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文化名人
  • 人生哲学
  • 临终关怀
  • 人生思考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养生
  • 国学
  • 精神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92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19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100天的贴身记录,100天的口述回忆,浓缩南怀瑾传奇的一生

2.作者为南怀瑾亲自指定为其写口述传记的一人。

3.一本近距离记录南怀瑾临终前的生活和情怀,回顾总结南怀瑾生平的著作。

4.记录南怀瑾口述的许多珍贵往事,早年在川的从政、参学等传奇故事;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南师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开示。

5. 温家宝评价南怀瑾:“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谨向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6.六小龄童追忆南怀瑾:“我对南怀瑾先生一直敬仰有加,曾读过他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等著作,他的形象、气质都深深打动了我,能感觉到他是个谦虚、和蔼、有涵养、学问渊博的老人。很多网友都说南怀瑾先生与我长得很像,就像我们家族的前辈,这是我的荣幸。”

7.报纸评论本书:“既有南师口述的忠实记录,又有作者客观的侧面描写,加上许许多多与南师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故事,使得本书血肉丰盈,角度多变,南师的形象便在这精巧的编织中逐渐浮现,逐渐清晰。让我们暂时合上厚厚的典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南师的儒雅睿智。如今,大师远去,揖别众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8.网友评论本书:“这本书名字里的时间是最后的100天,但书中所述,却不只是南师的100天,而是南师的一个时代。于是,虽不能邂逅这万人敬仰的一人,却可进入这一人所构建的传奇和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

  谈传记:南先生说:“这些年来,很多人都想写我的传记,我都没有同意。因为我怕他们把我的传记写得太实太死,写得不食人间烟火。我想要的传记是: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这样子才好玩。我每天讲一段我的经历,先把它整理出来,然后根据口述,再写成传记,肯定会非常好看。”

  谈故交:南师说:“感谢你邀请我回四川。对不起,人怕老,老了以后,当年的老朋友一个个都没有啦,找不到老朋友了,跟很多人坐在一起,都无话可谈了。”

  谈政治:南师说:“回去的那天晚上,我跟父亲睡在一张床上。到了半夜,父亲翻来覆去睡不着,忍不住问我;‘如今天下大势究竟如何?’我说:‘共产党一定会统一中国。’”

  谈修行:我也曾向南师请教走路的方法,南师说:“好的方法就是抬腿时像老虎那么有力,落地时像狸猫那么轻柔,落地时意念中要让脚尖紧紧抓地。快走的时候,全身要放松,双手要自然甩动,甚至可以甩到与肩平,很自然的,你会越走越快,血脉越畅,经络越通,然后就会感觉到好像御风而行,要飞起来了。

  谈教育: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把生活处理好了,就是你们这四年所学这一套,这是基本,你的人生基础就稳定。拿这个影响父母,乃至出去读别的学校,照样影响别的同学、朋友,到社会上造就社会他人,你就成功了。


作者简介

王国平:70后代表诗人、著名作家。四川江油人。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作协报告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奎光书院院长。著有畅销书《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幸存者口述》《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等。


目录

001引 子 南缘

013第一章 一湖涛声忆初逢

031第二章 太湖三万六千顷

041第三章 月在波心说向谁

057第四章 只缘一会灵山后

079第五章 师为教育试耕田

097第六章 声情并茂唱川剧

107第七章 更向荒唐演大荒

121第八章 我为南师做川菜

139第九章 于细微处识南师

155第十章 “人民公社”故事多

169第十一章 心随帆渡蜀山青

189第十二章 南师“骗”人办女学

203第十三章 南师眼中三首诗

217第十四章 楼成人去散亦聚

233第十五章 中西交流一使者

245第十六章 一瓢一笠走他乡

255第十七章 隔海忆旧已沧桑

267第十八章 五百年来第一人

287第十九章 一百年来春梦痕

311第二十章 肠断沧溟魂梦中


精彩书摘

  第六章声情并茂唱川剧

  二

  晚饭时,大家天南地北地闲话。

  无意中大家说到了一个话题:英雄!

