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黔西南
  • 人文地理
  • 中国地理
  • 民族
  • 少数民族
  • 地理学
  • 旅游
  • 文化
  • 自然地理
  • 贵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95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684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0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地理单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称得上一部区域的“百科全书”,对提升城市软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助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这套丛书的意义远远超出地理区域,它展示和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个不同的出发地,让人们多角度地去认识一个多元一体化的伟大国度,从而生动而具体地领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这套丛书绝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从个性出发,了解我们国家全貌、民族完整历史的教科书。丛书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相融合的设计,为传统的图书注入了新的视觉体验,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华呈现给社会大众,为读者带来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首批7个城市分卷之一。《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是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为全面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导,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组织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丛书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担任总顾问并作总序,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地理国情、宣传发展成就、描绘城市蓝图为宗旨,立体、详细地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国情、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名片。丛书面向国内外发行,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化交流,全面提高中国城市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序
3 序
12 黔西南名片
12 世界喀斯特精华
14 中国布依族之乡
16 夜郎考古
18 山地旅游
20 贵州龙动物群
001 黔西南概况
002 政区位置
002 行政区划
002 土地面积
004 气候
004 人口
006 经济
008 农业
010 工业和建筑业
011 旅游业
012 资源与生态环境
012 水能资源
014 矿产资源
015 生物资源
017 历史溯源
020 历史概况
024 夜郎考古
034 四球古茶与中国南方茶叶之路
044 文明的滥觞:交乐、万屯汉墓群
050 安龙:南明故都
060 从张 到刘氏家族:开近代风气之先
076 红色文化洒遍黔西南
088 黔西南的全民抗日救亡热潮
099 地质奇观
100 黔西南:喀斯特王国,三叠纪奇观
104 贵州龙动物群:中国化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14 万峰林: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
122 马岭河峡谷:高原地缝,百里画廊
130 泥凼石林:远古地质运动的精华
138 双乳峰:峰林绝品,大地圣母
143 山水长卷
144 金州十八景
146 万峰湖——湖光叠翠
150 奇香园——幽谷奇香
154 云湖山——高峡流云
158 间歇泉——明月清泉
160 鲤鱼坝——风情田园
162 放马坪——江南塞外
164 招堤——龙城荷韵
168 三岔河——碧水丹枫
170 北盘江大峡谷——壮峡千里
174 崧岿寺——烽火驿道
176 燕子洞——燕语春色
180 卡法——红色印迹
183 多彩民族风
184 黔西南布依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范本
200 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210 八音坐唱:布依族的文化符号
216 布依戏:老戏新生的典范
220 布依铜鼓:布依族的“活化石”
226 勒尤 :唤醒情人的小喇叭
230 布依族查白歌节:最美的情歌唱给你
234 彝族阿妹戚托: 跳出深山的“东方踢踏舞”
240 苗族武教戏:“调北征南”的历史记忆
245 发展成就
246 交通建设成就
250 煤炭、黄金、电力产业发展成就
256 城镇化建设成就
257 “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
258 国际山地旅游大会
261 城市蓝图
262 融入“一带一路”
264 生态文明建设
266 大扶贫
268 大数据
269 大旅游
272 附录

前言/序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被南、北盘江环抱、处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年轻,意味着朝气蓬勃,气象万千,大有作为。
  把贵州的“贵”字拆开,正好是“中”、“一”、“贝”三个字,意思是“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黔西南州别称“金州”,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这样推介贵州、推介黔西南:“我们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金州’就是贵州这个宝贝中的宝贝,十分金贵。”
  黔西南州的金贵,贵在山水风光,贵在民族风情,贵在特色风物。《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用大量的图片和丰富的数据向世人作出诠释,以全新的视角将“金贵之州”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这既是黔西南人的自豪,更是《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对黔西南工作的支持。在此,借序述意,谨向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贵州是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黔西南州更是喀斯特地形发育得最成熟的地区,是贵州这个山地公园省中最为瑰丽的部分。黔西南州土地面积16804平方千米,地处世界锥状喀斯特精品地带,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江河竞流,组成中国西部得天独厚的山水奇观。尤其为人瞩目的是,这里荟萃了一大批喀斯特山地精品旅游资源,拥有峰丛、峰林、峡谷、溶洞、天坑、河湖、田园、森林等多种景观,其中相当一部分景观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堪称大自然的杰作,令人叫绝。黔西南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湖,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水利风景区贞丰三岔河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兴义云湖山、兴仁放马坪等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黔西南州是一块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这里有神秘的“贵州龙”化石,距今至少已有2.4亿年。兴义猫猫洞遗址发掘的古人类遗存,是云贵高原文化始祖的代表。普安铜鼓山出土的大量夜郎时期文物,无可争辩地证实了黔西南州是古夜郎国的故地。其出土的“空首一字格青铜剑”与邻近的滇、巴、蜀、南越、楚等古国的文化有明显区别。“万屯汉墓群”和“交乐汉墓群”出土的3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和总量高达7000件的文物,证明了汉文化与当时偏僻的贵州一隅的交流和碰撞。明清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快,黔西南文化与外来文化激烈碰撞与互融。兴义府试院、笔山书院、鲁屯遗迹、南明遗迹“十八先生墓”和抗战时期“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等历史遗迹,至今仍闪烁着绚烂的光芒。
