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邓小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迈克尔.迪伦 著
图书标签:
  • 邓小平
  • 中国共产党
  • 改革开放
  • 政治人物
  • 历史
  • 传记
  • 20世纪中国
  • 中国政治
  • 时代人物
  • 领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9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5783
品牌:皮波人物(PEOPL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邓小平的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本书权重了邓小平生涯的各个阶段,揭示了邓小平内心复杂和矛盾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中国政治不妥协的一面。不仅脉络清晰、严谨客观,而且文笔通畅、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邓小平》详细而真实地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的经历。他是乡下家庭里的孩子,因为父亲开明,参加了勤工俭学运动,然后有了法国留学的机会。而正是这次留学经历让他认识了包括周恩来、李维汉等在内的一些革命党人,并确立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回国后,邓小平开始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人生的“三落三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伟大决策,让中国走上了国际化的舞台。


作者简介

迈克尔·迪伦,英国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并在那里教授现代中国史。英国皇家历史协会和皇家亚洲协会的成员,并于2009年担任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出版著作《中国:一个新纪元》等。


目录

第一章 四川的爱子——在牌坊村成长(1904—1920)

四川:一个偏远省份/ 003

牌坊村和邓小平故居/ 005

牌坊村中长大/ 008

第二章 迷失与找寻:中国共产主义在法国 (1920—1926)

勤工俭学运动/ 016

前往法国/ 018

克鲁梭与施耐德钢铁厂/ 020

巴黎的扎花工/ 021

蒙塔尔纪与哈金森工厂/ 021

比扬古尔的雷诺汽车厂/ 023

中国共产主义在法国成长/ 024

意识形态之争/ 025

担任领导角色/ 026

警方迫害与离开巴黎/ 027

第三章 投身中国革命(1926—1931)

莫斯科中山大学/ 034

投身中国革命/ 037

上海的悲剧和背叛(1927)/ 039

新农村策略与毛泽东/ 041

与汪精卫决裂/ 042

与周恩来回到上海/ 044

广西起义(1929—1930)/ 046

邓小平在百色、龙州起义中的作用/ 048

被召回上海/ 050

第四章 共产主义战士:在江西,挫折后的胜利(1931—1934)

在江西苏区/ 058

处理“社会民主党”/ 059

瑞金县委书记:李添富的右倾错误/ 059

瑞金:第一个苏维埃首都/ 064

遭到批斗/ 066

下放南村、七里村/ 068

朋友与同志/ 069

《红星》报/ 071

第五章 革命与抵抗:长征、延安与太行山(1934—1945)

毛泽东的掌权/ 078

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 080

罗荣桓元帅/ 082

进军太行山/ 083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8)/ 086

在邢台前线(1938—1939)/ 089

卓琳/ 092

“杀鸡给猴看”:与国民党的摩擦(1939)/ 095

百团大战(1940)/ 096

太行山根据地(1940—1945)/ 099

精兵简政/ 100

毛泽东与整风运动(1942)/ 101

毛泽东在太行山的人/ 102

第六章 全面内战与新中国(1945—1949)

中共七大(1945 年 4 月—6 月)/ 110

与国民党作战/ 111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 113

消灭第十兵团(1948)/ 116

九月西柏坡政治局扩大会议(1948)/ 118

淮海战役(1948—1949)/ 120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 月)/ 121

第七章 解放四川,主政西南(1949—1952)

西南服务团/ 128

镇压土匪,征收公粮/ 130

换个肩膀扛枪/ 132

贵州农民武装/ 132

土地改革与少数民族问题/ 133

求教费孝通/ 134

主政重庆/ 136

民主和重庆学校/ 138

第八章 北京与中南海(1952—1956)

全国预算(1954)/ 147

“高饶事件”/ 148

筹备中共八大/ 150

邓小平在八大/155

秘书长与总书记/ 157

第九章 反右派斗争(1956—1957)

成为靶子的“右派”/ 166

视察西北(1957 年 3 月至 4 月)/ 167

有关遵义会议的争议/ 171

第十章 大跃进、庐山会议与中苏论战(1958—1961)

“大跃进”/ 179

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冲突/ 180

重返苏联/ 182

视察顺义公社/ 185

第十一章 恢复经济(1962—1965)

林彪与“毛泽东思想”/ 195

筹备七千人大会(1962 年 1 月—2 月)/ 197

七千人大会召开期间/ 199

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的回应/ 202

1929 年广西起义的遗产/ 203

吴晗/ 204

作为总书记最后的日子/ 207

视察西北/ 207

回顾:1949 年至 1966 年的邓小平/ 210

第十二章 二号“走资派”(1966—1973)