  南师说:“我为什么不想当英雄呢?那是因为我看了川剧之后就不想当了,我才明白了什么叫英雄!”南师突然兴起,与我们谈到了川剧,并兴致勃勃地当了一回票友,为我们即兴演唱了几段70年前他在川居留时听过的川剧段子,南师一口“川腔”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锣鼓声声的川剧舞台上。

  20世纪40年代,是川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成都当时有“三庆会”“进化社”“永乐班”“泰洪班”等名剧团,涌现出了阳友鹤、康芷林、萧楷成、周慕莲、浣花仙、静环、张惠霞、许倩云等著名川剧艺术家,真正是名班云集,名角荟萃。南师在四川十年的日子里,有时会去成都的几个剧场听川戏。

  南师说,川剧语言之幽默,充分体现了四川人的诙谐风趣与他们的人生哲学观。他说有一回他去看戏,演的是三个山大王。

  第一个山大王一登场,在锣鼓喧天后的开场白中,先不说自己劫富济贫的英勇事迹,而是直接幽默起来了,“他是怎么幽默的呢?”于是,南师模仿山大王声情并茂地唱道:

  独坐深山闷悠悠,

  两眼盯着帽儿头。

  若要孤家愁眉展,

  除非是——

  南师又跟着帮腔:“除非是——豆花拌酱油。”“你看四川人好幽默。怎么才能让我愁眉展,只需要有一碗豆花拌酱油就行了。”他怕同座的人不懂四川话“帽儿头”是什么意思,就解释说帽儿头就是大碗的白米饭,堆得冒尖的那种,像给碗戴了顶帽子,而且要冒到鼻尖下的那种才好。

  南师又说,然后,在一阵锣鼓喧天中,戏台上出来第二位山大王,威风得很啊,吹胡子瞪眼,也来了一段唱。说着,南师微闭双眼,字正腔圆地唱道:

  小子的力量大如天,

  纸糊的灯笼打得穿。

  开箱的豆腐打得烂,

  打不烂的——

  “打不烂的是什么呢?你们可能猜不到。”南师说道,然后唰地一下站起来,双手握拳做打状——右手握拳高过头顶,左手握拳护在胸前,双目精光四射,直视前方,异常陶醉地接道:

  “打不烂的——除非是豆腐干。呵呵呵,把我笑安逸了,我恍然大悟到四川人的幽默哲学观,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称帝称王,他原始的人生意义,第一是为了吃饭,所以伟大的本领和成就,不过是‘纸糊的灯笼打得穿’而已。”一个自诩盖世无双的绿林好汉,什么都能打烂,居然打不烂一块豆腐干,这个牛吹得太大了吧!听者都哈哈大笑起来。

  三

  南师还回忆起了他在灵岩寺中听川剧的往事。那是1942年秋天,南先生和恩师袁焕仙在山上参禅。袁焕仙不仅是一代佛门宗匠,而且热爱文学和戏剧,虽然参与军政多年,然而才情不凡,他以《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为原型,写了个川剧剧本《醉后之光》,豪气干云,文采斐然。

  南师说,当时灌县有个老先生名叫师竹君,是当地耆宿,1915年,曾和申介屏、官玉章、贾克卿、袁焕仙等一起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回灌县后当了县城里袍哥的舵把子,在南街开设了灌县最早的一个公堂(川剧堂子)“石公堂”,远近闻名,甚至名播成都府。师竹君时常在锣鼓喧天中唱川戏唱得不亦乐乎,也常去灵岩山与袁焕仙、南怀瑾相会。

  某日,袁焕仙在灵岩寺中摆设素筵,师竹君在川剧的锣鼓声中,把酒临风,慷慨悲歌,击节演唱《醉后之光》:“开大步,迈出了天王宝殿,三门外,铺遍了锦绣江山。碧澄澄,江天高,晴空如练,风洒洒,过桥西,夹道楩楠。近溪头,水清浅,游鱼出现,池塘内,浮睡鸭,交颈而眠。望广陌田畴片片,耸高林,红叶翩翩,木落惊秋鹰眼乱,猿猴戏树打秋千。行上了山垭越岩畔,衰草如茵,石若盘,就盘石放下了身心一片……”