  黔西南州地处高原,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具有高原文化粗犷与豪迈的底蕴。高原之上,山峰林立,山脉逶迤,又使其文化中存在着坚强、坚韧的元素。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歌舞之乡,境内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布依族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铜鼓十二调、布依族查白歌节、皮纸制作技艺、布依戏、布依族勒尤、5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布依族“三月三”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一大批风景如画的少数民族村寨,如纳灰、南龙、马别、纳蝉、纳孔、鲤鱼、绿荫河、打凼、坝盘、香车河等,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黔西南州的气温常年保持在16.2℃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为黔西南州营造出上佳的人居环境。这里四季鲜花开放,长年瓜果飘香,是贵州省的烟叶、油桐、茶叶、薏仁米、花椒、砂仁、柑橘、板栗的主产区和中草药药源基地、喀斯特生态畜牧业基地。按照高标准种养、规模化发展的特色农业,与当地的奇山秀水融为一体,形成了神妙的组合与和谐的搭配,从而叠加出一种惊世之美。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山地旅游、康体养生、户外运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说,黔西南州着力打造的“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正在成为一张闪亮名片。通过山地旅游的关联带动,黔西南州的山地高效农业、山地生态畜牧业正风生水起,绿水青山正变成更多的金山银山。
  黔西南州从1982年5月建州至今,已经历34个春秋。“三十而立”的中国“金州”,将继续落实好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利用上天赐给我们的山地优势,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旅游经济创新示范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黔西南。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从历史文脉、地理国情、人文资源、生态环境,以及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规划蓝图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诠释了黔西南州的“金贵”,以“天人合一,山水贵客”为主线,彰显了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旅游城市的风物风貌和独特魅力。
  本书即是黔西南州向四海宾朋的诚挚邀请——“金贵之州”黔西南欢迎您!

黔西南:山水人文的交响,历史风情的画卷 在中国西南的腹地,有一片被喀斯特地貌雕琢得如诗如画的土地——黔西南。这里,群山连绵,峡谷深邃,碧水蜿蜒,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这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历史遗迹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气势磅礴的山水人文交响,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风情画卷。 自然馈赠:喀斯特的鬼斧神工,多样的生态画廊 黔西南,顾名思义,地处贵州省西南。这片土地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溶洞、天坑、石林、瀑布、地下河……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发挥到了极致。 兴义万峰林: 这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喀斯特地貌”。绵延数十公里的峰林,如同无数座翠绿的山峦拔地而起,层峦叠嶂,形态各异。春天,油菜花盛开,金黄色的花海与碧绿的山峦交相辉映,如梦似幻;夏天,绿意盎然,置身其中,仿佛闯入了一个绿野仙踪;秋天,稻谷金黄,收割的季节带来丰收的喜悦;冬天,薄雾笼罩,更添几分神秘与宁静。你可以选择徒步、骑行,或者乘坐观光车,穿梭于阡陌之间,感受这片土地的壮丽与温柔。林间散落的布依族村寨,炊烟袅袅,更是为这幅壮丽画卷增添了生机与烟火气。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贵州义龙国家地质公园): 这是黔西南最核心的喀斯特地貌展示区,拥有中国最为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群,尤其是恐龙化石,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公园内分布着众多天坑、溶洞、峡谷,如“大地漏斗”猪场坪天坑,其规模之大、形态之完整,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形态各异的溶洞,如马岭河大峡谷的地下溶洞,钟乳石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仿佛进入了地下水晶宫。 马岭河大峡谷: 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这条峡谷深切达300多米,两岸峭壁如削,河水奔腾而下,形成无数瀑布,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天星画廊”中的瀑布群。你可以沿着栈道欣赏峡谷的壮丽,也可以选择漂流,感受河水的激荡与峡谷的险峻。峡谷内还隐藏着许多瀑布、暗河和奇特的石峰,展现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各种形态。 紫云格凸(格凸河)苗厅: 这里是世界级的喀斯特景观,更是苗族同胞世代居住的神秘之地。格凸河从地下穿行,形成巨大的地下暗河溶洞,其中“苗厅”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完整的地下溶洞之一,其内部空间宏伟壮观,仿佛一座天然的地下大教堂。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洞穴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洞居苗寨”文化,令人震撼。 贞丰双乳峰: 这对形态逼真的“双乳”,是大自然最浪漫的杰作。它们巍然屹立于喀斯特地貌之中,被当地人视为生殖崇拜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寓意。在不同的光线下,双乳峰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更是美不胜收。 除了这些标志性的景点,黔西南还有众多隐藏的自然奇观,如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山峦叠嶂,望谟的蔗香洞,安龙的招堤,这些地方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吸引着探险者和摄影爱好者。 民族风情:多元文化的熔炉,古老习俗的传承 黔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以布依族、苗族、彝族、汉族为主,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 作为黔西南的主体民族之一,布依族以其精湛的蜡染、刺绣技艺和独特的民族服饰闻名。他们的村寨依山傍水,吊脚楼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布依族的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更是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布依族的音乐,特别是其悠扬的歌谣,诉说着他们古老的历史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 黔西南的苗族支系众多,服饰风格各异,但都以其精美的银饰和刺绣而著称。苗族的银饰,制作精巧,造型繁复,是苗族妇女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苗族的芦笙舞,欢快而热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在苗族村寨,你还能体验到古老的祭祀仪式,聆听神秘的传说,感受他们独特的生活智慧。 彝族: 彝族同胞在这里也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如火把节,场面盛大,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唱歌,气氛热烈。彝族的歌舞和服饰也独具特色,展现了他们豪放、粗犷的民族性格。 多民族融合的乡村生活: 在黔西南的许多乡村,你能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景象。他们共同耕作,共同生活,共同庆祝节日,这种和谐的共存状态,是黔西南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所在。 