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15

对邓小平和刘少奇的个人攻击/ 217

在江西修拖拉机的日子/ 219

邓朴方的遭遇/ 222

第十三章 从“牛棚”回来(1973—1975)

一份通报和一杯庆祝酒/ 230

申请工作/ 232

井冈山之行/ 235

回到北京/ 240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 年 8 月)/ 241

官方访问/ 242

与江青斗争和“批林批孔”/ 244

第十四章 治理中国(1975 年 1 月)

与胡乔木的对话和全面整顿/ 250

整顿军队/ 250

恢复经济/ 251

整顿铁路/ 252

钢铁/ 254

科技教育/ 254

整顿全党/ 255

胡乔木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256

江青的反抗/ 259

第十五章 获得权力(1976—1978)

周恩来逝世/ 266

毛泽东逝世/ 268

华国锋的沉浮/ 269

胡耀邦与中央党校/ 271

“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 273

第十六章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1978—1979)

走上世界舞台:日本/ 282

走上世界舞台:东南亚/ 287

中央工作会议(1978 年 11 月—12 月)/ 290

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29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 18 日—22 日)/ 292

两次会议:局内人的观点/ 294

小岗村和取消人民公社/ 296

“五老”与工业新时代/ 297

荣毅仁和中信:向世界开放中国经济/ 299

走上世界舞台:美国/ 304

民主墙与四项基本原则(1978—1979)/ 306

第十七章 曲折中前进:从“四人帮”到民主运动(1980—1992)

邓小平与华国锋的辞职(1980 年 9 月)/ 313

审判“四人帮”和“历史决议”(1980—1981)/ 315

邓小平对 1949 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分析/ 318

老干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 320

辞去中央军委主席/ 324

中国和世界局势(1989—1991)/ 325

去世和后邓小平时代/ 326

第十八章 南方之行与邓小平的遗产 (1992—1997)

南行:邓小平的告别之旅/ 331

二号文件/ 335

朱镕基的崛起/ 336

伟人的离世/ 337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38

南方之行过后二十年:改革家评判邓小平的遗产/ 340

中国伟大的改革者:一种暂时的评价 / 340


精彩书摘

  牌坊村中长大

  邓小平在牌坊村的童年十分寻常。生在清朝末年中华帝国没落之时的数以百万家境一般的乡村孩童都经历过类似的童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邓小平日后会在中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邓小平的女儿在她的书中只花了两页篇幅去描述她父亲这16年的人生,其他的中文传记也不比这部长多少。

  在大约15世纪时的明朝初年,邓家祖先从江西迁入四川,到邓小平时已经在牌坊村繁衍了三代。然而,邓家的远祖可能生活在广东省东部的梅州。梅州曾经有大量的客家人居住,现在也是。长久以来,客家人为了谋生迁往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邓家也属于客家人,这个中国不同寻常的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支,但有所不同。客家语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变种,在12世纪被带往广东,这就将客家人与操着各种南方方言的乡邻区别开来。客家女人尤为不同,不像其他汉族妇女,她们并不缠足。客家人极为勤劳肯干且善于经商,在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包括激进的政治运动中时常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否相符,客家人享有头脑敏锐的名声,但是他们也比较边缘化,知晓需要为自己闯出一条生路。在政坛,20世纪最有名的客家人就是孙中山,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统。此外,还有与孙中山和蒋介石联姻的宋氏家族、曾影响了邓小平经济发展政策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20世纪80年代富有改革头脑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以及台湾地区的两任领导人李登辉、马英九。

  据族谱记载,邓家的几位远祖曾通过科举考试,还有一位成为翰林院编修,被后人在村中竖起牌坊以作纪念。到邓小平的祖父时,邓家已经衰落得厉害,但是他辛勤劳作,积累了足以购置薄田的钱,后来又设法予以扩张。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死于1936年,他的墓地就在牌坊村。邓绍昌上过小学,据说他还曾在成都法政学校上过学,然而农村才是他生活的重心。后来他挣到了足够的钱,得以雇人来完成最繁重的工作。按照中共后来的分类,他算得上小地主,至少也是富农。尽管邓绍昌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激进者,他的理念与那个时代和他的社会背景相当的人大致无二,但是到世纪之交时,他对中国的状况变得极为不满。他成为以反对清朝统治为目标的一个秘密组织“哥老会”的成员,有可能还当过头领。他加入过一支与清军作战的武装,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脱离帝国后,他当过广安军队的小官。那时邓小平7岁,曾跟随父亲在营房住了两天,这算是他最早的军旅启蒙。邓绍昌后来担任了民国当地官员所建立的武装组织头领以及地方官员。