  师竹君虽已73岁,然而其唱腔潇洒清逸,音绕屋梁,抑扬开合,各尽其韵。据南师回忆,当时他和杨光岱、释通宽等听得“如醉如痴,如万壑鸣风,如银河泻影,如游钧天,如一切,总如而总不如”。

  忆及七十年前的旧事,南师忍不住击桌而唱:

  佛座拈花余贝叶,樽前含笑看人头(哇)。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西风黄叶交乱,等闲吹过了十二栏杆……

  此刻,虽然没有锣鼓伴奏,虽然没有唱者帮腔,但是南师却已经陶醉在袁老师《醉后之光》的川剧韵律里,他轻闭双眼,面带微笑,口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道:“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众人也沉醉在南师苍凉慷慨的川剧唱腔里,默不作声,生怕打断了他长长的思绪……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成了南先生对恩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川剧《醉后之光》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



《禅心照古今: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人物的生命终章,而是旨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精髓,探讨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我们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展现传统思想如何为现代人提供安顿心灵、指导行为的有力工具。 第一部分:儒家伦理的当代重建——“仁”与“义”在社群构建中的张力 本部分将首先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特别是“仁”与“义”的辩证关系。在强调个人主义与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只是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考据,而是着重于探讨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社区治理乃至家庭教育中,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伦理规范。例如,“仁”作为一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如何转化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义”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数字时代的信息伦理和公共事务参与中应如何界定其边界? 文章会深入分析“孝悌”观念在处理代际关系冲突时的潜力与局限。我们认为,真正的孝道并非盲从,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代际对话”。通过对历史案例和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梳理,本书提出了一套“动态伦理框架”,旨在使儒家思想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适应多元化社会结构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君子”精神在精英阶层中的重塑——它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代名词,而是对专业精神、道德操守和终身学习的综合要求。 第二部分:道家哲学的“无为”与创造力的释放 道家思想,特别是《道德经》和《庄子》中的精妙之处,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本书则致力于阐释道家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而非不作为。 我们将重点剖析“道法自然”对现代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及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信息过载和过度规划的时代,道家强调的“抱朴守真”和“虚静”状态,是如何帮助个体突破思维定势,激发深层创造力的?书中将引用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冥想和“心斋”对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影响,从而论证古老的心灵修炼方法在提升认知灵活性上的科学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会细致解读庄子的“齐物论”。在日益极化和对立的社会氛围中,“齐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理解万物平等、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是化解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种辩证思维应用于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佛学心识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启示 佛教,特别是禅宗和唯识学的思想体系,为理解人类意识的运作提供了精细的蓝图。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疗法(Mindfulness)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详细介绍“缘起性空”的理论,揭示我们所感知的“实在”是如何依赖于条件和因缘聚合的。这对于打破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执着”和“焦虑”具有直接的疗愈作用。通过对“五蕴”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构建过程,从而逐步减少对虚幻身份的依附,达到内心的自由。 书中会专门辟出一章来探讨“业力”法则的现代解读。业力并非宿命论或天谴,而是一种精确的因果律——每一个意念、每一句言语、每一次行动都在塑造我们未来的经验。在信息传播的时代,理解“业力”的扩散效应,对于培养对言论的审慎态度至关重要。本书还将对比分析禅宗的“顿悟”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洞察”过程,指出东方智慧在追求即时转化和深刻体悟上的独特优势。 第四部分:传统艺术中的生命哲学——器物与精神的交融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向传统文化的外化形态——艺术。本书选取了书法、园林和茶道作为切入点,分析它们如何体现了上述哲学思想。 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气”与“意”的流淌,体现了“道”在运动中的显现。我们将探讨“笔墨当风”的境界,即书写者如何通过专注的当下状态,实现人、笔、纸三者合一的“无我”境界。 园林艺术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载体。一个精妙的园林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引导观者进入沉思?这其中蕴含着对空间、时间与人心情绪关系的深刻理解。 而茶道,则被视为一种将日常琐事提升为修行仪式的典范。从选水、温壶到品茗,每一步都要求高度的觉察和对当下的尊重,完美诠释了“平常心是道”的真谛。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全书的宗旨在于倡导一种“文化自觉”,即在拥抱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同时,不放弃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和继承。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中,获得应对现代困境的强大精神资源,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圆融与社会的和谐共进。本书是一次对传统思想的现代重读,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南怀瑾先生,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化界享有盛誉的大家,他的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影响了无数求道者。而“最后100天”这几个字,更是将这份追思拉近到咫尺之间,仿佛我们能窥见他生命最后阶段的精神轨迹。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感受到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豁达与智慧,他是否还在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是否还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忧思,抑或是将毕生的学问凝练成最纯粹的悟道之语。这本书,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它将是理解南师晚年心境的重要窗口,也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我相信,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带着各自的疑问与期盼,而这本书,或许能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启示,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份宁静与方向。