历史遗迹:文明的足迹,岁月的沉淀 这片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贞丰者相大营遗址: 这是明代著名军事家、黔国公沐英后裔沐天波所建的土司城堡遗址,是研究明代土司制度的重要史料。如今,遗址虽已残破,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宏伟的气势。 兴义“万佛寺”: 虽然名称带有“佛”,但其历史和建筑风格却带有明显的土司时期特色,是研究黔西南地区古代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 古驿道和古镇: 随着历史的发展,黔西南也曾是重要的商贸通道。一些古老的驿道和遗留下来的古镇,如普安茶马古道,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能依稀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这些古老的痕迹,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恐龙化石的发现: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出土的大量恐龙化石,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历史见证。它们跨越了亿万年的时光,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宏伟画卷,也让黔西南成为了世界级的古生物研究基地。 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如今的黔西南,在保护自然生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现代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这片曾经偏远的山区焕发出生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黔西南,不仅仅是一片地理区域,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一曲动人的歌谣,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多元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遗迹,邀请着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人文的灵魂,前来探寻,前来感受,前来体验。在这里,你会发现,山水之间,藏着最纯粹的美丽;人文之中,流淌着最深沉的故事。这是一片值得你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悟的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充满兴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中的文字,细腻地勾勒出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地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关注,对那些古老的树木、稀有的植物、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野生动物的描写,都充满了敬畏之情。同时,书中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村落,那些世代相传的耕作方式,那些与四季同步的作息,都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它让我反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过度开发,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记录,它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纯净与安宁,让我有机会窥见那份难得的朴实与美好。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地理的探索,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之旅。作者在书中对黔西南地区历史沿革、民族构成、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梳理,详实而又不失生动。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章节,那些古老的城墙、摩崖石刻、寺庙古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书中的分析深入浅出,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它让我看到,黔西南并非一张白纸,而是由无数个世代的故事、无数种文化交融而成的丰富画卷。这本书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时,我仿佛瞬间被拉入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故事的世界。书中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它没有枯燥的堆砌数据,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黔西南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从那些古老的村落,到世代传承的习俗,再到当地人民淳朴的笑容,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跃然纸上。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民族文化的部分,那些独特的服饰、悠扬的歌谣、神秘的祭祀,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活生生的历史与情感的流淌。作者显然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挚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的敬意。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关于岁月、关于土地、关于人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不同的黔西南,一个充满灵性与魅力的世界,唤醒了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和向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地理风貌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那些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描绘,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那些关于瀑布、溶洞、梯田的描绘,更是如同身临其境,清凉的水汽仿佛扑面而来。但最动人的,还是在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中,点缀其间的那些人文印记。古老的驿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诉说着世代的安居乐业;散落在山间的村寨,守护着古老的传统。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元素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仿佛看到了辛勤耕耘的农民,看到了走街串巷的商贩,看到了欢歌笑语的孩子。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环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塑造人文特质的重要力量,而人文精神,也同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旅行体验,即便我身处异地。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仿佛一场身临其境的导览。在阅读关于山水美景的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云雾缭绕的险峻,那清澈见底的溪流,以及那五彩斑斓的植被。而当笔锋转向当地的风土人情时,我仿佛也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品尝着香气四溢的特色小吃,感受着淳朴的民风。书中关于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美的刺绣、古老的戏曲、充满仪式感的庆典,都展现了黔西南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地方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渊源,让每一次“阅读旅行”都充满了惊喜和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