  邓小平是邓绍昌和他第二任妻子的长子(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邓小平的姐姐邓先烈,她生于1902年)。邓小平的母亲淡氏来自广安的一个富裕人家。淡氏的名字没有记载,她虽然不识字,但是颇有见识,不确定她究竟是邓绍昌的第二个妻子,还是妾。她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1926年淡氏去世,邓绍昌又娶了第三个妻子,这位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

  这是一个庞大而典型的乡下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邓小平享有相应的地位和权利,同时也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五岁入学,邓小平最初读的是私塾,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私塾就办在邓家那位曾任职于翰林院的先祖家里。邓小平出生时,取名“邓先圣”,意指圣人(或许是指家族远祖的那位学者),对于私塾里的老先生而言,“先圣”的名字非常不恭,于是给他改名为“希贤”,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他到20岁。在私塾,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学会书写、记住阅读古代典籍文献所需要的几千个汉字。这是一件辛苦、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工作。每日的作业都差不多,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总是比赛谁得的圈更多,而谁得的叉最少,前者意味着字写对了,后者则是写错了。当邓小平带着画满圆圈的作业回家时,母亲总会给他煮鸡蛋作为奖励。

  邓小平6岁时,进入了在协兴场开办的初等小学读书,那里的课程仍是以朗读、背诵儒家经典为主。就像每一个中国男孩(偶尔也有女孩),邓小平最初是背诵《三字经》——一本学习典籍的启蒙课本,随后是更为复杂一些的《千字文》和《百家姓》,以及儒家经典的入门书籍——“四书五经”,其中包含历史和诗歌。邓小平从未打算做个学者或知识分子,但是他的确在书法、诗文和儒家文化方面打下了传统教育的坚实基础。关于邓小平的童年有很多轶闻,有一则关于他受教育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一年春节,他的父母请了当地一位很有文化的地主为他家写春联。此人十分守旧反动,就借写春联之机讽刺有进步思想又参加了反清活动的邓绍昌。这位反动学者以为邓绍昌虽然读过书但是文化功底并不扎实,邓小平的母亲完全不识字,邓家没人能看出他的把戏。邓小平回家看到这副戏弄他父母的春联后十分生气,把

  它撕掉,又去买了新的红纸,自己写了一副。那时他大概10岁,字也写得不太好,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更符合邓家的家训。后来邓小平的书法日益成熟,为人称赞,虽然与毛泽东那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的书法大为不同。

  1915年,邓小平11岁时已经掌握了学校教授的儒家典籍,经过考试升入广安县城唯一的高等小学。学校的课程超越了典籍的范围,学生可以学习现代科目,但是教学方法仍然是旧式的。邓小平在学习上没什么压力,但是学费让家里人犯了难,虽然邓家有土地,但也常常缺少现金。邓绍昌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所以即便出售家中田产,也要为他凑足学费。1918年,邓小平14岁时升入了广安县立中学,但他并没有在那里读太久,看起来他可能不会按着父亲的期望成为一个学者或者当官。然而,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又不同寻常的年代,远游的诱惑吸引着邓小平,远赴法国学习的想法正在冉冉升起。