评分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在我还未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南怀瑾先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界如雷贯耳,他的著作我一直十分敬仰。而“最后100天”这样的表述,总会让人联想到生命走到尽头的某些特殊状态,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浓缩的生命体验。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会写些什么,但我可以想象,它很可能是一种对生命、对哲学、对宇宙最深邃的思考。我想象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是否会以一种更加超然的态度审视世间万物,是否会在宁静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是否会将一生所学,提炼成最精炼的智慧之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一次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先生晚年那种豁达、通透的精神境界。

评分

尽管我尚未真正阅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但仅凭书名,便已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敬畏。南怀瑾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识渊博,影响深远,他的解读,常常能拨开迷雾,让我们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而“最后100天”,这个时间节点,无疑为这本书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暗示着一种生命的沉淀,一种智慧的升华,或许还带着一丝对尘世的眷恋与释然。我设想着,在这最后的日子里,先生是否会在平静中思考生命的本质,在宁静中回顾过往的岁月,或者将自己毕生的感悟,化作最精炼的语言,留给后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灵魂深处对话的机会。我期待着,通过阅读它,能体会到先生在生命尽头所展现出的那份超然与智慧,或许,也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人生和生命的启示。

评分

我刚拿到《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那种期待的心情简直难以言喻。南怀瑾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表着一种温厚而深刻的智慧,他融汇东西方的学问,以一种通俗易懂却又直指人心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许多古老的经典。而“最后100天”这个概念,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高潮与落幕,那段时光一定充满了常人难以体会的思绪和感悟。我很好奇,在生命的终点,他是否会选择回顾一生,还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宇宙?他是否会留下什么关于当下社会、关于未来人类命运的肺腑之言?这本书,仿佛是一份珍贵的遗嘱,一份留给后世的馈赠。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晚年生命力的勃发,或者宁静的沉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朝圣,一次向智者生命尽头的致敬。

评分

对于《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我目前还只停留在对其名称的想象阶段,但这份想象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南怀瑾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充满生命力的智者,他的言谈举止,乃至著作,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的思想,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而“最后100天”,这四个字,无疑将故事聚焦于生命最为凝练的时刻。我想象着,在生命的这最后一段旅程中,他会是怎样的心境?是回顾往昔的感慨,还是对未来世界的洞察?是更加深邃的哲学思考,还是对人生无常的豁达?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巨匠生命最后时光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极致探讨。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捕捉到先生生命晚年那份最为纯粹、最为深刻的精神光芒,那光芒,或许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

南师最后住世的时日,佛弟子该了解。

评分

上午订下午到,给力,选了4本管理类,3本纪实文体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这本书名字里的时间是最后的100天,但书中所述,却不只是南师的100天,而是南师的一个时代。于是,虽不能邂逅这万人敬仰的一人,却可进入这一人所构建的传奇和世界。

评分

五个小时多,一口气看完,感想颇多

评分

质量不错性价比高。。。。

评分

虽然没有看,但是自己挑得,没得说。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