性的方法,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不仅仅是表面的技巧,而是能引发我对于“人”的本质和团队运作规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最近工作中,感觉团队的士气有点低迷,大家似乎都陷入了一种“完成任务”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在团队管理上存在一些盲点,没有真正做到“用好”大家。这本书的书名《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痛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点燃团队激情的实用技巧。例如,如何通过设定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目标来激发大家的斗志?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大家感受到付出与回报的关联?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是如何通过“用好身边的人”来取得成功的?我尤其关注如何在高压工作环境下,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活力,避免大家因为疲惫而产生倦怠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告诉我“是什么”,更能告诉我“怎么做”,能给我一些可以立刻尝试的方法,让我能够帮助我的团队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和动力,并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从事管理工作多年,但一直觉得自己在“带人”方面还有提升空间的中层管理者,我读过不少关于管理的书籍。有些书籍过于强调策略和框架,有些又过于关注个人领导力,但《带团队,就是用好你身边的人》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更加关注团队内部的微观互动和具体实践。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述“用好”这个概念。是指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有独特的眼光?还是说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激励,让每个成员都愿意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团队成员的潜在才能,以及如何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团队中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成员之间的融合问题,以及如何在保持团队多样性的同时,又能形成统一的作战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团队成员的个体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更加和谐、高效、且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评分

3) 帮员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让目标清晰有效。

评分

看书看书学习起来看书学习起来

评分

京东物流很快,书本质量很好。

评分

纸质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

多读书多思考多进步

评分

很好的书,内容纸质都挺好的,但愿细品后能在实际管理中起到作用!

评分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把身边的庸才变干将

评分

所有的书和家里吃的,用的,都在京东买了,尤其书,每本都满意。

评分

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