  [1]邓绍昌的第三任妻子箫氏生一子邓先清,第四任妻子夏伯根生三女,邓先芙、邓先蓉、邓先群。——译者注。

……


浩瀚星辰:一部跨越世纪的家族史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可设定一个虚构的、与“邓小平”无关的作者名,例如:林远航] 字数: 约 1500 字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或可设定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 --- 内容简介: 《浩瀚星辰》并非聚焦于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扎根于土地、血脉与时代变迁的家族全景画卷。本书以中国南方一个世代耕读的望族——“陈氏”为核心叙事轴线,描摹了自清末动荡至二十一世纪初,一个家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抗争、延续与重塑自我的历程。 本书的笔触细腻而深沉,避开了政治风云的表层波澜,转而深入挖掘普通人在时代剧变下的精神肖像与生活细节。故事始于陈家在岭南水乡的起点,彼时,他们仍是恪守祖训、以科举为荣的传统士绅阶层。第一代人物,如那位被称为“老先生”的祖父,他目睹了帝制的崩塌,内心深处是传统秩序的最后一位坚守者,他的困惑与无奈,为家族的未来埋下了第一道伏笔。 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陈家的子弟们开始被外界的喧嚣所吸引。大房的儿子远赴上海求学,接触到了新思潮,他试图用西方的哲学理念来改造家族陈腐的结构,却在理想主义的狂热与现实的冷酷之间迷失方向,最终选择了一条与家族期望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的挣扎,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古今之争”的缩影。 叙事的高潮部分,聚焦于抗战爆发前后。陈家的第三代人,他们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家族的命运走向。有人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他们的事迹充满了勇气与牺牲,但更重要的是,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从最初的义愤填膺到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时,内心信念的微妙动摇与重建。另一条支线则聚焦于留守家中的女性,她们如何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担起支撑整个家族的重担,保护着那份脆弱的“家”的概念。这里的描写,充满了对民间韧性的赞颂,她们的智慧、隐忍与坚韧,构成了家族存续的无形力量。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对陈家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老一辈的财富与地位烟消云散,他们必须学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新的集体生活。本书没有回避那个时期的复杂性,而是通过陈家子弟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学习新的技能的过程,展现了个体生命对宏大社会结构调整的被动与主动适应。例如,曾经的少爷学着扛起锄头,曾经的大家闺秀开始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他们的汗水与不甘,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生动。 “文革”时期的叙事,是全书最为压抑也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陈家的成员们,由于其“历史包袱”,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本书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没有渲染政治口号,而是聚焦于亲情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被扭曲、被考验,最终又在历经磨难后,以一种更为朴素、更为珍贵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一封被藏匿多年的家书,一段秘密传承下来的家族食谱,都成为了维系他们精神世界的锚点。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陈家的故事迎来了转机。第四代、第五代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不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十字架,而是以更开放、更具商业头脑的姿态拥抱变化。他们中的年轻人,有的投身于新兴的科技领域,有的则回到故乡,试图用现代化的手段复兴祖辈的传统手艺。他们的成功与挫折,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体奋斗的普遍图景。 《浩瀚星辰》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复杂的人性刻画。作者通过穿插大量的家族档案、老照片的细节描述,以及对南方地域特有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方言俚语的精妙运用,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触摸的家族世界。它探讨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存在”本身——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下,家庭的意义是什么?记忆如何塑造身份?而爱,如何在一次次的离散与重聚中得以传承? 全书的基调是深沉的怀旧,但绝非悲观。最终,当陈家的后代们重新聚集在修葺一新的老宅中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历史的重负,而是对未来生活共同的期盼。那片曾经见证了他们兴衰荣辱的星空,此刻依然浩瀚,承载着他们平凡而又不朽的生命故事。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历史脉络中寻找归属感的普通人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关注这本书的。我这个人一向对历史人物传记不太感冒,总觉得那些书要么太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流于表面,很难真正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那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时,我开始改变了看法。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成就和功绩,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入手,一点一点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我特别欣赏这种叙事方式,它让我觉得眼前的人物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书里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也相当到位,我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洪流如何塑造了这个人,以及这个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史。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我对理解历史有了新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细致的挖掘,又是如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如此流畅的语言呈现出来的,这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精神洗礼。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解读,但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立体。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人物的亲身经历和思考,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些段落,思考其中的深意。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个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抉择和前行的。我被书中一些关于决策过程的描述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在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中,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艰难选择的智慧。这种智慧,即便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人物传记,更是在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和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人物的争议之处,也没有过度美化,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现其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和思想演变的分析,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挑战,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和策略,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改革开放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地解读了其中的艰辛和远见,让我对这一历史性决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坚定的信念、深邃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我仿佛也从中汲取了力量,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封面上那张经典的照片,虽然见过很多次,但在这本书里总觉得有种特殊的意味。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很舒服。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历史照片,选择得非常恰当,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重要的补充,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时候,我会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想象着那个年代的场景,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初步浏览,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画卷,用一种非常直观和有力量的方式呈现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轨迹。我对于它如何组织叙事、如何串联起不同时期的事件,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就需要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它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地罗列事实,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革命者,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关键人物。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所打动,那些关于家庭、友情、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困难时,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做出决定的教科书。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充满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评分

送货还是很快的,其他的等看了再说

评分

不错的商品,值得购买。

评分

一直想买的传记,正好京东有活动一下子买了二十本

评分

书的时间跨度很大,写的比较简略,没有多少干货。

评分

一代伟人,四川人民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质量不错,绝对正版。五星好评,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的正版书籍,全五分好评

评分

挺好的,国庆假期读物。

评分

过年了,忙里偷闲长长知识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